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落差110米,下游的鱼怎样游上去呢?难道一直两地分居?


三峡大坝在设计之初就已经考虑了长江鱼类的洄游属性,只不过人工建设的通道毕竟不是自然形成的,对鱼类当前的洄游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善。

如果单纯看三峡大坝的垂直落差110米,像瀑布一样,下游的鱼类是没办法进行洄游的,虽然大部分鱼类有逆流而上的运动体质,也有鲤鱼跳龙门的潜在技能,但现实生活当中不存在110米高的瀑布落差鱼类能够游上去,只能是建带有坡度的通道才能让鱼类顺利通过,三峡的通道大概率就是这样。

另外三峡大坝解决鱼类回游的方法是设立电梯式的鱼类休息池,也就是在水流比较湍急的河道上面建一个比较平缓的水池,鱼类回游之时,可以先汇集到这个水池,经人工辅助绕过湍急河段,一步一步向上攀登,与我们登山之时的休息亭类似,只不过这些休息池都是人工建设的,有点类似于电梯。

不可否认三峡大坝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不过只要是对自然进行利用,多多少少都会对生态产生一定影响,长江当中有很多大型鱼类,近些年已经消失,除了大规模的非法捕鱼以外,也与河道上的水电站其实是有关系的,毕竟人工通道改变了流水走向,很多鱼类轻易不敢尝试,这便影响了洄游繁殖。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地理有意思


这个问题非常不幸的告诉题主,下游的鱼靠自己真的游不上去了,大坝对鱼类生存环境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阻隔鱼类的洄游通道,造成鱼类种群破碎,也就是题主所说的,造成种群分居两地。

这种状况在葛洲坝建设完成之后就出现了,葛洲坝建坝前,宜昌江段的主要种类有20种之多,包括鳊、圆口铜鱼,铜鱼、青鱼、草鱼、鲢、鳙、长吻魏、鲤鱼、鲇、赤眼鳟、鲢、鳜和鲴类等,鱼类的优势种比较分散,主要种类的重量百分比组成分布比较均衡。下图为葛洲坝水利枢纽。

葛洲坝建坝后至三峡工程蓄水前,圆口铜鱼,铜鱼、黄颡鱼、吻绚、长吻能和鲇等生活在底层鱼类以及草鱼在鱼类中的比例上升,而鳊、鳙、鲢、鳜和鲐类等的数量下降,鱼类组成表现为优势种类较集中。

三峡工程蓄水后 ,圆口铜鱼,铜鱼比例几乎占总鱼类的一半 ,鲤的比例上升明显,而四大家鱼 、长吻鲍和吻绚等比例下降较多。下图的三峡大坝五级船闸并不能帮助鱼类通过大坝。

由于大坝阻隔,有些洄游鱼类如圆口铜鱼,铜鱼等因洄游路线被截断,滞留于大坝的下游江段,使得其种群密度相对增加,从而在鱼类总量中的比例上升。部分江湖洄游鱼类(鲢鱼,青鱼等)的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大坝的阻隔使产卵场范围缩小甚多,种群资源量及在鱼类总量中的比例大幅减小。

那么怎么应对这应对这一局面呢,一个是人工繁殖,然后进行放流。例如下图中,2018年中华鲟放流活动,目前这一活动已累计放流了500万尾。

另外是根据四家繁育特性,每年5月-6月,三峡大坝进行生态调节,人工制造洪峰,刺激四大家鱼生育,目前这一措施已取得明显的效果。


科学视野,不同解读,欢迎关注和评论!


昆仑还东国


三峡大坝落差110米,下游的鱼怎样游上去呢?难道一直两地分居?

人们常以“活鱼逆流而上,死鱼随波逐流”来引申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一种是不畏困难、敢于勇往直前始终保持朝气和活力的人,而另一种则是放任自我、没有奋斗勇气而随波逐流的人。

我们都知道大部分鱼类之所以有逆流而上(洄游)的习性,这主要是与鱼类的遗传因素以及外部环境有关,一方面洄游能够扩展生存空间,索饵机会增加;另一方面上游水域水质较清且含盐度较小,适合鱼类繁殖;同时逆流而上在水的冲击下鱼鳃之间的间隙增大,更有利于吸收氧气等。

但是随着葛洲坝、三峡大坝等大坝的建成,导致原来连续的河流生态系统被分割成多个单元,使得鱼类洄游通道被阻隔,这无疑对在进化史中形成的需要通过大范围、长距离迁移的的鱼类造成极大的影响。

据统计,在长江三峡截流之前,三峡江段原有鱼类共有108种,但是随着大江截流和正常蓄水之后,共有约40种鱼类由于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变而受到影响,其中就包括了约40%上游特有的鱼类。

尽管三峡大坝阻断了鱼儿正常洄游的路径,但是长江鱼类生态保护还得继续,而关于鱼类的保护问题则主要是通过珍稀特有鱼类驯养救护中心、修建珍稀和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增殖放流以及生态调度试验制造“人造洪峰”促进中下游包括“四大家鱼”在内的鱼类自然繁殖等方式来维护长江流域鱼类种族规模。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鱼性化”的鱼类洄游工程被应用到水利工程当中,人们通过在大坝的两端修建可供鱼类洄游的“鱼梯”,并在较高的地方修建可供鱼类“歇脚”的鱼池,如此一来鱼儿就可以通过鱼梯一步步“翻越”大坝并开启正常的洄游之旅。

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可以降低大坝对鱼类洄游产生的影响呢?


