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历代画家都喜欢借典故传说寄托和隐喻自己的精神抱负与境界观点,除了广为人知的以陶渊明、屈原等为原型的《归去来辞图》《屈子行吟图》等画作,有些不那么广为人知的典故,就因为入了画,反而成为另一种文化普及。

黄初平“叱石成羊”

“叱石成羊”是一个流传了1600多年的神话传说。

据东晋葛洪的《神仙传》记载:东晋丹溪人(即今金华兰溪市黄湓村)黄初平,15岁外出放羊时,被一位道人带到金华山“石室”中修炼,40余年从未回家。哥哥黄初起一直四处寻找,后来在金华遇到一个道士。道士告诉他,金华赤松山中有一牧羊儿。于是哥哥跟道士来到山中,果然见到少年模样的黄初平,兄弟相见,悲喜交集。

随后,哥哥问起羊群,初平指指山上说:“羊在那里。”哥哥放眼望去只看到白石累累:“哪里有羊?”只见初平叱咤一声:“羊起。”立刻,满山白石都变成了羊群。原来,初平已成为仙人,为了安心读书,怕羊群遭虎狼袭击,就把羊都变成石头。哥哥知情后,也跟着他一起学道成了神仙,后来兄弟两人一驾鹤、一骑鹿双双飞升了,黄初平此后也被称为黄大仙。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宋 佚名《叱石成羊图》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任伯年《黄初平叱石成羊图》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任预《叱石成羊图》

历史上以“叱石成羊”为题材的绘画很多,东晋顾恺之曾作《黄初平牧羊图》,明代郑文林作的《黄大仙牧羊图》至今还存在故宫博物院,明代文人胡应麟也画过《黄初平叱石成羊图》,清末苏六朋、任熊、任预、任伯年等都作过多幅《黄初平叱石成羊图》,近现代黄宾虹也曾两次画《黄初平叱石成羊处》的山水画。

“商山四皓”拒刘邦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出山时已年过80,须发皆白,因而被称为“商山四皓”。

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被拒。后来得知刘邦要废去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四皓才出山劝阻刘邦打消了这个念头。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宋 李公麟《商山四皓图》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元 佚名《商山四皓图》局部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明 谢时臣《商山四皓图》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清 黄慎《商山四皓图》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陈半丁《商山四皓图》

历史上以“商山四皓”为主题的绘画很多,宋代李公麟、马远,明代吴伟、戴进、杜琼,清代黄慎、萧晨,近现代陈半丁等都画过以四皓隐居为题材的画作。

“四皓”隐含了德治与隐逸思想和孝道观念,加上政治功业参与其中,使“商山四皓”成为文人士大夫政治理想的寄托,四皓的闲居文事也成为历代文人雅士乐于描绘的主题。

三教合流“虎溪三笑”

相传东晋时期,在庐山西北山麓的东林寺中有位高僧法号慧远,他交游广泛,与很多名士都有往来。为了潜心研究佛法,他以寺前的虎溪为界,立一誓约:“影不出户,迹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桥。”

有一次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过访,三人谈得极为投契,不觉天色已晚,慧远送出山门,怎奈谈兴正浓,依依不舍,于是边走边谈,送出一程又一程,忽听山崖密林中虎啸风生,悚然间发现,他们早已越过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视大笑,执礼作别。

“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唐代就开始流传,是当时佛、道、儒三教融和趋势的一种反映。不过,慧远与陶渊明约略为同时人,交往或有可能,而陆修静所处时代晚过百年,所以“三笑”之说纯属虚构,但这个题材日益成为象征三教合流的美谈而脍炙人口。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南宋 佚名《虎溪三笑图》局部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元 颜辉《虎溪三笑图》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明 郭诩《虎溪三笑图》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明 担当《虎溪三笑图》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明 刘俊《虎溪三笑图》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明 陈洪绶《虎溪三笑图》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蔡铣《虎溪三笑图》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傅抱石《虎溪三笑图》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傅抱石《虎溪三笑图》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傅抱石《三笑图》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胡也佛《虎溪三笑图》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李可染《虎溪三笑图》

从宋代开始,历代画家皆有《三笑图》或《莲社图》一类的作品,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作品属五代末宋初石恪绘《虎溪三笑图》和宋代李公麟作《三笑图》,现存世最著名的是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南宋佚名作《虎溪三笑图》。

其它传世名作还有陈洪绶作《虎溪三笑图》和傅抱石作《虎溪三笑图》。宋代梁楷,宋末元初颜辉,明代郭诩、吴伟、周臣、杜君泽、尤求,清代陆吉安、许从龙,现代傅抱石、李可染、刘旦宅等也都画过这一题材。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的明朝成化帝宪宗朱见深绘制的《一团和气图》,也是以“虎溪三笑”的故事为题材。

画家都想去“访戴”

从元代黄公望开始,相继有很多画家创作出不同风格的“访戴图”,如黄公望的《剡溪访戴图》,张渥、戴进、夏葵、周文靖等人的《雪夜访戴图》等。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黄公望《剡溪访戴图》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张渥《雪夜访戴图》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戴进《雪夜访戴图》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夏葵《雪夜访戴图》

国画里的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周文靖《雪夜访戴图》

“雪夜访戴”的内容出处,源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故事的主角王子猷,性情洒脱,放荡不羁,是王羲之的第五子。

一次夜里下起了大雪,王子猷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叫下人斟酒来喝。他边赏雪景边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就来了兴致,想去看远在曹娥江上游剡县住的戴逵。他即刻带着下人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了戴逵的住处,谁知到了门前他又转身返回。下人问他为何如此,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好一个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王子猷的行为看似放纵任性,但是这种率真不拘、随心所欲的言行正是魏晋时期许多名士的特点。

这种洒脱的人生态度,也为很多后世画家所向往,因而便以“访戴图”表达心迹了!

此外,还有“文姬归汉”“东方朔偷桃”“琴高乘鲤”“刘海戏金蟾”等题材也备受画家青睐,对于这些或美好或震撼的历史典故传说,画家以或敬仰或向往的笃定之情,以一种更加深刻难忘的形式,让他们永远地流传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