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孟达倒戈多次,不管是蜀汉还是曹魏,他为什么依然为一方大员?

古梁镛


孟达的屡次倒戈皆获成功并得重用关键在与孟达懂得把握献降的时机和艺术。

在三国演义和正史中都一样,孟达一共倒戈了三次。

第一次,刘备入川。孟达见刘璋大势已去,遂与张松、法正等合谋反了刘璋。基于孟达是西川老臣,又智勇双全。刘备初到蜀地为了广结蜀人之心,重用孟达,并令他驻守上庸兵家必争之地。这一次他成功了。

第二次,关羽败走麦城、廖化求援。他挑拨怂恿刘封不派救兵。后诸葛亮献计刘备欲除孟达,他只得二次倒戈,投向曹魏,此时正值曹丕称帝之初。丕爱其才,又兼其带领上庸、新城贵族申氏家族同反。曹丕委以重任镇守襄阳。这一次他又成功了。

第三次,也是最著名的一次。诸葛亮一次北伐,兵进长安,军临渭水。此时的魏帝已是曹丕之子曹睿,他却并不待见孟达。孟达在朝中处处受掣肘,过得很不如意。他见诸葛亮此时攻势凌厉,又起了反意。联络申氏兄弟,暗通诸葛亮意欲起事。但孟达狂妄自大,不听人劝。最后死于非命,被司马懿所杀。

这也正应了孔老夫子的圣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孟达成功地变节两次,却没有料到事不过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忠臣事一主,烈女嫁一夫。只有死心塌地追随一位名主,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才能得到善始善终,千万不要忘了知遇之恩。



春水听涛阁


孟达本来是跟随刘焉入蜀的将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蜀汉东州派系,据统计:在《三国演义》中孟达一共背叛了三次。

当然正史中他的背叛次数也是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看他那三次背叛是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孟达的三次背叛

第一次叛刘璋降刘备:刘备入蜀时,刘璋让孟达带了五千兵去迎接刘备,这是孟达第一次出场。能在双方中间充当接待者,可见孟达在益州的地位不低(正史上是由法正带四千兵迎接刘备的)。

之后刘备和刘璋翻脸,孟达又是第一批投靠刘备的人,有鉴于此,所以孟达一投靠刘备立马得到重用,作为第二梯队老大刘封的副将,两人经常在一起行动了。

第二次叛刘备降曹丕:这一次十分著名,就是孟达和刘封占据上庸之后,不出兵救援关羽导致了关羽被杀、荆州丢失。刘封也因为这样和孟达闹翻了,为了保命,孟达写信投靠了曹操,并从刘封手中夺下了上庸,威胁着汉中东境。

这次因为孟达是在刘备称王、曹丕即将称帝这个敏感的时间段投诚的,加上他策反了上庸豪族申家兄弟,又拿下了上庸,于公于私,曹丕都得要重用他,加官晋爵不说,还命孟达为新城太守,驻守襄阳、樊城和上庸。在司马懿所安排的五路大军伐蜀中,孟达就有一路,可见当时的孟达已经算是割据势力了。



第三次叛曹叡降诸葛亮:曹丕死后曹叡继位,朝廷很多人都妒忌孟达有着独立的势力,所以上谗言诬告他,孟达也就是在这时候下决心再投靠蜀汉了。(之前五路大军伐蜀时,孟达仅仅因为蜀汉李严的一封信就按兵不动,所以孟达在曹叡一朝始终是摇摆不定的)。

这次是因为孟达所镇守的地方对诸葛亮北伐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孟达投靠蜀汉的话,则诸葛亮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北伐,但孟达要是站在曹魏一边,那诸葛亮不但要顾前方北伐事宜,还有担心汉中东线的上庸。所以诸葛亮必尽全力招揽孟达,甚至许他“中兴汉室第一功”的殊荣。

所以孟达虽然最后死于司马懿之手,而且本事不高(属于是一招就被秒的角色),但他十分懂得投降的艺术。吕布是投一次被踩一次,孟达是投一次升级一次,这点来看,吕布却完全不能和孟达相比的了。


