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前清廷对朝鲜三策,结果却走了下策

日、俄均对朝鲜垂涎三尺,但染指朝鲜必需要驱逐宗主国清廷的朝势力。当时中国的塞防派其实是防沙俄,海防派主要是防日本。李鸿章清醒的认识到中国最大的对手是日本,清廷难以和日本抗衡,所以一直竭力避免和日本正面冲突,但日本对朝鲜志在必得。在此两难境地下清廷奏准李鸿章对朝鲜处理制定了三个策略:上策,朝鲜王室内迁,朝鲜郡县化成为中国一个省;中策,让朝鲜邦交自决,门户洞开,列强利益均沾,以制衡日、俄;下策,维护清朝宗藩关系,武力抗日。


甲午战前清廷对朝鲜三策,结果却走了下策


其实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三策,上策基本不太可能,因为将朝鲜郡县化也不能解决问题根本,第二策也许是最好的办法,抛弃朝鲜,让日俄两条狗去争抢,清廷可以避免甲午战争,保存力量。但李鸿章在朝问题上的拖延和被掣肘,导致第二策执行不彻底,第三策执行不到位,处处丧失先机,最后演变成被动与日作战。


甲午战前清廷对朝鲜三策,结果却走了下策


袁世凯监国朝鲜时,凭借凶悍果敢手段两次打败日本入侵朝鲜企图,第三次日军入侵时,袁世凯请求李鸿章增兵,李仅派兵1500人增援,而日军入朝9000人,如此兵力悬殊袁世凯自知结局,便提前称病告假离开了监国13年的朝鲜,袁世凯的离开导致清廷在朝局势的崩溃。而此时日海军的主力舰队倾巢出动,北洋水师一直想避战保存实力,出动军舰也只是虚张声势。既然选择了下策武力抗日,但准备又不充分,在打与不打间徘徊,真打的时候又想退回军港,最后一败涂地全军覆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