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郑和下西洋船上没有年轻女子,却带了一群五十多岁的老妇人,是真的吗?当时怎么回事?

Cici127602943


古代航海有许多禁忌。

例如,不能带女人上船。古人认为,让女人上船不吉利,容易导致翻船,而且,远洋航行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在这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约束,船上如果有年轻的女性,很容易导致男性之间的内部争斗,这时候,任何匪夷所思的事情都可能发生。

那么,郑和下西洋时,不携带年轻女性就很好理解了,可为何郑和却带了一群五十多岁的老妇人呢?这里金兔简单聊聊吧。


之所以携带老妇人,主要就是想让这些老妇人做饭和缝补衣物。 郑和下西洋时,拥有两百多艘舰艇,总人数近三万人,俨然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当时,船上的官员都穿着高级官服,这些官服做工精美,上面还绣着各种十分好看的图案。但是,郑和下西洋的航程比较远,而海上的生活比较艰苦,所以官服很容易受损。由于穿官服是为了弘扬大明国威,加上刺绣只有妇女会,所以就注定了郑和的船上需要有会刺绣的妇女。


如果是年轻女性,一来吃不了苦,二来年轻的女性容易来月事,而对古人来说,在船上见红可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第三,船上的年轻女性也容易引起男性船员之间的争斗,所以郑和就只能携带一群老妇人了。

另外,携带上了年纪的老妇人,也是为了帮助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土著接生。虽说明朝的医术放到现在比较落后,但明朝的医术放眼当时,还是比较先进的。当时,东南亚和非洲的医术并不发达,许多产妇都因为难产而死,而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之一,就是向这些国家和地区宣传大明的国威。

所以在郑和所携带的老妇人中,有一些是接生婆,郑和每到一处,她们就会帮助当地人接生,同时传播中国的医术。


金兔历史


郑和首次下西洋是在永乐三年(1405年),然后七次下西洋。从史书记载,确实是只带了一群上了年龄的妇女跟随。至于为什么只带这个年龄的女性跟随,应该是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郑和带领的船队非常大,足有两万多人,这样多的人,有各种分工的人员。全都是要干体力活的,长期在海上生活,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需求,生理需求就是一部分。为了管理好这些人,不影响正常航行,只有不带年轻女性。古代攻伐其他国家或部落,男性可以都杀害,女性可以留下。

另一个就是,年轻女性能做的,除了生育和生理需求外,一般男性都能做到,加上经常是做的是粗活,重活,年轻女性就不能胜任。加上年轻女性的生理期也是一个问题。

还有就是沿途各国,很多都是信仰伊斯兰教,都是穆斯林,在他们的世界里,女性,特别是年轻的女性,都是不能抛头露脸,一般都是呆在家里,外出也会戴上面巾。所以一般不会带年轻女性。

郑和本人就是一个穆斯林,所以他很清楚沿途国家的风俗习惯。至于只带年龄大的女性,只要是给大家洗衣、做饭、缝补破衣服、擦地板、打扫卫生等一些日常家务活。上了年龄的女性,都没有了年轻女性的生理期,又可以做以上这些细锁的活。

鉴于以上的种种情况考虑,也许就是郑和历次下西洋只带年龄大的女性的原因吧。





百粤天话史


郑和于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3年,先后7次下西洋。不过有件很奇怪的事,郑和下西洋船上的女性大多是老妇,为什么不要年轻女性呢?按理来说随船人员也需要女性来满足生理需求,其实这里面还有很大说道。

第一,年轻女性生理问题是航行的忌讳与难题。

随船出行按理来说只有男性也可以,但是由于出行时间长,出行官员的衣服是个问题,所以需要带一些女性,在船上纺织,当然也包括洗衣做饭。

年轻女性有个问题,年轻女子每个月都会来几天月事,月事来红,在古代认为是不吉利的,航船远行,为了吉利,当然不愿意这样。

此外在女性的那几天里,往往会身体不适,什么也干不了,这样的时间一个月大概有四分之一。

老妇女有个好处,大多没有月事的困扰了,她们既可以做女人的生活,又不会有那么多事情,所以随船出行,带着老妇女似乎比年轻女子更加方便。

第二,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关。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一直是有争议的,第一个目的肯定是为了炫耀明朝的富裕,让其他地方的国家来朝贺。第二个目的就有争议了,有人说是为了寻找在靖难之变中失踪的建文帝朱允文。

