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充:沒有格局的絕世梟雄

大唐的建立,李淵是沒啥用的,主要出力氣的就是李世民,但是在李二四處征戰的時期,打得很累,碰到的都是硬骨頭,打得時間長了,李世民的心態變扭曲了,所以在玄武門之變中,痛下殺手,是因為他覺得自己被這些對手整的心理變態了。

從屈突通、到薛舉、再到宋金剛,隨便哪一個,都稱得上是當世名將。


王世充:沒有格局的絕世梟雄


還有兩個死硬分子。

王世充和竇建德。

能和李世民這個絕世武神闆闆手腕的,能是庸才?王世充雖然敗了,但他的大局觀和嗅覺還有戰爭藝術絕對比我們這些平民百姓高出太多了,人中之龍絕對是屈指可數,大多數的人還是一種做炮灰,做陪襯的命。

李世民東征的第一目標,當然就是王世充,他佔據洛陽,就卡在唐國的門口,只要一出關中,就踏入了王世充的地盤。

以地位而論,他當然是天下無可爭議的梟雄之一。在打敗了宇文化及之後,他就牢牢掌握了洛陽的殘隋勢力,隨後又抓住機會,篡了皇泰主的帝位,正式登基稱帝,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從一個底層的胡人,到一朝天子,王世充的成就,完全值得激勵後世的萬千屌絲了。很多人都把王世充當作漢人。其實,王世充本姓支,祖籍西域,他的祖父叫支頹耨,從西域遷到新豐居住。支頹耨死後,妻子嫁給霸城人王粲做小老婆,頹耨的兒子,也就是王世充的父親隨王粲改姓王。

王世充長著一頭胡人特有的捲髮,人很機靈,口才很好,能夠把死的說成活的,而且就算你不相信,他也要往要說,不把你說服誓不罷休。

大業年間,王世充在江都做了一名小官,因善於溜鬚拍馬、察言觀色,很快就得到隋煬帝的賞識,被提升為江都通守,併兼任江都宮宮監。

通守是隋末特有的一個官職,其主要職責是鎮壓各地的農民起義。因此儘管通守名義上是太守的屬下,但因其掌管全郡兵馬,有時甚至兼管數郡軍事,其權力比太守還大。

王世充絕不只是個會溜鬚拍馬的小人,他打仗也很有一套。大業九年,在餘杭、吳郡一帶鬧得轟轟烈烈的劉元進、朱燮農民軍,就是被王世充所擊敗,劉元進、朱燮被殺。從河北、山東轉戰至河南、江淮的盧明月,部隊最高時多達四十餘萬人,也被王世充打得丟盔棄甲。


王世充:沒有格局的絕世梟雄


對這樣的王世充,隋煬帝當然喜歡。東都形勢告急,楊廣派兵前去救援,選將時,自然想到了他。

說起來,王世充與李密算得上是同門師兄弟,兩人都是隋末名儒徐文遠的學生。

大業十四年絕對是王世充的幸運年,這一年他成功發動兵變,殺了元文都、盧楚等大臣,控制了隋主楊侗,掌握了東都洛陽的軍政大權。隨後,王世充又在邙山之戰中徹底擊敗師兄李密。

李密的美女、珍寶全歸了王世充,將卒十餘萬人也被王世充收編。楊侗拜王世充為太尉、尚書令。

但是這個梟雄比較奇葩,血統不是漢人,是根紅苗正的胡人,但他非常熱愛漢族文化,但精華一點沒學到,糟粕學的十足十,喜歡算命拜佛這種事情就不用說了,他的性格,也盡得漢人真傳,極其的虛偽、好名而又婆婆媽媽。打敗李密之後,他逼皇泰主禪位,正式滅亡了隋家天下。

新任帝王世充的治國方針非常詭異,每次接見大臣處理政務,都要全方位、立體化的進行一大通指點,事無具細,極其詳盡。而且,沒人能聽懂他說什麼。他本身不具備決斷政事的能力,但虛榮心不允許他承認這一點,於是他只能用不斷重複的語言、千頭萬緒的指示,來顯示自己很懂、很會做事。可以想像,有這麼一大團漿糊當領導,洛陽城內到底亂成了個什麼樣子。他當上皇帝以後,並不枯坐深宮,而是時不時走上街道巡視,並且從不清道,而是拉韁慢行,百姓只要讓路就可以了,表示親民,並且發表言論,說我王世充並不是貪戀皇位,而是為了挽救危局,所以一定不會坐在深宮裡不問外事,而是要深入到群眾中,與百姓一起評論朝政得失。為了證明這一觀點,王世充特別開放言路,接受百姓的書信上事。結果百姓們當了真,每天投書幾百,王世充看了幾天就堅持不下去了,開言路之舉就此斷絕,也不再出宮了。

