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顺治帝的庙号是祖而他父亲皇太极的庙号却是宗?

河苦


大清王朝算是最能歌功颂德的一个王朝了。

在隋朝以前,并不是所有的君王都有庙号的。之前的君王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几代之后又必须毁去原庙,合于太庙祭祀。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如果每个君王自己的家庙都留下那后世皇帝祭祀的时候还不得忙死。隋以后,出于对祭祀的考虑,逐渐将君王的家庙取消。

一开始就供奉于太庙祭祀,而一般只有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才会特别追上庙号。所以隋以前史书记载的时候,都是称呼皇帝们的谥号,比如某某帝。

但是,随着帝王们的谥号越来越长,几乎每个皇帝都要被接替皇位的子孙们各种加一长串的谥号,于是乎,谥号作为评价帝王的作用越来越弱,反而是庙号起到了盖棺定论的功用。

正常情况下,皇帝的庙号为祖,只能是开国之主或是开国君王给自己的先祖们追尊的,其后世子孙都只能是“宗”,这在古代中国祭祀里面的一个惯例,毕竟“祖”代表着一个世系的起始,如果后面的皇帝都能称祖,那到底这个王朝的起源算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有些特例,而这个不太好的特例应该是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开的头。

虽然拓跋焘确实是北魏王朝承上启下的人物,但是他的子孙们给他上这个庙号,确实有过了。但是,这也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事情,毕竟人家是鲜卑,南北分裂时期,大概也就没有汉人王朝那么严格。

之后又效仿拓跋焘的,是南朝齐武帝,估计是南朝但是受到了北魏给拓跋焘上世祖这个庙号的影响,于是也来了这么一出。

但是从这以后,就再也没有哪个王朝哪个皇帝这么干过了,毕竟这个事情,确实有些“过分炫耀”的水分在里面。

直到元世祖忽必烈,他开创了元朝,作为元朝的第一个皇帝,同时又是一个不怎么被承认的蒙古本部的大汗,所以把成吉思汗尊为了“元太祖”,之后他又被后世子孙尊为了“元世祖”。这个特例才重开,哎,毕竟蒙古人。

后来到了明朝,本来朱棣的庙号是太宗,但无奈嘉靖为了“争爹”,最后将他老子兴献王升级为皇帝,定位“睿宗”,这本来就于礼法不合,所以无奈只能接着把朱棣升级为“成祖”,其目的也并不是为了给朱棣唱赞歌,只是给他老子腾出个位置......

而到了清朝,这个问题就有意思了。

因为清世祖福临入主中原,算起来以元代那套尊庙号的逻辑来说,福临也勉强算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君主吧,但就笔者而言,清太宗皇太极按道理而言,才算是清朝开国之君,因为“清”这个国号是他定的,皇帝也是他先叫的,他老子是金国的大汗。

不过清朝要强调一下三代的功劳,也没有办法,所以后金大汗努尔哈赤成了清太祖,然后福临成了清世祖。

虽然清朝这个庙号显然有些名不副实,(福临没看出来是什么新时代的开创者么,前半生是个小孩子 ,亲政后还没完全灭掉南明。)但若以元朝的那套逻辑而言,也算说得过去,姑且算是少数民族的“优待”吧。

那么接下来的康熙,又怎么成为“圣祖”的呢?

康熙这个庙号,就显然是一种十分不合礼法的“夸赞”了。如开创贞观之治,打通西域,消灭突厥的唐太宗,也只能老老实实按照礼制尊为“太宗”,可到了康熙这里,为了强调他的功劳,就无视礼法,堂而皇之称为“圣祖”。

当然在之前的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圣祖,可那都是追尊的,其本人并不是皇帝。圣祖这个庙号源自唐玄宗时期,是李唐皇室为了跟老子攀关系,给老子上的庙号,其后用过,或者说敢用这个庙号的大一统王朝,(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政权前蜀后主王衍给他王氏世祖王子晋尊为圣祖。)也只有宋真宗时期,给赵玄朗尊为“圣祖”。而赵玄朗是秦朝人,是民间信仰的一位财神,元明之后,逐渐演化成财神赵玄坛。

由此可见“圣祖”这个庙号,哪里是什么人都能随随便便用的,也不怕被世人耻笑,可清代康熙就偏偏被儿子尊了这么个庙号,哎,真是礼崩乐坏,道德沦亡......

