虢国在哪里?

你的美好印象


今天我们就讲讲虢国的历史。

首先我们说说虢国在哪。要解决这个问题,那得考古来说话。因为那最有说服力,那是第一手史料。时间是在1956-1957年,当时在河南三门峡上岭村虢国墓地,发掘了234座墓葬,车马坑和马坑4座。其中有一座是最大的,长5.8米,出土了七鼎六簋,墓主人是虢国太子元。这可以说是发现的身份最高的墓。后来在1990年,又有重大发现,也是一座大的墓葬,长5.3米,出土了九鼎八簋,墓主人是虢季。他的身份是虢国的国君。

对于虢国,史料并不少,甚至比当时的燕国还要丰富得多。但是争论也不少。我们只能说要以考古史料为准。


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儿


我是河南省三门峡市人,我只说三门峡市区的两路、一馆、一公园大家就知道我有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了。两路一条是东西走向的虢国路,一条是南北走向的上阳路,一馆是位于市区北端黄河边上村岭的虢国博物馆,一公园就是位于崤山路和虢国路之间的虢国公园。虢国在哪里?就在我们三门峡啊!

虢国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最初分为东、西虢,主要目的就是在两翼起缓冲作用,保护周王室的安全,后来西虢从宝鸡东迁至现在的三门峡成为南虢,在荥阳的东虢随即灭亡,皇室后代西迁至三门峡的对面山西平陆,与南虢隔黄河相望形成北虢。在历史上南、北虢国被认为是一个虢国,建都上阳,即现在的虢国东路北边的李家窑村。2000年,考古工作者在李家窑发掘出城壕、宫殿、陶制水管道、道路等遗迹,尤其是陶制水管道被完整保存了100余米,接口为子母口套装,与现代的供、排水管道的原理相同,证明3000多年前的城市市政建设已经有了雏形。

三门峡是我国姓氏中郭姓的重要发源地。《辞海》在解释“虢”字时就说“姓氏,虢仲,虢叔之后,后改作郭”。虢和郭互为通假字,三门峡六峰路与陕州大道交叉口往西500米南边原市化工厂附近有个地名叫"郭氏源头”,很多老三门峡人都知道这个地方,每年,很多海内外的郭姓后人来三门峡寻根祭祖。

假虞灭虢、唇亡齿寒这两个典故就出在三门峡。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王为攻打虢国,在广泛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最后采纳大将荀息的计策,送宝物给虞王,向虞国买路攻打虢国。虞王不听大臣宫之奇的邻国和邻国关系就象嘴唇与牙一样的观点,允许晋国军队通行攻打虢国,结果是晋灭虢后三年就灭掉了虞国,夺回所送的宝物。这两个典故放在当今仍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国家军事关系上有警示作用。

走在三门峡街头,随处都能看见“虢”字,如虢国羊肉汤店、虢翠园小区等,连白酒都有虢酒。

虢国博物馆内陈列着大量出土的精美玉器和青铜器。尤其是天鹅造型的玉器惟妙惟肖,证明了3000多年前三门峡就是白天鹅的栖息地,三门峡不愧有“天鹅之城”的美誉。


上官天竹


我看资料上所谓古代虢国,有三个,称之为东虢、北虢、西虢。东、西两虢都是周文王的弟弟建国。东虢在今天河南省荥阳市一带,周平王四年,被郑国灭国。西虢也叫作城虢,在今天陕西省宝鸡一带,周平王东迁以后,有支族留在原地,称之为小虢。《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一年,灭小虢,就是这里。

北虢建立比较早,西周时期已经建国,都城在今天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一带。国土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一带。《春秋左传》中晋献公“假途灭虢”,就是这里。

这个北虢在春秋时期,有一些记载。春秋初期,虢国和周王室关系较好,帮助周王室讨伐过很多国家,其中就包括晋国,这使得虢国的君比较骄傲。以至于后来,晋献公第一次“假途伐虢”,并取得虢国的一座城池。此时虢国并不在意,还于当年进攻山戎。后三年,晋献公再次“假途灭虢”,就消灭了虢国。

