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咸豐臨死之前,其實已經動了要除掉慈禧的念頭,為何最終沒有實施?

龍喬珍


1860年,英法聯軍攻打天津,咸豐帝讓恭親王奕訢跟洋人談判,自已帶著兩宮太后和朝中大臣逃到熱河。1861年,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咸豐帝只有一子,是與慈禧所生,年僅6歲。咸豐帝對大臣肅順言聽計從,肅順趁機給咸豐帝說武帝殺鉤弋之事。咸豐臨死之際,也惟恐慈禧謀權篡位,於是萌生了除掉慈禧的念頭。

無奈慈禧早有驚覺,整天帶著6歲的兒子在咸豐帝的床邊哭哭啼啼,畢竟咸豐專寵慈禧十幾年,而且慈禧還幫助他分憂國政,顧念慈禧對他的種種好處,咸豐遲遲不願對其下手。咸豐幼年喪母,對孤苦無依的痛苦感覺有切身體會,載淳年紀尚小,咸豐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也成為孤兒,因此他狠不下心來對慈禧下殺手。

當時的政治形勢,也令咸豐顧慮重重,他對朝中的那些大臣,也不是完全信任。他的弟弟奕訢曾跟他爭奪過皇位,朝廷大臣肅順權重,這些都是威脅載淳即位的不安定因素。迫於當時嚴峻的政治形勢,咸豐思前想後,最終決定留下慈禧制衡朝臣,以便載淳順利即位。於是,咸豐將輔政大臣確定為8位: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讓他們互相箝制,來達到平衡權力的目的。又將兩塊行使權力的御印,一塊給慈安,一塊給幼主,幼主的御印由慈禧保管。

然而,咸豐帝的一片苦心終究落空。慈禧按耐不住對權力的狂熱追求,咸豐帝病死之後,其子載淳年幼,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和奕訢相勾結,拉攏握有兵權的勝保等人將載垣、端華、肅順等革職拿問。隨後,慈禧太后殺死載垣、端華、肅順,其餘五大臣革職治罪。將載垣等人擬定的 皇帝年號“祺祥”改為“同治”,慈禧太后竊取了實際的最高統治權。


歷史風趣說


1861年8月22日清朝咸豐皇帝死於熱河行宮!

據說,咸豐皇帝臨死前,已經動了除去慈禧這個後患的念頭,為何最終沒有實施,真相就是,咸豐即便想除也除不了,最佳機會早就喪失,如今的慈禧,羽翼漸豐,黨羽眾多,臨死前再動殺機,為時已晚!好吧,既然有了殺心,只是未付諸於實質,成功不成功另說,我們單看咸豐皇帝為什麼沒有具體實施的原因吧!

一,咸豐和慈禧這對夫妻還是有一定感情基礎的,因此雖然早有殺意,但是遲遲未動

咸豐二年,17歲的慈禧少女初長成,亭亭玉立,美貌絕倫,而正是這一年,皇太后為咸豐帝全國海選秀女,正巧又被選中,憑藉著美貌和家族優勢,被封為蘭貴人。顯然,僅僅是貴人的頭銜遠遠滿足不了慈禧的野心的,權利的慾望加上後宮的紛爭使年輕的慈禧心裡明白,要想再後宮站穩腳跟,必須手上有權,必須籠絡住皇帝這個靠山,就這樣,慈禧一步步,利用自己的美色,加上一些運氣,一步步的套住了咸豐,並且得到了咸豐的寵信寵愛,短短五年之內,提升為懿貴妃。

有兩段描述可以說明咸豐對慈禧的寵愛:

《十葉野聞》記載了咸豐帝迷戀那拉氏的情景:“當文宗(咸豐帝)初幸慈禧之日,頗有惑溺之象”。

《長恨歌》中所謂:“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彷彿似之”。

二,慈禧聰明伶俐,善解人意,善於揣摩,而且,幫咸豐分擔了很多政務上的事。

年輕的慈禧能這麼快得到咸豐皇帝的寵信信任,單單靠著美貌,靠著些許手段,是遠遠不夠的,慈禧更多的依靠著自身的能力,聰明才智加上運氣,以及咸豐皇帝的信任,才漸漸走上政治舞臺,從起初的枕邊建議開始,再到咸豐口授代批奏章,再到自己相機而斷,權利越來越大。