说道这里,为什么清朝出现了三个“祖”这个问题,大家还是自己取琢磨吧。


江畔初见月


清朝皇帝有三祖,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皇帝福临,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一朝皇帝能有三祖,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般的汉族王朝都是有一个太祖皇帝或者高祖皇帝,比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等等,不过明朝是个例外有两祖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

皇帝庙号为“祖”的往往是对王朝有着特殊贡献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为清王朝奠基,一手创建后金政权,建立爱新觉罗家族统治基业,被后世上庙号为太祖是毫无争议的。

皇太极继位之后,虽然也是功勋卓著,但是主要还是守成之君,主要还是巩固满清在东北的统治。作为二世皇帝,上庙号为“太宗”,也符合中国传统的给皇帝上庙号的规则和规律。

顺治皇帝福临继位不久,赶上了李自成攻入北京,吴三桂请降的千载难逢大机遇,于是清军入关定鼎中原,开拓了满清在中华大地全境上的统治,这对于满清皇族而言,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大基业,因此福临死后,上庙号为清世祖。

康熙皇帝六岁登基,剪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回台湾,击败沙俄,有不世之功业,挽救满清统治与危亡之间,而且康熙皇帝在位时间长,开启清朝的康乾盛世,死后被上庙号清圣祖。

而康熙以后的皇帝无论是雍正还是乾隆都是守成之君,则完全没有了被上庙号为祖的待遇了。


大东北的小豆包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唐宋以后日渐泛滥,在一个王朝的初代君主中,“祖”与“宗”。的差别很小。如唐高祖李渊与其子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与其弟宋太宗赵光义,明太祖朱元璋与其子明成祖朱棣。

(太庙)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因此我们要把庙号和谥号放在一起看,才能更好得认识后人对于前代皇帝得评价。

顺治的庙号是世祖,谥号为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在这二十三个字中有两个词十分关键——“定统”“建极”,由此可以看出后人将顺治帝奉为“世祖”,主要是因为他是满人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

皇太极的庙号是太宗,谥号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兴国”二字体现了皇太极对于清政权建设的突出贡献,但是皇太极并未成功夺取天下,因此庙号为“太宗”。


老照片


向敬之

祖功宗德,这是中国帝制时代,新皇为先帝追尊庙号的基本准则。

清朝破天荒地出现三祖,如天命汗太祖、顺治帝世祖和康熙帝圣祖,也是创造了一回史无前例的中国特色。

作为太祖之子、世祖之父的皇太极,只能称为太宗。太宗之庙号,始于唐太宗李世民,后有著名的宋太宗赵光义、元太宗窝阔台,明成祖朱棣也曾被尊为明太宗。能受此庙号,足见其承前启后、稳定国家、昌隆国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些太宗,包括清太宗皇太极,都是承继太祖基业,进行了一系列巩固建设。皇太极在内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对外征服了朝鲜和蒙古漠南地区,并取得了进攻明朝的几场战争,为清廷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他始终是一个革故鼎新的守成之君。

《孝庄秘史》中的多尔衮与顺治帝在一起

顺治帝不然。虽然他在统治初期,少不更事,皇权被摄政睿亲王多尔衮代理,但多尔衮天纵奇才,利用李自成覆灭大明朝、南明政权排除异己,以及大顺政权、大西政权与南明的博弈掣肘,顺利入关,一统中原,并用兵江南。多尔衮总揽全局,使偏安辽东的清政权,一举成为问鼎燕京、统一全国的正统王朝,无疑开创了清朝开天辟地的新纪元。然而,他纵然开疆拓土,也是摄政之臣,他的厥伟巨功成就了顺治帝的世祖殊荣。

世祖年幼,仰仗多尔衮奉命摄政,运筹帷幄,调度攻伐,实现清朝新创。顺治帝说了一个大实话:“各处征伐,皆叔父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助成大业!”(《清世祖实录》卷九)


以礼观书


庙号是指皇帝驾崩之后,被供于庙中祭祀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的商朝,比如我们熟知的太祖、太宗、高宗等等。

在隋唐之前,庙号可是一个奢侈品,不是随便谁都可以有庙号的,必须有重大功绩的皇帝才配享有庙号,而不是像明朝、清朝那样不管皇帝做得如何,死后都要上个庙号。

庙号主要分“祖”和“宗”两大类,开国之君或者始祖、王朝初年的君主会上“祖”这样的庙号,之后的皇帝则上“宗”的庙号。而另外一种更加直接的说法是“祖有功,宗有德”,立下大功的皇帝才有资格被称作“祖”,而“宗”则相对容易,有德即可,在为尊者讳的时代,一个皇帝“无德”的可能性不大,特别是唐宋以后。

看看清初三位皇帝的庙号,努尔哈赤以祖辈遗留的十三副甲胄起事,逐渐征服了建州各部,并统一女真部落,建立了后金汗国。可以说努尔哈赤奠定了整个清朝在辽东的基础,为后来进军中原打下了基础,所以后来清朝建立后尊其为“太祖”,可以说是恰当的。

