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王曙光开讲:重农固本与新重农主义

《中国农村》一书2017年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课程

《中国农村》

王曙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北大教授王曙光开讲:重农固本与新重农主义


第一讲 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的意义、框架与方法(三)

第三节 当代中国农村的发展与挑战

一、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转型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受到的冲击非常大,农村可以说遭遇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近代以来的危机首先是农业和农村危机,当时外国资本进入中国之后,帝国主义之侵略与不公平的国际贸易体系,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打击非常大,农村普遍凋敝,传统农业萎靡不振,农民则面临着破产的威胁。很多有识之士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针对中国农村的严重危机,提出复兴农村、重建乡村、重振中国农业,以图中华文明之再造。乡村建设这个词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来,到现在还有它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至今将近70年,中国农村和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入了迅猛的合作化时代,合作化既创造了全世界尊重和瞩目的农业奇迹,使得中国农村经济和农业基础设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中国在农村卫生医疗、农村教育、农村社会保障等领域都创造了当时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奇迹;但同时,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也遭遇了重大的挫折和灾难。在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十年,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体制、农村社会结构和治理模式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毛主席1949年创建了新中国,以他的魄力和影响造就了一个崭新的农村,改变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落后面貌,其贡献值得肯定。那个时候的政治动员能力多强啊,几乎每个农民都被动员起来了,农民的集体意识和国家意识空前被强化。我外祖母是一个裹着小脚的妇女,那时候竟然也去积极参加兴修水渠的运动,去搬石头,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当然,1949年以来的农村变革也打破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组织结构,农村社会阶层发生了剧烈变化,农村文化传统发生了断裂,农村的治理模式也与传统模式迥然不同。从更长的历史视角来看,这场巨大的农村变革有利有弊,需要系统的深刻的反思。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经济逐渐式微以至于崩溃,人民公社体制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农村既焕发出新的生机,释放出巨大的活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乡村治理涣散、土地集约化经营滞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农业产业和乡村治理需要进行又一次深刻变革。

北大教授王曙光开讲:重农固本与新重农主义


二、重农固本:当代中国农村面临的挑战与新重农主义的提出

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农村的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医疗卫生问题、农民工就业问题、农村信贷问题、农民土地权利问题、村庄政治治理问题、农村贫困问题等,纠结在一起,困扰着农村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逐步推进,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也迎来新的机遇,很多制度的创新开始加快,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现象。

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到八个字:“重农固本,安民之基”。这八个字非常重要。我在2012年创办了一个刊物叫《农本》,在发刊词中,我提出了“新重农主义”这个概念。但是也有一些人提出疑问,认为中国农业产值占整个GDP都不到10%,为什么还要提“农本”和“新重农主义”?这些提法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呢?我认为,中国的农村和农业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忽视,如果你仅仅以产值来衡量中国农村和农业的价值与重要性的话,这种认识是幼稚而短视的。

为什么讲农村和农业问题很重要呢?

第一个理由,中国到现在还有将近7亿左右农村人口,还有2亿农民工,这么大的一个群体,我们是不能不重视的。这个群体发展了,就是中国发展了;这个群体幸福了,就是中国幸福了。反之,如果这个群体不幸福,不发展,面临贫困和不安定,那就是中国的贫困和不安定,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不幸福和不安定。这个道理不是很简单吗?

第二个理由,中国的农业生产维系着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国家稳定。很多人说,中国连续十几年粮食丰收,中国已经没有粮食问题了。这种看法是很短视的,是一种非常有害的观点。中国在任何时候,粮食问题都是非常敏感的问题,我们时刻都要有危机感。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粮食供给在结构上也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农业的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非常轻松的话题,很多人认为我们现在粮食够吃了,不用管农业了,谁要是这么说的话,谁就要犯大错误。中国农业假定一旦出问题,其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

第三个理由,就是中国农业生产关乎中国的生态安全。中国农业人口与农业生产比较密集的地方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而这些地区,也是中国生态价值最高、农业反贫困态势最为严峻、对区域均衡发展影响最大的地区。你可以想象,如果中国不重视农业、农村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话,中国的西北、东北和西南将是什么样子。中国农业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

北大教授王曙光开讲:重农固本与新重农主义


第四个理由,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中国农业的重要性还在于农业是我们中国整个传统文明和文化形态的承载者,是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和信仰体系的承载者。我们文化的本在农业,根在农村。昨天是清明节,清明是什么节日?清明不仅是敬祖和祭祖,中国古代的清明节是在土地刚刚焕发生机,大地刚刚一片嫩绿的时候,对农业生产的祈祷和祝福,是个庆祝的节日。大家要郊游,要踏青,要庆祝。中国二十四个节气,所有节气都跟农业有关系,中国的传统节日也都是跟农业相关的。假如抽离了中国农业文明,我们的大部分文化符号都失去意义了。当然农业和农村还是传统道德和信仰体系的承载者,当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和农村消失的时候,附着在上面的一整套传统道德体系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出于这四大理由,我们就必须重视农村和农业,就必须再提“农本”和“新重农主义”,这样我们的农业安全才有保障,农村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国的整个国家和文明才会生生不息。

(王曙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