从此,三个虢国,也就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


感谢您阅读读,欢迎您指正。若是认同,欢迎您点赞同,以便让更多的人看到。


历史八卦阵


虢国的历史比较复杂,因为在历史文献上先后出现了五个虢国,即西虢、东虢、北虢、南虢和小虢。

简单来说,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后,周武王将其三叔虢叔封于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二叔虢仲封于东虢(今河南荥阳北)。后来西虢东迁至三门峡后,后人称为南虢;留在西虢故地者,称其为小虢。东虢被郑国所灭后,虢仲后裔虢序又被周平王封于下阳(今山西平陆),后人称其为北虢。但北虢仅为“子男”小国,故依附于南虢。所以也有人认为南北二虢实为一虢,北虢之都下阳为“虢之别邑”。

虢国是一个尚武的国家。从“虢”字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上来看,写法有很多种,故而现在有徒手或持械击虎并剥下虎皮等不同的含义解读。虢姓后来转换为郭姓,虢和郭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皮。虢为虎皮,而郭为城之外围。先民在建造城市之后,便以“虢”之音来称呼城墙,又根据城墙的形状造出了“郭”字。

西虢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姬姓封国,位列7公爵之一。另外6个公国是焦国、祝国、蓟国、陈国、杞国和宋国,分别是“先圣王”炎、黄、尧、舜、禹、汤的后裔。从虢叔和虢仲开始,在整个西周时期,虢公经常担任周室的卿士,地位尊贵。有时虢公还奉周王之命率师出征,这也为后来被晋国灭亡埋下伏笔。

在周厉王、周宣王之际,西虢不堪犬戎的骚扰开始东迁至三门峡,直到公元前775年“虢人灭焦”(《竹书纪年》)。那么虢人在东迁后最初的落脚点在哪里?李家窑遗址是不是就是虢国的都城上阳呢?关于这个问题,梁宁森《虢城、焦城与陕城考》中的观点或许就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从西虢开始东迁到虢人灭焦时,有一个较长的东迁过程。虢人灭焦是在幽王七年,期间相距七八十年。如果灭焦后才建成上阳城,那么,在这之前的七八十年间虢人又居住在何处呢?大概只是到了灭焦后建上阳国都,虢人中的贵族也就随之迁到了上阳城来,而一般的平民和奴隶则继续留居李家窑一带,从而形成了虢人的另一处重要居址。照此推断,就可以给李家窑遗址为什么面积那么大,包含丰富,又出土了粮窖、陶窑、炼铜渣和地下陶水管道等内涵丰富的遗迹遗物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三门峡虢国墓地于1990年发掘了两座国君大墓,墓主分别被专家认定为虢厉公(虢仲)和虢文公(虢季)。虢厉公在位时,西虢开始东迁。虢文公则因“谏宣王不籍千亩”而闻名于史。虢人灭焦于周幽王七年,当时的虢君正是在历史上名声很差的虢公石父。史书记载他贪财且善于逢迎,在周室主持国政并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虢国在灭焦后,在三门峡又立国120年,虢公石父之后还有四代虢君在位。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东方的诸侯申侯、曾侯等拥立周平王即位,而虢公翰则一意孤行,拥立了周携王,造成了东周初年“二王并立”的局面。

其后虢公忌父和虢公林父在位时期,因为晋国内乱(曲沃代晋),虢公多次奉王命联合其他诸侯国讨伐晋国。曲沃代晋成功后,晋献公终于借道于虞国,两次出兵虢国,虢公丑奔周,虢国灭亡。

虢国在灭亡后,其子孙都以国名为姓氏,诞生了虢姓,虢姓后来转为郭姓,这也使三门峡成为这个古老姓氏的发源地。


栏杆拍遍


有个成语是“唇亡齿寒”,说的是晋献公假道灭虢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要借到虞国讨伐虢国,虞国大臣向君主建议,虞国和虢国是牙齿和嘴唇的关系,虢国要是灭亡了,我们虞国也就快了。可是虞国君主被晋国送的小礼物给迷惑了,根本听不进大臣的建议,然后悲剧就发生了。那么假虞伐国的“虢”国到底在哪呢?