再看看兩篇描述說明慈禧的權利政治慾望:

《劍橋中國晚清史》說:“葉赫那拉(懿貴妃)過去曾為先帝整理過奏摺。”

《慈福傳信錄》說:“迨武漢再失,回捻交作,帝以焦憂致疾,遂頗倦勤,後(慈禧)窺狀漸思盜柄,時於上前道政事。”

三,咸豐臨死前,也是做了一番安排的,安排了顧命八大臣輔佐新帝

咸豐在臨死前,為了讓自己兒子順利登位,也為了挾制慈禧的權限,安排了八位顧命大臣來輔佐新帝,同時挾制慈禧的權限,正因為太相信八位顧命大臣的能力,因此,雖然臨死前有殺念,但是還是顧及的夫妻之情而未下殺手。

要說咸豐不知道慈禧心存野心那是假的,本身,女子不得干預政事這個事祖訓,可是慈禧代批奏章,甚至直接干預政事已經習以為常,況且夫妻一場十幾年,咸豐怎麼會不知道慈禧的為人,或許各種原因吧,咸豐性格上的懦弱,非常依賴於慈禧,夫妻兩人卻確實有感情基礎,在明知慈禧一步步的權利熏天時,未掌握最佳時機誅殺,而是拖到了臨死前,即便臨死前有了殺念,或許已經不是最佳時機。終於,咸豐皇帝的擔心成了真,在他去世不久之後,慈禧便聯合了恭親王奕訢,成功發動了政變,一舉誅殺了八位大臣,成功的奪去了清朝的政權,垂簾聽政!


唯戀無名


咸豐臨終之前確實一度有過這個想法,可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最終還是不得不放棄這個念頭。

為什麼呢?繼續往下看。

咸豐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應當說佔了不少的運氣成分,雖然道光在咸豐和奕訢之間搖擺不定,可顯然奕訢更有能力。

雖然咸豐如願以償地成了道光的接班人,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可對奕訢卻仍然很忌憚,也一直想要化解奕訢對自己的威脅。

但是很可惜的是,他當了十一年的皇帝,卻一直沒能夠徹底擊垮奕訢以及以奕訢為首的勢力集團。

1861年這時候咸豐走到了人生的終點,兒子才5歲,他如果不給兒子鋪好路的話,兒子將來能不能坐得穩?所以為了給兒子鋪好路,他必須得想辦法平衡以奕訢為首的勢力集團。

於是,載垣、端華、肅順等所謂的“顧命八大臣”也就應運而生,咸豐正是要扶持這八個人來平衡奕訢。

不過,只有顧命八大臣的話,也還不夠,因為看似有了互相作對的雙方之後能夠保證小皇帝的安全。

可是如果哪天顧命八大臣或者奕訢跨了呢?有一方一旦垮了的話,那麼勢必會造成另一方一家獨大,從而威脅到小皇帝。

順治時期因為沒人能夠平衡多爾袞,所以造成了多爾袞的擅權,讓順治皇帝一度成為了多爾袞的傀儡。

順治吸取了自己的經驗教訓,所以在臨終之前任命鰲拜、蘇克薩哈、索尼和遏必隆四人為輔政大臣,可是還是造成了鰲拜的專權跋扈。

所以,咸豐皇帝不得不吸取了順治和康熙這兩個皇帝的經驗教訓,讓奕訢集團和顧命集團同時存在。

可是既想要讓這兩個集團處於互相敵對的狀態,讓他們相互打擊對方,又不能讓他們任何一方徹底剷除另一方的話,這便需要一個更高層次的人或者權力代表來把握和控制這個分寸,只有5歲的兒子顯然不行,那麼就只能讓慈安或者慈禧來當這個舵手。

按理說慈安是皇后,這事理所應當地讓她來做,然而咸豐很快又想到慈安的性格不好爭,未必能夠扛得起這份責任。

雖然現在很多人在為慈安辯護,說她能力出眾,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她的能力絕對遠不如慈禧。

