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倫的“電影作者”情結

美籍猶太裔導演伍迪·艾倫自上世紀60年代末涉足影壇至今,拍攝了大量在世界電影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喜劇影片。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倫的“電影作者”情結

他早期的喜劇片,如《出了什麼事,老虎百合》、《拿了錢就跑》、《香蕉》、《性愛寶典》、《傻瓜大腦科學城》、《愛與死》等作品,顛覆了以往好萊塢式的喜劇風格,帶有明顯美國猶太知識分子風格的幽默和荒誕不經、插科打諢的喜劇方式使人捧腹大笑,並將喜劇電影諷刺的功能發揮的淋漓盡致。

而影片《安妮·霍爾》是伍迪·艾倫電影創作的轉型之作,自此,伍迪·艾倫開始對徘徊於不同城市的主人公進行更深層次、多維度的情感探索。

“電影作者”伍迪·艾倫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標誌性人物弗朗索瓦·特呂弗是“電影作者論”的命名者、倡導者和堅定地實踐者。

依照他的觀點,“電影作者論”的核心就是電影創作過程中導演的絕對核心地位,導演應該成為整個過程中的絕對掌控者及其靈魂。

他認為編導合一是真正確定導演中心,是導演成為真正的書寫者,使導演的個性風格和個人特徵充分體現在電影中的前提條件。

那麼這樣就與普通的電影導演不同的是,“電影作者”要求電影導演給予自己的作品鮮明的個人風格,也相對的忽略了電影的社會功能意義,而更強調電影在藝術和審美上的價值。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倫的“電影作者”情結

從1969年首次執導電影《拿了錢就跑》開始,伍迪艾倫的每部導演作品基本上都由他親自編劇完成,在以《拿了錢就跑》為代表的影片中,伍迪艾倫甚至身兼導演、編劇和主演等多個身份。

而縱觀伍迪艾倫的影片也可以看出,對人物心理的著力刻畫、神經質的人物對白、荒唐可笑的插科打諢、稀奇古怪的戲劇情境以及猶太裔知識分子的高智商和幽默感貫穿他的創作歷程,使電影被打上鮮明的“伍迪·艾倫”印記。

伍迪艾倫的早期電影做品以輕鬆、搞笑而誇張的滑稽喜劇為主,影片主人公多是不著邊際卻又傻人有傻福的喜劇人物。

但這些影片追求的並不僅僅是情節上的娛樂效果,它還觸及到對嚴肅的社會和歷史問題的深層研究。

影片通過對各種社會現象的誇張表現和各種類型片的顛覆性戲謔來向社會的荒謬規則提出挑戰,從而達到諷刺的效果。

1977年的電影《安妮·霍爾》是伍迪艾倫創作歷程中具有轉折意義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倫的“電影作者”情結

影片打破了以往他荒誕、滑稽的諷刺喜劇風格,對命運、道德和人生的思考也更加深刻和耐人尋味。

此後的創作中,伍迪艾倫的影片風格走向了內隱和深刻,其中既有對人生的片段化感悟,又有深奧的哲理,既有溫馨的情調,又有黑色幽默的意境。

在表現方式上,伍迪艾倫逐漸放棄了對類型片的效仿,進行先鋒化的影像實驗,從而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影像風格特徵。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到21世紀初,伍迪艾倫迴歸輕鬆的喜劇電影創作,但與早期誇張顛覆的手法不同的是,影片的笑料在更為溫和含蓄的同時,也表現了伍迪艾倫對犯罪、愛情和性的關注。

2005年的《賽點》被認為是伍迪艾倫的轉型作品,之後的影片呈現出與此前的作品風格迥異的特徵。

從2005年的《賽點》到2011年的《午夜巴黎》,伍迪艾倫的影片遠離了他之前著力表現和引發思索的紐約,用明快的影調和故事性更強的情節刻畫和表現更為廣泛的中產階級群體。