王世充沒有大格局,只有小聰明。他的格局並不足以讓他認識到這一點,面對人心的流失,他用了一記小聰明來解決:連坐!一人逃跑,殺全家;一家逃跑,鄰居全部處死。上一次這麼幹的,是隻存在了十四年的暴秦。王世充更慘,他沒能撐過十四年。因為李世民來了。

王世充做皇帝不咋地,但是打仗絕對是行家,要不然他怎麼在波濤洶湧的時代,能硬撐數十年,兵權絕對把的好,拿住了吃香喝辣。

當年楊玄感造反的時候,全國呼應的人很多,其中的大部分人屬於遙相呼應。所謂遙相呼應,跟玩牌一樣,就是借你的風,出自己的牌,最後大家各自的出路怎樣,到頭來還看自身的水平如何。在當時,江南地區參與楊玄感挑頭的這一牌局的玩家主要是兩個,吳人朱燮和晉陵人管崇。這兩位仁兄一開始本是分開開局,各管一片,後來估計是為了擴大規模,提升區域競爭力,兩家逐漸走向了聯營,並適時請來第三方入股,搞出了一家新企業,並最終憑藉著短時間內召集十餘萬人的出色業績,在當年實現了上市佔領了原本屬於隋朝的大部分江東市場份額。

對於這種打破壟斷搞競爭的行為,身為大老闆的楊廣自然是不會同意的。於是,他派來了將軍吐萬緒、魚俱羅二人前來收拾殘局,重奪市場。要知道,丟了的東西,要再找回來,一般是很難的,吐萬緒、魚俱羅雖然一直在努力,但由於始終沒能完成領導規定的業務,兩個人不久就被楊廣拿下。然而這邊楊廣的繼任人選還沒想好,那邊王世充已經拿著劉元進的骨頭敲鼓了。

吐萬緒、魚俱羅怎麼搞也搞不定的劉元進等人,為何到王世充手裡就能輕鬆搞定?難道這位西域奇人有啥法寶不成?王世充兩手一攤,表示沒有法寶。一切的一切,只因為王世充比吐萬緒、魚俱羅更加了解江淮人。

在楊廣生活的那個時代,江淮地區居民的性格特徵同今時今日的江南人絕對不可同日而語。後世所謂的中國經濟中心、國家魚米之鄉的江南地區,實際上在那會兒還尚屬欠發達地區,雖然有所開發,但還未真正發展。所以民風比較淳樸,人們比較粗獷。在眾多的史料中,與江淮一詞相伴最多的是如下兩個詞彙:素輕悍,多犯法。這兩個詞湊在一起,大家就能夠腦補出一副副彪悍的民俗寫生畫。

不發達自然不讀書,不讀書自然不服管,不服管自然更要管。於是,隋軍越是一次次大敗劉元進,劉元進的勢力就越是能一級級增強。朝廷的軍事壓力越大,加入劉元進隊伍的人數就越多。而如果照著這個節奏繼續進行下去,估計後面就沒李淵、李密什麼事了。


好在,有王世充在。

作為江淮戰局悖論背後真相的洞察者,王世充拿出了他的對症良藥:淮南兵。

所謂淮南兵,就是找來當地土生土長的江淮人,在進行基礎的軍事訓練和愛國主義教育後把他們投入戰場,充作士兵。乍一看他們與普通的隋軍部隊相比沒有什麼特異之處,甚至在組織紀律、作戰經驗等方面遠不如吐萬緒、魚俱羅率領的那一批人。

然而,我要告訴你的是,這正是王世充的精明所在。

因為在戰場上,當淮南兵遭遇江淮民軍,情況是有不同的。

都是老鄉,還打個毛啊?

