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趙匡胤能善待柴榮兒子,朱元璋卻容不下韓林兒?

隨豫而安2020


關於趙匡胤與朱元璋對待柴榮和韓林兒的方式的討論,其實說到底是在對北宋與明朝執行的政策方針的討論。

當年趙匡胤還在北周柴榮手下打工時,因為趙匡胤軍事能力突出,做事靠譜又忠心,柴榮將趙匡胤視作心腹大臣委以重任。是時天下動盪許久,百姓疲敝、倉廩空虛。而朝堂之上,君臣失和,大將軍擁兵自重,叛亂不斷。


在如此混亂的年歲中,柴榮死後繼位者年幼,趙匡胤因為深得手下信任,被迫黃袍加身推翻了北周皇室建立自己的王朝。

朱元璋與趙匡胤所遭遇的情況極其相似,都得益與他人的間接或者直接幫助。

可是為什麼朱元璋要秘密處理韓林兒,而趙匡胤卻厚待柴榮的後人呢?


其實我認為,朱元璋與趙匡胤對待前朝遺留如此不同的原因在於他們所經歷的歷史以及面對的威脅不同。

在五代十國的烽火之中,諸侯大臣叛亂,對於前朝皇室的血脈必定徹底抹殺。於是每一次政變發生時,宮廷內外血流成河,被篡位的皇室徹底的消失在歷史之中。

趙匡胤見過了如此血腥的場面,他不願意自己的後代將來也遭到如此殘忍的對待。畢竟對於趙匡胤來說,他並不是主觀試圖篡位的。於是,為了不讓被滿門屠殺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後代身上,趙匡胤選擇放過柴榮的後代。畢竟趙匡胤並不知道自己的王朝會持續多久。

而朱元璋則與趙匡胤完全不同。

作為從農民階級新起的領袖,朱元璋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如果朱元璋不除掉這些有著巨大政治影響力的前人子嗣,那麼朱元璋的政治威望將會受到巨大的打擊,他是否能夠成功都成為未知數。


所以總結一下,就是朱元璋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創業者,如果朱元璋不將韓林兒這些除掉完成他的資本積累,那朱元璋很有可能會成為別人的墊腳石。

而趙匡胤卻是半個繼承者,他的帝國得益於柴榮遺留的北周。既然資本有了,趙匡胤也不介意做一個仁慈的人。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這個說法我不認同。趙匡胤和朱元璋身為亂世梟雄,都深知斬草除根的道理。你看到趙匡胤善待柴榮子孫那是表象,真實的柴氏子孫結局可並不怎麼樣。

恭帝柴宗訓的結局

後周恭帝柴宗訓。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並強迫柴宗訓禪位給他,後周自此滅亡。趙匡胤登基後,降封柴宗訓為鄭王,遷往房州(今湖北房縣)。北宋開寶六年(973年)逝世,終年20歲。

大家認定趙匡胤善待後周皇室,都是因為他的遺訓,遺訓中說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可是柴宗訓在二十歲剛剛成年,就莫名其妙的去世了,這不讓人懷疑趙匡胤的誠意嗎?

柴榮其他子孫結局

柴榮共有七子,前三子越王柴宗誼、吳王柴宗誠和韓王柴宗諴都是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殺害。四子就是柴宗訓。五子曹王柴宗讓在趙匡胤登基後不知所蹤,據說為了躲避趙匡胤的追殺改姓寧。六子紀王柴宗謹在後周滅亡後被大臣潘美收養為義子,改名潘惟吉。七子蘄王柴宗誨,後周滅亡後被大臣盧琰收養為義子,改名盧璇,最後娶盧琰女兒為妻。

後周滅亡後,柴榮子孫都還很年幼,他們紛紛改名換姓,在大臣的庇護下得以度過餘生。這能說是趙匡胤的善待嗎?起碼看不到他的誠意吧。

小明王韓林兒

韓林兒是元朝末年紅巾軍的領袖,朱元璋尊奉韓林兒為主。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韓林兒去金陵,韓林兒離奇的沉入江中,至於是不是為朱元璋所害,至今未有定論。

趙匡胤與朱元璋的區別

趙匡胤是一個篡權者。趙匡胤作為一個篡權者,他由將士們黃袍加身登上帝位。所以,他也會害怕部下們效仿此事,而且他的臣子都是後周舊臣,那麼會不會有忠於後周的人以後周皇室名義對抗他?

