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斑海豹北歸

2020年1月9日,中華斑海豹保護地•大連主任、大連市環保志願者協會副會長唐在林一行志願者7人在北國海濱的嚴冬之際,奔赴旅順,首次開啟由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資助“遼東灣斑海豹保護項目”調研考察任務。此時,正值“三九”的第一天,也就是最寒冷的冬天,唐在林一行志願者一路駕船駛向旅順北海碼頭,分兵兩路,海陸並舉,以下是陸上篇。

陸上篇

由唐老師率領的“陸上小分隊”來到附近的企業、集市,向當地居民分發斑海豹宣傳手冊,張貼斑海豹科普畫報,並向碼頭漁民探訪調研目前旅順海邊的生態環境現狀。斑海豹科普宣教讓更多的普通百姓瞭解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並讓大家意識到保護海洋生物其實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特別是保護斑海豹,應從當下開始,從自己做起,為了讓地球越來越美好,每個人都可以貢獻一己之力。調研發現,碼頭上的漁民大都來自山東、河南及東北等地,對斑海豹保護有一定了解,但因近幾年冬季變暖,海上結冰期短,結冰面少,當地斑海豹並不多見了。

“三九天”,斑海豹北歸 | 陸上篇

(唐主任正在和當地漁民交談)

志願者們在附近的沙灘上發現有死去的江豚(海豬)屍體,漁民說他們經常能捕到死去的江豚,因為江豚只要鑽進掛網中吃魚,就出不來了,非死不可,當地漁民會將江豚屍體丟棄在岸上,當問到為什麼沒有人食用時,好多人回答:“太腥了,味道太差了。”

“三九天”,斑海豹北歸 | 陸上篇

(海灘上發現死去的江豚屍體)

“三九天”,斑海豹北歸 | 陸上篇

(被捕的大部分幼魚)

當志願者們在碼頭巡查的時候,發現有漁民正在挑揀捕的漁獲,其中絕大部分漁獲都是小於10釐米的幼魚,當地漁民使用的漁網孔徑有5種規格,最小孔網眼連一個手指頭都穿不過去,而最大的漁網孔僅約2根手指寬,另外還有3個網孔間距在最大和最小網孔規格之間。唐主任們看著這一堆堆參雜著各種塑料垃圾的小魚小蝦,感覺萬分的痛心。

此外,志願者們在沿岸還發現被丟棄的各種垃圾,主要以廢棄破碎漁網、塑料泡沫、塑料水瓶為主,而這些塑料廢棄物不單單汙染環境,也對海洋生物造成傷害。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已經開始實施垃圾分類的相關政策,但距離自覺落實還相差甚遠。志願者們表示,不但要身體力行地保護海洋及其動物,更要貫徹普及垃圾分類的相關政策和科普知識,助推並幫助更多人參與垃圾分類的行動中來。

“三九天”,斑海豹北歸 | 陸上篇

(身體力行的環保志願者們正在打撈海洋中廢棄塑料)

“三九天”,斑海豹北歸 | 陸上篇

(“海上小分隊”返回碼頭)

“三九天”,斑海豹北歸 | 陸上篇

(唐主任一行7名志願者合影留念)

當海陸兩分隊結束他們一天的調研活動後,大家在返程中交流了此次活動的體會,一致認為加強漁民對賴以生存的海洋保護教育勢在必行,並商討了下一次調研的時間和任務。

整理/Wendy 審/唐在林 編/Ange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