既然是为了炫耀国力,那么女性就派上用场了。在当时很多沿线国家生产力低下,纺织业更是不发达。

这些老妇女可以教当地人民纺织,教她们做一些女人的针线活,而且在她们为很多地方的女性合理接生,这也可以展现当时明朝的先进。

第三,随行官员似乎也不需要年轻女性。

郑和下西洋并不是去受罪的,而是去炫富的,所以在出发前皇帝给了他不少金银财宝。

郑和他们每到一处都是当时人眼中的巨富之人,当地的女子更是十分崇拜。所以随船中也不需要有年轻女性来伺候年轻官员,满足生理需求。只要他们愿意花钱,在当地找个女子还是很容易的。

郑和下西洋不带少女,却带老妇人,其实是很正常的,比较年轻女性漂泊在海上,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斯幽说历史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航海史的一次壮举,郑和也是明朝永乐皇帝身边的大红人,他年轻时在燕王朱棣身边,本姓马,是燕王府的太监,他因“靖难之役”有军功,赐姓为郑,他代表大明王朝七次下西洋,最后客死异乡。

咱们言归正传,为什么郑和的船队中没有年轻女子,却带了一群大妈呢?

作为船队的最高领导郑和,他没有这种生理需求。(玩笑话不要当真)

第一、

古代出海有禁忌,古代人迷信,认为带女人出海是不吉利的,当然这种说法也是以讹传讹,其实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年轻女人每个月都有

“血光之灾”,在这段日子中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还要注意保暖,在这段时间的女人是需要照顾的,所以带着年轻女人上船,短期还可以,比如近海打渔;在古代,如果是远洋,带上女人是非常不方便的,无论是从女人的角度考虑还是从船员的角度考虑,都是如此。

第二、

郑和的船队有很多身体健全的兵士,年轻力壮火力旺,带上妙龄女子会使得一群大老爷们心猿意马,尤其是这种远洋船队,初次出海,可以感受大海的广阔,欣赏美景,可时间一场,人都会憋疯,如果有女人在船上,难免会有动歪心眼的人,所以,带上女人会导致争斗。

第三、

带上大妈们出海就好理解了,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扬我大明国威,体现我天朝上国实力的举动,我们要给落后的地方带去文化、知识、理念、科学技术、医学技术,要让他们万邦来朝,来承认朱棣天子的地位。

所以说,大妈们意义也颇为重要,我们中国妇女自古以来都非常勤劳,尤其是古代的妇女都会针线活,成年女性都是纺织老手,更有一些懂得接生技术的女人,这些郑和所带的妇女很多都是这两类人,古代产妇死亡率很高,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国家,他们的技术很不成熟,甚至有的地方都没有这种技术,我们的接生婆团队一到,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出生率,以及产妇存活率,这在古代等于是为他们延续生命,他们定会将我大明王朝奉若神明,包括一些会针线活的妇女也为他们带来了纺织技术,同时在船上也可以为船员们和官兵们缝缝补补,毕竟船上的资源有限。

总结:

郑和下西洋不带年轻女性,偏偏带上老年妇女,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举措。



鸿涵先生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这场远航活动总共进行了七次,历经28年,据悉最远到达过东非和红海。这可是中国历史航海史上最大的辉煌了,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但是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年轻女子,他只是带了一群50岁的老妇人。是的,郑和下西洋的确带了一批老妇人上船,这究竟是何意呢?现在随有书君一起来看一看吧。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上为什么带着一群五十多岁的老妇人 1.下西洋时,带年轻女子出航有很多不便 有人说,下西洋时航程那么长,带上一些年轻的女子上船。既可以帮忙做一些杂物,又可以在他们无聊的时候,给船员们唱歌跳舞,这不是挺好的一件事嘛。想想的确不错,但是不带年轻女子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郑和的团队全是血气方刚的大男子,加上出航一次就需要很长时间,也许会好几年。带上年轻的女孩子的话,万一和船上的官员或者是水手发生了暧昧的关系,而导致他们每天不好好地做自己本分的工作,而想入非非。由此要是使远航的进度变缓慢,拖延了皇帝交待的政治任务,那麻烦可就大了。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上为什么带着一群五十多岁的老妇人 所以这就是不带年轻女子的原因。再者也有民间所说的,在古代航海中,除了客船外,其它运兵运货的船只都是不允许女人上船的。即所谓的“有女同行,不利航行”。因为年轻女子有月事会招致灾难的,所以因为这个禁忌,也不会带年轻的女子。 而郑和下西洋带一些老妇人出航,可以很容易的避开这些现象。并且挑选老妇人出航也是有双重作用的。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上为什么带着一群五十多岁的老妇人 2.随行的老妇人不仅给船员缝缝补补做杂务,还把一手好的刺绣手艺传播到所路过的落后地区 郑和下西洋出航这个团队,一出行就是好几年。他们不仅要跨越不同的国家,而且也要经历不同的季节。所以换穿衣物也是航行上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要知道在明朝那个时候,布袜子和布鞋子都不如现在的耐穿耐磨。而衣服因为是棉麻的,所以也特别容易破旧。 况且这些衣物制作起来也没有现在这么快,因为是纯手工的,所以就特别费时费力。所以带上这些上年纪的中年妇女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将士们赶制新衣,缝补衣物、袜子,还要给他们纳制鞋子。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上为什么带着一群五十多岁的老妇人 有人说,船员出行时带上新衣物不就行了吗,还非的带这么多老妇人?是的,带老妇人是必须的。要不这一出行就好几年,那成千上万的士兵得带多少衣物?都带上不得装满几艘船啊!如果不带老妇人,士兵就得自己缝补,大男子粗手粗脚的,缝得肯定针脚粗,样子丑。 要是穿着这些丑针角的衣物和鞋子,到途径的国家登陆,这还不让人笑话我们的大明朝有多落魄吗?所以还是需要带会缝补的妇人出行的。当然可不要小瞧这些妇人哦,她们可不是普通人,她们的绣工那是相当厉害。那缝补手艺,会让人看不出缝补在哪?那鞋子制作出来,也会让人穿的舒服 当然带着这些老妇人出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传授沿途落后国家的一些女红手工。中国古代的刺绣手工,不仅在当时精美无比,就是放到现代那也是无可比拟的。所以郑和带着她们去传授女红,也是为了表达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上为什么带着一群五十多岁的老妇人 3.这些随行的老妇人还有一个职能,就是帮助落后国家的妇女接生 郑和在以前下西洋的时候,发现有一些国家还是相当的落后,生活的非常原始。她们不仅在医疗上知之甚少,对于生育繁殖这方面的内容认知的也特别地少。就在生育这方面来说,孩子生出来后,总是要割断脐带的。而落后地区的妇人们也知道,但是她们却总是用尖锐的碎石去隔断脐带。 这些碎石上常常有很多污秽的东西,这样的话很容易感染,容易导致产妇死亡。同时由于护理不当,这也导致许多小婴儿一出生就死去了。所以呢郑和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在当地施诊治病,还要教当地人怎么接生。 而这些岁数大的老妇人,她们在接生这方面也是比较有经验,也就可以帮助这些人接生,教会她们一些生育繁殖方面的内容,以此来减少产妇的死亡率和孩子出生的死亡率。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上为什么带着一群五十多岁的老妇人 当然郑和所做的施诊和帮助落后地区妇人接生,也正是明代皇帝交给他的一个使命。明代皇帝让郑和在下西洋的途中,不断地向海外诸国来传播我们中国的先进医术,发扬一下救死扶伤的精神。而郑和的这一举动也确实是受到了海外诸国的热烈欢迎,也被这些国家传为了一段佳话。 这样呢,明代的皇帝目的也就达到了,其实就是借郑和之手向海外诸国耀武扬威呢。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船员最多,同时也是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郑和是聪明的,他带了一些老妇人一起去远航,是有他的用意的。 这些老妇人也的确不负众望,发挥了她们积极的作用。这也促进了这些国家与大明的友好,让更多国家了解大明,知道大明的辉煌。


