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鐵路機械學校的那年那月

方騰/文 趙峰 石明祥/圖


翻讀鐵路發展厚重的卷帙,鐵路中專、技校作為曾用名詞,在鐵路發展冊頁中留下了雋永閃光的墨跡,永久地深藏在歷史的簡牘之中。在人間天堂蘇州,有一所中專學校,名曰:蘇州鐵路機械學校,雖已消融在歲月不息的濤聲裡,卻又似沉寂在時間深潭中的一枚金幣,依然閃耀著價值的光輝。


人生是一條奔流的河。對於蘇州鐵路機械學校的學子,青春之源,或沿著金獅河的流水靜靜流淌,或在青年路42號記憶的閘門激溢起絢麗的浪花,流水滾滾東逝,淘盡無數往事,在歲月河岸留下了深深淺淺的記憶足印。


1954年2月,蘇州鐵路機械學校創建,始稱“上海鐵路管理局職工學校”。以此為始發站,開車的鈴聲已然響起,“蘇州鐵路機械學校”號列車,悄然駛上了時光軌道,1958年冠名為“蘇州鐵路技工學校”號,1962年改名為“蘇州鐵路司機學校”號,1983年正式定名為“蘇州鐵路機械學校”號。雖然,前行的列車數度換了名稱,但杏花春雨、霜菊秋月,春秋輪迴、寒暑交替,在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之間,滾滾車輪一路呼嘯前行,一路鏗鏘流韻。


列車挾著時代的風、攜著歲月的雨,五十載漫漫旅途,半世紀風雨兼程,幾多往事已化作了歷史的塵煙,多少故事凝固成相冊裡的永恆一瞬;車輪在一個個時間驛站暫停了轉動,又一次次在全新信號的引領下鳴笛啟程;絢爛的虹霓,幻化成跨越時空的津樑,昂揚的力量,鑿穿了前行路上的險阻,在無垠的鐵路沃土上延展著回眸生輝的閃光轍跡。


一批批學子,懷揣著憧憬,在自己的人生驛站登上了蘇州鐵路機械學校的列車;又在另一個人生車站,攜帶著希望,離開了列車。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旅程”,欣賞著不同的“窗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有的人記憶停步在上世紀六十七年代,有的人影像的存儲卡仍在九十年代運行,正如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每個學子對於蘇州鐵路機械學校,心中都有一道屬於自己的景緻。


蘇州鐵路機械學校老校區,建於1950年,位於蘇州市姑蘇區金獅河沿45號。老校區位於深巷之內,狹小逼仄,學校組織運動會常常借用蘇州市體育場,一俟組織校運會,運動場上便是一片歡樂的海洋。一出學校大門是農貿市場,學生購幾個雞蛋、幾塊臘肉、幾根香腸,放入學校的蒸飯箱,出籠後香噴噴、美豔豔,大快朵頤、唇齒留香;在清湯寡水的年代,學生們三五成群,在巷子深處,揀一干淨小店,三五小菜就是饕餮大餐。青春裡的“哈喇子”,長久地貯存在腮上腺神經之中,咂嘴之間,歲月深處的滋味悄然在味蕾上回味。


蘇州鐵路機械學校新校區,1989年迎來了首批新生,位於蘇州市姑蘇區青年路42號。新校區宏闊氣派,池塘春草、綠波流翠,亭臺樓榭、小橋流水,鮮花馥郁、綠柳婆娑,百步之內、必有芳草,四季之景、皆有詩意,盡呈蘇式園林之風。校園內設有標準田徑場,舉辦校運會再也不用租借場地;每日傍晚,各路綠茵“豪門”齊聚足球場,你來我往,好一場廝殺,來一場“華山論劍”,樂哉,快哉。學校背倚蘇州火車站,當年美國進口的ND5內燃機車,如一輛輛重型坦克,轟隆隆間駛過車站,大地微微震顫,讀書聲、校園廣播聲、機車轟鳴聲,聲聲入耳、齊聲共鳴,構築了獨特的校園風景線。