在看努尔哈赤的接班人皇太极,皇太极的主要功劳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大汗的权力,并建立了清朝,正式称帝。征服了朝鲜和蒙古,但是对于后金或者清朝的领土扩张并不是很明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皇太极为清朝最终进军中原积攒了实力,但是皇太极的功劳似乎又比不上他父亲那么大,所以只得了个“太宗”的谥号。

而到了皇太极的继承人顺治皇帝则不同了,1644年甲申巨变,崇祯皇帝上吊自尽,李自成进了北京,随后又在山海关被吴三桂和清军联合击败,清朝得以入关。入关后的清军在投降汉族将领的帮助下,经过十几年的斗争,统一了全国,将清朝的领土从东北一隅扩大到全国,领土扩张和人口增长都十分明显,这对于一个古代国家来说,是国力最直接的提现,虽然顺治皇帝的一般功劳要归功于多尔衮和孝庄太后,但是最终这份成绩还是算在了顺治皇帝的头上,“祖有功”,所以顺治皇帝死后上谥号“世祖”。


天涯看点历史号


诚邀,如题。为什么顺治帝的庙号是祖而他父亲皇太极的庙号却是宗?其实答案很简单

首先,我们说说这庙号的问题

庙号是东亚区域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号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祭奠的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庙号最初非常严厉,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建立谥号准则,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准则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准则也废止了。不过汉朝庙号制度又得到了恢复

所以这就是皇太极称宗,顺治称祖的原因

按功劳而言,皇太极的能力显然比顺治要强,毕竟顺治前几年有多尔衮摄政,后几年又被董鄂妃搞得茶饭不思,但是顺治帝占了一个大便宜,因为顺治在位的时候,大清正好遇上明朝覆灭,多尔衮率军入关,平定天下,使得大清完成了从地方政权到全国性政权的转变,以此功德,足以封祖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了解庙号。

简单来说,庙号就是古代君王死后,会入太庙合并祭祀,除了皇帝,一些有突出表现的大臣也“配享太庙”比如清朝的张廷玉。

皇帝死后一般会用“谥号”来对其一生是非功过予以评价,一般几个字就可以概括,但是后继之君往往会给“谥号”加上颇多溢美之词,比如康熙的谥号就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所以“谥号”的实际意义渐渐被掩盖,而庙号则基本反应了皇帝的功过。

庙号最常用的两个字为,“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比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等。守土建业谓之“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刘彻,我们一般称其为汉武帝,实际上刘彻的谥号是孝武皇帝,庙号世宗。

庙号的选字,也有褒贬之意,除了“太祖”,“高祖”代表开国之君外,比如仁宗、宣宗、成宗等也都代表中兴之主,穆宗、敬宗则表示比较平庸,哀宗、思宗则代表亡国之君,比如朱由检的庙号就是“思宗”。

不知不觉说了这么多,回归正题,看看为什么顺治帝的庙号是祖而他父亲皇太极的庙号却是宗?

清朝的前四位皇帝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

这里面努尔哈赤为开国之君,庙号“太祖”无可争议,皇太极为后继之君庙号“太宗”也比较正常,“不正常”的就是顺治和康熙,庙号中都有“祖”字。

顺治为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可谓是开创了新纪元,开疆扩土谓之祖,守土建业谓之宗,清世祖顺治当之无愧。至于康熙为什么也称为“祖”,《清史稿》中有个评价可以说明问题“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一点点历史



顺治帝时期清朝从地方割据政权成为全国性政权,所以他称之为世祖是很正常的。

再来看看世祖的意思:断代史开创者或者是该王朝承上启下君主的特定庙号。

顺治帝就符合后者条件,起了一个很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他虽然不是清朝的建立者,但是在位期间却实现了满清入关,完成了清朝太祖太宗两代人的夙愿,使清王朝成为全国性政权,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像历史上有名的汉光武帝刘秀庙号也是世祖,刘秀在西汉灭亡王莽的新朝建立后,经过十多年打拼再兴汉家,是为断代史开创者,庙号称之为世祖。

像元世祖忽必烈与清世祖顺治帝福临就都是一样,将地方割据政权成为真正的全国性政权,使王朝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当然顺治帝的庙号世祖没问题,问题在于顺治帝时期的满清入关、灭李自成之大顺、张献忠之大西、还有打的南明政权一蹶不起这些功业都是实际掌权者摄政王多尔衮所为,所以在很多人眼里感觉顺治帝只是个幸运的不得了的皇帝。