洪果果


谁说古代航海穿上不会带妇女的?这是错误的说法。随便就可以举出很多反例。

就以明朝为例:

明朝明万历二年(1574),以台湾为根据地的海盗林凤为了躲避明朝的追捕,领战船六十二艘,船上有男丁4000人,妇女1500人,全体转移到已经被西班牙侵略的菲律宾吕宋岛,并且和西班牙人进行了战斗。

再比如,清朝著名的女海盗郑一嫂,她还在嘉庆十五年(1810)跟两广总督百龄谈判招安的事宜。郑一嫂率领的舰队,有船226艘、炮1315尊,海盗总人数多达1.7万余人。

有些人所谓“有女同行,航行不利”,完全是胡扯。

这些案例都证明,古代出海远行,并不忌讳携带妇女。不仅如此,妇女也可以成为船舰的领袖。

至于郑和为什么没有携带妇女,最简单的原因——郑和下西洋并不是要开拓海外贸易,而是代表大明朝去和海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携带妇女可能就不是那么恰当了。

总而言之,不要轻视古代的女人。


HuiNanHistory


没有明确说没有年轻女子,但是的确有五十多岁妇人

所有的事情只要冠上“有人说”这几个字就显得很离奇,我去查了一下资料,官方的记载式郑和下西洋帅总2.7万人,其中宫女有一宝船。

其实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说郑和下西洋的船上没有年轻女子,只是明确说了有一船宫女!其中有很多岁数大的,五十多岁!那么为何带了这么一群50多岁的宫女?其实原因也很好理解。

首先看航海目的

要知道郑和下西洋此行不是旅游的,目的是宣扬国威,顺便促进贸易。那就是他完全不需要带一群宫女吃喝玩乐,白日宣淫对吧?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他要给各国带去强盛的科学技术。而这些宫里面的老宫女一个个都是人精,手里的绝活多的是,比如接生。这项绝活年轻宫女还真的不会,只有老的稳婆才能掌握。所以这一批老宫女独自在一个船上被带出去,也很好理解,对吧?

其次,旅途漫漫,年轻女子很不方便。

大海是难以预测的,哪怕从今天看来也是深不可测,人类怎敢妄图了解大海?以前古代每次出海都要祭拜天神,为什么?因为怕大海吞噬了船只,所以才会有“吃鱼不翻”这些说法。带老宫女,一来是旅途漫漫履带年轻女子很容易出事,而已经见过世面的老宫女,没有青春这么一说,也更耐得住寂寞,所以还不如带老妇人,你远洋出海肯定是以实用为主,漂亮不能当饭吃啊!二来是年轻女子的经血会被误认为给旅途带来不好的影响!

所以大家知道为何带老妇女出海了把?!

我是明清笔记,更多历史可以关注我哦!