蘇州鐵路機械學校為原鐵道部重點中專學校,管理嚴格、校風嚴謹,實行半軍事化管理,何時出操、何時就餐、何時作息,皆有明文規定,如同遊標卡尺,精準卡控著學子們的學習、生活。學校鐵腕治軍,章必嚴循、行必責實,紀律紅線猶如高壓電,一次“觸電”,終生記憶猶新。授人以魚,只管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益。學校猶如大熔爐,錘鍊了學子們的精氣神,一個個學子走出校門,如熔爐裡迸射出的鋼花,在鐵路線上散射著光和熱,也將“文明、團結、求實、奮進”的校風深植在鐵路土壤之中。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蘇州鐵路機械學校名師輩出,歲月輪迴之間,一茬茬老師耕耘於斯,與學校一道成長,將生命化作了磨礪之石,磨亮了人生之鐮,收穫著成熟之穗,一些老師成為全路教學領軍帶頭人,一批批科研成果獲得省市、鐵道部、國家專利,碩果盈枝,成熟的果實已然懸掛在歲月的枝頭。學校建有機車模擬仿真實驗室、電子圖書館、校園網絡電視,推行“素質+能力”的特色辦學方式,過硬的軟件和出色的硬件,如同兩隻畫筆,描摹了學子們職場生涯堅實的背景色。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全國各地的學子自來到蘇州求學,無疑是幸運兒。學校規定,週一至週五、週日學生均須上晚自習。星期六晚上難得閒暇,學子們三三兩兩,品採芝齋、稻香村美食,逛觀前街、石路夜市,驀然回首之間,亦有同學在觀前街燈火闌珊處,不禁相視一笑:世界之小,盡在觀前街矣。


歲月的刻刀,雕琢著時光,也雕刻著一個個青春的故事,火紅的印章矜印在人生書頁,悄然回首之時,依然可以鉤沉起鮮活的回憶。老校毗鄰蘇州衛生學校,鐵路學校帥哥眾多,衛生學校美女雲集,一牆之隔,常來常往,帥哥、美女兩眼相對,擦出火花,不免暗生情愫。兩所學校的宿舍隔窗對望,子夜時分,閬寂無聲,哥哥、妹妹打著電筒、對著暗號,星星點點,猶似螢火,一道道光柱,如同繃直的纖繩,拉動著浪漫的小舟,青春的心湖輕漾著純美的浪花。


鐵路行業的屬性使然,學校男多女少,女生在學校裡儼然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學校開設中等師範、幼兒師範專業,兩個專業美女頗多。當年幼師專業委託蘇州鐵道師範學院辦學,位於京杭運河之畔的師院平門分部,就像一枚磁石,引無數帥哥盡折腰,有幸運者贏得美人歸,折煞多少豔羨的目光。


夜晚熄燈之時,女生就成為男生寢室議論的話題。女孩皮膚稍黑之,戲謔為“贊比亞”“幾內亞”;身材瘦長高挑者,揶揄為“小竹竿”。不少男生私下裡評選了校園“四大美女”“四大名旦”,一次老校區中等師範班的“四大名旦”到新校區為新生作演講,臺上人面桃花、美目盼兮;臺下人頭攢動、翹首相望。女孩,永遠是校園一道美麗的風景,卻似凌燕掠過蔚藍的心空,又如玫瑰在心間彌散著沁人的芬芳……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蘇州鐵路機械學校院牆之內亦有“江湖”,只是此“江湖”非俠客義士之“江湖”,不少同學以老鄉為群體,形成了所謂的“江西幫”“福建幫”“安徽幫”……“各幫各派”,“名頭”看似嚇人,卻無江湖幫派之規矩,形式鬆散、似有似無,常有同鄉互助之情誼。


當然地域不同、文化認知的差異,各同鄉群體之間偶有“擦槍走火”之時。有一回,一位福建“小調皮”受到“江西幫”欺負,招朋引伴,眾多福建學生在“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之中,成功“突圍”返鄉,吹皺了校園一池平靜的春水,引起了學校領導層一片慌亂。當然,這只是青春之河中投入的幾枚小石,蕩起幾圈漣漪,大小、波紋、頻率雖有不同,但很快就悄無聲息地融合在了一起,體現著驚人的集群戰鬥力。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蘇州文革武鬥之風日熾,蘇州鐵路司機學校的師生空前團結,一時間打遍蘇州無敵手,以至於在當時留下了“鐵司跺跺腳、蘇州抖三抖”的俗語。