這也是咸豐生病之時是慈禧在為咸豐批閱奏摺而不是慈安批閱的原因所在。

慈禧自從幫助咸豐批閱奏摺之後,咸豐一來發現了她在政治上的天賦和能力,二來也發現了她實際上是一個權力慾很強的人。

這樣一來,對於由誰在掌舵這件事,咸豐也就有了三個選項,一個是讓慈安掌舵,一個是讓慈禧掌舵,最後一個是讓慈安和慈禧一同掌舵。

如果只讓慈安一人掌舵的話,以她的魄力和能力,恐怕很難應付得了奕訢和顧命八大臣這些老狐狸。

如果只讓慈禧一人掌舵的話,以她的野心和權力慾,一旦讓她掌握了權力,卻又很可能會讓造成漢朝呂后、唐朝武后那樣的“故事”。

所以,對於咸豐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讓慈安和慈禧一同掌舵,這樣既能夠有效地控制和平衡奕訢集團和顧命集團,還能分慈禧的權,讓她無法一人獨大,也就沒辦法學習呂雉和武則天了。

這就是當時咸豐突然放棄了除掉慈禧這個念頭的原因,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相對比較成熟的安排,至少已經能夠應對得了很多種有可能會發生的情況了。

可是,咸豐卻忽略了一點,奕訢集團可以和顧命集團敵對,可是慈禧是否一定不會和奕訢集團或者顧命集團的一方聯手對付另一方?咸豐保證不了這一點。

咸豐去世之後,顧命八大臣那叫一個囂張跋扈,不僅沒把奕訢放在眼裡,連宮裡的慈安和慈禧受到了他們的打壓。

奕訢集團能不反抗?

慈禧能不反抗?

所以說慈禧之所以能夠實現和奕訢之間的聯手,還是這顧命八大臣的功勞,倘若他們對慈安慈禧能夠稍微多一點尊重的話,慈安未必會被慈禧說服,從而答應讓慈禧和奕訢聯手。

慈安畢竟是正牌太后,當時的慈禧可不敢越過她直接找奕訢。

慈安不同意和奕訢集團練手的話,那麼很可能也就不會發生辛酉政變,也就不會有慈禧柄政47載的事了。

說到底還是咸豐的安排出了問題,或者說是咸豐看錯了人,用錯了人,這才給了慈禧一個推翻他的安排的機會。


寧糊塗


咸豐作為滿清帝國最後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其一生命運多舛。

未滿十歲母親病逝,長大之後,歷盡艱辛萬苦終於問鼎至尊,然而老爹道光傳給他的天下,並非太平盛世,而是內憂外患,隨時有傾覆之險的帝國。

本就資質平庸的咸豐皇帝,根本無力應對日趨艱難的朝政,但其又一心想要成為中興之主,正因為能力與野心的不匹配,使得咸豐內心極度的痛苦,為了麻痺自己,貴為天子的咸豐,染上了毒癮,又夜夜縱慾無度。


毫無節制的鴉片和美色,令本就身體羸弱的咸豐皇帝,年僅三十歲便病入膏肓,受咸豐體質的限制,其精子的成活率很低,所以其膝下子嗣亦非常少,已經年過三十歲的咸豐皇帝,僅生育了一兒一女。

被英法聯軍給攆到熱河的咸豐,在彌留之際,把皇位傳給了他唯一的兒子載淳,但載淳只有六歲,根本無法佐理朝政,所以咸豐皇帝開始了他臨終之際的最大一場權利佈局。

咸豐為了將來兒子載淳能夠順利的親政,不至於出現類似於呂后或者鰲拜專權欺君的現象,其將皇權一分為三,首先是軍國大事交於肅順等八人來共同處置,是為顧命八大臣,為此咸豐親書了“顧命大臣”四個字賜予他們。

其次是賜予皇后慈安一枚“御賞”的印章,其三是授予新皇帝載淳一枚“同道堂”的印章,由於載淳年幼,該印章由其生母慈禧掌管。

在載淳親政之前,但凡軍國大事的頒行,必須由這三枚印章同時刊上,方為有效。咸豐做此安排,可謂是煞費苦心,若他們真的能按照咸豐的遺願行事,則大清之幸,百姓之福了。

作為咸豐的心腹之臣,肅順深知慈禧絕非等閒之輩,非常擔心咸豐龍馭賓天之後,慈禧憑藉皇帝生母的身份,成為第二個呂后,所以再三的向咸豐進言,希望他能像漢武帝處死鉤弋夫人一樣處置了慈禧。



