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1《死亡诗社》|教育最本质的目的,是让人学会思考


豆瓣评分9.1《死亡诗社》|教育最本质的目的,是让人学会思考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精华!击溃一切非生命的东西。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死亡诗社》作为一部1989年拍摄的电影,又被译为《春风化雨》。讲述了一个在美国男子贵族中学发生的故事。

豆瓣评分9.1分,62届获得四项奥斯卡提名,并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但是这些并不足以概括这部电影的伟大。

影片中对于美国当时教育制度的反思,让我们有很深刻的共鸣。

在商业片横冲直撞的当下,《死亡诗社》像一股不羁的清风,用清新素雅的方式,温暖着思想,传递着力量。

尽管时光飞逝,这部三十年前拍摄的电影,其主题之深刻,到如今还能让许多票房高昂的电影汗颜不已。

它揭示了电影的一个真相:好的电影,从来与华丽的场面无关,只与蕴含其中的思想有关,即便朴素无华,也能充满力量。

《死亡诗社》,用光影的语言,深刻地反思了当时教育的弊端,为我刻画了在一个极其压抑的环境下,充满生机的少年们是如何突破禁锢,寻找自我。

学生、学校、家长,这是教育体系中一个三角的构成。

三者环环相扣,互相影响着彼此,教育的目的最终是什么?今天我们将从学生、学校、家长这三个角度来解析这部电影的深刻意义。

豆瓣评分9.1《死亡诗社》|教育最本质的目的,是让人学会思考

01、学校的角色是简单的把学生从这一站送到下一站,还是应该帮助他们塑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

在电影《死亡诗社》中,威尔顿贵族学校是一所颇负盛名的所在,故事开始的时候正是1959年度开学典礼暨建校100周年华诞。

校长诺伦博士骄傲地回顾着学校的辉煌,为学校一百年来始终坚持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四大信条而自豪,这也使得威尔顿成为了美国最好大学预备学校而骄傲。

能够来到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是顶尖的学生。他们不仅天资聪颖,而且非富即贵。

他们的人生轨迹基本已经被规划好了,他们将会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将成为银行家、律师、医生,完成父母的愿望。

家长把孩子送到威尔顿公学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他们的孩子可以平稳地从这一站走向下一站。

电影中的老师们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他们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教授学生知识,传授各种考试所需要的技能。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所扮演的角色,只是简单的将这些孩子,从这一站,送到下一站。

他们只需要保证,这些孩子的成绩可以迈入大学的门槛就足够了。

因而,在威尔顿的世界里,学生不应该去追求除了成绩之外的任何东西,恰如他们的校训所说的,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这是他们需要遵守的铁律,绝对不允许任何人的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只是简单的学习机器,他们从一间教室走入另一间教室,不断地重复着自己所厌倦的一切。

学校,本来应该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天堂,但是最终却成为了每个人心中的地狱。

威尔顿公学,作为将学生带入大学的机器,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作为学校,他却将每个学生本应该有的可能性全部扼杀了。

在电影中,学校的上空多次出现飞鸟的声音,也总是会传出悠扬的钟声。

这些孩子就像飞鸟,虽然向往自由,但是却被禁锢在笼子里。钟声虽然悠扬,但是循环往替之下,却消耗掉了孩子们最宝贵的时光。

学校,一旦成为了孩子们畏惧的地方,也就意味着失败。

豆瓣评分9.1《死亡诗社》|教育最本质的目的,是让人学会思考

02、为人父母,拼尽全力为子女铺平道路,究竟是对还是错?