一贰一橙


文|邬斯大人

字|500字,阅读用时2分钟



其一,能力,恃才而骄,有勇有谋,并非一介莽夫

乱世之中对于有能力的武将,有点眼光的人都会去争取拉拢,更何况孟达这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刘备看到这一点,曹丕更看到了这一点,智取上庸就是他足智多谋的体现。

其二,精于投机钻营,擅弄政治权术,所以可以灵活游弋于蜀魏之间。

孟达一生跟过三个主子,刘璋、刘备、曹丕,他本人不但会打仗,更深谙政治,所以他总能在关键时候去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主子,以降低个人的风险损失,所以他总能灵活游弋在两派之间,成为双方都不可忽视的地方大员。

其三,地方派大员,拥兵自重,应该剿抚并用

对于这样的地方派武装,自古以来能用计招服就没必要动武,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这个道理,诸葛亮善用此计,用最小的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何乐而不为。

当然蜀国有能力彻底铲除他,但这对蜀国而言并非上策。

其四,有一定的军事家底,所以有了利用价值

蜀魏看中的不单单是他个人,还有他手中的部队,毕竟孟达并非蜀国嫡系部队,所以他手下的部队并不会完全听命于蜀汉。当他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他选择背叛,此时的曹丕也向他投来了橄榄枝,并许诺不杀他。

其五,蜀魏之间政治、军事斗争的利益需要。

他们都希望孟达这样的地方派军阀可以牵制对方,所以不会轻易杀他,于是他巧妙的钻了这种空子,在蜀魏之间走钢丝,他总希望在蜀魏之间搞平衡,通吃两家。

其六,三姓家奴,反复无常 并无多少忠心可言,比起国家,更看重个人利益,懂得保存实力。

襄樊战役,关羽战死,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知难逃一死,所以投靠了曹丕。曹丕死后,孟达失去了政治上的庇护,一向具有危机意识的他又知道自己在蜀国会更安全、更有价值,所以想反叛魏国,倒戈蜀国,结果还没成功,就被司马懿杀了。总之,每当危险之际,他就深知利益二字,谁出价更高,那就投靠谁,所以他不单单是个军人,更有精于算计的商人本色。


邬斯大人


孟达这厮,我一向瞧不起他,不过这家伙确实是有点真本事的,无论正史还是演义,孟达的脑袋瓜子实在是灵光得很。


在三国时代,能领兵打仗、独当一面的将才不少,但同时具备敏锐的政治头脑的人就很罕见了。

比如说魏国的张郃、蜀汉的魏延,这两位即能冲锋陷阵,又擅长领兵作战,军事才能都杠杠滴,但就是缺少政治头脑,后来就吃了大亏。

孟达可不同,这厮很懂军事,还精通政治,善于趋利避害,不是个简单人物。

孟达最初是刘璋的部下,和法正是同乡,张松和他们交好。张松与刘备议取西川,放出风去,说张鲁要攻打川蜀,建议刘璋请刘备来帮着防守。孟达懂军事,刘璋就派他去配合刘备。给了孟达五千兵马,孟达就掌握了军权。

利用手中的兵力和权力,孟达配合刘备取下西川。大家注意,别的部队打得热火朝天,而孟达掌握这支部队却没有参与攻战,只是虚张声势,所以保存得很完整。刘备平定益州,孟达立下了功劳,却没有什么损失。蜀平后,孟达被任命为宜都太守,成为一方大员。


刘备收服益州后,继续扩张,战略目标指向汉中,大军北进,派孟达率偏师北进,从秭归进攻房陵,做为呼应和牵制。

别的战区是死拼硬打,孟达却很狡猾,他没有举兵硬攻,而是设下毒计,派人潜入房陵,把太守蒯祺给害死了,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房陵。然后又率兵继续进攻上庸。

刘备找了个借口,说担心孟达独自攻打上庸恐难以胜任,就把刘封派去帮助他。刘封去了以后,就夺取了孟达的统兵权。

孟达仍然坚持能不打就不打的原则,一边大军压境进行威慑,一边努力劝降,终于说服了守将申耽、申仪,不动刀兵又取下了上庸。入城后,又把申家的家人老小都控制起来,送到成都去扣为人质。