咸豐不是漢武帝,他沒有漢武帝那樣的雄才偉略,當然不可能像漢武帝一樣殺伐果斷,所以他沒有聽從肅順之言處死慈禧亦屬正常,這也使得咸豐駕崩沒幾天,其若精心佈置的權利格局,便被慈禧與恭親王奕忻給打破了。

可悲的是,咸豐歲不是漢武帝,但慈禧卻是第二個呂后,甚至比呂后還要厲害,自咸豐龍馭賓天之後,其執掌大清帝國的最高權杖,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可謂是窮盡大清之所有,來供其一人享用。


清史宴


咸豐十一年7月17日清晨(1861年8月22日),清朝咸豐皇帝病逝於承德避暑山莊,成為繼嘉慶以來第二位死在承德的君主。世人皆知咸豐是在此處縱慾而亡,但他病重的那段日子過得也並不輕鬆,一方面要遭受病魔的折磨,另一方面又要替兒子載淳謀劃,如果說想要殺掉慈禧,恐怕是沒這個精力了。

生後之事的安排

載淳是咸豐皇帝僅有的一個兒子,他死後必將由這個兒子來繼承皇位,但是載淳此時畢竟才6歲,還是個懵懂無知的孩童,要他單獨扛起這個千斤重擔是不可能了,必須給他設立一個輔政大臣協助他處理政務。久思之下咸豐覺得單獨讓肅順、慈禧、慈安、奕訢他們誰來幫助小皇帝攝政都不妥。



首先,肅順、慈禧權力慾太重,由他們來輔政必定會導致大權旁落,兒子將來萬一到了年齡想要親政都會是個難題;其次,慈安又是個不通政事之人,只能做一個擺設;最後,奕訢和自己關係並不好,如果把兒子和江山一併交給他,萬一他起了歹心,指不定又是個多爾袞之類的角色。



幾經苦思冥想,咸豐皇帝終於思得一記良策,由八大臣代替幼君處理國政,再給慈禧、慈安她們一人一個圖章(同道堂、御賞)用以牽制八大臣。咸豐規定八大臣要想替小皇帝擬旨辦事,必須經過慈禧、慈安的同意,因為只有她們倆同時把手中的圖章在上面蓋上,旨意才能生效並下發執行,做完這一系列的安排之後,咸豐放心地閉上了眼睛。

結果事情的發展卻遠遠超乎他的意料,他哪裡想的到自己死後僅僅十多天,兩宮皇太后就聯合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擊敗八大臣,奪回了皇權,將咸豐臨終前確立的權力運行體制擊得粉碎,慈禧也由此開始了她對中國近半個世紀的統治。




由上述可知,咸豐想過要殺掉慈禧的說法是不值一駁的,如果他真的有這個心思,哪裡還會給他這個同道堂的圖章,賦予她制衡顧命八大臣的重任呢?這種流言十有八九都是後人看不慣慈禧的所作所為而憑空捏造出來的。這在野史中雖然有相關描述,但是依據難尋,就像在清末民初之際,甚至還有乾隆皇帝是漢人的流言,都只不過是大家對滿清統治不滿的一種發洩罷了。

弒殺慈禧一說

  • 肅順進言

這個版本講的是咸豐在承德行宮快不行了的時候,肅順見皇帝病情日篤,且他唯一的兒子載淳尚且年幼,他害怕咸豐一旦撒手人寰,慈禧會越俎代庖染指朝政,於是他建議咸豐帝快刀斬亂麻,仿照漢武帝賜死太子之母鉤弋夫人的辦法,留子去母,趁早除去懿貴妃(慈禧)那拉氏,以免後患無窮。

但是咸豐可憐她畢竟服侍了自己那麼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又為自己產下獨子,實在狠不下這個心來下手,於是拒絕了肅順。但是好像這件事的保密工作沒做好,後來意外被慈禧聽到了蛛絲馬跡,她也由此記恨肅順,二人真正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 慈安受命

這個版本則講的是咸豐在彌留之際就已經發現懿貴妃(慈禧)對朝政的過分熱衷,而自己的嫡妻,原本比她地位更高的皇后(慈安)卻又生性懦弱壓制不住她,咸豐生怕自己死後慈禧母憑子貴當上太后,身份尊貴無人可制。再加上她對權利的過分追求將來很有可能成為呂后一樣的人物,壞了愛新覺羅家的天下。於是就下了一道密旨給慈安,如果慈禧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則罷,如若不然就拿出這道旨意直接處死她!


