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峽洞天的另一種走法---記一次驢友活動


江峽洞天的另一種走法---記一次驢友活動

我的家鄉甘肅隴南徽縣在秦嶺南麓,山清水秀、景色優美。身在這樣的環境中,熱愛徒步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幾年下來,我與驢友們可說走遍了徽縣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在這個特殊的、不得不宅在家裡發呆的日子裡,回味同伴們一起走在山野間的歡笑與艱辛,別有一番滋味。

徽縣柳林鎮的峽口與江口兩村之間,有長峽十里。峽谷兩岸絕壁對峙,高崖千仞而略無闕處;峽谷間永寧河穿峽奔流,河水蜿蜒而峽谷輾轉。峽谷名江峽,亦稱銀樁峽,向為我縣之風景佳處,“銀樁夕照”曾是明清時“徽邑八景”之一。

由峽口村北行入谷,道路緊貼左壁,車行之大道伏於高崖之下,遠望竟如一絲之徑。初入峽谷,只覺兩邊山崖逼仄,如入夾壁間,氣息竟會為之一滯。舉目四望,峭壁如切,久望似有目眩之感。崖間多怪柏,間生雜樹。樹與崖壁青黛相襯,天然成畫,十里長峽宛如巨幅長屏。

江峽洞天的另一種走法---記一次驢友活動

逆流而上,但見水流婉轉、山巒曲折,每每有山重水複疑無路之惑。行到深處,江流如神龍擺尾,在峽谷間揮灑出兩個大轉彎,兩彎相連略呈太極圖之狀。“太極線”之南端一峰柱立,峰壁如削,樹木稀疏而黛巖裸露。峰頂有一巨石如席,相傳呂洞賓曾對弈於石上,故名“棋峰山”,是銀樁峽一大勝景。“太極線”之北端兩峰夾峙,相去不過十餘丈,是峽谷最狹窄處;隨水流蜿蜒而上的道路至此竟難以為續,只能硬生生地從崖壁間鑿洞穿行。洞長百十餘米,為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工開鑿,隧洞曲折如蝸殼,村人直呼為“蝸牛洞”。洞內明暗交替,石窗宛然,自窗外探,唯見一線天光;洞外青峰聳翠、綠水映天,在此處山、水、洞、天交相輝映,故稱“江峽洞天”。自蝸牛洞開鑿後,江峽洞天便成大景觀,取代銀樁夕照成為新的徽縣八景之一,銀樁峽之名亦被江峽替代。出隧洞裡許,山峰豁然後躍,一片開闊之地頓現,這便是出峽到了江口村。

江峽洞天的另一種走法---記一次驢友活動

江峽最熱鬧時當在盛夏之際,此時如屏的峭壁遮蔽著炙熱的烈日、幽長的峽谷鼓盪著徐來的清風,清澈的江水可撫慰燥熱的心緒、氤氳的水氣能溼潤焦渴的身體,進入峽谷即覺渾身清涼、暑氣頓消。於是攜帶家人、或邀三五摯友,在清澈見底的江水中嬉戲、在綿軟的沙灘上觀雲捲雲舒,閒閒散散地消磨掉一個酷熱的週日,就成了徽縣人盛夏時最佳避暑方式之一。

這便是江峽洞天之大觀,為好遊者所熟知。我就曾多次遊歷,可謂飽覽過江峽洞天之景。記不清是那次,當我在谷中穿行,仰望如屏高崖時,一面歎服於大自然的神奇,一面不禁生出另一番念頭:那高崖之上又會是怎樣的景象?登上高崖舉目遠眺,目光所及又將是怎樣的景象?此念一生便揮之不去,每過江峽都會生出種種猜想,甚至幻想身為大鵬,衝飛而上高天,一覽江峽之上的風光。當然也知只是白日夢而已,江峽之上的景色就留給想象去描繪了。

江峽洞天的另一種走法---記一次驢友活動

機會往往是靠人創造的。那年十一月的最後一天,伴著徒步群的二十七位驢友,卻真的以一種與慣常遊客不同的走法觀賞了秋日的江峽。

那是一個週日的雨後清晨,我們驅車來到離縣城約五十里的峽口村。下車後越過永寧河向東,在江峽南端進入一條與峽谷橫對的小山溝。入溝即沿北坡向上,路為鄉間農路,雨後泥濘加之坡度較大,行不多久初下車時的寒意便被微微的汗珠驅散。等大家氣喘吁吁時,回首顧望,峽口村已在腳下。說說笑笑間一個小時就在泥濘的跋涉中度過了,我們沿“之”字形的坡路,爬到了山頂之上。