刘备进位汉中王,刘禅被立为太子,刘封的地位就尴尬起来。

为了配合刘备的汉中计划,同年,关羽假节钺,率兵北征襄樊。数次向刘封发来调令,要求他出兵配合作战。


假如刘封和孟达率兵前往与关羽汇合,那么统兵权就会落到关羽手中,立下战功也主要是关羽一系的。刘封和孟达就找理由拒绝了关羽的调动。

关羽北伐失败后,刘封和孟达也没有去及时救援,关羽兵败身死。

这样一来,就把刘备陷入到不尴不尬的境地中。因为刘封在名义上还是刘备的儿子,所作所为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刘备的意志。坐视关羽败亡而见死不救,刘备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

必须要有人为荆州之失而负责,刘备要想保刘封,就必须拿孟达开刀。

发现形势不妙的孟达立即勾结申仪,背叛了刘备,转投向曹丕。刘备下令刘封自证清白,去攻打孟达,但被孟达联络曹军击败。

战场上,孟达想说服刘封投降,被刘封拒绝,孟达骂他是个蠢货:“汝死已临头上,还自执迷不省?”

刘封败回成都,就只剩下死路一条了。而孟达有地盘,有兵,有功劳,被曹丕重用,任命为新城太守,仍然独镇一方。

曹丕死后,曹魏国内政治势力重新洗牌,孟达的地位岌岌可危,但他利用自己身居要地、独霸一方的资本,在魏蜀两方玩起了跷跷板游戏,还想自抬身位,待价而沽。

但这一次不同,他面对的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大政治家,大阴谋家和大军事家。他这点水水就明显不够看了。

对于诸葛亮来说,孟达不过是他北伐战略棋盘中吸引敌方兵力的一枚弃子;对于司马懿来说,孟达不过是其通往成功路上的一块跳板。一弃一取之间,诸葛亮暗弃,司马懿急取,两位大师的角逐下,夹在轮盘中的孟达如同蝼蚁一般被碾得粉碎。



所以说,孟达确实是个人才,头脑非常精明,善于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但他终归只是一枚棋子,最终逃脱不了被摆布、利用和抛弃的命运。


馋嘴肥猫铲史官


孟达(?-228),字子度(小说《三国演义》中字子庆),本字子敬,因刘备的叔父名叫刘子敬,为避讳而改字。扶风郡郿人。建安初年,与法正一起入蜀依附刘璋,但是刘璋庸碌无为,难容下法正与孟达这等贤才。就是这二位去迎接的刘备,可以说是引狼入室的大功臣,刘备入主益州,孟达功不可没,蜀国建立后,为宜都太守。孟达本可以在刘备手下建立一番功业,如自己的好友法正一样,但是荆州之战,廖化突围向上庸守将刘封(刘备义子)和孟达求救,但是二人不发兵,间接害死关羽被刘备所痛恨,孟达害怕被治罪,投降曹魏,而后欲南归蜀汉,被司马懿奇袭所杀。可谓反复无常,但是倒戈多次,却仍然是一方大员,为什么?来聊聊这三国后期著名的“叛将”。原因如下。

孟达负有凌云万丈才

是金子不管到那都不会被嫌弃,刘备取益州,孟达功不可没,刘备曹操中原大战是,孟达更是攻取房龄,又与刘封合兵攻取上庸,可谓战功不小,投靠曹魏之后,曹丕将房龄、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封孟达为新城太守,为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委以西南重任。可见一个有才华的人,到哪都能如鱼得水。《傅子》:“论者多称有乐毅之量。”乐毅何许人也,统帅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座城的著名军事家。这就是曹丕的大臣在见过孟达之后给予孟达的评价。在《魏略》中就写到曹丕的大臣评论孟达有将帅之才和卿相之器。就连曹丕与孟达亲自见面时,曹丕的评价:进见闲雅,才辨过人,众莫不瞩目。从诸多历史记载可以看出,孟达此人是颇有些本事的。