劉元進手下的大批民軍,就是這樣走向崩潰的。

當然,要獲得對劉元進的完全勝利,獲得淮南兵的完全擁護是關鍵所在。

在這一方面,王世充同樣展現了過人的智慧。

當時的隋軍將領無論能不能打,大多是有功我獨賞,有過大家扛。不要說皇帝的賞賜經常剋扣、延遲發,就連苦大兵的工資甚至家屬撫卹金都敢私吞。因此隋軍中的官兵關係長期不那麼和諧,到了戰場上往往事故頻發。然而在王世充這裡,一切大不相同。但凡作戰獲勝,一論功,王世充一定歸因於部下,一行賞,王世充一定盡散於士卒。自己則是分文不取,寸功不受。久而久之,來自淮南的質樸大兵們紛紛被王世充的高風亮節所深深打動,大家一致表示:咱這輩子就跟定王大人了。

每當這時,看著這群熱淚盈眶的熱血大兵,王世充總會搖搖手錶示:不要跟我走,我們要一起跟著皇帝走才是嘛!

臺下淮南兵的歡呼與掌聲,已然響成一片。

自此,數萬淮南兵歸心。

王世充就有了發家的本錢,這支隊伍就跟著他南征北戰,慢慢擴大。

橫行了天下許久,王世充終於被李世民盯上了,李世民打過來了。將洛陽的勢力範圍壓縮到城池周圍,王世充倒倒沒有特別慌。

上次李密帶來數十萬大軍包圍,被王世充趁著李密立足未穩,還沒有修好營寨、也沒有列好隊形之時,突然發起進攻,打了瓦崗軍一個措手不及,佔據了先手優勢。

一招鮮吃遍天,王世充想對李世民再來一次偷襲,但招數用老了,也會無效的,尤其是李世民這種上頭了就亂打一氣崇尚殺紅眼的狠角色,但是,李世民更加的罕見。這個年輕人,似乎純粹就是為了戰場而生。現在的李世民,擁有著戎馬一生的老將也難以企及的老辣,即可以用極度的謹慎拖得對手七竅生煙,在需要衝鋒的時候又能完全不要命的衝陣。眼下在面臨與當年李密相同的危局的時候,李世民的表現卻與李密截然相反,他並沒有手忙腳亂的穩固自己的防線,而是展現出了自己悍不畏死的兇猛。你狠,我比你更狠!當鄭軍吶喊著欺近唐營的時候,他們突然發現,原本應該陣腳大亂的唐軍並沒有躲在營地裡等自己來攻,而是大開營門,就這麼亂糟糟的衝了上來。唐軍是亂的,但以王世充的治軍水平,他要玩偷襲這種高難度的動作,麾下的士兵又何嘗不是亂的。彪悍的李世民根本就沒有嘗試整隊,而是直接命令屈突通率領大軍出擊,迎戰王世充。反正大家都亂,我為什麼要把進攻的先手機會讓給你?王世充當年給了李密一記悶棍的偷襲戰術,在一開始就被李世民強硬的頂了回來,雙方的士兵混亂的戰在了一起。你要玩偷襲,我根本不躲,而是以攻代守,看看誰更狠。碰上這樣既懂戰略,在戰術上又極度兇狠的敵人,王世充的那點小聰明,明顯不夠看了。

但是,王世充也不得不狠。他的情況比李世民更慘,李世民要是輸了,還能退回關中,王世充要是輸了,就只能退回陰曹地府,重新找機會投胎了。

他根本沒有退路。所以,這一次的王世充,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決絕。雖然一開始的偷襲失敗,讓他開局有些不利,但他並沒有像往常那樣遇挫即退,而是拿出了巨大的毅力,跟唐軍混戰在一起,死戰不退。他的軍隊連續四次打散,又被他集合起來,繼續再戰。人如果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以前既無恥又婆媽的王世充,被逼到絕路上之後,居然也能表現出這樣的堅忍不拔的毅力。有些可惜的是,實力上的差距,有時候並不是光靠毅力就能填得平的。他面前的這支唐軍,是剛剛消滅過薛仁杲和劉武周兩大梟雄的天下至銳,雖然此時剛從北方戰場上撤下來,還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整,但戰鬥力也不是被王世充用連坐、市恩等各種小手段搞得人心渙散的鄭軍所能比得上的。在連續四次被打散之後,鄭軍終於失去了再戰的能力,王世充狼狽退進洛陽城。