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珍藏了一件虢季子白盘,相传在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虢川司,根据铭文的内容可知,这是虢国的子白奉命征伐有功,周王褒奖子白,虢季子白作盘作为纪念。

1956年,国家文物局对河南三门峡市进行勘探,保障黄河水库工程的顺利进行,在该市的山岭村发现了一处6万平方米的目的,在这块墓地里,发现了墓葬234座,车马坑4座,文物异常丰富。特别是1052号墓葬,出土了列鼎7件,簋6件,编钟一组,还有10辆车、20匹马的车马坑。根据出土的意见带有“虢太子元徒戈”的铜兵器,可以知道这是虢国的一位太子的墓葬,但是由于这里没有发现国君级别的墓葬,所以还不能确定这里是不是虢国的“公墓”。

1990年、1991年这里由于基建,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而且被盗非常严重,考古部门立即展开了相关的调查,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2001号墓葬和2009号墓葬,最为引人注目,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文物。2001号墓葬,共出土文物2487件,而且铭文上都指明了做器的人为虢季。根据铭文的内容可以知道虢季可能是一位国君。2009号墓的墓主人是虢仲,是另外一位国君。根据几十年对这块墓地的发掘,确定这里是虢国的“公墓”,很可能就是当时虢国的国都,就是晋献公灭虢所在地了,偶遇这里没有晚于东周早期的墓葬,故而断定其年代的下线,就是虢国被灭之年,即公元前665年。

综上所述,虢国在今天河南三门峡市一带。


公子想


“假途灭虢”作为经典战例,被收入《三十六计》一书中。

春秋初期,晋国传到晋献公时,他积极扩军,想拓展疆土。

当晋献公决定南下攻打在现在河南的一个小国虢国时,虞国紧挨着虢国的北方的国境,是进攻虢国的必经之途。晋献公害怕两个国联合起来抗击晋国,于是采取了各个击破的计策,先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再伺机灭掉虞国。

于是晋献公派人携带美女、骏马等贵重礼品献给虞公,请求借道攻打虢国。虞公贪图小利,又被花言巧语所迷惑,于是不听大臣劝阻,不但应允借道,还自愿作攻打虢国的先锋。当年夏天,晋虞联军攻下虢国重镇下阳,使晋国控制了虢虞两国之间的要道。

时隔三年,晋国又故计重施向虞国借道。虞国大臣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虢国与虞国地理相连,利害息息相关,虢国灭亡,虞国也一定会灭亡,劝虞公绝不能答应借道。但虞公认为:晋、虞是同宗,不会相欺,拒不听劝。晋国借道虞国很快灭掉虢国,暂时驻扎虢国进行休整。晋军乘虞国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俘虏虞公,虞国灭亡。

《天心365》家庭国学共修是萃辰天心书院每天推出的内容,从中能让我们学习更多人生智慧,丰富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马拉雅关注“印竹”老师,收听音频。


萃辰天心书院


1955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大建设时期,国家决定给黄河修筑一座大坝。三门峡位于洛阳、长安两大文明古都之间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为了避免历史文物的破坏,修筑前,中国科学院和文化部联合组建了“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对三门峡地区进行一场大规模的考古活动。

第二年,上面人组成的考古队驻扎在寒冷的三门峡谷地,他们每隔一米一个探工,一条线排开。然而,钻探结束后,考古人员却失望地发现这一带的古墓几乎都已被盗。

后来,考古人员来到了现在的三门峡市上村岭湖滨火车站一带,并且在这里发现一座古墓。这座古墓被压在一条古车道之下,年代久远,地层下陷,被路两旁的庄稼常年遮挡着,因此才逃过一劫。

