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根本矛盾在哪裡?

幸福地帶2


簡而言之:雙方的根本矛盾在於發展方向的選擇不同,這就會導致不同的外交政策取向。


可以分別來看:

首先,從烏克蘭的角度來講,他們逐漸選擇了一條親歐洲的發展路徑。

其實烏克蘭從蘇聯獨立以來,並不是一直親歐洲的。

第一任總統克拉夫丘克是蘇聯時代的人物,他當政的4年裡基本維持和俄羅斯的友好關係,對西方也並沒有過度親熱,但因為經濟搞不好而下臺。

此後的繼任總統,包括庫奇馬其實在西方和俄羅斯之間玩平衡外交。當然基本上都是想從歐洲獲得大量經濟支持,因為俄羅斯當時的總統葉利欽立場也是親西方的,所以烏克蘭親西方的態度也沒有受到俄羅斯特別大的壓力。

在此背景下,烏克蘭開始加入歐盟做準備,並且要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議。但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上臺後,暫停了這個協議,這導致烏克蘭人不滿,用街頭運動的方式推翻了亞努科維奇,導致他逃到莫斯科至今未歸。

此後俄羅斯態度強硬,佔據了克里米亞以及烏克蘭東部地區,導致烏克蘭幾乎不可避免地和俄羅斯分道揚鑣。

特別是在波羅申科擔任總統這5年,烏克蘭親西方的步伐大大加快,甚至把加入歐盟和北約寫入憲法。

其次,從俄羅斯角度來看,烏克蘭親西方最終會讓俄羅斯戰略風險加大。

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也有幾年的親西方歷史,但是發現西方沒有真心把俄羅斯當自己人,因為北約還在東擴,甚至不斷蠶食獨聯體國家。

這導致葉利欽執政後期開始反思親西方政策,最終選擇普京這個對西方態度強硬的克格勃作為繼承者。西方與俄羅斯關係的蜜月也就基本結束了。

與此同時,俄羅斯自身外交的調整,也需要鄰居外交跟著調整,比如烏克蘭。

但發現烏克蘭不僅沒有調整外交關係,反而和西方越走越近的時候,俄羅斯開始緊張和不滿,並且公開介入當地局勢。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接納亞努科維奇以及吞併克里米亞並且支持頓巴斯地區的分裂勢力。

俄羅斯心裡可能都沒把烏克蘭當作一個正常國家來看,只是看作自己的勢力範圍和戰略利益,因此才能有這樣的外交風格。

所以,本質上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矛盾是對未來發展的道路不同和發展方向預期之間的差異。

克里米亞危機只是矛盾的一個表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