趙匡胤篡權者的身份決定了他肯定要防止後周皇室的復辟。同時,趙匡胤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作為一個後周的忠臣,他也不會光明正大的去迫害後周皇室。他先是發佈善待後周皇室的政策,背地裡卻防範甚至迫害他們。

朱元璋與小明王算是一種名義上的君臣關係,朱元璋完全是自己獨立發展的勢力。不過,朱元璋為人比較兇殘,為了減少麻煩,他還是有可能殺害小明王的。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趙匡胤善待柴榮子孫是為了籠絡後周舊臣和天下民心,而趙匡胤背地裡迫害後周皇室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時光山人


趙匡胤能善待柴氏子孫,而朱元璋卻容不下小明王韓林兒,是由於他們二人所處的形勢大不相同。

01、趙匡胤為什麼能夠善待柴氏子孫?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去世,朝廷大權落入大將趙匡胤等人之手。趙匡胤手握禁軍兵權,因此才得以發動兵變,奪取了柴氏江山。

其實這是水到渠成的事,因為在此之前,趙匡胤便已經在朝廷內部構建起了自己的勢力集團。而且在周世宗去世後,後周面臨的局面也不容樂觀。

後周的北面是強悍的契丹,南面又是強敵如林。在這種危急情況下,倘若一步走錯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周恭帝又尚末成年,後周正值主少國疑之際。大臣們對未來產生憂慮,同時對柴氏能否繼續掌控局面產生質疑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在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後,才會兵不血刃就奪取了政權!而且後周太后與幼主也很識時務,當見到柴氏大勢已去,人心盡歸趙匡胤之時,採取了順應局勢發展的態度,將皇位禪讓給了趙匡胤。

既然人心已經歸於趙匡胤,而柴氏又採取了配合態度,那趙匡胤當然也就沒有必要再搞大清洗了。不僅不需要搞清洗,反而需要採取善待柴氏子孫的策略,以便起到凝聚人心和樹立自己仁義之君形像的作用。

這對趙匡胤有利而無弊,對於穩定他的統治也大有好處。因此,柴氏子孫在北宋王朝建立後才得以平安無事,並且還能夠得北宋王朝的優待!

02、朱元璋為什麼容不下小明王?

這事還得從頭講起:首先發動反元起義的是韓山童和劉福通,是他們於公元1351年策動起義的。雖然起義尚末發動前,韓山童就因消息洩露出去而被元軍殺害。

但是劉福通卻堅持了下來,在他的領導下起義軍於公元1355年攻佔了亳州,劉福通對韓山童的忠心不變,因此擁立了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皇帝,國號為大宋,年號為龍鳳。韓林兒又被稱為小明王。

從此以後,天下各地的反元怒火便被點燃了。而各地的起義軍皆以小明王為號召,在表面上也都接受他的領導。就連羽翼豐滿之後的朱元璋也不例外,他也得尊小明王為君,承認自己是“大宋”之臣。

而在這天下紛爭不絕,誰能主宰沉浮未定的情況下,還看不出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可是等到元朝敗局已定,而且朱元璋又消滅了陳友諒和張世誠之後,棘手的問題就顯露出來了!

以朱元璋的雄心大志,又怎麼可能甘居人下?捨棄九五之尊的皇帝寶座不取,繼續奉小明王為君主,跪在他的駕下稱臣呢?所以除掉小明王,為自己稱帝掃平障礙,就成了必須要做的事!

只有除掉了小明王,朱元璋才能夠取而代之。也只有除掉了小明王,朱元璋才能夠免去後顧之憂,他的皇位才會穩固。所以小明王必須要死,這是難以避免的結果!

果然,在謀害了小明王韓林兒之後,朱元璋便於公元1368年,在應天登上皇帝寶座,建立了大明王朝,年號洪武,史稱其為明太祖。


北疆同心侃歷史


趙匡胤善待柴榮(郭榮)的兒子柴宗訓(郭宗訓)了嗎?郭宗訓傳位給趙匡胤的時候,郭宗訓人才七歲。趙匡胤當上皇帝以後,給了以前的皇帝(郭宗訓)一本鐵卷丹書,世襲罔替。可是這位後周最後一位皇帝二十歲就死了,死的時候趙匡胤還在位。我為什麼連用了幾個括弧,那就要將柴榮的身世講一講了!柴榮本是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的內侄,郭威髮妻柴氏不育,柴氏兄長有三子,將最小的柴榮過繼給了郭威,改名郭榮!柴榮就成了郭威的嫡長子,郭威後娶的幾個都是小妾,只有這一位髮妻!既然已經理清了,就不能稱柴榮了,應該稱郭榮!至於為何趙匡胤稱人家姓柴呢?無非就是彰顯自己篡權的合法性!後世的柴家人,其實都是柴榮的堂兄弟,給個鐵卷丹書招搖過市,以為對柴榮一家多好呢,其實都被滅門了,就連柴榮生父一家都不能倖免!