在《死亡诗社》中,主角尼尔的父亲佩里先生,为了能将儿子送到威尔顿读书,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他希望儿子可以走自己为他选择的道路,好好读书,然后上剑桥,之后成为一名医生。

佩里先生是一位行事强硬的家长,作风严谨、冷酷,家里的任何人都不能挑战他的威严,从他的行为举止上,我们可以推断他应该曾经是一位军人。

作为一个强势的父亲,他不允许儿子对自己有任何的违逆,甚至不允许儿子在任何时候顶撞自己。

因此,尼尔在父亲面前从来不敢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面对父亲的,尼尔只能微笑地回答“yes sir”。

这似乎就是一个怪圈。

一方面,父母为了给子女铺平道路,殚精竭虑、倾其所有。

另一方面,孩子们对于父母的这种用心,虽然知道这是为了自己的,但是父母选择的道路,却不是他们想要的。

成为伟人也好,成为普通人也好,这都是人生的一种活法。成为医生也好,成为演员也好,最终要的还是要看自己究竟喜欢什么。

佩里先生为儿子选择的道路在很多人看来,是一条无比幸运的道路。

但是,尼尔想的却是成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父亲的一个影子或者替代品。

父母对于自己的影响可谓是绝无仅有的,佩里先生的强势,使得尼尔根本就没有与其抗争的勇气。

父亲的威严就是尼尔勇气的天花板,他没有办法突破,但是他也不想要这不属于自己的人生,于是尼尔只能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尼尔都没有能够跟父亲说出自己的心声。

可见,当孩子甚至不敢对父母说不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无论父母付出了多少,都是彻彻底底失败的。

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声音都应该受到尊重,作为父母,在为子女考虑的时候,不应该将自己的思想延续到子女的身上。

所以在电影中,真正杀掉尼尔的凶手就是道貌岸然的老师和强势而不近人情的父母。

真正的家庭教育,是教会孩子思考,然后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而不是剥夺他的一切可能。

豆瓣评分9.1《死亡诗社》|教育最本质的目的,是让人学会思考

03、成为老师和父母的乖宝宝,还是努力地追求自我?

在电影《死亡诗社》中,尼尔、查理、纳克斯、米克、托德对于如今的生活都有着很多的不满。

尼尔想成为演员,查理想要自由的生活,而不被父母重视的托德则一直生活在兄长的阴影之下,纳克斯则为了心爱的女孩儿快要疯掉了。

他们都有着相同的背景,相同的人生轨迹,在学校和父母的双重压迫下,这群小伙子只能让真实的自己活在心中。

“嘲弄、恐怖、颓废、排泄”,这是他们的信条,也是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控诉。现实逼迫他们成为父母和老师的乖宝宝,他们无能为力。

而基汀老师的出现,如同一股春风,他的与众不同,唤醒了孩子们内心深处沉睡的灵魂,在基汀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开始逐渐地寻求自我。

他们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属于自己的步伐,进而创造属于自己的诗篇。

他们开始意识到时间对于自己的宝贵,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也认识到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现在最想要的。

当尼尔看到《仲夏夜之梦》海报,自己内心深处的演员梦开始被唤醒,诺克斯鼓起勇气,向克里斯表达了自己的爱慕。

而懦弱的托德,也终于走出了父母和兄长的阴影,将父母送给自己的文具盒扔上了天,将自己多年的情绪发泄了出来,变得不再怯懦。

成为父母和老师的乖宝宝,还是成为更真实的自己?这个命题摆在面前,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同。

无论压迫再强,也会有人选择不妥协,这是生命的自由,也是生命的魅力。

死亡诗人俱乐部的意义,不仅在于寻找自我,更重要的是对于生命的抗争,这种抗争是为了自由。

所以,最后尼尔宁可选择死亡。

这就是裴多菲所说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豆瓣评分9.1《死亡诗社》|教育最本质的目的,是让人学会思考

最后:

教育的分歧一直都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作为普通观影者,电影可以给我们带来的思考除了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之外,更多的还是对于人性的重视。

任何的教育,除了给予我们知识以外,其本质更多的还是如何释放人类的天性。

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教育的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这个外部物质世界,着力于教会人‘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本领。

在大多数父母的眼中,教育的目的是“何以为生”,是习得可以在社会中立足的本领,从而在社会中生存的重要途径。

而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教育还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甚至以此牟利的某种意义上的生产活动。

但是教育事业并不是列车乘务员,将学生从这一站送到另一站,这样的工作是没有太多意义的。

人类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我们有选择的自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类的每个个体都可以思考自己的人生,都富有自己的魅力。

《死亡诗社》之所以历经三十年仍然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其原因就在于它向我们揭示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会一个人如何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