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伦的“电影作者”情结

美籍犹太裔导演伍迪·艾伦自上世纪60年代末涉足影坛至今,拍摄了大量在世界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喜剧影片。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伦的“电影作者”情结

他早期的喜剧片,如《出了什么事,老虎百合》、《拿了钱就跑》、《香蕉》、《性爱宝典》、《傻瓜大脑科学城》、《爱与死》等作品,颠覆了以往好莱坞式的喜剧风格,带有明显美国犹太知识分子风格的幽默和荒诞不经、插科打诨的喜剧方式使人捧腹大笑,并将喜剧电影讽刺的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而影片《安妮·霍尔》是伍迪·艾伦电影创作的转型之作,自此,伍迪·艾伦开始对徘徊于不同城市的主人公进行更深层次、多维度的情感探索。

“电影作者”伍迪·艾伦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标志性人物弗朗索瓦·特吕弗是“电影作者论”的命名者、倡导者和坚定地实践者。

依照他的观点,“电影作者论”的核心就是电影创作过程中导演的绝对核心地位,导演应该成为整个过程中的绝对掌控者及其灵魂。

他认为编导合一是真正确定导演中心,是导演成为真正的书写者,使导演的个性风格和个人特征充分体现在电影中的前提条件。

那么这样就与普通的电影导演不同的是,“电影作者”要求电影导演给予自己的作品鲜明的个人风格,也相对的忽略了电影的社会功能意义,而更强调电影在艺术和审美上的价值。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伦的“电影作者”情结

从1969年首次执导电影《拿了钱就跑》开始,伍迪艾伦的每部导演作品基本上都由他亲自编剧完成,在以《拿了钱就跑》为代表的影片中,伍迪艾伦甚至身兼导演、编剧和主演等多个身份。

而纵观伍迪艾伦的影片也可以看出,对人物心理的着力刻画、神经质的人物对白、荒唐可笑的插科打诨、稀奇古怪的戏剧情境以及犹太裔知识分子的高智商和幽默感贯穿他的创作历程,使电影被打上鲜明的“伍迪·艾伦”印记。

伍迪艾伦的早期电影做品以轻松、搞笑而夸张的滑稽喜剧为主,影片主人公多是不着边际却又傻人有傻福的喜剧人物。

但这些影片追求的并不仅仅是情节上的娱乐效果,它还触及到对严肃的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深层研究。

影片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夸张表现和各种类型片的颠覆性戏谑来向社会的荒谬规则提出挑战,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

1977年的电影《安妮·霍尔》是伍迪艾伦创作历程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伦的“电影作者”情结

影片打破了以往他荒诞、滑稽的讽刺喜剧风格,对命运、道德和人生的思考也更加深刻和耐人寻味。

此后的创作中,伍迪艾伦的影片风格走向了内隐和深刻,其中既有对人生的片段化感悟,又有深奥的哲理,既有温馨的情调,又有黑色幽默的意境。

在表现方式上,伍迪艾伦逐渐放弃了对类型片的效仿,进行先锋化的影像实验,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特征。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21世纪初,伍迪艾伦回归轻松的喜剧电影创作,但与早期夸张颠覆的手法不同的是,影片的笑料在更为温和含蓄的同时,也表现了伍迪艾伦对犯罪、爱情和性的关注。

2005年的《赛点》被认为是伍迪艾伦的转型作品,之后的影片呈现出与此前的作品风格迥异的特征。

从2005年的《赛点》到2011年的《午夜巴黎》,伍迪艾伦的影片远离了他之前着力表现和引发思索的纽约,用明快的影调和故事性更强的情节刻画和表现更为广泛的中产阶级群体。

伍迪艾伦经常用主观化的镜头语言去表现人的内在心理和精神,所以在他的电影中总是流露出浓厚的表现主义色彩和对人的灵魂深处的大胆探索。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伦的“电影作者”情结

他影片所关注的是对人的处境、人性的探索,习惯于把自己对生活、社会、文化的感受和领悟表现于电影之中,追求更为深刻的主题。

对艺术创作的不断创新与鲜明的个人化影像语言都体现出了伍迪艾伦对于自己“电影作者”身份的不懈追求。

2011年的影片《午夜巴黎》在获得了第84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同时,也使对伍迪艾伦电影作者理念的延续和发展,贯穿伍迪艾伦电影中的对旧时代的怀念,对城市的情感和浓重的知识分子情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怀旧情结

在影片《午夜巴黎》中,主人公吉尔午夜时分在巴黎的街道“穿越”到心中的“黄金时代”——“爵士时代”,与上世纪20年代被称为“迷惘一代”的文豪菲茨杰拉德夫妇、海明威交往,受到格鲁特·斯坦因的指点,并与毕加索的情人相爱。