伍迪艾倫經常用主觀化的鏡頭語言去表現人的內在心理和精神,所以在他的電影中總是流露出濃厚的表現主義色彩和對人的靈魂深處的大膽探索。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倫的“電影作者”情結

他影片所關注的是對人的處境、人性的探索,習慣於把自己對生活、社會、文化的感受和領悟表現於電影之中,追求更為深刻的主題。

對藝術創作的不斷創新與鮮明的個人化影像語言都體現出了伍迪艾倫對於自己“電影作者”身份的不懈追求。

2011年的影片《午夜巴黎》在獲得了第84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的同時,也使對伍迪艾倫電影作者理念的延續和發展,貫穿伍迪艾倫電影中的對舊時代的懷念,對城市的情感和濃重的知識分子情結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懷舊情結

在影片《午夜巴黎》中,主人公吉爾午夜時分在巴黎的街道“穿越”到心中的“黃金時代”——“爵士時代”,與上世紀20年代被稱為“迷惘一代”的文豪菲茨傑拉德夫婦、海明威交往,受到格魯特·斯坦因的指點,並與畢加索的情人相愛。

“穿越”引發的懷舊情感構成了影片的整體的情感基調。

這種懷舊的情感通過具體的特定細節呈現出來:主人公吉爾寫的小說,講述了發生在“懷舊商店”的故事;主人公本人在懷舊市場買到了自己暗戀的女孩安德麗娜寫的日記;在影片的結尾,吉爾與懷舊音像店的服務員彼此傾慕並漫步在巴黎“最美”的雨天——懷舊這正是伍迪艾倫所關注的中產階級的慣有格調。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倫的“電影作者”情結

作為編劇和導演的伍迪艾倫對影片懷舊風格的偏好呈現在影片的聲畫表現當中,充滿上世紀風格的爵士音樂,帶有懷舊風情的昏黃色調使得觀眾隨著影片的主人公一切遊走在現實和“穿越”的夢境之中。

在對巴黎進行詩意而具有濃厚人文主義色彩的表現的同時,影片依然傾注了伍迪艾倫對現實的反思。

在懷舊的情懷背後,是伍迪艾倫對美國“商業文化機制的社會功用及本質意義”的思考。

影片中主人公吉爾是一個活在對巴黎舊時代的幻想中的知識分子,而他的“離開紐約就無法生活”的未婚妻及其父母代表的正是以紐約為象徵的美國工業文化。

在讓“紐約客”引以為傲的工業文明和商業精神發達的背後,是人們為此付出的沉重代價。

吉爾一次次的從現實“穿越”到巴黎的“爵士時代”甚至“美麗時代”,正是對現實的逃避和疏離。

伍迪艾倫的懷舊情結直觀化的呈現在了他以紐約為背景的大量影片中,對於這座他生長的城市,伍迪艾倫用“痴迷一般的執著表現他對紐約的愛戀”。

在《曼哈頓》和《安妮·霍爾》等影片中,詩意而具有人文氣息的紐約是歐洲“每一個自由主義者都夢想居住的波西米亞夢幻島”。

但這不是真實的紐約,而是伍迪艾倫呈現出的完美幻象。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倫的“電影作者”情結

在目睹了受現代工業文明浸淫的都市人的蛻變之後,帶有懷舊風格的影片寄託的是伍迪艾倫對於他對現代人自身的處境及命運與前途的深刻思考,隱含著更高的理想主義精神意義。

《午夜巴黎》中,主人公在一次次成為歷史的介入者之後發現,每個時代的人心目中的“黃金時代”都不是當下,所有人都相信最美好的時代應該是過去。

吉爾最終選擇留在了巴黎,活在當下,他的選擇也正是伍迪艾倫的人生態度:

有海明威、菲茨傑拉德的時代固然美好,但自己所處的時代在將來或許也會成為後人所向往的“黃金時代”。

知識分子情結

在電影《午夜巴黎》中,觸發主人公吉爾一次次的“穿越”慾望的正是對自己心目中“黃金時代”與文壇巨匠的嚮往。

而作為創作者和導演,伍迪艾倫在影片中灌輸的是他作為一箇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關注者對於歷史的坦然。

伍迪艾倫電影中作為主人公的知識分子,既不具備政治意識上的屬性,也不是高居象牙塔頂端的學究。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倫的“電影作者”情結

他們多是從事電影、電視、戲劇、出版和高等教育事業的中下層知識分子。

他們並不高高在上,反而敏感、焦慮甚至神經質,對社會、對人生、對自身所面臨的一切都感到憂慮。

作為導演的伍迪艾倫,把自己視為“小知識分子”中的一員,用平等的角度展現他們的生活與精神狀態,並自覺地和意識形態體制保持距離,用客觀而清醒的態度去審視當下的社會現狀。

知識分子的心理探索

伍迪艾倫的影片經常藉由分析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心理問題來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午夜巴黎》主人公吉爾在潛意識裡對和未婚妻伊內茲的婚禮充滿了焦慮而飽受失眠和頭痛的困擾,因而需要安定藥物的幫助。

爵士年代的作家菲茨傑拉德夫婦在婚姻美滿的同時彼此卻又因為強烈的佔有慾望而造成安全感的缺失,看到妻子和異性離開的斯科特會感到擔憂,目睹丈夫和名媛交談的塞爾達則會喪失理智想要自盡。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倫的“電影作者”情結

而在看到畢加索為自己的情人繪製的肖像時,文藝評論家斯泰因女士的評價就是畢加索被安德麗娜的美貌影響而喪失了理性的判斷能力,呈現在人們眼前的不是眾人眼中“微妙而細膩的美,含蓄的肉慾”的美麗女子,而是“慾火中燒”,作為畢加索情人的性感尤物。

伍迪艾倫所虛構出的這幅作品,正是畢加索的“本我”對於情人的情感慾望在畫紙上情色化的投射。

在伍迪艾倫的電影中,每個人都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和情感障礙。

《人人都說我愛你》中朱娜偷聽父親心儀女士賽迪爾的心理治療,《奇招盡出》中也不時的有弗克諮詢心理醫生的場景。

影片《安妮·霍爾》中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貫穿全篇。

影片中的夫妻雙方都是氣質高雅的知識分子,“但他們的講話內容,他們關注思考的問題總是同一個:性,男方和女方都渴望得到但卻不能滿足的性愛”。

伍迪艾倫用細膩而深入的表達方式,刻畫出一副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群像。

知識分子的認同危機

當《午夜巴黎》裡的各色名人出現在吉爾身邊時,他們也不過是沉迷在帶有詩意和酒香的雙重氣息中的同齡人。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倫的“電影作者”情結

他們會傾慕於同一個女性,會談論彼此的感情生活,會對新奇的事物產生好奇和質疑。

他們和主人公吉爾一樣,需要在知識分子同類中獲得慰藉和認同。

一般來說人的認同大體上可以分為人的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

把自己劃入精英話語團體的知識分子在自身價值與社會大眾文化相牴觸時,知識分子的認同危機就出現了。

《午夜巴黎》中的主人公吉爾在面對未婚妻伊內茲的注重經濟利益的父母時沒有得到一家的普遍認同,相較於沉穩、踏實和具有深厚文學積澱的男主人公,伊內茲一家更能接受喜歡賣弄才學誇誇其談的保羅。

大眾化認同的缺失使得主人公對於自我價值的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危機。

而在與上世紀20年代的知名文學藝術大師交往,甚至得到海明威、斯泰因女士對於作品的認可之後,吉爾才得以認識到自己內心真實慾望,而最終取消了和未婚妻貌合神離的婚姻而選擇留在巴黎生活和寫作。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倫的“電影作者”情結