“吾受先皇帝遺詔,本應翦除,顧念爾才堪臂助,且情如姊妹,何忍下此辣手?爾今乃不恤人言至此耶?不速改,吾終不能以私情廢公義。”——《十葉野聞》

到了光緒年間,慈安有一次不經意地看到慈禧與一個戲子的不檢點行為,有逾禮制,讓本來性格溫柔沉穩的她再也按捺不住了,便怒斥一番,話音剛過,這兩個“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寡婦就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場,然後慈安就下令賜死了那個戲子。此事過後,慈安見慈禧行為收斂不少,再也不像之前那般放縱,於是就毀掉了密旨,以示對慈禧這個妹妹的信任。萬不料此舉卻讓她失去了唯一的保命符。早對慈安懷恨在心,欲除之而後快的慈禧再無顧忌,直接派人在慈安的飲食中下毒,送她上了西天。

不管大家主觀想法如何,歷史都已經發生了,成了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會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如若可以重來,我想咸豐也不敢再寵幸慈禧,相反會直接賜她三尺白綾亦或是毒酒一杯,了結了這個毒婦的性命。


棍哥觀史


慈禧是咸豐皇帝的寵妃,因為咸豐皇帝的身體不好,慈禧又是一個精明能幹的人,因此咸豐皇帝經常讓慈禧幫忙處理朝政。漸漸地慈禧在朝廷裡面權力越來越大,很多朝廷重臣都對慈禧心存不滿。英法聯軍攻打北京的時候,咸豐皇帝帶著慈禧逃跑,慈禧勸說咸豐皇帝戰鬥到底,引起了咸豐皇帝的不滿。咸豐皇帝病重之後,為同治皇帝安排了八位顧命大臣,其中肅順是八大顧命大臣之首

肅順為了避免慈禧威脅自己的權利,向咸豐皇帝講述漢武帝“”立子殺母“的故事,請求咸豐皇帝殺死慈禧。咸豐皇帝對於慈禧的手段心知肚明,他擔心慈禧會威脅到同治皇帝的統治地位,再加上肅順等人的再三要求,咸豐皇帝一度對慈禧動了殺心。不過咸豐皇帝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最終還是放棄了殺死慈禧的想法。咸豐皇帝之所以放棄殺慈禧,主要有三個重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慈禧沒有做過對不起咸豐皇帝的事情,雖然咸豐皇帝是一個好色的人,但是慈禧太后並不是一個妒婦。慈禧太后一直幫助咸豐皇帝處理政務,每一次都能夠讓咸豐皇帝滿意,而且慈禧太后從來不干涉咸豐皇帝寵幸其他妃子,咸豐皇帝去世之後,慈禧太后還特別照顧咸豐皇帝生前的寵妃,給了她們較高的封號。再加上咸豐生病之後,慈禧日夜照顧他,咸豐皇帝肯定不忍心殺死慈禧。

第二個原因是肅順比慈禧更加危險,清朝時期沒有出現過後宮專政的情況,但是卻出現過兩次權臣專政的情況。一次是順治皇帝統治時期的多爾袞,一次是康熙皇帝統治時期的鰲拜。顧命大臣比后妃要危險的多,慈禧太后雖然野心很大,但是慈禧太后畢竟是同治皇帝的母親,即使慈禧太后掌握了朝政大權,皇位還是在咸豐皇帝的後人手裡。假如大權跑到了顧命大臣的手裡,同治皇帝的處境反而會十分的危險。

咸豐皇帝不是一個笨人,肅順想要讓咸豐皇帝”立子殺母“,目的究竟是為了清朝的未來,還是為了他以後更方便控制皇帝,恐怕誰也說不清楚。第三個原因是慈禧太后是一個能人,咸豐皇帝不忍心殺死這樣一位人才。慈禧幫助咸豐皇帝處理了很長時間政務,咸豐皇帝很瞭解慈禧的能力。清朝後期的幾位皇帝,沒有一個人的能力能夠超過慈禧,假如咸豐皇帝殺死了慈禧,清朝能否撐到1911年都需要打上一個非常大的問號。

