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犯了哪些战略失误,导致罗马绝地翻盘?


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犯了哪些战略失误,导致罗马绝地翻盘?

第二次布诺战争(公元前218年-前201年)汉尼拔进攻罗马本土

罗马在第二次布诺战争中坎尼会战惨败后,真实形势远不是教科书里那样轻描淡写,随后就一路开挂灭了迦太基。事实上,当时的罗马已经到了悬崖边上,接近亡国的边缘。

坎尼会战后的罗马面临生死存亡

公元前216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与罗马共和国发生“坎尼会战”,罗马7万士兵战死,罗马执政官(相当于元首)鲍鲁斯、前任执政官塞尔维乌斯以及80名元老院成员全部阵亡,军队阵亡数相当于全国28万兵役人口的四分之一。加上前217年的特拉西美诺湖战役,执政官弗拉米尼及1.5万罗马士兵阵亡(另有1.5万名被俘)。罗马接连失去统帅,丧失了大量社会精英和军队主力,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死难者,全国陷入一片哀痛之中。

更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坎尼战役的重大影响,意大利北部的凯尔特部落、意大利南部地区以及西西里都蠢蠢欲动,有倒向迦太基的危险。这种形势,有点像唐朝“安史之乱”安禄山已消灭了哥舒翰率领的唐军主力,长安危在旦夕。汉尼拔从罗马城以北的特拉西美诺湖一直杀到罗马城东南面的坎尼,罗马主力被歼灭,国家岌岌可危,通往罗马城的道路已经完全敞开了


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犯了哪些战略失误,导致罗马绝地翻盘?

罗马元老院紧急选举独裁官,额定300名元老只剩133人

但是,这场战争的结果,最终是以罗马的全胜而告终,汉尼拔成为了失败的名将,罗马是怎么绝地翻盘的呢?除了罗马自身的顽强,很重要的一点是西方历史学家所不愿意提及的,那就是汉尼拔自身出现了重大战略失误。

汉尼拔的抉择:将罗马“连根拔起”还是“剪其枝叶”

坎尼战后,罗马本土主力被歼,首都空虚,无论按照当时的形势,还是按照正常的逻辑,汉尼拔都应该直接进攻罗马城,就像后来的蛮族做的那样。罗马城在当时是一个有几十万人口的大城市,在古代越是大的城市越是不好守,粮食的大量消耗,水源地的切断,都可以让一个大城市迅速崩溃和投降,尤其是罗马城这种纯依赖水道输送水源的城市。


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犯了哪些战略失误,导致罗马绝地翻盘?

罗马城强大的水道供给系统保障了居民生活用水


但是汉尼拔却选择放过罗马城,转而到意大利南部攻城略地去了。看看他到底采取了哪些战略:

战略之一,积极策反罗马的意大利同盟。汉尼拔选择不进攻罗马城,而把策反南部的意大利同盟作为首选,这自有他的道理。意大利中南部地区是罗马在公元前4世纪以来逐步征服的地区,其中的塔兰托,直到公元前272年才征服。这些意大利同盟有派兵参加罗马作战的义务,却没有公民权,跟罗马之间矛盾重重。而且意大利南部跟迦太基的传统势力范围西西里靠近,汉尼拔策反意大利同盟,不仅可以分化瓦解罗马的资源和力量,还可以打通前往西西里岛的通道,从而通过很近的海路与迦太基本土连成一片。如果汉尼拔蓝图能够实现,就完成了“战略大迂回”,进而将罗马困死。

战略之二,积极鼓动马其顿进攻罗马。在布诺战争前,随着罗马的不断扩张,特别是把意大利南部希腊人建立的殖民地纷纷纳入版图,希腊传统强国与罗马早已产生地缘冲突,特别是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和伊庇鲁斯,几十年前的“皮洛士战争”就是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为救援意大利南部跟罗马发生的战争,也差一点把罗马给打垮。这一次,汉尼拔把希望寄托在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身上,鼓动他尽快出兵,在罗马东部沿海登陆,跟他一起合击罗马。

而腓力五世也确实承诺了要出兵罗马,连当时的罗马人都认为马其顿的进攻是迟早的事。

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犯了哪些战略失误,导致罗马绝地翻盘?

马其顿王腓力五世曾承诺进攻罗马


战略之三,引诱和迫使罗马进行会战。汉尼拔把部队开到了意大利南部,进攻坎帕尼亚,这是罗马的主要“粮仓”。如果这些地区都叛归汉尼拔,汉尼拔不仅可以得到军队所需的给养,而且对于罗马来说是一种实力的严重削弱。如果地区不愿意臣服,汉尼拔则蹂躏他们的土地,破坏他们的农作物,从而引诱和迫使罗马主力前来会战。这样使得罗马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最后罗马人不是饿死,就是出来战死。

汉尼拔的战略看似完美无缺,按照正常的推演,曾经强大的罗马最后会在各方势力的绞杀下成为一座孤城。汉尼拔的军队将与来自马其顿的军队、迦太基本土和西西里的军队在罗马城下会师,接受罗马人的跪地投降。所以,西方历史学家认为汉尼拔是伟大的战略大师,并给予“战略之父”的美誉。

但是战局的发展真的会如汉尼拔所预料的吗?