與《午夜巴黎》相比,伍迪艾倫之前影片中的主人公多為猶太裔知識分子,文化衝突所帶來的認同危機則更加強烈。

伍迪艾倫對於影片中主人公在多元文化中的自我認知深刻剖析,在當下文化衝突加劇的年代,具有豐富的普世價值和現實意義。

城市情結

《午夜巴黎》在片頭的近4分鐘內,用六十餘個固定空鏡頭展現了一天之內不同時段、不同天氣、不同街道的巴黎景色。

在輕緩悠閒的爵士樂曲中,巴黎的標誌性建築埃菲爾鐵塔,香榭麗大道上悠閒的人群,細雨中的塞納河左岸,餘暉映照下的凱旋門宛如一幅幅動態的精美畫作為觀眾呈現出巴黎全貌。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倫的“電影作者”情結

而在主人公漫無目的的行走中,觀眾也隨之看到了莫奈作畫的池塘,羅丹雕刻的《思想者》,展覽著畢加索畫作的藝廊。

伍迪艾倫在影片中迎合了觀眾對於作為浪漫之都和藝術之都的巴黎的所有想象。

伍迪艾倫的電影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鮮明的地域特點,電影中的故事在一個具有特殊地域風格的城市中才得以完整地發展。

早期的作品多選擇紐約作為特定的城市背景,有些甚至直接以紐約的知名街區命名,如《曼哈頓》《曼哈頓神秘謀殺》《子彈橫飛百老匯》《百老匯的丹尼·羅斯》等。

而在《星辰往事》《無線電時代》《安妮·霍爾》《人人都說我愛你》《漢娜姐妹》等影片中,伍迪艾倫也從不同的方方面面描繪出了這個他生活並寄託了特殊情感的城市。

無論是《賽點》中高貴優雅的倫敦,還是《情迷巴塞羅那》裡浪漫奔放的巴塞羅那。

充滿異域風情的城市都為影片營造了獨特的審美空間,而這個空間作為影片人物生存空間和活動空間的綜合體,不僅承載了特殊的文化特質,也從另一個維度展現出不同主人公的思想與情感的演變過程。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倫的“電影作者”情結

在《午夜巴塞羅那》中,無拘無束的克里斯蒂娜進入了一段在外人看來匪夷所思的三角關係中。

而一貫冷靜的薇琪也被西班牙畫家的浪漫與熱情所深深的吸引。

都是男女充滿熱情和躁動的愛情故事,只有在巴塞羅那那樣奔放的城市才會顯得真實和合理。

而與《午夜巴塞羅那》中用性感與不羈完美的詮釋了西班牙式浪漫的愛蓮娜一樣,《午夜巴黎》中跟隨可可·香奈兒學習時裝設計,和多位藝術巨匠保持著情人關係的安德麗娜正是伍迪艾倫對於法式風情的最佳註解。

從紐約,到倫敦、巴塞羅那,直至巴黎,雖然呈現出不同的城市風貌,但不變的是伍迪艾倫對於城市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深度剖析。

在《午夜巴黎》中,伍迪艾倫招牌式的幽默被更為優雅的方式所呈現,而影片中也延續了導演後期作品中的悲劇宿命論。

主人公吉爾最終沒有留在自己所向往的“黃金時代”,也沒有與愛慕的女子白頭偕老,而是在經歷了一連串離奇的“穿越”之後直面現實中的生活,遵從感性的召喚放棄婚約在巴黎追尋自己所夢想的生活方式。

《午夜巴黎》的奇幻穿越,伍迪·艾倫的“電影作者”情結

雖然被譽為“繼卓別林後最偉大的喜劇電影導演”,伍迪艾倫的電影作品卻與好萊塢閤家歡式的喜劇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伍迪艾倫對於人生、命運、社會和文化的獨立反思,對藝術創作的精益求精,對商業利益的簡化以及和好萊塢體制的疏遠使得伍迪艾倫成為一個特立獨行,帶有歐洲大師風範的美國電影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