慈禧太后掌權之後,清朝獲得了三十多年的穩定發展,這一段時期也被成為同治中興。雖然清朝後期漢族大臣掌握大權,但是慈禧太后一直牢牢掌握著清朝的最高權力。慈禧太后駕馭大臣的手段非常高超,無論是曾國藩、李鴻章還是袁世凱,都十分畏懼慈禧太后。如果咸豐當時一狠心殺死了慈禧,那麼清朝很可能會陷入權臣當道的混亂局面,洋務運動也不會出現,清朝的發展肯定會更加落後,滅亡的時間肯定會更快。


歷史總探長


如果咸豐真的這麼幹了,對於滿清王朝可能不是好事,但是對於中國應該是大大的有利。為什麼呢?因為慈禧對於中國的近代化真是起到了極大的阻礙作用

慈禧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女性掌權者,也是晚清幾十年真正的皇帝,因為咸豐之後的同治和光緒都是半吊子皇帝,在以孝治天下的滿清他們很難與自己的母后作對,再說自己年紀也小,因而很容易被架空沒有多少實權。然而慈禧掌權卻不為國考慮,只想著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致使滿清幾乎沒有進步,最後被歷史所淘汰

據說咸豐臨死之前,其實已經動了要除掉慈禧的念頭,那麼為何最終沒有實施呢?

因為自己兒子載淳年歲尚幼,而他自己也活不長久了,如果此刻除掉了慈禧,豈不是說自己的孩子會變成孤兒?咸豐真實不願看到載淳年幼無父無母,因而他狠不下心來對慈禧下殺手。而且他對朝中的那些大臣,也不是完全的放心。要知道其時在朝廷之中,以肅順為核心,集結在他身邊的朝臣很多。所以他是不得不防啊。因而咸豐思前想後,終究決定將輔政大臣增加到8位,讓他們互相箝制,來到達平衡權力的目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說起慈禧太后可謂是人人都咬牙切齒,清朝後期若不是慈禧獨攬大權,貪權享樂,又怎麼會讓我們中國的歷史一直停滯一百年之久,慈禧也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女子掌權,而慈禧乃是咸豐皇帝的妃子。

自打咸豐接手大清朝的就已經是風雨飄搖,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內有太平軍謀反作亂,這就讓咸豐帝極為頭疼,整日沉迷於酒色,尋歡作樂,咸豐帝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權力便漸漸的偏向於慈禧一方。自此之後便是慈禧管理政事,慈禧也漸漸的享受到了權力的誘惑,自然是無法放手的,所以咸豐皇帝就逐漸成為了一個“廢皇帝”。



那咸豐皇帝為何要拉慈禧殉葬?

當時雖然說咸豐皇帝已經沒有了實權,可是名義之上還依然是一個皇帝,所以當時還是有大臣避開了慈禧秘密的覲見了咸豐,向他訴說慈禧的野心,並闡述了女子干政的危害。慈禧可能會成為歷史上的第二個武則天,咸豐皇帝深知這種危害極大,每天大煙為伴的咸豐皇帝也相當的苦惱。甚至曾經想過將慈禧拉去殉葬。



可是咸豐皇帝雖然有想法卻不能付諸於行動,慈禧當時的權力早已遠遠的超過了咸豐,更何況慈禧對權力的嚮往也是遠遠的大於了親情,後來慈禧畏於世俗和政治的原因只得將自己的兒子培養成一個傀儡皇帝,最終掌握了清朝的大權。



雖然慈禧對清朝做出了很多自私自利的事情,但是我們不得承認的是慈禧的政治才能,如果不是貪圖享樂,貪戀權力,慈禧也許還是一個治國的好手。


司徒歷史


關於咸豐駕崩前想處死慈禧太后的說法,晚清的稗史筆記曾有多處記載——

《十葉野聞》記載,咸豐曾向肅順託孤說:“西宮狡惡,實不可恃,子當力輔東宮,勉襄嗣皇帝,庶幾危可復安也。”