若水韓流


戲說歷史,我是遊子dream。

引言

宋太祖趙匡胤應部將所求“被迫”登位,明太祖朱元璋憑著浴血奮戰打下江山。

趙匡胤的家世背景及經歷

趙匡胤出生於官宦世家,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後漢初年,經過一位看相老者的點撥,令其北行,自此他的人生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乾祐元年,投身於後漢樞密使郭威賬下,並屢立戰功。後郭威稱帝,建立後周,其有一養子名為柴榮,郭威去世後,柴榮登位即後周世宗。

趙匡胤與柴榮曾一起出生入死,經歷無數戰役,倆人情同手足。顯德六年,柴榮病逝,其子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趙匡胤成了輔政大臣,由於功高蓋主,陳橋兵變也隨之而來。

當年趙匡胤正率領大軍北上禦敵,其親信則在軍中議論開來,稱新皇年幼,無法理政,不如擁護趙匡胤為帝。將士們也都情緒高漲,紛紛贊同。次日,其弟趙匡義及親信趙普將事先備好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並參拜於他,眾人也都高呼萬歲。此時的趙匡胤顯得很無奈,隨口說了句:你們既擁我為王,那就得唯我是從,否則,我不能為主。將士們異口同聲表示同意。於是趙匡胤便宣佈:回到開封后,對後周太后及幼主不得侵擾,對臣工們也不能欺凌,將士們也都一一應允。就這樣,趙匡胤率領軍隊回師,到了開封后,當上了皇帝,幼主柴宗訓則被封了王。可見趙匡胤的確是位仁君。

朱元璋的逆襲之路

與趙匡胤大相徑庭的朱元璋,從小家境貧寒,由於生在元末時期,朝廷腐敗,其家人因食不果腹而餓死。朱元璋為了生存,放過牛、乞過討、當過和尚,後來在做遊行僧的日子裡,有幸加入了紅巾軍。至此一路飛黃騰達,當然這也離不開他的努力。當時義軍首領韓林兒,大家都稱其為小明王,朱元璋也需聽從號令。然正當其欲稱王時,小明王卻莫名其妙的落入河中淹死,這不得不令人浮想聯翩,史料雖未明確記載,但朱元璋與此事似乎脫不了干係。

總結

趙匡胤善待前朝之君是想以仁治天下,因為他擁有的天下是藉助前朝打下的根基,所以才會善待前朝皇帝;

朱元璋不容小明王韓林兒是在以狠治天下,因為他的天下是靠自己拳腳打下來的,為了不便宜他人,因此才會容不下韓林兒。


遊子dream


導語:

自古帝王皆涼薄,不如詩酒度年華。無論是趙匡胤善待柴氏,還是朱元璋殺掉韓林兒,都有其相應的政治考量,兩個人所面臨時代、形勢各不相同,所以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無論是殺是放,都是最符合當時實際的選擇。


此外,帝王的心性還與其成長經歷有關,無論是寬仁溫厚,還是殘忍好殺,無論是雄才大略,還是權謀機變,都與其從小所處的環境有關。守成的帝王往往開拓精神不足,卻能夠寬仁以治,開國的皇帝英武過人,手段卻過於酷烈,沒有什麼高下之分,都是出於維護各自的統治的需求。


一、趙匡胤之寬,既有性格原因,也有形勢因素

趙匡胤能夠善待柴榮兒子,是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自唐後的五代十國,王旗變換、諸強林立,徵代不休,百姓流離失所,是華夏史上最為混亂的時代。而各個國家弒君奪位、宮廷政變層出不窮,禮法崩壞、道德淪喪,三百多年的亂世讓整個華夏需要重新確立道德倫理秩序。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周世宗柴榮待趙匡胤甚厚,親信有加,對群臣亦是溫厚信任,深得群臣擁戴。如果周世宗沒有那麼早逝世的話,統一天下的肯定就是柴氏一族了,根本沒有趙匡胤什麼事了。但是歷史的走向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周世宗如果知道後來的事情,不知道他會做何想。


  1. 1善待幼主,有利於增強凝聚力。趙匡胤是託孤大臣。周世宗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也看出了趙匡胤是個可堪大任的將領,對其委以重任。周世宗逝世時,將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立國皇帝,要求趙匡胤輔佐幼主。託孤大臣殺掉幼帝,這樣的事除非是喪心病狂才做的出來,如果趙匡胤是這樣的人,誰敢擁立他當皇帝?