李世民這個人的意志就像是鐵打的一般,一旦認定了的事情,從來也不知道放棄。此時,他認定了要一勞永逸的解決王世充,就絕對不肯放棄唾手可得的洛陽城。他派了手下的參謀回長安,說服父親收回撤軍的旨意。又下令全軍:敢提班師者斬!原本人心所向的撤軍,被他一個人的意志所阻擋,唐軍依然牢牢的釘在洛陽城下。唐軍不走,王世充就尷尬了。仗已經打成這樣,唐軍只要守在洛陽城外,等他吃完城裡的存糧,就一定會死,唐軍甚至不用拿人命來攻城,只要坐在外面等就可以了。而且,沒有誰願意跟隨一個明顯快要死的人。唐軍疲憊,但城內的鄭軍更加恐慌。自從被圍之後,短短十幾天時間裡,鄭軍中已經有十三個叛徒試圖開城門倒戈,不過執行力不夠強,都沒有來得及發動就被識破了。王世充不是個明主,平時喜歡胡搞,這讓他在危急時刻所遇到的背叛也更猛烈一些。世事有因必有果,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王世充的代價,顯然就是自己的腦袋。只不過,每個人的腦袋都只有一個,王世充不想把它獻出去。僅靠自己,已經保不住這顆腦袋了,要想多活兩天,就只呼喚外援了。不過這事情有難度,自從擺平了劉武周之後,這個天下敢跟唐軍作對的人已經不多了,沒幾個人夠膽從李世民嘴裡拔牙,來救他王世充。幸好的是,隔著他不遠,居然就正好有這麼一個。


王世充:沒有格局的絕世梟雄


河北的夏王竇建德。

按理來說,竇建德是沒半分道理來救王世充的,兩個人是生死大仇。

竇建德從事的是造反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卻以隋臣自居,自從王世充代隋自立,竇建德就怎麼看他怎麼不順眼,兩個人沒少互相攻打、搶地盤。但王世充認為,只要自己喊一聲,竇建德就一定會來救自己。他是對的。王世充雖然才疏志不大,但到底是天下梟雄之一,對局勢的把握仍然有著普通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此時的北方,只剩三家數得出來的勢力:關中的李唐、河南的王世充、河北的竇建德,唐軍現在的勢頭如此之猛,當他們消滅了王世充之後,你說李淵是就此罷兵呢?還是繼續提兵來消滅竇建德呢?王世充看得到這裡面的彎彎繞,他相信竇建德也一定看得到。所以,在被圍困之後,他毫不猶豫的向河北派出了求救使者。

果然如他所料,在接到求救信之後,竇建德開始打包行李,準備出發救援自己的死敵王世充。不過,跟王世充想得有些不一樣,竇建德並沒有立即出發,他這一收拾,就收拾了四個月,頭年十一月收到的求救信,直到第二年三月才慢慢騰騰的出發。他雖然動作遲緩,但力道倒是十足,一出門就帶上了自己的十幾萬軍隊,稱得上是傾國而來了。原因倒是不復雜:他並不希望真的跟唐軍血戰一場,救王世充於水火之中,封建時代不存在雷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算計。竇建德的算計,是打算讓王世充和李世民在洛陽城下拼消耗,等雙方消耗得差不多了,他再衝出來,跟鄭軍前後夾擊,打散唐軍,用最小的代價,拿到最大的戰果。當然,這遠不是他籌劃的結果。在擊潰唐軍後,鄭軍必定已經虛弱無比,他還計劃送佛送到西,趁這個機會,順便將王世充一口吞下,然後合兩國的兵力,進軍關中,去嘗試一下看能不能順便滅唐。所以,他才會磨磨蹭蹭的準備這麼久,也才會舉全國之兵而來。亂世之中,每一個能爬上高位的梟雄,都沒有蠢的。

只要竇建德來,在後方包抄李世民的後路,王世充再從洛陽城出來,前方攻擊李世民,前後夾擊,李世民必敗無疑。但李世民敢待在中間不動,反而將大部隊留下洛陽城下,只帶著三千五百騎兵趕赴虎牢關,打算在這裡攔住竇建德,讓夏、鄭兩軍無法合擊。

竇建德可是帶著十幾萬大軍來的,他居然只帶著三千五百人就去了。他之所以敢這麼玩,是因為他還有三重倚仗:第一重,是他所帶的這三千五百騎兵,全是他一手建立起來的玄甲黑騎,可以稱得上是此時天下最強的軍隊,每個小兵都是特種兵這種級別的;第二重,是虎牢關的地利,這裡是洛陽東邊的門戶,南連嵩嶽,北臨黃河,除了山就是嶺,是一處讓人恐懼的天險。在這裡迎敵,佔有巨大的優勢;第三重,則是他的戰略目的。他並不是要打敗來犯的竇建德,而只要讓竇建德進不了關,不能和洛陽城裡的王世充會合就好,所以只要卡住虎牢關這個咽喉,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了,並不需要太多兵。只要將軍隊在關上一屯,任憑夏軍如何挑戰,從不主動出擊。這一招非常不出彩,但非常實用,憑藉虎牢天險,他又牢牢拖住了竇建德。竇建德雖然七竅生煙,但拿他的烏龜戰術毫無辦法。這一僵持,就是一個多月。