地理那些事


高落差大坝的鱼类很难靠自己的能力迴游了,这是现实,渔业资源也因此受到巨大影响,于是工程师设计师开发设计了各种渔道渔梯。

用来从下游搬运鱼到上游。

水力鱼梯是水车的一种变型设计,可以利用下泄水流水力,把下游水体连水带鱼翻到上游。


星辉650


三峡大坝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

三峡大坝规模宏大,坝顶的高度达到了185米,巨大的大坝将长江拦腰截断。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以及长江中下游的人民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三峡大坝的建成有着诸多益处,但是却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截断了鱼类洄游路线便是其中之一。

鱼类洄游(fish migration)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鱼类根据生理要求、外界环境和遗传的影响,会周期性的以规定路线往返于河流上游与中下游,河流与海洋之中,长江之中就生存着许多洄游鱼类。

图注:回到淡水河流中产卵的太平洋鲑鱼(红大马哈鱼),图片来自网络


三峡大坝的建成截断了洄游鱼类的洄游路线,对于鱼类的繁殖和生存造成了严重的问题。一般来说,大坝在设计之初就会考虑鱼类的洄游问题,并且大坝边上建立专门为鱼类洄游设计的鱼道,但是像三峡大坝这么高落差是无法修建鱼道的,所以三峡大坝并没有鱼道。


资料上说三峡大坝设计有可升降的鱼道,类似于船闸。很多人认为鱼类可以直接通过三峡大坝的双线五级船闸作为通道进行洄游,但是考虑到船闸的工作程序和使用频率,根本就无法保证洄游鱼类的正常洄游。

图注:三峡大坝的双线五级船闸,图片来自网络


正是意识到大坝对于鱼类洄游的截断,鱼类无法回到上游产卵,整个物种都将受到威胁。因此三峡集团组建了以中华鲟研究所为基础的水电开发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研究平台,对长江珍稀鱼类进行研究和繁殖保护,每年向长江中放流包括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长薄鳅、岩原鲤、中华倒刺鲃、厚颌鲂等鱼类。


事实上,正是由于三峡大坝等大型水利设施的修建,截断了鱼类繁殖性洄游的道路,导致了长江中许多珍稀鱼类的灭绝或者濒临灭绝,比如白鲟(已灭绝)、中华鲟和达氏鲟(濒危)等等。


尽管我们已经突破了许多珍稀濒危鱼类的繁殖瓶颈,但是长江生态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依然需要我们的努力!


古生物探索


应该给这些鱼设置指示牌,设置限速指示牌,设置服务区、安装超速摄像头,安装违法抓拍摄像头,画好鱼道虚线、实线,对于不按顺序通过的鱼要有处罚措施,对于不按鱼道通过的鱼要处罚。


善待幸福


大垻下的鱼是可以上大埧的,不过不是都能上去,当坝下舟自要上坝开闸时就可以上去了,这叫随船而上。


得亮一亮得


大坝没留鱼的迥游通道吗?应该有吧?专家不会傻到这个程度!我觉淂好象有报道!有通道的!


东北老大哥8


水坝上游的鱼能流向下游,但下游的鱼是无法游到上游的,三峡大坝正常蓄水位为海拔175米,而坝下水位为62米,上下落差达113米,要想通过需要翻越40层楼房的高度。即使三峡的双线五级船闸,水位落差也太大,下游的鱼很难通过,何况船闸关上后滴水不漏。

世界各地的许多河流流域,水坝的建设越来越被视为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特别是对洄游鱼类,水坝可导致内陆和海洋生态生产链之间的连通性丧失。在南美洲和亚洲都发现河豚的生存受到水坝的严重威胁,水坝形成了无法逾越的屏障。

长江流域是淡水鱼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361种鱼类分别属于29个科的131个属,占我国淡水鱼类的36%,其中177种是特有鱼类,25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1981年葛洲坝的建设就导致了三个特有的古老鱼类种群数目急剧下滑——中华鲟,长江鲟和白鲟。每年9月到11月,中华鲟最初是由海水中迁移到长江上游金沙江的繁殖基地,洄游3000多公里。然而,葛洲坝的建设完全阻止了它们迁移抵达长江上游产卵,虽然在坝下形成了一个新的产卵点,但繁殖地从600公里缩小到只有7公里,目前野生中华鲟的产卵地仍限制在在长江下游,见下图。

三峡大坝继续减少大坝下游41%的水量,进一步破坏其繁殖地。自2003年5月三峡水库蓄水以来,由于水温变化,中华鲟的繁殖时间逐渐被推迟。在水库水位达到135米后,繁殖周期被推迟了一周;当水位上升到156米时,推迟15天;到175米水位后,中华鲟的繁殖期推迟了一个月左右。据观察,现在野生中华鲟在11月的最后十天里繁殖,比往年10月底的繁殖期晚了一个月左右。这可能会进一步减少已经很稀有的中华鲟的数量,由于幼鱼没有足够的时间成长为成鱼,当游回大海时,存活率可能会降低。

为了减少水坝建设对洄游鱼类的影响,现在部分水坝开始设置洄游鱼类可通过的鱼梯,如上图,但一直被诟病鱼梯的通行效率低。


科学闰土


万以给鱼几装上翅膀飞上高处?什么资源都没有了!只有水!被污染的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