汉尼拔的上述战略,看似都很有道理,但这些战略都有一个通病,全部都是“被动式”的,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意大利同盟瓦解、寄托在马其顿腓力五世出兵罗马、寄托在罗马人继续跟他打会战...但问题在于,这些都不是汉尼拔自己可以掌握得了的。真正的大战略家,应该是把战争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而汉尼拔规划的每一件事都不是按照他的原有预料在发展:

其一,大部分意大利同盟并没有如汉尼拔预期的叛离罗马。除了卡普亚、塔兰托两城被汉尼拔成功策反外,意大利南部各城镇还是继续对罗马效忠。好不容易劝降的卡普亚还对汉尼拔提出了一个强硬的要求,不得强迫卡普亚居民参加迦太基的军队,导致汉尼拔的军队数量无法得到补充。这样意大利南部的战事反而把汉尼拔拖入了持久战的泥潭。

一方面汉尼拔需要不断进攻那些不愿意臣服的城镇,对他们进行逐个摧毁,而当地居民又十分强悍,汉尼拔前后一共摧毁了400多个城镇,把意大利南部搞得生灵涂炭,但也仅此而已,白白丧失了宝贵的时间。罗马得到喘息之机,不仅借此稳定了北方波河流域的凯尔特部落,还通过公民兵役制紧急建立新的军团,逐渐恢复到跟汉尼拔的力量均势。另一方面,除了卡普亚城,坎帕尼亚其他地区依然坚持对抗汉尼拔,还协同罗马军队进攻和包围卡普亚、塔兰托。卡普亚、塔兰托反而成为被包围攻打的两座孤城,汉尼拔则变成了救火队员,一会儿救援卡普亚,一会儿救援塔兰托。罗马人是工程建设方面的天才,他们建造的防御设施,可以一面进行围城,一面抵挡汉尼拔的进攻。汉尼拔由此丧失了战略主动,被罗马人牵着鼻子走,进攻罗马城变得遥遥无期。

汉尼拔为了有效占据控制南部城镇,将一部分军队分散为驻军,却屡屡遭到当地居民的袭击,军队数量不断减少,比如前210年,萨拉皮亚城背叛时处死了汉尼拔派驻的500名骑兵,双方力量的天平慢慢开始向罗马一方倾斜。


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犯了哪些战略失误,导致罗马绝地翻盘?

罗马海军海峡巡逻,马其顿王腓力五世望洋兴叹


其二,马其顿腓力五世并没有如汉尼拔预期进攻罗马。腓力五世虽然向汉尼拔承诺要派军在意大利东海岸登陆,他也知道坎尼战役后是消灭罗马绝佳机会,但腓力本人却是个缺乏雄才大略、犹疑不决的人物。蒙森《罗马史》认为腓力心胸狭隘,甚至嫉妒汉尼拔所取得的成就,而不愿意助他一臂之力。事实上还有其他重要原因:

一方面,腓力缺乏海军,他只有一些小船,无法对抗罗马人强大的五排战舰,而罗马海军巡游于希腊北部和意大利之间的海峡,这让腓力望而生畏,甚至提出让汉尼拔派船把他的军队“接送”到罗马的荒唐要求。另一方面,腓力优柔寡断,缺乏长远眼光,只关注扩充自己的大希腊领地,不合时宜地发动了与埃托利亚人的作战,暂时无暇顾及对罗马作战。结果,直到第二次布诺战争结束,腓力五世都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到罗马,这让汉尼拔满怀希望的夹击罗马计划完全落空。当然,作为唇亡齿寒的后果,也后续导致了辉煌一时的马其顿最终被罗马所吞并。


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犯了哪些战略失误,导致罗马绝地翻盘?

古罗马广场的元老院是保存最完善的遗址,下图右边方房尖顶


其三,罗马也没有如汉尼拔所预期的被迫进行会战。罗马在坎尼会战后,罗马元老院意识到前执政官费边的“拖延战略”是正确的,于是紧急将他选为独裁官,独裁官是罗马在战时非常时期才选举任命的全权首脑。费边坚决实施所谓的“费边战术”,采取与敌周旋、避免决战的方法,让汉尼拔娴熟的会战指挥能力无所施展。汉尼拔在罗马腹地到处破坏性作战,包括摧毁了罗马的“粮仓”坎帕尼亚地区,但为什么罗马没有产生饥荒?这是因为罗马共和国的商业日益发达,通过海路运输,埃及等地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抵罗马。罗马在第一次布诺战争中取得的巨额赔款,以及国库储备、公民财富用来购买粮食绰绰有余。即使战时粮食最紧张的年份,粮食价格也仅仅上涨了三倍,这跟中国古代被围城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罗马用不着被迫跟汉尼拔决战,跟他周旋绰绰有余。


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犯了哪些战略失误,导致罗马绝地翻盘?