“穿越”引发的怀旧情感构成了影片的整体的情感基调。

这种怀旧的情感通过具体的特定细节呈现出来:主人公吉尔写的小说,讲述了发生在“怀旧商店”的故事;主人公本人在怀旧市场买到了自己暗恋的女孩安德丽娜写的日记;在影片的结尾,吉尔与怀旧音像店的服务员彼此倾慕并漫步在巴黎“最美”的雨天——怀旧这正是伍迪艾伦所关注的中产阶级的惯有格调。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伦的“电影作者”情结

作为编剧和导演的伍迪艾伦对影片怀旧风格的偏好呈现在影片的声画表现当中,充满上世纪风格的爵士音乐,带有怀旧风情的昏黄色调使得观众随着影片的主人公一切游走在现实和“穿越”的梦境之中。

在对巴黎进行诗意而具有浓厚人文主义色彩的表现的同时,影片依然倾注了伍迪艾伦对现实的反思。

在怀旧的情怀背后,是伍迪艾伦对美国“商业文化机制的社会功用及本质意义”的思考。

影片中主人公吉尔是一个活在对巴黎旧时代的幻想中的知识分子,而他的“离开纽约就无法生活”的未婚妻及其父母代表的正是以纽约为象征的美国工业文化。

在让“纽约客”引以为傲的工业文明和商业精神发达的背后,是人们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

吉尔一次次的从现实“穿越”到巴黎的“爵士时代”甚至“美丽时代”,正是对现实的逃避和疏离。

伍迪艾伦的怀旧情结直观化的呈现在了他以纽约为背景的大量影片中,对于这座他生长的城市,伍迪艾伦用“痴迷一般的执著表现他对纽约的爱恋”。

在《曼哈顿》和《安妮·霍尔》等影片中,诗意而具有人文气息的纽约是欧洲“每一个自由主义者都梦想居住的波西米亚梦幻岛”。

但这不是真实的纽约,而是伍迪艾伦呈现出的完美幻象。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伦的“电影作者”情结

在目睹了受现代工业文明浸淫的都市人的蜕变之后,带有怀旧风格的影片寄托的是伍迪艾伦对于他对现代人自身的处境及命运与前途的深刻思考,隐含着更高的理想主义精神意义。

《午夜巴黎》中,主人公在一次次成为历史的介入者之后发现,每个时代的人心目中的“黄金时代”都不是当下,所有人都相信最美好的时代应该是过去。

吉尔最终选择留在了巴黎,活在当下,他的选择也正是伍迪艾伦的人生态度:

有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的时代固然美好,但自己所处的时代在将来或许也会成为后人所向往的“黄金时代”。

知识分子情结

在电影《午夜巴黎》中,触发主人公吉尔一次次的“穿越”欲望的正是对自己心目中“黄金时代”与文坛巨匠的向往。

而作为创作者和导演,伍迪艾伦在影片中灌输的是他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关注者对于历史的坦然。

伍迪艾伦电影中作为主人公的知识分子,既不具备政治意识上的属性,也不是高居象牙塔顶端的学究。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伦的“电影作者”情结

他们多是从事电影、电视、戏剧、出版和高等教育事业的中下层知识分子。

他们并不高高在上,反而敏感、焦虑甚至神经质,对社会、对人生、对自身所面临的一切都感到忧虑。

作为导演的伍迪艾伦,把自己视为“小知识分子”中的一员,用平等的角度展现他们的生活与精神状态,并自觉地和意识形态体制保持距离,用客观而清醒的态度去审视当下的社会现状。

知识分子的心理探索

伍迪艾伦的影片经常借由分析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理问题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午夜巴黎》主人公吉尔在潜意识里对和未婚妻伊内兹的婚礼充满了焦虑而饱受失眠和头痛的困扰,因而需要安定药物的帮助。

爵士年代的作家菲茨杰拉德夫妇在婚姻美满的同时彼此却又因为强烈的占有欲望而造成安全感的缺失,看到妻子和异性离开的斯科特会感到担忧,目睹丈夫和名媛交谈的塞尔达则会丧失理智想要自尽。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伦的“电影作者”情结

而在看到毕加索为自己的情人绘制的肖像时,文艺评论家斯泰因女士的评价就是毕加索被安德丽娜的美貌影响而丧失了理性的判断能力,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不是众人眼中“微妙而细腻的美,含蓄的肉欲”的美丽女子,而是“欲火中烧”,作为毕加索情人的性感尤物。

伍迪艾伦所虚构出的这幅作品,正是毕加索的“本我”对于情人的情感欲望在画纸上情色化的投射。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每个人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和情感障碍。

《人人都说我爱你》中朱娜偷听父亲心仪女士赛迪尔的心理治疗,《奇招尽出》中也不时的有弗克咨询心理医生的场景。

影片《安妮·霍尔》中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贯穿全篇。

影片中的夫妻双方都是气质高雅的知识分子,“但他们的讲话内容,他们关注思考的问题总是同一个:性,男方和女方都渴望得到但却不能满足的性爱”。

伍迪艾伦用细腻而深入的表达方式,刻画出一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群像。

知识分子的认同危机

当《午夜巴黎》里的各色名人出现在吉尔身边时,他们也不过是沉迷在带有诗意和酒香的双重气息中的同龄人。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伦的“电影作者”情结