皇太极也可以称之为清朝开国皇帝,因为努尔哈赤只是草创了后金,并没有完善制度,也并没有年号,只是自称为天命皇帝,后世相沿才称为年号。努尔哈赤时代都不知谥号为何,他的谥号还是儿子皇太极在位的天聪九年明叛将上奏建议后加的。并且将官方称呼先汗改为先皇。

1636年,皇太极改金国号为清,起先也只是自称为天聪皇帝,后世相沿才称为年号的。皇太极的崇德年号应该算是清朝第一个正式年号。


清朝在皇太极时期才算是彻底成立,所以皇太极也可以称之为开国皇帝,但是毕竟父亲努尔哈赤也是有着草创之功的,所以努尔哈赤把太祖庙号用了,皇太极只能用宗里面最好的庙号太宗了,儿子顺治帝福临在位期间使清朝成为全国性政权,就拥有了世祖庙号。皇太极的庙号只能在父亲与儿子之间有些尴尬的存在着…

清朝有三祖:太祖努尔哈赤、世祖顺治帝、圣祖康熙帝。真正有争议的是康熙帝的圣祖庙号,而不是顺治帝的世祖庙号,按照庙号规则来说,康熙帝根本不可能拥有带祖的庙号的,只能说清朝身为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一朝三祖泛滥的有些过分却也合理吧。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这个只能说皇太极命太背,封建体制轮不到他。首先要知道,对古代封建帝王的庙号定义是有个比较明确的标准的。开疆扩土建国称祖,守土建业称宗。自西汉开创庙号后,历代大统一的王朝所有的开国君王的庙号都是祖,如汉太祖刘邦,晋世祖司马炎,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一般一个帝国庙号称祖的大多只有一位,那就是开国之君,后继之君只能称宗,称高祖的是将太祖的庙号给了他老爹,但实际上追封太祖庙号的都没有当过皇帝。明朝比较例外,除了太祖朱元璋还有个成祖朱棣,但是成祖这个庙号是嘉靖为了抬高自己爹的地位而在后来才把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

然后就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清朝比较牛,一朝三祖,除了太祖努尔哈赤没有称帝制外,世祖福林和圣祖玄烨都是实实在在的。但是为什么身为世祖的福林没有追封他爹皇太极为祖呢。这就是前面所说到的皇太极命太背,努尔哈赤作为后金的开国之君,满清的缔造者,他的后继之君都是沾了他的光,所以他成为太祖没有非议。但是皇太极就不同,皇太极的基业都是继承的努尔哈赤。虽然皇太极改后金为大清,开始称帝制,而不称大汗,但也只是在制度和国家叫法上做了变动。对国家的实际利益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虽然后期皇太极极力打击明朝想要入关,但是始终都无法消灭明朝统一中原,最后在大志未酬的情况下领了盒饭。但皇太极的也确实是为后世福利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福林6岁登基,在他爹为他打下坚固的基础后,靠着豪格,多尔衮的帮助覆灭了大明王朝,成为入主中原的第一个清朝皇帝。这样看,皇太极虽然是大清的开国皇帝,但也只是继承了努尔哈赤的衣钵,没有带清王朝更上一层楼。但是福林作为入主中原的第一个清王朝的皇帝,不管是谁留个他的资本,但是最后在他在位期间,清王朝的版图确实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宏愿。所以,顺治帝的庙号就可以称祖。但是只是给了世祖这个庙号,世祖的庙号是一个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或者统一天下君主的庙号,简单点说就是大树下面好乘凉,有点捡便宜的意思。也就是定义顺治帝的功绩是接了皇太极的班或者是仅仅是清王朝第一个坐在大一统王朝宝座的皇帝,给得也还算是中肯。如果皇太极能够活着指挥军队统一天下,或者灭了明王朝率领清军入关,皇太极的庙号应该会给个高祖。那福林连称祖的机会都没有咯。


新和时代母婴1


被后世谥号为“祖”的都是立有大功的皇帝,建立了大功业的。最大的功业莫过于建立的国家的开创之君!

所以开创之君多被称为祖!比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明成祖朱棣,朱棣的谥号明成祖也是经过了反复,到几十年之后明成祖的谥号再被定下来,虽然是发动靖难之役获得的皇帝,但是他在位期间万国来朝,这是明朝最为繁盛和最为强大的时期!

那么清世祖顺治被称为世祖的原因是啥呢,就是他在位的时候,满清入主中原,不管是不是被多尔衮抬进了北京城,但是他是皇帝,他就是入主中原的皇帝!就被称为世祖了!

后面的康熙 被成为清圣祖,原因是因为康熙的功劳也是很大的,平定三藩,平定葛尔丹,收复台湾等,这些也都是大功,相当于使得整个国家真正上获得了统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