江峽洞天的另一種走法---記一次驢友活動

站在頂上展目望去,我不禁略略有些失望。山頂---也就是絕壁之上,在我的想象中應該是山巒起伏、林木茂密,一片荒無人煙的原始之貌。然而展現在眼前的卻是一個開闊的臺地,臺地上田畝阡陌、瓦屋土垣,竟然是一個小小的村莊。按方位村莊正南方應是江峽洞天的位置,然而舉目南望,只見延伸過去的田地似乎與對面山崗上的田地相連,根本不見峽谷、不見江流。依著村民的指點向南尋去,終於來到懸崖邊。原來涯畔就在滿地焦枯玉米稈的田埂邊上,離開田埂稍遠,那一線峽谷便會被遮住,遠望的目光就直接從這邊的田地滑倒對面山坡的田地中了。然而站在田地邊的崖畔俯瞰,在更加開闊的視野中,腳下的一線江峽只是一條狹窄而幽深的縫隙,全然沒有了在谷中仰望時的氣勢。不過只有站在此處,才清晰的看到,腳下的十里長峽真的是谷中的潺潺水流浸潤、沖刷而成的,是流水硬生生地從山脈間劈出的通道。

江峽洞天的另一種走法---記一次驢友活動

村莊向北是山樑的來處,在冬日的豔陽中我們沿山嶺往深處行進。一路仍走在阡陌間,所見不過起伏不大的丘崗,行過兩三個小時後,沿南坡下山,走出一個淺淺的山溝,繞過一灣蘆花翠竹之後,就到了一處三五戶人家的小村莊。此時已到正午,於是我們就在村邊的麥場上用了“午膳”。這個叫做“清水”的小莊在一條稍闊的山溝中,我們以為這就是磨溝,那麼沿溝而下最多十里地就可到江口村。於是大家都不禁有些失望:路途太平坦、太平常,缺少野趣,更無險可探。

飯後踏上返程,路在更北邊的北坡上蜿蜒。初時是鄉間農路,愈行卻愈發狹窄;行到後來,變成了在松林間穿行的小徑,卻幸是新整修過的,路徑昭然,只需沿路而行。穿過鬆林後,小徑就折而直向山下衝去,在衝過一片竹林後,坡度陡然增大,而小徑也成了一條狹長的灌渠。此時四周早已荊棘灌木密佈,小徑上也已沒有了人行走過的痕跡,只有不時可見野豬拱出的淺坑。不過此地已可遠遠望見江口村,我們以為下到谷底就有坦途,於是繼續往下闖去。行到陡峭處,大家以手為鏈,相互拽曳著,一個個往下走。仍是我與“步行者”等三人刀棍齊揮開闢道路,大家隨後艱難而興奮地在密林間下滑。不料越往下走路越陡峭,眼見不到百米就可到谷底時,小徑卻連同灌渠一起消失在一片岩石上,再也無路可緣。行到此時只好讓大家原地休息,“小馬哥”獨自一人攀過岩石下到谷底探路。站在連坐無法坐下陡坡上休息,作為路線設計者的我不禁暗自苦笑:早上還有群友抱怨一路沒有探險的味道,這會兒的險只怕有點大了!片刻間“小馬哥”返回,說到谷底竟然無路可通,只能原路返回。

江峽洞天的另一種走法---記一次驢友活動

有道是下來容易上去難,何況這時已是下午,大家體力大不如前。但這才是戶外、才是體驗、也才是考驗。撐著手杖、攀著藤條、手腳並用,大家只是幫扶著向上攀去,誰也沒有一點怨言,反倒因著刺激到多了一分激動和興奮。等走出荊棘、穿過竹林,回到半坡間空地上時,人人都是口焦唇躁、氣喘吁吁,然而依舊有說有笑、有歌有唱,直呼這一錯錯出了精彩。這就是戶外人、這便是徒步的魅力---即使再周密的計劃,也總有意料之外。

旅途的後半程是由江口順流而下,過江峽洞天,穿峽谷返回。這是我們熟知的路程,但返回時仰望懸崖,遙觀早間崖邊站立之處,一種豪情頓生胸間。在絕壁之上俯視過之後再穿行谷中,一切似乎又與向時不同,也許是視線曾經超越過峽谷的緣故。

山川依舊,情懷依舊。夥伴們,等著山河無恙時,我們背上揹包再出發,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