這話的意思,這個婦人既狡猾又惡毒,不能指望,需要嚴加防範,就差說出“西宮不可留”這樣的狠話了。

《清稗類鈔》的記載更直接,咸豐曾對肅順說:“朕不日將效漢武帝之於勾戈夫人故事,卿謂何如?”肅順噤若寒蟬,不敢表態。

還有的稗史說,因與慈禧向來不合,肅順為免除後患,想先下手幹掉慈禧,於是就用“漢武帝之於勾戈夫人故事”來提醒咸豐,不妨效法。

“漢武帝之於勾戈夫人故事”說來很簡單,勾戈夫人為漢武帝生了一個讓他滿意的兒子,為防止子弱母強,女人干政,漢武帝最終狠下心來,將勾弋夫人處死了。

漢武帝此舉曾讓許多昏聵的老先生稱道,說這是雄主所為,然而朝後看,歷朝歷代都怕女主之禍,但後來的帝王卻再無人效法漢武帝。

這是為何呢?

缺乏漢武帝晚年那種六親不認的魄力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還是漢武帝此舉有違自漢朝以來歷朝歷代都宣稱的“以孝治國”。

因為老皇帝這麼幹會給小皇帝留下一個孝道上的大難題,殺母的仇人是父親,一個孝字活生生地被掰成了兩半,小皇帝怎麼做都是錯,皇家在孝道上站不住腳,而且還是在明面上,還怎麼“以孝治國”。

所以說,在歷代帝王眼中,漢武帝殺勾戈夫人就是失智的瘋狂之舉,除非是老混蛋、糊塗蟲,否則根本不敢想,更幹不出。

咸豐是苦命之君,但算不上昏庸之君,他是趕上了一個“壞時代”,要替乾隆、嘉慶、道光還債。如果咸豐真是昏庸無能之君,又是層出不窮的內亂,又是虎狼環伺的外患,清朝在他手裡可能早就完了,哪還有後來所謂的“同治中興”。

之所以有所謂的“同治中興”,那時因為咸豐為清朝保持了一點元氣,慈禧後來大膽起用漢臣、鼓勵實學,實際上底子都是咸豐打下的。

這能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

咸豐至少是個明白人。

如果再聯想到咸豐當初以仁孝贏得的那場皇位大考,效仿漢武帝殺勾戈夫人的事情,他大概是幹不出來的。

那肅順會不會主動提呢?

猛眼一看,這倒是很符合肅順權臣的性格,敢拿滿族權貴開刀。但細細想來,肅順雖猛,卻不傻,這樣的大忌諱他還是懂得。

如果再聯繫到他後來在辛酉政變中的失敗,也能看出來,他雖與慈禧不合,但心底壓根沒把慈禧看在眼裡,如果他能夠早早地對慈禧保持高度的警惕,慈禧的辛酉政變很難成功。

站在咸豐的角度看,站在當時大清朝局的角度看,慈禧在咸豐眼中,不是必殺的禍害,而是應該保留的棋子。

咸豐玩帝王術、搞平衡是在行的,對肅順為首的八位顧命大臣,大體上他雖然是信任的,但鰲拜之類的前車之鑑,他不能不看,所以他特意留下了兩枚璽,母后用“御賞”璽,皇上用“同道堂”璽,以鉗制八位顧命大臣。

說到對慈禧的防範,有種說法,咸豐在駕崩前給慈安留了一道制約慈禧的遺詔,不知真假,不過倒是符合平衡的邏輯。

要說咸豐駕崩前真正的失算,不是留下了慈禧,而是忽視了曾經跟他爭奪皇位的恭親王奕訢。留恭親王奕訢在京城跟洋人談判,雖說是丟燙手山芋,但京城的局面一旦讓恭親王拿住了,那就等於是送出去了半壁江山。

如果再有叔嫂聯手,那還得了?

從這一點也能看出肅順之流也非善謀之人,將恭親王徹底約束住才是當時的關鍵,怎能咸豐死後,叔嫂見面密謀,連擋都擋不住呢?

是太自信,還是不相信這一對叔嫂能開先例?


