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感覺日系車做不到德系車的層次?是技術原因嗎?

應無逸


日系車,更像是工具,非常的好用省心;德系車更像是玩具,好玩富有樂趣。日系車與德系車的造車理念是不一樣的,自然也會有明顯的區別。這種區別沒法說好或者是不好,當自己的需求和汽車的特性相吻合時,才能夠覺得稱心如意。



德系車歷史悠久,底蘊豐厚,更注重汽車的行車品質。開德系車會與日系車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德系車底盤紮實硬朗,方向精準,動力十足,駕駛員可以有很強的信心,總想試試這臺車子極限。德系車更像是玩具,高性能車型眾多,並且手動擋更受歡迎。


日系車算是後來者居上,因為起步晚,沒有太多的歷史,為了與打牌車企競爭,日系車更注重質量和燃油經濟性。一方面日本本土資源太匱乏,不允許車企鋪張浪費;另一方面日系車不允許犯錯,畢竟沒有背書。因此,日系車將質量和節油控制的非常到位,也有了一席之地。因為處處謹慎,日系車更加平庸乏味,但是作為工具來說,日系車非常稱職。

每個消費者的層面不同,追求不同。對於相對富足的消費者來說,德系車會是更好的選擇,畢竟德系車的定位會更加高端,也更加奢華和富有樂趣。而對於更為光大的普通消費者來說,省油省心的車子更是受歡迎的,畢竟現代人的生活壓力都很大,省油省心的車子不會分散大家都時間和精力。



論技術,個人覺得日系車真的不輸德系車,甚至日系車更有優勢。德系車依舊是再追求性能和優秀的駕乘感受,日系車則是在節油方面越走越遠。日系車的混合動力和氫燃料領域非常有造詣,這是德系車不能比擬的,甚至因為日系車在這方面的足夠強大迫使對手改變了造車方向。德系車依舊追求汽車的性能,而日系車在節油方面深挖不停。


德系車與日系車,代表的是不同造車理念和風格,德系車很強,日系車很省。至於如何選擇,還是看自己的需求。


小強說說車


我的es250和朋友的e300l,我們經常換著開,但是講真要換的話我不換,保養我加了2萬元8年20萬公里免費保養保修,加馬克萊文森音響2.5萬元,自帶座椅通風奔馳沒有,動力2.5完全夠用,關鍵是我的買了3年什麼事沒有,他的買了一年多異響沒解決還召回了轉向軸[捂臉],不過下次要換車我也不會選雷車,太平平無奇,下一個目標x6


桂東茶王


貌似提問的人不知道LS、LFA、GTR的存在...不是做不了..而是不想做..


lisiboGTR


日系車都是精打細算講究能用,耐用就行,德國汽車用的鐵皮是1.0的厚度,日系車用的卻是0.6的厚度但是日本車用的0.6的厚度吸塑能力卻比德國車1.0的g厚度還要好,車體發生碰撞的時候卻不會傷害駕駛室的人,而德國車1.0的厚度卻相反車體碰撞的時候卻保護不了乘坐人員。


用戶6206032735507


都是吃飽飯撐的,這個話題有什麼好爭的,德系也好,日系也好,你說的再好,人家也不會給你一分錢,真不明白有什麼好爭的。經我瞭解,說德繫好的人並不是真的就有德系車,往往聽人說的,什麼底盤紮實啊,外殼堅硬啊,重的像砣鐵啊,形成了這車極其安全的思維。而說日系好的人往往是擁有日系車的人,因為小毛病少,耐用,省油,因此喜歡日系車,故而再爭也沒有結果。其實汽車行業有個好玩的現像,就是有過德系車的人換車時仍然是德系,日系車換車是仍是選日系,因此我覺得不是車的問題了,而是人的思維問題,即側重與喜好。在這裡再噴也難以改變對方的思想,爭了這麼多年,不如都洗洗睡吧!(對了,我小區裡還有個韓系車粉,他索納塔7用的時間蠻長的了,前不久開回一臺新索納塔8)


周子定1


我覺得德國高速不限速,日本高速限速100,這或許是兩國品牌車造車理念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拋開質量穩定性不說,同價位的德系與日系車,拉到150~200時速,那肯定德系車佔優勢,可問題中國限速120,這方面德系車的優勢不能突顯,所以說還是那句老話,高速跑的多的考慮德系,城市代代步的考慮日系,適合自己就好[耶]


抱甕一笑


理念不同,肯定產品不同,結果不同;日系車可以局部加強,應對各種碰撞試驗,確保五星通過;日系車可以設計系數低降低自重,達到省油目的。


steelbean


總體來講還是造車理念的區別,德系更注重安全係數,駕駛感受,日系更注重經濟耐用,沒有好與不好,只有適合不適合


滄州守護者


日本車用的久,這是事實


和寶貝貝在一起


我是做汽修行業的,感謝大眾能給汽修人嘗口飯吃[我想靜靜]說真的日系車比德系車耐用,品控高國產南北大眾一個檔次,整車調效也好於國產“大眾”,目前的國產南北大眾沒有幾款德系原設計,和貼牌都差不多,品控更不到位,小毛病甚至高於自主品牌……我不是說德系車不如日系,我只是說合資的大眾真不如合資的日系……

50萬以內還是日系車的性價比最高,50萬以上德系還沒受到日系車的挑戰……

總之,不論德系還是日系都不如把我們自主品牌做強做大的好,現在象奇瑞等自主品牌其實做工和整車調效同等級別質量要比德日車不差,但品牌影響力和保值率要差很多,這和我們汽車工業底蘊不足品牌營銷做不到位都有很大關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品牌超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