经发掘,该墓长5.8米,深13.3米。墓主人的骨骸虽然有一副重椁保护,但早已化成渣滓,但墓内的石戈、青铜器、铜钟、车马器、兵器、玉珏、石壁等

文物都保存完好。在这些出土的器物中,包含了主要由7鼎、6簋、6鬲组成的青铜礼器。西周时期,其礼制规定天子9鼎8簋、诸侯7鼎6簋。这就说明,该墓穴主人的地位非常高。

随后,考古人员在外椁室发现了一件铜戈,上面铸有“虢大子元徒戈”的字样。考古人员推测,这个墓穴的主人是虢国太子。

虢国就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之后,把临近国都的两片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两位叔叔,一个称东,一个称西虢。东虢后来在历史的征战中逐渐消失,史书上并没有过多的记载。

西周晚期,由于外族不断侵扰,虢国被迫从原封地东迁至三门峡一带。相传,就国强盛的时候,车骑驰骋于漠北草原、江准流域、中原地区,其他诸侯国都对其顶礼膜拜。虢国对周室的守护作用也非常巨大。

然而,真正令虢国名声大噪的并不是它的繁荣,而是它的灭亡。后来,晋国想要吞并国土相邻的虞和虢。然而这两个国家关系很好,若要攻打其中一国,另一国必然出兵相救。于是大臣息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离间虞国和虢国。他看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便建议晋献公送宝物给虞公。虞公得到宝物,很是高兴。

之后,晋国故意在晋、虢边界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从虞国借道讨伐虢国,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好答应下来。虞国大臣宫子奇再三动阻虞公,但虞公始终不听。

晋军从虞国路过,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晋军回国时,再次路过虞国,把一些战利品分给虞公。这时,晋将军里克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想要在虞都休息几天。虞公答应了。几天后,晋献公来,约虞公前去打猎。就在打猎的时候,虞都被晋军占领,虞国灭亡。此后,“假虞灭虢”、“唇亡齿寒”成为了经典的亡国教训,经常在臣子向君王的劝谏中见到。另外,该典故被总结为“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

两千年后,虢国太子墓被发现之后,引起轩然大波。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最早的虢国为春秋早期之诸侯国,位置在今陕西宝鸡东之虢镇。后因内斗,一支迁今河南三门峡市,若干年后此地一分支又移今山西与河南交界一带,称之为北虢,而宝鸡之虢国,则改称西虢。再下来的数百年后,三门峡之虢国之一支,又迁往郑州附近,称之为东虢。后被魏国所灭。


齐声唤贤


在中国历史上,虢国是个极富传奇色彩和悲情故事的诸侯国。

公元前1027年,武王克商,光有天下,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便大肆分封同姓诸侯国,而周武王分封8个一等公爵诸侯,除6个是前朝先贤的后裔外,其余两个姬姓公爵国,就是虢国(西虢、东虢),也是受封公爵国中唯一的周王室姬姓本家。

周文王的弟弟,也就是武王的叔叔一个叫虢叔、一个叫虢仲,西周初年分别封到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和东虢(今河南郑州西汜水镇)为诸侯国君。


从虢国一东一西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岀,虢国能在西周初年独享一等公爵的特殊待遇的原由。

成周灭商后,中国王朝的地缘政治结构发生根本变化,那就是两大不同属性的行政区域如何有机组合,从周公旦和召公奭二人“分陕而治”的政治决策可以看出周王朝完成统治的一贯风格。以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境内的“陕塬”为界,召公奭负责的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经济后方。周公旦主要的精力用于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部新拓展的领地。东西虢国就恰好处在周王朝的这两片区域,地理上相当于西周的东西两大门。而如周、召二公是佐政的决策层的话,东西二虢就是类似拱卫王庭的武装力量。在王庭,周、召二公是文臣,虢国公就是武将。从此,中国版图上不但有丰、镐与成周间东西交通要塞函谷关,而且也是晋国渡河南下的必经要津“茅津渡”。