黑句本


咸豐號稱歷史上“四無”皇帝,即無膽識、無才能、無作為、無遠見。

“四無”高度概括了咸豐的一生,可謂實至名歸。這在他臨終前欲效仿漢武帝“立子殺母”一事體現的淋漓盡致。



“立子殺母”是漢武帝劉徹在去世前做的一件事。

劉徹晚年立小兒子劉弗陵為接班人,當時劉徹已經是耄耋老人了,而他的兒子才6歲。劉弗陵的生母鉤戈夫人才26歲,正值壯年。漢武帝害怕自己死後鉤戈夫人亂政,在去世前把她殺了。

咸豐在臨時前也想把壯年(27歲)的慈禧殺死,咸豐治國本領沒有,但“搞女人”的本事不小,30歲就被“刮骨鋼刀”(女人)整的病入膏肓。此時他和慈禧唯一的兒子同治才5歲。

臨死前咸豐想到“秦皇漢武”——秦始皇和漢武帝。這是兩個截然相反的例子。

秦始皇的老爸莊襄王34歲就掛了,留下年幼的兒子嬴政和年輕漂亮的老婆趙太后。





老爸死後,8歲的嬴政繼位,母親趙太后專權。她和假太監嫪毐通姦生下了兩個兒子,之後預謀篡奪嬴政的皇位,想讓私生子繼位。

秦始皇親政後,用雷霆手段處死了趙太后和嫪毐的兩個兒子,誅殺嫪毐,隨後把母親關進了冷宮。

前車之鑑,莊襄王沒有殺趙太后,引出了許多麻煩,而漢武帝就高明多了,臨死前殺了鉤戈夫人,為兒子劉弗陵掃清了障礙。

咸豐心想:“自己的兒子同治沒有秦始皇和劉弗陵的能力,我要效仿漢武帝殺死慈禧,也為兒子掃清障礙。

歷史告訴我們咸豐沒有殺死慈禧,否則也就沒有慈禧當權47年的歷史了。咸豐當初為何改變主意沒殺慈禧呢?

一、咸豐大道理都懂,但在關鍵時候下不了手。慈禧是個冷靜而有謀略的女人,可以說把咸豐玩弄於股掌之上。

在咸豐病重期間,慈禧衣不解帶,頭不枕蓆伺候在他的身邊,目的就是感動咸豐。

只要熬死了咸豐,剩下的就是自己說了算。皇后慈安仁慈寬厚,沒有主見也沒有野心,對自己構不成威脅。



咸豐看到慈禧一副柔弱的樣子,想起過往甜蜜生活,慈禧為他疊紙飛機,疊小老鼠,頤和園“天地一春”的情景歷歷在目……

咸豐不禁心生愛憐,始終下不了殺慈禧的決心。假如皇宮評選最佳表演獎,慈禧當仁不讓。

二、咸豐在10歲時母親就去世了,他深深知道“沒媽的孩子像棵草”的道理。沒人疼,沒人關愛。

想到自己的身世,聯想自己5歲的兒子同治,如果殺了慈禧,我兒子的命運重蹈我的覆轍,我受了苦,難道還要我的兒子受苦嗎?

咸豐心軟了,於是放過了慈禧。

三、咸豐沒有殺慈禧,但在隨後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為兒子保駕護航。他偷偷寫了一封詔書交給慈安皇后,內容是:“假如慈禧專權,皇后持詔書誅殺慈禧”。

可以說這份詔書,是懸在慈禧頭上的一把利劍。

接下來咸豐選擇了八位股肱之臣來輔佐兒子,這就是歷史上的“顧命八大臣”。為了以示莊重和正統,“顧命大臣”四個字是咸豐的御筆硃批。


為了平衡權臣和帝后之間的關係,咸豐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一枚,授予皇子載淳(同治)“同道堂”印章一枚(由慈禧掌管)。



意思是,當顧命八大臣制定了政策後,必須有皇后和皇子的印章方能生效,否則等同一張廢紙。

我感嘆咸豐考慮的十分周到,互相制約,誰也不能專權。把這一切安排好後,咸豐溘然長逝,終年31歲。

歷史告訴我們,咸豐看似完美的佈局,當慈禧把咸豐屍體從避暑山莊運回北京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擊破和顛覆了這一切:顧命八大臣或被誅殺或被下獄,慈安手中的詔書被慈禧騙皇后燒了,慈禧掃清了一切障礙,從此開始了她成為大清無冕女皇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