  2. 趙匡胤亦是胸有大志的皇帝,他的目標是結束亂世、重定乾坤,如果他弒帝篡位,那跟五代十國的亂臣賊子有什麼區別?並且,由於周世宗的仁厚,深得滿朝文武大臣之心,即使是趙匡胤黃袍加身,仍然有許多大臣擁護幼主,如果趙匡胤弒群,朝政必定大亂,華夏又將重新陷入分裂與混戰,這是趙匡胤所不願意看到的,柴宗訓活著,比殺掉他更有利於穩定。

  3. 趙匡胤自身是個性格溫厚的君主。歷朝的開國皇帝中,一旦坐穩天下,大肆殺戮功臣的事情層出不窮,不僅殺寒了人心,更造成了人才的斷失。趙匡胤得天下後,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收回了軍權,君臣相得,成就一段佳話。可見趙匡胤性格中的溫厚,我想這也是他能夠看到部下擁護的重要原因。


趙匡胤寬待柴氏後人,不僅僅是形勢的需要和他性格的溫厚,還來自於他的自信,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將這個國家治理好,相信自己能夠控制局勢,相信自己能夠讓天下人安居樂業,這是一個帝王的心胸,是謂王道。


在小說《水滸傳》中,小旋風柴進就是周世宗後人,而且周世宗的後代改姓後被大臣收養,難道趙匡胤絲毫不知嗎?究其根本,趙匡胤根本就沒有斬草除根的想法,他相信自己的寬仁之治,會讓百姓清楚,誰才是真命天子!對老百姓來說,誰給飯吃誰就是真命天子!


二、明太祖容不下韓林兒,亦是形勢的必然

朱元璋之所以要殺掉韓林兒,是由於元末特殊的形式決定的。元以異族得天下,華夏百姓日日思漢,元傳承不到百年,各地起義此起彼伏,誰能趕走蒙元,誰就是回覆漢家衣冠的大英雄。朱元璋在義軍中的資格並不老,戰功卻是最大的。他在劉福通麾下作戰,韓山童戰死後,劉福通推選韓林兒登基,一個沒有任何功勞的韓林兒,憑什麼跟朱元璋搶奪天下?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假如劉福通不死,朱元璋未必會殺掉韓林兒,劉福通資歷老、威望高,壓制朱元璋沒有任何問題,然而在1363年2月,劉福通在於張上誠的戰鬥中不幸陣亡,軍隊大權落到了朱元璋手中,韓林兒手中沒有任何籌碼和倚仗,悲劇是必然的。


  1. 朱元璋是個心狠手辣的皇帝,也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唯一一個布衣皇帝,他對人性的瞭解使他養成了不信任任何人的習慣。在登基為帝、天下穩定之後,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被他殺得乾乾淨淨。連自己人都下手這麼狠,區區一個韓林兒又算得了什麼?


  2. 朱元璋不是一個人打天下的,他麾下有功的將領,哪個不想榮華富貴、封妻廕子?如果朱元璋留下了韓林兒,就得承認韓林兒的正統地位,就得擁護韓林兒登基為帝,把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拱手讓給外人,不僅朱元璋不願意,他手的那些將領更不會答應。

  3. 當然,朱元璋不可能明目張膽的除掉韓林兒。其實大家都知道韓林兒的結局,但是這個事不能擺到桌面上,朱元璋總不能自己一刀砍死韓林兒吧?《明史》中說是廖永忠聽從了儒生之議,其實誰不知道這是朱元璋的指使?既想除去威脅,又不能落下把柄,所以只能是廖永忠背黑鍋了。此事天知地知人人皆知,韓林兒又向誰說理去?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殘忍好殺,既是因為他性格的原因,又是由於元末明初群雄並立的紛亂局面,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驕兵悍將,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朱元璋自己怎麼得來的天下,大家心知肚明,難道他不怕下面哪個大將有樣學樣?


