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朋友跟你说改天来家里吃饭,你大概率是被鸽了?

边看视频边吃饭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标准套餐”,前不久有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年轻人“无视频,不吃饭”,不看点什么,总会觉得吃饭不香。视频这盘「电子咸菜」,成为下饭神器。


“我一个人吃饭会感到无聊,一边吃饭一边看视频可以让我心情愉悦”,一个人吃饭太孤独的话,为什么不找朋友一起吃呢?

“工作太忙了,自己都是点外卖的,根本没时间找朋友吃饭。”

“拖延症拖住了那颗想找朋友吃饭的心。”

“囊中羞涩,下顿馆子几百大洋都没了,又心痛又长肉。”

……

其实这些问题,都有一个终极解决方案,那就是:请朋友到家里吃饭。

做饭可以缓解工作压力,况且朋友都到家门口了,拖延症能奈何?在家做饭又干净卫生,又经济实惠,实乃增进感情的上上策啊。

对于年轻人来说,一起吃饭有多难?

互联网的便捷让很多朋友变成了微信之交,我有一个几乎每天都微信互动的朋友,一起吐槽,一起开黑,彼此住的也很近,但是最近一次一块吃饭却是9个月前。后来大家在微信上约过烧烤、逛街、轧马路,后来都默契的无疾而终了。

我们隔了一条马路,却如同隔了一光年。有太多的理由不出来见面了,最近太忙、太累,天气太热,雨太大,风太烈,太冷……把这些不适宜见面的日子统统刨去,一年好像也不剩几天可以约。如果两个人都有拖延症,那见面的概率就更微乎其微了,能见面一起吃饭就算是生死之交了。

是谁给了我们拖延的勇气?是因为我们总觉得以后有的是时间,这是一句多么熟悉的话,又是多么打脸的话。“等以后有时间”就是永远没有时间。我们现在还没做的事,以后大概率也不会做了。

大多数人都在假装约饭,一本正经的答应,又一不小心的错过。与其约饭,不如直接叫朋友来家里吃。家里太小怕朋友来了没地方坐?厨艺有限怕拿不出手?在朋友面前,这些都不是事。想吃的菜我们一起做,这样错过的几率和爽约的几率就小了很多。

“请来我家做客”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一句发自内心的邀请。在家里吃饭,吃的是人生真实的酸甜苦辣。不讲排场,不谈面子,赤诚相见。

今晚来我家吃饭吧!

“今晚来我家吃饭,地址微信发你了。不来不是人:)”

收到小A这条信息时,我非常惊讶,这么直截了当,不容拒绝的约饭口气很不像他。

“好啊,今晚见。”

回完消息,顺便去浏览了他的朋友圈,发觉他最近风格大变,晒自己做的饭,邀请好友来家里吃饭,俨然成了“交际花”。如约来到朋友家,朋友在厨房忙碌着,我打量着他的新家。

“新家不错啊。”我由衷赞叹,“装修的很有品位啊。”

“搬到新家挺久了,才叫几个好友来尝尝我的手艺。”朋友略带歉意的说。

新手“厨师”的饭菜果然差强人意,但这顿饭却吃得最舒服。我们聊了好多,不知不觉已是深夜。

“看你朋友圈,最近很热衷社交啊~”我调侃他,他笑了笑说,“之前总说有空一起吃饭,然后就没下文了,干脆就叫朋友来家里吃,约个饭哪有那么难呢,一句话的事。”

在家里吃饭可以拉近彼此距离,还原生活的烟火气,与朋友说笑间,连油烟味也变成得温馨起来,锅碗瓢盆叮当作响,是友谊的协奏曲。有烟火气的空间,是对生活最好的诠释,生活气息是一个人品味最好的体现。

在空间中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营造最佳氛围,将家打造成一个维系亲情、友情、爱情的温暖空间,用空间联通心扉。这跟华浔品味装饰所提倡的打开家门,让家成为汇聚幸福的场所的想法不谋而合。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成为一把打开现代人心门的钥匙,也变成了亲密关系的顶配。

“明天来我家吃饭吧。”

回家的路上,我给那个隔条马路的朋友发了一条微信。下一秒,消息铃声响起,不用看我也知道答案。心里已经开始盘算明天做什么菜了。


如果朋友跟你说改天来家里吃饭,你大概率是被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