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而朱棣卻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三叔小記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發動兵變奪下的皇位,但是本質還是有些區別的,李世民下手的對象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兵變成功逼李淵禪位,而朱棣是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征討皇帝朱允炆,最後不惜一切代價要找到朱允炆。

發動兵變李世民是有實力和李淵叫板的

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淵,鼓動李淵起兵的人是李世民,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早在隋朝的時候,李世民就多次隨李淵征戰沙場,在政治,軍事上頗有建樹,鼓動李淵反隋之後,統率右三軍,一路隨李淵從太原起兵打到了長安,李淵參加過的重要戰役,李世民也基本全都經歷了,在滅隋建唐的大業中,李世民是功勞最大的,太子李建成也要靠邊站。

隋朝滅亡之後,李淵稱帝,李世民也沒閒著,平定了隴西薛仁杲,收復並、汾(山西一代),征討了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將華北納入唐朝版圖,又穩固了唐朝在山東的統治,在這個過程中,李世民手下兵馬也在不斷擴充,秦叔寶、程咬金、尉遲敬德這些名將,杜如晦、房玄齡這些著名謀士,都在李世民打下大唐江山的過程中歸順了他,李世民不止在軍隊裡,在民間也有很高的威望。

李建成在李淵起兵後,統領左三軍,指揮了西河之戰、霍邑之戰、潼關之戰、長安之戰,頗有軍事才能,在這之後李淵為了培養他接班,讓李建成待在後方,在李世民手握重兵,將星雲集的背景下,李淵主動幫李建成減除李世民的黨羽,這樣的一種方式直接激化了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單就大唐建立之初而言,李建成在後方穩住朝政,抵抗突厥,才能促成李世民在前線建功立業。

但是一山不容二虎,李淵優柔寡斷的態度,直接導致了玄武門兵變的爆發,李淵和李建成身邊的侍衛都有被李世民買通的,到玄武門兵變爆發之前,李淵和李建成的一舉一動都在李世民監視之下,並且在這個時候,李世民還在手握重兵,私下招募不少死士,雖然史書上寫的是李建成打算對李世民動手,被李世民的眼線提前告知,李世民被迫發動玄武門兵變,但是也不排除李世民在李淵招見他時,擔心事情有變,先下手為強的可能性。

朱元璋在位,朱棣沒有造反的心思,更沒有造反的能力

朱元璋在25歲時,參加郭子興的反元部隊,公元1368年,建立大明,這一年朱棣7歲,洪武三年朱棣被封為燕王,這年朱棣十歲,他的爵位不像李世民真刀真槍打出來的,只是因為他是朱元璋的兒子,後來朱棣在朱元璋老家安徽鳳陽住了3-4年,之後又到了燕京去當藩王,在這期間朱棣增長了不少見識,體會民間百姓的生活,時刻恭敬接受朱元璋的訓誡,到目前為止,朱棣都還在沒有培養起自己的勢力,軍隊,幕僚。

在燕京當藩王之後,朱棣兩次率軍北征,討伐北元殘黨,也是在這時起,朱棣才逐漸憑藉自己的能力建立起了功勳。在這同時,太子朱標也在朱元璋的培養下,逐漸成了一位優秀的接班人。這時不用說朱元璋,太子朱標,秦王朱樉等實力都還遠強於朱棣,然而即是不幸,又是幸運,朱棣的大哥,二哥,三哥都死了,朱棣瞬間就成了潘王勢力最大的一支,甚至是最有機會繼承王位的藩王。然而命運有時候就是這樣的捉弄人,朱元璋竟然要把王位傳給孫子朱允炆。朱棣的反心應該是在這時才謀生的。

朱元璋晚年,曾經隨朱元璋打下江山的功臣們,死的死,殺得殺,這時明朝駐守各方兵權已經轉交到了朱元璋的兒子們手上,燕王,周王,齊王,代王都手握重兵,顯然他們都不滿讓朱允炆以後統治自己,這時朱元璋還在活著,能制衡各地藩王,這些藩王也擔心有人起兵後,被群起而攻,再說了都是朱元璋兒子,只要不謀反,虎毒還不食子,就這樣耗著。六年後朱元璋駕崩,朱允炆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朱棣見岷王、湘王、齊王等先後被削藩,在等就是死路一條,在這樣的背景下才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

李世民兵變和朱棣造反的區別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時,已經做好充足的準備,不論在朝堂上,軍隊中,還是民間都有很高威望,即便玄武門出現意外情況,李世民手上的部隊也足夠和李淵一戰,兵變成功,則直接可以奪下政權,相反在持久的和李建成拖下去,局勢反而會越來越不利,李建成不是史書上貶低的庸材,不論是軍事指揮才能,還是治理國家並不比李世民差,李世民在發動兵變前做了周密的部署,招募了大量的死士,早就已經做好了魚死網破的準備。

而朱棣則不同,他的功勳都是在大明建立後,到燕京當藩王時建立的,也就是他的功勞都是建立在朱元璋為他打下江山的基礎上,朱棣即便到了朱元璋晚年時,和朱元璋的實力都完全不具任何可比性,朱棣是個非常精明的人,他在朱元璋時期造反,等著他的只有死路一條,即便朱允炆上位後,開始削藩,朱棣最開始也沒有任何動靜,而是在朱允炆討伐其他藩王時,拼命擴充自己的實力,在無路可退後,才被迫造反。

所以李世民和朱棣兩人奪皇位是有本質區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