明清笔记


古人航海有很多禁忌,其中有一个禁忌即便是在现在的一些远洋航行中,仍然存在,那就是船上不能有女人。远洋航海的过程是不但危险,更枯燥乏味。常言道,“有女同行,航行不利”。

这里其实不只是古人对女性航海存在传统认知误解。更多的原因在于远航过程中,那是一个缺乏普通社会约束的环境,年轻的女性容易造成男性的内部争斗和分裂。1944年太平洋中的安纳汉岛上,就发生了比嘉和子和32个男人的恐怖事件。整整7年,安纳汉岛就像一个和世界失去联系的密闭环境,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都会发生。

但是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的郑和下西洋,那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而是一支拥有200多艘巨舰,近3万人的小型完整“社会”,而且航线也是人口密集的东南亚到南亚以及非洲沿海地区。

但即便如此,郑和也没有允许带年轻的女性在船上,但却带着一群老妇人。这些老妇人的真实身份,不是为了代替年轻随军女性,而是她们都是“技术工种”。

因为大明使节带着军队远航,面子实在是太重要了。27000多官员和士兵的着装,自然必须日换日新,因为这代表着大明的风貌。而大明最拿得出手的自然是刺绣,常在海上,刺绣很显然是不适合长期航行穿着的。所以就必须要保持一个稳定的服装刺绣维护队伍,随时保养这些精美的服饰。

而如果在陆地上,从江浙可以聘请很多年轻的织娘。但是在船上,这些年轻的织娘就很不方便。然而50多岁的老妇人们的优势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她们已经不存在生理期这类不方便的因素了,而且由于年纪大、经验丰富,刺绣手工技术更熟练,更高超。除了缝缝补补外,甚至还可以根据要求,及时生产刺绣商品。更关键年纪大一点的老妇人,生活经验也更加丰富,可以及时处理一些男人无法处理的事情,比如帮当地的土著接生,等等。正如俗话所讲,“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炒米视角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上确实不让带年轻的女子,倒不是因为郑和是太监用不上女人,而是有其他几个方面的原因。至于郑和的船队里有一群年老的妇女,这也是有原因的,她们是带着特殊的使命随同出航的。

郑和曾先后7次下西洋,其中永乐年间去了6次,宣德年间去了1次。以郑和第四次下西洋为例,这次远航船只在百舟以上,随行人员更是多达两万七千多人,这个数据恐怕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我们再来看下这两万七千多人都是些什么人。

各级官员近900人,这其中包括太监若干人;指挥使、百户这类军官五百多人;医官近两百人;书写手、翻译官等等。而随行的兵员更是多达26800人。

当然还有一些干粗活下人粗人,煮饭的伙夫,水手等。此外还有一群老妇人,原因下文会讲到。

郑和船队不带年轻女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船队长时间在海上航行,海上风大湿气也重,不适合女人随行。而且年轻女子还有生理期等问题,随行出航很不方便。

当时船队上共有两万多名男性,如果带上一群年轻的女子长期随行,那将可能发生一些不可意料的事情。轻则争风吃醋,重则可能引起暴动,事关船队的存亡。

那么为什么又要带上一群老妇人呢?

老妇人一方面可以避免年轻女人带来的那些问题;另一方面这些老妇人懂得刺绣和接生,在航行期间可以为船队上的人缝补衣服等等,到了沿途各国还能传播刺绣、接生等技术。


历史守望者


我来谈谈我浅薄的看法:


一、郑和下西洋,乃是国家委派公务出行,而不是旅游,带年轻女人算怎么回事?

有人说,带宫女可以带年轻的啊,可是在船上这么个相对小又有封闭的空间,人数是固定的,时间一长官兵难免因为生理需求对年轻宫女伸出磨爪(当然也可能是你情我愿),不好管理,我们现在在公司里还尚且要防着同事之间恋爱,更何况是在远航充满风险的海上。

二、带了年轻女人上船,万一怀孕生子可咋办?

还是上面的问题,万一年轻女人和官兵在一起,怀孕了怎么办,船上的条件怕是生也不行,不生也不人道吧。

三、长达数年的远航,风险难料,搞不好有去无回,如果带大量年轻女性出去,最后都葬身大海,对国力也是损失,古代人力也是稀缺资源,自然要把有生育能力的年轻女性留在大陆上。

综上,带年轻女性有各种不方便,不适合带大量年轻宫女上船,但是出海又有些琐碎事务需要做,比如做饭织补,以及传播中原文化的需要,还是需要带上一定女人的,那么年纪稍大的妇女就是最好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