而韓林兒也是生於亂世,他和朱元璋一樣懂得人心的黑暗,如果韓林兒登基為帝,得了天下之後,能否放過朱元璋和他的這些有戰功的兄弟?很難說。所以提前發動,一了百了,得以騰出手來爭霸天下,朱元璋一手,從帝王的角度來看,玩得乾淨漂亮!


三、封建帝王的選擇,往往是身不由己

站在歷史的角度我們會發現,歷史上的每一個開國帝王,從來沒有十全十美,試想,如果我們處在那個年代、那個位置,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我們可以嘲笑朱元璋因殘忍好殺導致留下惡名,我們也可以惋惜趙匡胤過於寬仁導致“斧聲燭影”,但帝王家哪裡有什麼溫情可言?這是他們自己選擇的路,既然選擇了,就要在享受榮耀的同時,承擔起責任。


  1. 光靠寬仁得不了天下。世人往往說以仁治天下,卻從來沒有人說以仁得天下。凡是開國皇帝,哪一個不是從戰場上一刀一槍搏回來的?哪個皇帝會因為你賢明有德而把帝位傳給你?權力的交接哪有什麼脈脈溫情?即使是父子兄弟,又哪有什麼親情,一代明君李世民不也是在玄武門之變後登上的皇位嗎?

  2. 封建王朝的政治鬥爭,一步行錯便是萬劫不復。政治鬥爭表面上沒有刀光劍影,背後的兇險卻如臨萬丈深淵,走錯一步可能就是破家滅國,只要是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哪裡容得下半點仁慈和遲疑?先下手為強、斬草除根才是“正道”。


  3. 歷代開國皇帝中,往往是心狠手辣才能笑到最後。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楚漢爭霸,縱使項羽勇猛無雙、兵力強盛,卻終究不是劉邦的對手。如果項羽能夠痛下決心,在鴻門宴中將劉邦幹掉,哪裡還會有烏江自刎的的悲涼?


趙匡胤也並非如大家想像地那麼溫厚,如果他道德真那麼高尚,應該寧死不受,一心一意輔佐柴氏一統天下,然後功成身退,成全了一段佳話,可他幾次推讓最後還不是披上了黃袍?


朱元璋也未必如大家認為的那麼冷酷,《明史》中的很多歷史事件都非常可疑,經不起詳細的推敲,清在修明史時,用了很多的春秋筆法。事實上,朱元璋僅憑驅逐異族,恢復漢家衣冠一事,便於華夏有大功!還是那句話:哪有十全十美的帝王啊!


結語:無論是朱元璋的冷血無情,還是趙匡胤的溫厚寬仁,都是基於自身的現實情況做出的最合理的選擇,也成功地穩定政局、安撫了人心,為宋明打下了繁榮昌盛的基業!


脂肪故事


一山不容二虎,在過去那種封建帝制之下,一國兩主的情況是實權者絕對無法忍受的。即使是在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政治鬥爭的失敗者儘管已經不再動輒滿門皆死,身敗名裂了,但一旦失敗,一生都免不了流亡或者軟禁的命運!今時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五代末和元末明初那種亂世了。因此,一國兩主,那必然是天敵,強勢的一方哪怕不計個人感情也絕不會放過對方,更遑論再加上貪慾、狠毒這些人的劣根性的影響了!

那麼,同為天敵,為什麼周世宗的兒子得享富貴,並且保全宗廟,而韓林兒卻無容身之處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其一 宋太祖和明太祖不同

儘管他們都是皇帝,都是一個王朝的開創者,但皇帝與皇帝之間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朱元璋更類似於劉邦,而宋太祖則更類似於近人。在出身上朱元璋是窮苦出身,早年家人多有餓死,甚至於無錢安葬。朱元璋為了活下去,不得不去寺廟做僧人,再後來趁著元末農民起義的浪潮,才最終成就了帝王基業。

至正四年,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逾月,遊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與俱,護視甚至。病已,失所在。凡歷光、固、汝、潁諸州三年,復還寺。
——《明史·太祖本紀》

可以說,正是早年的經歷逼出了朱元璋的帝王之路。但我想這些經歷對他性格上的影響定是更為深遠。鳳陽受飢而死,無處安葬的父母兄弟,定是他心頭永遠無法揮去的噩夢。

因此,在他的心裡,在他的骨子裡,生存一定是第一位的,決不能將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決不能給別人一點兒機會!這在後來他和劉邦一樣大肆殺戮功臣時表現得淋漓盡致。對待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對待正統的主公呢?他如果不死,那咱老朱哪裡還睡得著覺呢?借一句宋太祖的名言那就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所以,無論如何,韓林兒是非死不可!他註定是歷史進程的犧牲品。