時光荏苒,五十年彈指一揮間。蘇州鐵路機械學校前期以培養火車司機為主,後期以鐵路機車乘務、車輛檢修和企業供電為主攻方向,為鐵路發展培育出了3萬多名英才,有鐵路企業的領導,有專業技術骨幹;還有離開鐵路者,成為大學知名教授、民營企業家、上海媒體知名撰稿人,成為業內的翹楚、行業精英、職場俊彥。更多的學子,深深紮根鐵路,十指輕舒,駕馭著鋼鐵長龍;榔錘翻飛,吟唱著車輛安全讚歌;巧手蹁躚,編織著接觸網穿空彩練;還有已劃歸地方管理的小學、幼兒教師,耕耘的粉筆在如墨的黑板,犁鏵出人生精彩的詩行。


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鐵路局有兩所原鐵道部重點中專,一是南京鐵路運輸學校,二是蘇州鐵路機械學校。南京鐵路運輸學校培養了大量運輸系統的人才和領導幹部,職工們將之戲稱為上海局的“黃埔軍校”。蘇鐵學校的“江湖地位”略遜於南鐵學校,一些蘇鐵的學子內心雖有不服,但也無奈,私下裡將自己的學校自嘲為“保定軍校”。


怎料,時間的巨手不經意間輕撥了一下歷史琴絃,兩所學校亦有合奏齊鳴的同聲曲。2004年鐵路教育體制改革,蘇州鐵路機械學校整體劃歸地方,學校50年的歷史戛然而止,改名為“蘇州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翌年學校與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前身為南京鐵路運輸學校)合併,成為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的蘇州分部;2008年蘇州高鐵火車站擴能改造,原學校舊址被拆遷,學校從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分離,搬至陽澄湖畔,併入蘇州大學。


“2004”“2005”“2008”,這些普通的數字,串起了蘇州鐵路機械學校滄海桑田的變化,與諸多鐵路中專一樣,蘇州鐵路機械學校卷藏起發展的畫軸,封存了一段段悠久而又輝煌的歷史;如同一枚獎章,永久地懸掛在鐵路發展的榮譽牆上,見證一段往事、溫暖一種情懷;又如一本存放在時間書架上的史志,記載一段歷史,傳承一種精神,成為鐵路琴鍵上震顫著經久不息的回聲……


今天,蘇州高鐵火車站,南來北往動車組穿行其間,風馳在蘇州鐵路機械學校原校址之上,鋼軌之下厚實的土地,依然散發著書香,融注著文化之魂……


在即將拆遷的老校區,一位位蘇鐵學子已然開始尋夢之旅,轉眸之間、移步換景,舊日的一幀幀影像,在時間的放映機中流淌而出,是池塘邊潛滋暗長的春草,還是暖陽中臨風而舞的噴泉?是球場上臨門一腳的怒吼,還是校園裡意氣風發的激辯之聲?或許,曾經種下的夢想,還未出土萌芽、開枝散葉;或許,曾經的青春章節裡,還需要補寫喜悅和憂愁的標點……歲月深處,每個人都有在縈懷在心中的歌,歌聲裡深藏著無數牽念和感動。


蘇州鐵路機械學校,鐵路辭闕里優美的詩,鐵路樂譜中悠揚的曲,鐵路風景里美麗的畫,記錄著昨天足跡,敘述著今天的故事,承載著明天的願景,一路走來,詩依舊俊雅、曲依然動人、畫景更加壯美……


蘇州鐵路機械學校的那年那月

圖一:蘇州鐵路機械學校大門俯瞰


蘇州鐵路機械學校的那年那月

圖二:蘇州鐵路機械學校田徑場


蘇州鐵路機械學校的那年那月

圖三:校園圖書館、教學樓


蘇州鐵路機械學校的那年那月

圖四:校園小橋流水、亭臺樓榭


蘇州鐵路機械學校的那年那月

圖五:校園池塘邊的風景


蘇州鐵路機械學校的那年那月

圖六:校園教學樓前音樂噴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