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9.1《死亡詩社》|教育最本質的目的,是讓人學會思考


豆瓣評分9.1《死亡詩社》|教育最本質的目的,是讓人學會思考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精華!擊潰一切非生命的東西。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死亡詩社》作為一部1989年拍攝的電影,又被譯為《春風化雨》。講述了一個在美國男子貴族中學發生的故事。

豆瓣評分9.1分,62屆獲得四項奧斯卡提名,並獲得最佳原創劇本獎,但是這些並不足以概括這部電影的偉大。

影片中對於美國當時教育制度的反思,讓我們有很深刻的共鳴。

在商業片橫衝直撞的當下,《死亡詩社》像一股不羈的清風,用清新素雅的方式,溫暖著思想,傳遞著力量。

儘管時光飛逝,這部三十年前拍攝的電影,其主題之深刻,到如今還能讓許多票房高昂的電影汗顏不已。

它揭示了電影的一個真相:好的電影,從來與華麗的場面無關,只與蘊含其中的思想有關,即便樸素無華,也能充滿力量。

《死亡詩社》,用光影的語言,深刻地反思了當時教育的弊端,為我刻畫了在一個極其壓抑的環境下,充滿生機的少年們是如何突破禁錮,尋找自我。

學生、學校、家長,這是教育體系中一個三角的構成。

三者環環相扣,互相影響著彼此,教育的目的最終是什麼?今天我們將從學生、學校、家長這三個角度來解析這部電影的深刻意義。

豆瓣評分9.1《死亡詩社》|教育最本質的目的,是讓人學會思考

01、學校的角色是簡單的把學生從這一站送到下一站,還是應該幫助他們塑造一個屬於自己的人生?

在電影《死亡詩社》中,威爾頓貴族學校是一所頗負盛名的所在,故事開始的時候正是1959年度開學典禮暨建校100週年華誕。

校長諾倫博士驕傲地回顧著學校的輝煌,為學校一百年來始終堅持傳統、榮譽、紀律和卓越四大信條而自豪,這也使得威爾頓成為了美國最好大學預備學校而驕傲。

能夠來到這所學校的學生,都是頂尖的學生。他們不僅天資聰穎,而且非富即貴。

他們的人生軌跡基本已經被規劃好了,他們將會是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們將成為銀行家、律師、醫生,完成父母的願望。

家長把孩子送到威爾頓公學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讓他們的孩子可以平穩地從這一站走向下一站。

電影中的老師們也的確是這麼做的。

他們憑藉自己多年的經驗,教授學生知識,傳授各種考試所需要的技能。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所扮演的角色,只是簡單的將這些孩子,從這一站,送到下一站。

他們只需要保證,這些孩子的成績可以邁入大學的門檻就足夠了。

因而,在威爾頓的世界裡,學生不應該去追求除了成績之外的任何東西,恰如他們的校訓所說的,傳統、榮譽、紀律和卓越,這是他們需要遵守的鐵律,絕對不允許任何人的挑戰。

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只是簡單的學習機器,他們從一間教室走入另一間教室,不斷地重複著自己所厭倦的一切。

學校,本來應該成為孩子們成長的天堂,但是最終卻成為了每個人心中的地獄。

威爾頓公學,作為將學生帶入大學的機器,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作為學校,他卻將每個學生本應該有的可能性全部扼殺了。

在電影中,學校的上空多次出現飛鳥的聲音,也總是會傳出悠揚的鐘聲。

這些孩子就像飛鳥,雖然嚮往自由,但是卻被禁錮在籠子裡。鐘聲雖然悠揚,但是循環往替之下,卻消耗掉了孩子們最寶貴的時光。

學校,一旦成為了孩子們畏懼的地方,也就意味著失敗。

豆瓣評分9.1《死亡詩社》|教育最本質的目的,是讓人學會思考

02、為人父母,拼盡全力為子女鋪平道路,究竟是對還是錯?