而宋太祖就不同了,他出身於官宦世家,有良好的早年,有父母兄弟,儘管生於亂世,但像老朱那樣吃不上飯的事情對老趙來說幾乎是不存在的。儘管並不是所有優質的早年都會滋養出一個好的靈魂,但宋太祖很明顯是按照正常邏輯走的,所以性格上,他既有與老朱同樣的作為一個帝國開創者該有的氣魄、智慧、堅韌以及鐵腕強權,但相比老朱,作為武人卻愛讀書的老趙很明顯地多了幾分仁孝、寬容以及柔情。

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後唐天成二年,生於洛陽夾馬營,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學騎射,輒出人上。嘗試惡馬,不施銜勒,馬逸上城斜道,額觸門楣墜地,人以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馬騰上,一無所傷。又嘗與韓令坤博土室中,雀鬥戶外,因競起掩雀,而室隨壞。 ——《宋史·宋太祖本紀》

太祖的仁慈在傳弟傳子問題上表現的很明顯。或許有人會說太祖這是優柔寡斷,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仁慈,善良。正是因為此,他顧惜兄弟情義,不願對老弟下狠手,才導致傳承問題一拖再拖,無法解決,最終導致了斧聲燭影,太宗即位。這是太祖政治上的失敗,但這也是太祖人性光輝的側面顯現。他只是沒有找到一種好的方法,既能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又不至於將弟弟送上斷頭臺。

其二 柴宗訓與韓林兒不同

韓林兒盜賊出身,做過十多年的皇帝,而柴宗訓只有七歲,無論是能力還是智慧,他都不足以與成年人韓林兒相提並論,甚至野心為何物,政治為何物,皇位為何物,他都恐怕弄不明白。韓林兒的父親與韓林兒一樣,也是起義軍,但作為起義軍其中一支的朱元璋的發展與他們並無直接關係,儘管朱元璋也曾尊奉韓林兒為義軍領袖,但把不把他當回事就另說了。可還記得當年項羽尊奉的義帝熊心嗎?

韓林兒的造化可能比熊心稍微強一點,但最終的結局卻是無可避免的相似。若是個完完全全的傀儡但也未嘗沒有活路,像漢獻帝那樣最後做一個山羊公也算上天不薄。

但偏偏韓林兒的經歷讓人們無法把他當做一個完全的傀儡。就像義帝那樣,只要在其位一天,就是對項羽集團的一個威脅,項羽無法容忍懷王之約的事情再次出現,朱元璋自然也決不能容忍一個定時炸彈時刻就在自己身邊,儘管他可以不斷延緩爆炸的時間,但他不可能也絕不會一直致力於這項工作,所以小明王,非死不可。

而柴宗訓就不同了,他的父親是柴榮,他的爺爺是郭威。當年趙匡胤流浪的時候投奔別人的路很不順,直到投奔了郭威,郭威收留了他之後,他才逐漸穩定下來,逐漸有機會一展宏圖的。

而柴宗訓的父親柴榮,對趙匡胤來說就更加意義非凡了。正是因為柴榮的賞識和提拔,他才有機會從一個無名小兵一步步快速地坐到高級將領的位置。柴榮對他可以說是青睞有加,委以重任,甚至於最後託孤於他。這用一個詞來說那就是知遇之恩啊。士為知己者死,是古人,特別是有能力有抱負的古人的一種十分特殊的情懷或者說情結。所以說,面對人家小皇帝兩代先人的重恩,趙匡胤又豈能說殺就把人家給殺了呢?這一點對趙匡胤的影響極其大。

如果不是因為感念,後周兩代皇帝的厚恩,趙匡胤也不至於,不僅不殺柴宗訓,還以太祖誓約的方式來約束後代子孫,以使得柴氏子孫保有尊貴而長存。

其三 趙匡胤和朱元璋所面對的狀況以及所處的環境不同

趙匡胤承接的是五代的亂局,他是通過軍事政變的方式奪取政權的。可以說,當他在汴梁接受禪讓登基為帝的時候,天下是不是他的還兩說。那些實力雄厚不受約束的節度使們一旦鬧將起來,一切就都玩完了。

況且當時天下分裂,南有富庶的南唐諸國,西有少數民族的党項政權,北有強大的契丹民族建立的遼政權。這各方的壓力,讓趙匡胤不得不先維穩,完成政權的平穩過渡。然後才能再圖謀其他。