埃及的粮食源源不断输入战时的罗马

随着力量的此消彼长,到了前212年,罗马本土的战争形势已经逐步逆转。即使汉尼拔使出了“围魏救赵”之计佯攻罗马,想调动罗马军队以解开卡普亚之围,也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罗马大军则分别在公元前211年攻陷了卡普亚、前209年收复了塔兰托

,令汉尼拔丧失了在意大利南部的立足点,此时汉尼拔已经无力回天。

当然,除了汉尼拔在罗马本土战事的最终失利,迦太基在西班牙、西西里都在形势占优的情况下遭到了失败,固然跟罗马名将西庇阿的横空出世有关,罗马在西西里也走了狗屎运,迦太基的远征军包括统帅在内,由于驻扎在一个瘴疠横生的低洼地区,全部遭受瘟疫而覆灭。所以迦太基的失败不能都怪在汉尼拔的头上,汉尼拔已经做得很好了,虽然他曾经有机会凭借一己之力战胜罗马,但因为战略上的短板,最终却错失良机。

汉尼拔在离开罗马,坐船返回迦太基的那一刻,也许内心非常懊悔没有在坎尼会战后第一时间进攻罗马城。

当初汉尼拔为什么不进攻罗马?

原因一是汉尼拔缺少把握。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是公民兵役制国家,在战时的动员力十分恐怖,17岁到60岁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其中17岁到46岁公民参加军团的野战军,高龄者负责守城。这跟迦太基采取雇佣兵制,经常面临缺兵少将的情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罗马共和国的兵役体制,罗马人的爱国情怀,着实让人敬畏,汉尼拔担心的可能就是罗马人举国跟他拼命,毕竟他从腓尼基和西班牙带来的老兵日益减少。与其做一头直接扑向罗马城的雄狮,他更愿意做一条不断收紧罗马脖子的蟒蛇。

另外,不进攻罗马是有先例的,在“皮洛士战争”(公元前280年-前275年)中,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一度战胜了罗马军主力,他本身也遭受了较大损失。考虑到罗马城会拼死反扑,皮洛士没有乘胜进攻罗马城,而是转战西西里驱逐迦太基的势力,结果让罗马得到喘息之机,他也最终被罗马打败。

汉尼拔的战场命运,本质跟皮洛士如出一辙,只是战略上稍胜一筹。


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犯了哪些战略失误,导致罗马绝地翻盘?

皮洛士战争后,罗马吞并塔兰托,将意大利南部全部纳入版图


原因二是迦太基短于攻城。汉尼拔虽然在野战中屡屡得手,但史料也反映出,迦太基部队缺乏攻城能力。罗马人是建筑方面的高手,建城技术先进,他们的城池、防御设施都由砖石建造,十分坚固。对于迦太基这种商业民族来说,罗马那样的高墙深池令人望而生畏。如果顿兵坚城之下,而罗马利用公民兵役制,四方援军源源不断,这大概会令汉尼拔很头痛。

所以,汉尼拔选择避免直接进攻罗马城,转而通过外交分化、外围压力的综合施策来迫使罗马屈服。

原因三是汉尼拔的信息闭塞。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罗马后,曾长期无法跟迦太基本土取得联系,相当于孤军奋战。坎尼战役后,汉尼拔对于罗马还剩多少军队并不清楚,他完全高估了罗马当时的实力。他如果知道罗马其余军队大多派往了西西里、西班牙,而罗马城还违反以往的原则,紧急武装了8千奴隶加入军队,授予他们公民权,还把神庙收藏的一些破铜烂铁、旧式武器都拿出来装备军队,汉尼拔如果知道这些,没有理由不选择进攻罗马的。

汉尼拔跟本土重新联系要等到占领意大利南部港口的时候,而此时罗马城已经脱离了危险期,汉尼拔却陷入了南部的持久战泥潭之中。到战争后期,随着部队减少,罗马日益强大,即使汉尼拔想进攻罗马也发现没那个实力了。


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犯了哪些战略失误,导致罗马绝地翻盘?

结语

西方历史学家,包括罗马史的作者对汉尼拔在战略上赞誉有加,说他在布诺战争中算无遗策、毫无瑕疵,迦太基的失败是其他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汉尼拔在指挥作战、意志品质等方面确实可圈可点,一度取得了巨大的军事成就,胜利曾经离他近在咫尺。但汉尼拔在坎尼战役后的战略失误是显而易见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直接进攻罗马城,没有把战争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意在分化意大利同盟、盼望马其顿出兵、期待罗马跟他会战等“被动式”战略,结果却一个都没有实现,导致了功败垂成,最终成为西方战争史上中悲剧英雄的代名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