他们会倾慕于同一个女性,会谈论彼此的感情生活,会对新奇的事物产生好奇和质疑。

他们和主人公吉尔一样,需要在知识分子同类中获得慰藉和认同。

一般来说人的认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人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把自己划入精英话语团体的知识分子在自身价值与社会大众文化相抵触时,知识分子的认同危机就出现了。

《午夜巴黎》中的主人公吉尔在面对未婚妻伊内兹的注重经济利益的父母时没有得到一家的普遍认同,相较于沉稳、踏实和具有深厚文学积淀的男主人公,伊内兹一家更能接受喜欢卖弄才学夸夸其谈的保罗。

大众化认同的缺失使得主人公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危机。

而在与上世纪20年代的知名文学艺术大师交往,甚至得到海明威、斯泰因女士对于作品的认可之后,吉尔才得以认识到自己内心真实欲望,而最终取消了和未婚妻貌合神离的婚姻而选择留在巴黎生活和写作。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伦的“电影作者”情结

与《午夜巴黎》相比,伍迪艾伦之前影片中的主人公多为犹太裔知识分子,文化冲突所带来的认同危机则更加强烈。

伍迪艾伦对于影片中主人公在多元文化中的自我认知深刻剖析,在当下文化冲突加剧的年代,具有丰富的普世价值和现实意义。

城市情结

《午夜巴黎》在片头的近4分钟内,用六十余个固定空镜头展现了一天之内不同时段、不同天气、不同街道的巴黎景色。

在轻缓悠闲的爵士乐曲中,巴黎的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香榭丽大道上悠闲的人群,细雨中的塞纳河左岸,余晖映照下的凯旋门宛如一幅幅动态的精美画作为观众呈现出巴黎全貌。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伦的“电影作者”情结

而在主人公漫无目的的行走中,观众也随之看到了莫奈作画的池塘,罗丹雕刻的《思想者》,展览着毕加索画作的艺廊。

伍迪艾伦在影片中迎合了观众对于作为浪漫之都和艺术之都的巴黎的所有想象。

伍迪艾伦的电影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鲜明的地域特点,电影中的故事在一个具有特殊地域风格的城市中才得以完整地发展。

早期的作品多选择纽约作为特定的城市背景,有些甚至直接以纽约的知名街区命名,如《曼哈顿》《曼哈顿神秘谋杀》《子弹横飞百老汇》《百老汇的丹尼·罗斯》等。

而在《星辰往事》《无线电时代》《安妮·霍尔》《人人都说我爱你》《汉娜姐妹》等影片中,伍迪艾伦也从不同的方方面面描绘出了这个他生活并寄托了特殊情感的城市。

无论是《赛点》中高贵优雅的伦敦,还是《情迷巴塞罗那》里浪漫奔放的巴塞罗那。

充满异域风情的城市都为影片营造了独特的审美空间,而这个空间作为影片人物生存空间和活动空间的综合体,不仅承载了特殊的文化特质,也从另一个维度展现出不同主人公的思想与情感的演变过程。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伦的“电影作者”情结

在《午夜巴塞罗那》中,无拘无束的克里斯蒂娜进入了一段在外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三角关系中。

而一贯冷静的薇琪也被西班牙画家的浪漫与热情所深深的吸引。

都是男女充满热情和躁动的爱情故事,只有在巴塞罗那那样奔放的城市才会显得真实和合理。

而与《午夜巴塞罗那》中用性感与不羁完美的诠释了西班牙式浪漫的爱莲娜一样,《午夜巴黎》中跟随可可·香奈儿学习时装设计,和多位艺术巨匠保持着情人关系的安德丽娜正是伍迪艾伦对于法式风情的最佳注解。

从纽约,到伦敦、巴塞罗那,直至巴黎,虽然呈现出不同的城市风貌,但不变的是伍迪艾伦对于城市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深度剖析。

在《午夜巴黎》中,伍迪艾伦招牌式的幽默被更为优雅的方式所呈现,而影片中也延续了导演后期作品中的悲剧宿命论。

主人公吉尔最终没有留在自己所向往的“黄金时代”,也没有与爱慕的女子白头偕老,而是在经历了一连串离奇的“穿越”之后直面现实中的生活,遵从感性的召唤放弃婚约在巴黎追寻自己所梦想的生活方式。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伦的“电影作者”情结

虽然被誉为“继卓别林后最伟大的喜剧电影导演”,伍迪艾伦的电影作品却与好莱坞合家欢式的喜剧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伍迪艾伦对于人生、命运、社会和文化的独立反思,对艺术创作的精益求精,对商业利益的简化以及和好莱坞体制的疏远使得伍迪艾伦成为一个特立独行,带有欧洲大师风范的美国电影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