當竇建德帶著十幾萬人,卻被李世民的三千五百人卡得欲仙欲死時,竇建德軍師凌敬給他提了一個建議。這個建議的內容很簡單,就是放棄虎牢關,換一個進攻的方向。這個新的作戰方向就很有意思了。是關中。雖然簡單,但這簡直是一記神來之筆。首先,李唐的精銳已經全部被拖在了河南,此時向關中進發,不會遇到什麼有力的反抗,夏軍可以如入無人之境,在唐境內打著滾撒歡都可以;其次,唐境富裕,夏軍可以拓地收糧,發一筆橫財;最後,如果這麼幹的話,李世民就不得不從洛陽撤兵,回保關中,王世充的圍也就解了。而在敵人面前退兵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尤其是當面臨老家被端的當口,唐軍在撤退中不一定還能保持嚴整的隊形,只要露出破綻,王世充就很容易從城內衝出來,給李世民來兩下,到時候夏軍再回身,一樣可以對唐軍形成前後夾擊之勢。一個小小的建議,立刻就讓全盤皆活,竇建德不用再釘在虎牢關下進退兩難,所有的痛苦可以全部奉還給李世民了。竇建德拍案叫絕,立刻採納,宣佈馬上全軍掉頭,去抄李唐的老底。

但是王世充聽到竇建德準備放棄虎牢關,去關中,他誤判了,以為竇建德不管他了,媽了個巴子,王世充是一個格局只有芝麻大小的人,好不容易盼了三四個月,總算是把援軍盼來了,當然不願意看到援軍捨棄自己而去,哪怕這支援軍的離去能讓自己擁有反敗為勝的機會也不行——就算竇建德的這招奇計能成功,王世充也害怕自己撐不到李世民回援關中的時候,萬一竇建德一走,李世民無所顧忌之下,兩天就打破洛陽城了呢?所以,他一定不會讓竇建德走。

他賄賂了竇建德麾下所有說得上話的將領。海量的金帛撒出去,他只讓這些將領們幫忙在竇建德面前表達一個意思:我們都不想走,我們想在虎牢關這裡跟唐軍決一死戰!

竇建德也判斷失誤了,不去漢中,非要在虎牢關和李世民死磕,結果,李世民在對戰中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繞到敵人的後陣發起突然襲擊。不過這次人數對比太過於懸殊,所以他在戰前沒有準備這一招,就算他偷偷的摸到後陣,夏軍的士兵一衝也能將他碰散,沒有意義。不過戰鬥開始之後,他發現夏軍竟然全都像沒頭蒼蠅一樣,這個時候,倒是可以用一下這一招了。於是,他帶著自己的精銳將領, 將旗幟捲起來,默不作聲的一路深入,直至鑿穿夏軍的軍陣,才突然將旗幟張開,高高舉起,讓所有人都看得到。起碼讓夏軍士兵看得到。完了,被前後夾攻了!這是看到身後突然冒出唐旗之後,每一個夏軍士兵心中冒出的想法。十餘萬人的大軍,瞬間徹底潰散。潰兵是沒有任何戰鬥力的。李世民完成了軍事史上的一項奇蹟:以三千五百人,正面打敗了十萬大軍,光俘虜就抓了五萬。竇建德上午還是夏王,下午就成了這五萬俘虜之一。在被唐軍刺下馬後,面對撲面而來的大刀長矛,竇建德以一句話保住了自己的命:“別殺我,我是夏王,抓活的能保你富貴!”夏國自此滅絕。得勝的唐軍押著竇建德返回洛陽城下,正望眼欲穿的王世充立即失去了所有的希望,沒經過什麼心理掙扎,就打開城門,恭恭敬敬的出來向李世民投降。李世民於是又創造了一項奇蹟:以一支疲兵出征,結果卻意外的連滅兩國。自此,整個中原大地基本進入大唐的掌控,再沒有哪方勢力能有跟大唐掰手腕的實力了。天下遂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