在《死亡詩社》中,主角尼爾的父親佩裡先生,為了能將兒子送到威爾頓讀書,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他希望兒子可以走自己為他選擇的道路,好好讀書,然後上劍橋,之後成為一名醫生。

佩裡先生是一位行事強硬的家長,作風嚴謹、冷酷,家裡的任何人都不能挑戰他的威嚴,從他的行為舉止上,我們可以推斷他應該曾經是一位軍人。

作為一個強勢的父親,他不允許兒子對自己有任何的違逆,甚至不允許兒子在任何時候頂撞自己。

因此,尼爾在父親面前從來不敢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面對父親的,尼爾只能微笑地回答“yes sir”。

這似乎就是一個怪圈。

一方面,父母為了給子女鋪平道路,殫精竭慮、傾其所有。

另一方面,孩子們對於父母的這種用心,雖然知道這是為了自己的,但是父母選擇的道路,卻不是他們想要的。

成為偉人也好,成為普通人也好,這都是人生的一種活法。成為醫生也好,成為演員也好,最終要的還是要看自己究竟喜歡什麼。

佩裡先生為兒子選擇的道路在很多人看來,是一條無比幸運的道路。

但是,尼爾想的卻是成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父親的一個影子或者替代品。

父母對於自己的影響可謂是絕無僅有的,佩裡先生的強勢,使得尼爾根本就沒有與其抗爭的勇氣。

父親的威嚴就是尼爾勇氣的天花板,他沒有辦法突破,但是他也不想要這不屬於自己的人生,於是尼爾只能結束自己的生命。

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尼爾都沒有能夠跟父親說出自己的心聲。

可見,當孩子甚至不敢對父母說不的時候,也就意味著,無論父母付出了多少,都是徹徹底底失敗的。

每一個生命個體的聲音都應該受到尊重,作為父母,在為子女考慮的時候,不應該將自己的思想延續到子女的身上。

所以在電影中,真正殺掉尼爾的兇手就是道貌岸然的老師和強勢而不近人情的父母。

真正的家庭教育,是教會孩子思考,然後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而不是剝奪他的一切可能。

豆瓣評分9.1《死亡詩社》|教育最本質的目的,是讓人學會思考

03、成為老師和父母的乖寶寶,還是努力地追求自我?

在電影《死亡詩社》中,尼爾、查理、納克斯、米克、託德對於如今的生活都有著很多的不滿。

尼爾想成為演員,查理想要自由的生活,而不被父母重視的託德則一直生活在兄長的陰影之下,納克斯則為了心愛的女孩兒快要瘋掉了。

他們都有著相同的背景,相同的人生軌跡,在學校和父母的雙重壓迫下,這群小夥子只能讓真實的自己活在心中。

“嘲弄、恐怖、頹廢、排洩”,這是他們的信條,也是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的控訴。現實逼迫他們成為父母和老師的乖寶寶,他們無能為力。

而基汀老師的出現,如同一股春風,他的與眾不同,喚醒了孩子們內心深處沉睡的靈魂,在基汀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開始逐漸地尋求自我。

他們開始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屬於自己的步伐,進而創造屬於自己的詩篇。

他們開始意識到時間對於自己的寶貴,意識到生命的可貴,也認識到究竟什麼才是自己現在最想要的。

當尼爾看到《仲夏夜之夢》海報,自己內心深處的演員夢開始被喚醒,諾克斯鼓起勇氣,向克里斯表達了自己的愛慕。

而懦弱的託德,也終於走出了父母和兄長的陰影,將父母送給自己的文具盒扔上了天,將自己多年的情緒發洩了出來,變得不再怯懦。

成為父母和老師的乖寶寶,還是成為更真實的自己?這個命題擺在面前,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同。

無論壓迫再強,也會有人選擇不妥協,這是生命的自由,也是生命的魅力。

死亡詩人俱樂部的意義,不僅在於尋找自我,更重要的是對於生命的抗爭,這種抗爭是為了自由。

所以,最後尼爾寧可選擇死亡。

這就是裴多菲所說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豆瓣評分9.1《死亡詩社》|教育最本質的目的,是讓人學會思考

最後:

教育的分歧一直都是人類社會的永恆話題,作為普通觀影者,電影可以給我們帶來的思考除了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之外,更多的還是對於人性的重視。

任何的教育,除了給予我們知識以外,其本質更多的還是如何釋放人類的天性。

近一個世紀以來的教育的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適應、認識、掌握、發展這個外部物質世界,著力於教會人‘何以為生’的知識與本領。

在大多數父母的眼中,教育的目的是“何以為生”,是習得可以在社會中立足的本領,從而在社會中生存的重要途徑。

而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學生的教育還是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人力資本甚至以此牟利的某種意義上的生產活動。

但是教育事業並不是列車乘務員,將學生從這一站送到另一站,這樣的工作是沒有太多意義的。

人類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我們有選擇的自由,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類的每個個體都可以思考自己的人生,都富有自己的魅力。

《死亡詩社》之所以歷經三十年仍然是一部偉大的電影,其原因就在於它向我們揭示了教育最本質的東西,不是傳授知識,而是教會一個人如何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