而維持穩定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各方安心。而讓各方安心最主要的就在於對前朝小皇帝的處理。趙匡胤選擇了善待,事實也證明了他這樣做的正確性。最終掌握重權的節度使諸如符顏卿張永德等人接連表示擁護新朝,趙宋政權實現了平穩過渡。

與趙匡胤不同的是,朱元璋的天下是一寸寸打下來的。可以說凡是大明即將統治的地方,那都是留下過大明鐵蹄腳印的地方,朱元璋的勢力遍佈了天下每一個角落。

他從抗元開始,再到與各路諸侯爭天下,到最後可以說是仇眥皆滅,對於天下的掌控,此時的他遠勝於當時的趙匡胤。所以,他並不在乎小明王死後的後遺症。比起這個,他更願意用小明王的死來打擊反抗勢力,使他們難以再聚在一起。而且,他既沒有仁心也絕無可能任由自己的的前主公活下去,儘管他只是名義上的,但如今的確需要他的頭顱來鋪成走向王冠的路。

總的來說,對於一個統治者,我們不能因為某一件事來評價他們的優劣,更不應該將政治行為與個人品行混為一談。趙匡胤善待周世宗柴榮的兒子的確值得褒揚,但對於朱元璋容不下韓林兒我們也不應該苛責。

對於一個最高統治者來說,他們的每一個行為都會被無限放大,一個小小的錯誤,有時候也會變得無法收拾。因此,身處其境,對於他們來說,選擇和判斷是十分艱難的。

但是,客觀上而言,無論是宋太祖趙匡胤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們都終結了亂世,締造了一個長週期王朝,在他們有生之年,百姓都得到了善待,即使將他們與歷史上的所有帝王作比較,他們也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是我們應該肯定的。

遺憾的是處在現代與古代邊緣的明王朝並沒有完成歷史的蛻變,脫離封建制度的泥潭,它的興起與衰亡,並沒有和世界的巨大浪潮發生關係,它不知道一個個不如它的領土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小國正在藉助於新時代的力量逐漸擺脫土地面積和人口的限制崛起於世。它也想象不到,始終雄居世界之林的龐然大物即將倒下,即將開啟它飽受困苦的屈辱歲月。就結果而言,大明是幸運的,它在那苦難歲月到來的前一刻便悄悄退出了歷史舞臺,這以後的罪與罰,都與它無關了。


多少英豪


北宋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原為後周殿前都點檢,發動陳橋兵變之後,黃袍加身,篡奪政權。時任後周皇帝柴宗訓,為柴榮之子。趙匡胤深受柴榮賞識,位高權重,柴宗訓即位之後,繼續重用趙匡胤,卻沒想到發生了篡權謀逆的事件。但是,柴宗訓並沒有被秘密處決,而是活了下來,被趙匡胤善待。

韓林兒,為韓山童之子。韓山童組織白蓮教起義,韓山童死後,韓林兒被天下起義軍尊奉稱為共主,稱為“小明王”。但是,後來的“小明王”卻在路途中離奇死去。為什麼大明王朝的開國元勳卻容不下一個小小的韓林兒呢?

柴宗訓與韓林兒

柴宗訓,後周世宗柴榮第四子。顯德六年,周世宗去世,柴宗訓於六月甲午日接替皇位。年紀輕輕的他只能依靠宰相範質、王溥。這些文臣們敏銳的察覺到了趙匡胤權力著實太大,並且提出建議讓幼主解除趙匡胤掌管禁軍的權力。但是,柴宗訓並沒有過重的懲罰趙匡胤,僅僅是將其降為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之後,篡奪政權,逼迫柴宗訓禪讓皇位。趙匡胤並沒有為難柴宗訓,而是將其冊封為鄭王,親賜“丹書鐵卷”。

韓林兒為韓山童之子,被天下義軍奉為共主。韓山童戰死之後,劉福通等迎韓林兒至亳州。亳州告急之時,韓林兒曾向義軍之一的朱元璋求救。劉福通戰死之後,朱元璋派遣廖永忠迎接小明王,韓林兒神秘死亡於途中。至於原因,有人說是溺水,大多數人則認為是朱元璋下黑手。

為什麼韓林兒非死不可?他究竟與柴宗訓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導致他們的待遇會天差地別?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不是隻言片語可以解釋的清除,但是至少有以下幾點不同之處,使得韓林兒的境遇遠遠不如柴宗訓。

