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股份投资价值分析--定位失误

过去半年,洋河股份在白酒企业中,一直备受关注,其关注度不比茅五泸低,一方面,它曾经是整个白酒板块最耀眼的明星之一,曾经风头一度盖过茅台;另一方面,就是2019年公司的业绩增长,股价涨幅均差强人意,导致估值过低,所以很多没有跟上茅五泸汾节奏的朋友,选择它上车,想追上涨幅。

洋河股份投资价值分析--定位失误

具体来看,在白酒行业整体维持10%左右的稳健增长、主要的白酒龙头实现15%以上的较快增长背景下,洋河2019年前三季度收入同比仅微幅增长0.63%,单三季度出现20.61%的下滑,甚至低于一些行业内的小酒企增长速度。

从股价上来看,自2019年初起,白酒板块可以说进入第四轮牛市,但截止2019年11月,洋河股份涨幅排名倒数第一;与主流的上市酒企相比,洋河PE(TTM)估值水平几乎最低。

作为曾经的耀眼明显,到成为今天的昨日黄花,其实有很多东西要认真总结的。

产品定位失误

首先,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洋河的定位有一个问题,或许不是它的定位,是市场的定位,把洋河定位于高端,且与茅台、五粮液、老窖并列,其实,它产品只是次高端和中端,真正厉害的是它的规模,因为规模才进入了高端阵营,但是我们说的高端逻辑,其实并不适用了次高端和中端的洋河。随着老窖的营收和市值不断追上并赶超,以后的高端应该是三雄并立的时代。

现在看,洋河自己在定位上,好像也存在问题,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洋河高端占比太小,基本都是次高端和中端,且品牌的厚度和深度在高端是不足的,但是从企业提价的角度看,它的猛烈程度都超过了高端三雄。

洋河股份投资价值分析--定位失误

如果,从次高端的角度看,很多做的好企业,比如汾酒,都是先市场,后才是价格,先把市场打开,才能挺价,否则很可能陷入被动。大家看一看下张图,就明白了次高端的竞争压力有多大。

洋河股份投资价值分析--定位失误

洋河在省内,以前是很有压倒性优势的,但是现在,因为今世缘的崛起,省内压力也大起来,省外的拓展,则面临全国性次高端和地产酒次高端的竞争,尤其靠着安徽,徽酒在营销上的凶悍,是人所共知的。

这两年看,洋河其实并没有在销售上,能够彻底打开局面,但是却按照高端白酒的定位,不断提价,这就带来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挤压经销商利润,经销商积极性被打压。

我认为是企业对于产品的定位,没有理清在当下白酒市场的发展主要矛盾,才导致的渠道问题和经销商问题。

有券商分析认为,自2013年起,公司认为行业将走向大众品化和快消品化,因此推进全面深度分销战略(公司过去只将低档产品使用深度分销),将经销商功能弱化,定位为配送商。但15年行业复苏以来,白酒行业发生新的变化,高端和次高端重回高增长、政商务消费理性回归,经销商在渠道上的议价权上升,而深度分销与经销商/核心终端追求利润、谋求发展的本性相违背,公司与经销商/核心终端的关系逐渐恶化。

本轮行业复苏由高端和次高端增长带动,且政商务消费在经历过几年的矫枉过正后开始理性回归,据搜狐网、新浪网等媒体报道,各地均允许招商引资过程中饮用白酒(但对白酒价格有一定上限要求)。

由于政商务精英是白酒行业最核心的意见领袖,不仅仅占了高端、次高端白酒消费的最大比例,且对个人消费有极强的引领作用,因此对酒企来说赢得政商务意见领袖的认可至关重要,而经销商背后的资源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极大的作用,经销商群体在白酒渠道整个链条上议价权开始明显提升,而公司在这个变化中却并没有及时的调整渠道战略。深度分销模式将经销商定位配送商,弱化经销商的主观能动性。深度分销模式可复制性强,虽然厂家可以以很快的速度扩张供给,但带来的问题是销售网点过于密集,无法保证经销商利润总额,且部分网点背后缺乏匹配的销售资源,只得压价竞争,各网点陷入价格的“囚徒困境”,成交价难以上挺甚至下降,若此时厂家追求提升出厂价,会进一步压缩了渠道利润空间。

总体来说,洋河今年能否改变,核心还是看公司的发展战略能否改变,从单纯提价,瞄着高端做,改变到扎实从周边市场做起,把市场打开,再重塑产品定位,慢慢提价,或许还能重塑往年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