自虢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就带有强烈的尚武特征,虢国除了领有封地,还担付负“王师近卫”的角色。史家基本倾向于:周天子直属部队周六师中的精锐师团虎贲师就由虢公统帅。《史记·周本纪》说:武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拆解虢国国名“虢”字也十分有趣,虢为擒虎击虎状,显然,武王的两个叔叔在开国之前的南征北讨中,就己是武功盖世的周室悍将。而虢又与虢氏的职事密切相关。周初分封同姓诸侯的目的,意在“以蕃屏周”。东虢虢仲所属之“制邑”,一名成皋,亦名虎牢,是东都洛邑的八关之一。同时,虢叔所封之西虢,位于今宝鸡市东南,是丰镐的西大门,后世所筑的散关、陈仓故城皆邻近其境,楚汉时的“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三国时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的故事均发生在这里。


历史上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共出现五个虢国,其实五虢的母国只有两个,西周初年,周文王之弟虢仲、虢叔均受分封,建邦立国。虢仲封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县西汜水镇。虢叔封西虢,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北二虢本系一国,北虢在平陆,在黄河北岸;南虢在三门峡,在黄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实只是一个虢国,西虢在周厉王三年,讨伐淮夷之际,始东迁三门峡立国。 而北虢也是虢叔的后代随平王东迁后建立的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应西周王朝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发展需要,丰镐和洛邑之间的崤函通道确实需要一支武装力量的存在,所以西虢东迁才成为现实。平王东迁后,又在平陆加封一个北虢,与南虢包括虞国共同拱卫洛邑的安全。主要目标是抵御来自晋国和秦国势力的渗透。这也为虢国悲情的亡国命运埋下伏笔。


进入春秋后,王室势微,由于诸虢担任的特殊使命,首当其冲受到来自新型诸侯国的挑战。以小宗取代大宗的晋国,小试礼崩乐坏的牛刀后,予头直指南面的虢国,虢国这个位置令晋国太难受了,正好卡在晋国逐鹿中原的咽喉要道,而且在曲沃代翼的几十年争斗中,虢国公代表周天子多次干涉晋国内政,晋献公早气不打一处来,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略施小计,假于虞道以灭虢。史学界普遍认为晋国是“礼崩乐坏”的开路先锋,因为虢国的开国先祖是晋叔虞的祖父辈,而虞国始祖辈份更高。

东虢的命运也好不到那去,东虢占有济、洛、河、颍之间的地利。而且“虢叔恃势,郐仲恃险”,在中原各小国中势力颇大,而地处西陲的郑国把虢国和郐国的地盘视为理想的东迁之地。周平王四年,郑武公给虢国扣了一顶“恃制邑而不修德”的帽子,随灭之。

东虢灭亡时间比西虢早100余年,西虢东迁三门峡后国力达到顶峰,三门峡虢国墓地的发掘证明了这一点。

虢国过早灭国与参与宫庭争斗不无关系,史料显示,虢石父是周幽王的铁杆支持者,而那个号称“王舅国”的申侯,就是被幽王废掉王后的申后的哥哥,也是平王的舅舅。而晋、秦、郑、宋又是力挺周平王站在申侯这边的。而郑武公的老婆武姜也是申国公主。看来郑国敢在秦秋初年第一个灭掉一个公爵国是多么的有底气。多少有点铲除周幽王余党的味道。而东迁后的南虢能够纵横春秋上百年,也得益于晋国长达60年的宗室内部争斗。

而西虢东迁后故土上还留守一部分虢国后裔史称小虢,秦国实行郡县制时顺手给灭了,至此这个驰骋周王朝400年的豪门公爵国灰灭烟灭。历史的尘埃给这个古邦国披上了神秘的面纱。留下一串断码的“假道灭虢”、“唇亡齿寒”的悲壮故事供后世玩味。


行者七王


距离今天最近的有关虢的地名是现在灵宝市政府所在地城关镇。七八十年代,还叫虢(灵宝方言“决”)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