曹丕料定孟达已无退路

孟达间接害死刘备兄弟关羽,直接害死刘备义子刘封。这前一个就不必多言,这后一个怎么说,为什么说孟达直接害死刘封?孟达投降曹魏之后,刘封虽然被刘备怪罪,但是刘备还不想杀他,毕竟父子一场,但是刘封还是驻守在房龄、上庸、西城等三郡。孟达劝降刘封,刘封拒绝,于是曹丕派老将徐晃,夏侯尚协助孟达合力袭取新城三郡,刘封丢了三郡,刘备听从诸葛亮亮建议赐死刘封,但毕竟父子一场,刘封勇猛过人,刘备因此非常伤心。所以刘备与孟达的仇可以说不共戴天。害死兄弟,害死义子,三郡尽失。刘备在世,孟达不可南归。

孟达善于结交重臣

任你万丈才华,终究只是一降将。孟达投降后,与曹魏重臣桓阶和夏侯尚亲善。桓阶何许人也。(?-221年),字伯绪(《孙夫人碑》作伯序),长沙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曹丕继位,桓阶任尚书令、侍中,封高乡亭侯,被曹丕视为寄命之臣。此人在朝中可谓位高权重。夏侯尚何许人也。(?-226年),字伯仁,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 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征西将军夏侯渊之侄。与魏文帝曹丕亲近友好,封昌陵乡侯,死后配享曹操庙庭。二人都是朝中股肱之臣,可见孟达权谋之高。而后曹丕去世,桓阶夏侯尚已死,一朝天子一朝臣。此时的孟达在朝中无依靠,又思南归,结果事情败露,被司马懿奇袭所杀。

结语

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书邪!


海浮人


孟达能够在两方势力中,盘桓长达数十年之久,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孟达所在的东三郡本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一直以来外部势力都很难进入。

二是不管蜀汉还是曹魏,在东三郡长期以来都只能羁縻统治,孟达的四千部曲,是东三郡地区的决定性力量。

东三郡的基本地理情况如下

这就是孟达可以多次反复,而又不得不被倚重的原因。


东三郡这块地方,北有秦岭,南有大巴山,内部也是崇山峻岭,只能以汉水相沟通,是一块相对封闭的地区。在张鲁割据汉中的时候,就没办法控制这块地方,当时的实际控制者是本地豪强申氏兄弟。曹操平定汉中以后,也没办法进行实际统治,只能依靠申氏兄弟进行羁縻。这个时候曹操的办法是,提升行政建制,把原来都是县的西城、上庸、房陵都升格为郡,给申仪申耽这些宗帅豪强加官进爵,予其以较高的地位,为曹魏守卫南疆。《魏略》:申仪兄名耽,字义举。初在西平、上庸间聚众数千家,后与张鲁通,又遣使诣曹公,曹公加其号为将军,因使领上庸都尉。这是曹操高明的地方,后来刘备在汉中战胜曹操,曹操势力退出汉中,东三郡的主要军事力量变成了孟达的四千部曲,但是刘备这个时候派刘封去主政东三郡,刘封一介武人经常欺负孟达,这就是导致了后来孟达叛变给曹魏的原因。曹丕对孟达的办法,和之前曹操对申氏兄弟的办法如出一辙,一口气加封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假节,并且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让孟达总督军政,等于认可了孟达在东三郡的半独立地位。


图片是今孟达墓所在的三国文化园,摄于旬阳。


所以基本上孟达经历两次背主,而又能够在东三郡不倒,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具有半独立性质决定的。


最后解决孟达问题的,是司马懿,孟达被擒杀在今旬阳附近,旬阳现在有孟达墓。

后来,司马懿在解决孟达之后,凭借此时在东三郡压倒性的军事力量(“将士四倍于达”),“徙孟达余众七千余家于幽州。”至此,自汉末以来,长期盘踞在东三郡的宗帅势力被彻底肃清,代之而来的是曹魏在其南疆的直接统治。


大锅故国神游


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入蜀时,刘璋派遣孟达与法正各统领2000士兵到荆州去迎接刘备,刘备遂命孟达与这4000士兵驻守江陵,刘备去益州之后孟达被擢升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孟达因为畏惧因为关公殉难而被治罪,也因与刘封不和,便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降曹魏。