①:政治地位天差地別。柴宗訓為後周第三位皇帝,實至名歸的九五之尊,擁有政治、軍事力量。而韓林兒卻是被擁立的旗幟,說是小明王,號令天下群雄,實際上是橡皮圖章,毫無實權。朱元璋殺了韓林兒是為了防備政治威脅,而這個威脅僅僅是名譽威脅,沒有絲毫政治、軍事能力。

②:政治影響力相差甚遠。柴宗訓為後周皇帝,其手下有一批忠誠良將,後周百姓也都認可其統治。趙匡胤取代柴宗訓,如果不能妥善安置,恐會生變。韓林兒是一個義軍形象,一個標杆。當義軍需要他的時候,他便金貴。不需要時,他便是累贅,而且毫無政治號召能力。

③:環境不同,小明王必死無疑。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採取的是威逼形式。柴宗訓識時務,明白了自己無力迴天,採取了“禪讓”的形式過度皇位以及權力,從而性命得以保全。韓林兒則不同,首先他本來就未曾做過名副其實的皇帝,其次是在朱元璋心中,韓林兒的到來成為了其巨大的政治障礙。朱元璋不能脅迫其“禪位”,有損義軍形象,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他神秘消失,最好是不幸溺水而亡,這樣就能神不知鬼不覺的初代哦自己的一個政治阻礙。

綜上所述,韓林兒不同於柴宗訓,命運也註定會比柴宗訓悲慘許多。


【文 / 楚南青史君】


楚南青史君


宋朝的事

對於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評價,很多人都學者都評價他為厚道,原因就是他善待了禪讓皇位的後周柴氏家族,而沒有對他們採取大清洗的手段。要知道,歷史上為了自己手上的權利而大開殺戒的,不在少數,不要說是毫不相干的孤兒寡母了,就算是親兄弟和親父子,為了皇位也照殺不誤,看看唐朝李世民,不管他是否被迫,他殺害哥哥威逼父親李淵的事實是怎麼也跑不掉的。

但趙匡胤則不同,他得到了皇位以後,為了穩定政局和江山社稷,對柴氏家族採取了優待政策,同時他還告誡自己的子孫後代,不能夠苛待柴氏後人,即便他們謀反,也只能賜他們自盡,不能株連。可以說,趙匡胤雖然搶了皇位,但算是仁至義盡。

明朝的事

說完宋朝在來說說朱元璋的事,為何朱元璋就容不下小明王韓林兒呢?原因就在於,反元的最初起義是由韓山童和劉福通開起的,但在起義尚未發動之前,韓山童就死於元軍手中。但劉福通堅持打著韓山童這杆旗號,並且尊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為皇帝,又被稱為小明王,從此以後,各地反王都以小明王為尊,拉著他的大旗開始聚眾反元,朱元璋的隊伍當然也不例外。

剛開始的時候,當然沒有問題,可到了後期,勝負決定以後,朱元璋的隊伍越來越大,已經明顯是要得天下的人物了,怎麼可能居於他人之下呢?所以,除掉小明王就等於甩掉了朱元璋登位的最後障礙。所以小明王在沒有人的支持之下,是註定需要犧牲掉的。


所以說,沒有永遠的對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就看你處在什麼位置,怎麼去對待罷了。


春秋亂舞


韓林兒正史記載,於1366年在朱元璋手下將領廖永忠接他去應天府時,經過瓜州被沉入江中淹死。

在《永忠本傳》中,朱元璋親口說當時本無此意,是廖永忠自作主張殺了韓林兒。個人覺得朱元璋沒直接或間接授意殺了韓林兒,是手下廖永忠揣測上意下手了,造成既定事實。而這個事情很符合朱皇帝的心意,最後封為侯爵。

韓林兒是元末農民起義軍的名義皇帝,各個地方實力派名義上歸其領導。當朱皇帝打敗主要競爭對手陳友諒和張士誠後,韓林兒這個名義上的上司就多餘了。

但是,對於一個從一無所有的和尚到即將擁有天下的人來說,現在內心肯定豪氣沖天,完全可以容下一個傀儡一段時間。朱元璋上馬打天下,下馬治國,能力非常強,相信即使把韓林兒接到應天也會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如果想下手,完全不用如此明目張膽的製造沉船事件,搞得很多人知道還倍受指責。當時正值戰亂,派幾個得力手下造成混亂,亂軍之中誤傷也好故意也罷,機會多多,並且即使到了應天也完全使用其他辦法用來堵眾人之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