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即將前往火星,長達3年的太空之旅,宇航員食物會否遇到過期變質的問題?

貓先生內涵科普


人類即將前往火星,長達3年的太空之旅,宇航員的食物如何保存呢?

在2017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佈他們將於2024年,將首批人類送往火星。後來計劃又變更為2024年實現重返月球計劃,2033年實現載人登火星目標。2020年將迎來兩年一度的火星發射窗口,美國火星-2020、中國火星探測器、俄歐ExoMars火星探測器將在同一時間段密集發往火星,人類新一輪探索火星的熱潮將拉開帷幕。


火星距離地球的平均距離為2.25億公里,到達火星的具體時間長短,取決於發射任務時地球與火星所處的軌道位置以及當時得發射技術水平。大體預計需要200到300天的時間,沒有題主說的那麼漫長。不過6到10個月的星際旅行,時間也不短了,宇航員的食物保鮮問題該怎麼解決呢?

首先,選擇易於保存的食物。太空食物的選取標準歷來都是非常嚴格的,除了要輕便、高營養外,受到存儲環境和空間的限制,必須體積小、不易變質,除了水原食品外,近年來太空罐頭食品和利用桃幹、梨乾、杏乾等製作的食品頗受歡迎。


二是利用先進的食品加工工藝和封裝工藝。以前宇航員吃的都是封裝在類似牙膏管內的食品,不但吃的時候不方便,而且口感很差。現在,隨著太空食品加工工藝的發展,宇航員一日三餐的食物種類越來越豐富,現在在特殊的封裝工藝下,可以帶到太空的食品種類已經超過200多種,葷素搭配,營養豐富,而且不用太擔心變質問題,封裝條件下不會受到汙染,通過注水還原或者加熱還原即可,隨吃隨用。

三是強大的冷藏設備。太空飛船寸土寸金,上面的設備必須體積小,抗撞擊,還得防輻射,高效節能,所以儲存食物的冰箱的選擇至關重要。NASA選擇的是英得爾作為太空飛船冰箱供應商,其原理類似於車載冰箱,與飛船契合度非常高,抵禦太空複雜環境的能力很高,產品質量更高,壽命可以達到8年以上。



四是發展太空種植技術。在飛船上,可以利用蔬菜培育系統,有選擇地種植一些蔬菜供宇航員使用,比如土豆、西紅柿、生菜、萵苣、辣椒等,進一步調節宇航員的飲食結構,又可以保證食材的絕對新鮮。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首先我們知道,地球圍繞著太陽轉,它隸屬太陽系的第三行星,由內而外分別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這八大行星,而距離我們最近的行星是金星,地球的姊妹性,雖然大小和質量和地球類似,但是其獨特的生態環境,人類是無法享受的。它是一個熾熱的地獄,溫度高達400多攝氏度。而距離第二近的就是火星。

火星平均距離地球5500萬公里,以人類的飛船速度,我們需要3個月的時間,也就是說當飛船離開地球的大氣層,離開地球的防輻射帶後,你將會享受3個月的黑暗時期。這3個月中,你會暴露在太陽的輻射下,你會擔心那些速度比子彈快20倍的隕石,當然你還會擔心食物問題。

太空是什麼都不具備的,沒有水、沒有氧氣,一切都只能靠儲備,但是由於飛船的載荷問題,一般情況下,你是無法帶著幾年的物資前去火星,這樣我們就需要在太空製造食物,我們知道宇航員吃的食物,普遍製作成牙膏形狀,這樣可以保證食物,不會到處飛散的同時,還便於處理。

牙膏可以在吃完後,蓋上蓋,這樣將它放入真空包裝內,只要不受到空氣的干擾,它是無法變質和腐爛的,長距離的航行中,當儲備食物吃完,我們繼續要自己製作食物,很簡單,這將用到一個工具,太空生態循環倉!

由於太空中沒有人類所需的資源,我們需要利用一切能用到的東西,使它們變廢為寶。首先在太空循環倉放置一倉植物或者作物,人類吸收氧氣排除二氧化碳,植物以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生產氧氣,用氧氣和氫製造出水,水可以澆灌植物促進作物生長成熟以及飲用,水可以洗澡和洗漱,廢水和人體廢料可以產生能源,能源可以供電,使植物產生光合作用。當然這套循環未來還會更加的完善!

通過以上的方式,我相信你已經瞭解了其中的原理了。沒錯,未來這套循環設備是每個飛船必備的,這樣可以使人類達到長遠距離的太空航行,同時未來人類可以慢慢的簡化設備,做到多功能、多用途、環保和便捷化!因此,宇航員也就不會為食物和飲水而發愁了。

我是宇宙V空間,一個科普天文愛好者!本文由宇宙V空間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有疑問,請在下方評論和留言!


宇宙V空間


現在有些技術把食品保質期做到5-10年應該都不是問題,現在考慮的是人這麼長時間旅行,怎麼攝入新鮮蔬菜水果?所以做了試驗大量的太空種蔬菜。解決自給自足的可能。為將來在其它星球建立基地長期性的可能,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類很快實現這種可能。


老男孩的生活小常識


罐頭、8分熟冷牛肉、估計要發射幾個大的冷凍庫上去、採取太陽能供電、機械化出菜、要什麼點擊按鈕就送出來、有可能留在火星軌道、有可能一個個都逐一降落、然後發射一個電動掛車、用來尋找、拖掛、

3年、建議設計建設一個蔬菜培養倉、可以食用新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