我们注意到,四千这个数字反复出现,虽然,也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显示这前后两个4000士兵与部曲是同一拨人,但是,鉴于孟达父亲孟他原本担任凉州刺史的身份,以及法正偏于谋主而孟达本人偏于武将的身份定位,孟达与法正各自率领的2000士兵很可能都是孟达家族的私人武装——当然,应该是在刘璋集团的编制之中。

孟达之所以多次反复,而能始终为一方大员,虽然与孟达本人的气质风度『进见闲雅,才辨过人,众莫不瞩目』,被见到他的许多人公认为『将帅之才也』、『卿相之器也』有关,但是最为关键是与他拥有的这支武装力量有关。

这支『孟家军』是孟达始终能够成为被各方重视的一股重要势力的基础。


谈古论金


1.能力不凡,在演义中,孟达可是跟法正、张松这等能力卓绝的人为友的,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没有能力可是进不了那个圈的,法正、张松皆是有大才而自傲的人,孟达也正是本身能力不凡才能得到二人的认可,与之为伍,观之孟达的职位,也表明其是一位既能领军又能治理一方的能人。

2.长相俊美,孟达在背叛蜀汉后,得到魏主曹丕的重用,曹丕对孟达可是十分喜爱,委以重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孟达长相俊美,在演义中孟达准备叛魏拥汉,仗着先帝曹丕对自己的喜爱而放松戒备,被司马懿出其不意、兵贵神速的平叛。

3.表率作用,孟达作为刘备入蜀的功臣之一,得到重用是必然的,后来叛汉投魏也正是曹魏想起一个表率作用,意在投我大魏,重用不在话下,跟千金买骨有那么相似之处。

综上三点,这也是孟达在多次反复后依旧能成为一方大员的原因。


青衫不老翁


诚邀,如题。为什么孟达作为降将却无论在蜀汉还是曹魏都能独当一面,割据称重?其实原因很简单。

其一,拥兵自重。

孟达本是刘备将领,刘备入川后命令孟达和义子刘封攻占汉中上庸三郡,然而在襄樊之乱中,刘封没有救援关羽,被刘备赐死,孟达怕祸及自身,于是投降曹魏。

但是要注意,孟达投降只是名义上的,和曹魏其它将领不同,孟达仍然实际上控制上庸三郡,拥兵数万,有兵有粮,宛如一个独立的小朝廷,兵马才是孟达的底气。

其二,魏蜀的矛盾

虽然孟达拥兵自重,但是他的兵力无论是相对于魏国还是蜀国来说都不值一提,曹丕之所以能容忍其放肆,是因为蜀国在,曹丕不希望孟达投降蜀汉,反过来蜀汉也是一样,而孟达也就是利用这种关系才能安然无恙。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曹丕死后,当时桓阶、夏侯尚都已去世,孟达因心不自安,在 诸葛亮引诱下,企图归蜀汉,孟达又与 魏兴太守 申仪有隙,申仪将孟达计划泄漏, 司马懿写信安抚孟达,暗中遣军进讨。 孟达认为司马氏率军来讨,至少需要三十日方能抵达,所以当司马懿八日内,行军一千二百里赶来时,完全打乱了孟达的部署。后来司马懿包围 上庸十六天,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司马懿因而破城 斩杀孟达,传首京师。孟达有子 孟兴,为议督军,公元264年( 咸熙元年)被迁徙回 右扶风。在《三国演义》中,孟达初仕 刘璋,与 张松、法正为腹契友。 璋遣达领精兵五千,迎 刘备入川为援。后投刘备, 庞统以达与 霍峻守 葭萌关。后为 张鲁将 马超所攻,先主救之。后 曹操遣 张郃攻葭萌关,为 黄忠、 严颜所救。后关羽被围麦城, 廖化突围求救,孟达劝刘封不应,刘封从之。关羽败死,刘备怒,及 彭羕死,孟达随 上庸、房陵都尉 申耽、申仪投魏,丕加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领新城太守,去守襄阳、 樊城。达使人赍赴蜀寨招降 刘封,封扯书斩使。后 诸葛亮北伐,孟达欲应之。孟达心腹人 李辅并达外甥 邓贤出首, 司马懿暗袭之,孟达被申耽一枪刺于马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