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你會刻意培養孩子的做飯能力嗎?

奶爸看娃


現在孩子的動手能力普遍比較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尤其是現在支付方式的改變,讓孩子對金錢包括大人對金錢都沒有什麼概念了,只是那一個數字,但是我們花出去的雖然是數字卻實實在在是父母辛苦賺來的血汗錢。所以怎樣讓孩子認識到勞動的不易,賺錢的辛苦才是關鍵。

要不要刻意培養孩子的做飯能力呢?從做飯這件事情上來說,是培養不來的,有的人他天生就是做大廚的那個料,他信手拈來,不用學不用看,做一道菜他就好吃,可能有的人經過大廚級的手把手的教,他也學的不怎麼好。

說一下我本人的經歷,在自己上大學之前。是不會做飯的,包括打雞蛋都不會。所以當時家長也認為這孩子就不會打擊幹部,所以平時家裡面讓打個雞蛋的時候,我都是拿著雞蛋在那等著。後來上大學之後因為有鼻炎在宿舍裡頭不僅是煙味,還有其其他的味道,太嚴重,每天燻的鼻子也疼,頭也疼,沒辦法在外面自己租房子住。也就嘗試著學做飯,結果發現,好像不需要用人教,什麼都會了,並且做的吃的家庭來說還不賴。

是我不是喜歡做飯的人,後來做飯完全是因為想自己做點自己吃的,因為覺得這樣做,安全衛生還方便,完了想吃什麼就做什麼。

回到現在,說點外賣這個問題,其實我是非常不情願點外賣的,因為對外賣的衛生我是一直持懷疑的態度,雖然有時候沒辦法我也吃外賣,但是,那只是最後的選擇。

一部手機確實方便了我們所有的人,不過卻讓我們患上了手機依賴症,現在沒有手機,根本活不了,可以說一個人可以沒有其他任何的,但是必須有手機有網。

對家長來說,可以有意識的讓孩子學著做飯,最起碼的如果有一天自己想做吃的時候能夠做好能夠做熟,至少能夠吃得了。不是笑,我們看到的那些笑話,那樣炒雞蛋炒柿子都不會。其實這樣的事情如果曬出來,個人感覺是可悲的。或者說這樣僅僅就是一個笑話,如果不是笑話那麼。水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


陪著孩子一起學


必須要刻意培養孩子做飯的能力!

週日,大晨兒同學期末考試結束了。我們終於可以好好的吃一頓自己包的餃子了。於是我和麵、拌餡、包餃子,大晨兒同學擀皮……在北方很多人對餃子是最愛。我們一家三口地地道道的北方人,都超級愛吃餃子。餃子在外面吃,不乾淨。因為餃子餡的原料可能不那麼新鮮,想吃餃子全家動手一起包才會有樂趣。

婆婆經常對我說:大晨兒還小呢,別讓他幹活!可是在我看來,這個快1米78的小夥子,做飯、掃地墩地可是樣樣都能幹好的,但就因為婆婆的這些話,孩子經常會懟我:媽媽,你看,我還小呢。奶奶都說了不讓我幹活!你還指使我幹活?

做飯這件事兒,不是什麼大事!但卻是我們生活中必須要做的事情,現在外賣“太猖獗”很多孩子都為了方便去點外賣,可是外賣讓人失去了自己動手的能力,失去了獲取成就感的能力。


不管男孩還是女孩,爸爸媽媽一定要刻意的去培養孩子做飯的能力。


孩子做飯是必須要學會的技能!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會遇到很多人,很多事情。有麻煩不必擔心,可以換個角度考慮問題:有麻煩是為了更好的成長;有飯吃能更好的生活,吃好飯是為了享受生活……做飯這件事兒是讓生活錦上添花的,需要付出勞動,收穫一大盤美味佳餚。仔細想想,其實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中國是一個吃貨的民族,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諺語。可見大家對美食的誘惑自古就是不可抵擋的。所以,頭條上那麼多美食博主,我關注的也不少!哈哈哈哈。

培養做飯的能力,是讓孩子更好的面對以後的生活!

很多家長普遍認為:孩子還小,等他長大了,自然就會做飯了!這種觀點尤其是在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人群中格外的凸顯。他們認為:孩子的成長是船到橋頭自然直的。但實際上,孩子的成長跟船到岸邊自然直,完全是兩碼事情。小樹苗的成長還要不斷的澆灌、修剪,孩子的成長自然也是需要爸爸媽媽的“澆灌、修剪“……對於做飯這種操作程度並不是那麼簡單的生活技能來說,更是需要刻意培養的。


一個會做飯的孩子和一個不會做飯的孩子,20年後,會有怎樣的差距,是家長們要思考的問題?

小時候,媽媽給我講過一個故事,有個小孩的媽媽要出遠門,擔心孩子餓,於是烙了一張大餅,套在孩子的脖子上,告訴孩子,餓了就咬一口。結果,媽媽回來後,孩子還是餓死了……原因是,媽媽沒有告訴孩子,這邊的大餅吃完了,要轉一下吃另外一邊的。——這個例子可能並不是很恰當,但是會做飯的孩子肯定不會因為沒有飯吃,而發生上面故事中的悲劇。

會做飯的孩子是個勤奮的孩子,可以更好的面對以後的生活。


具備做飯能力,是智商高情商高的表現!

會做飯的人,一般情商都很高。我身邊很多會做飯的人,反而是男士朋友們。他們在家裡琢磨怎麼做好吃的,買什麼菜,還會分析,這個菜要用什麼鍋來炒,什麼鍋來燉會更好吃。做飯的方法,或蒸或煮或炸或炒或涼拌,都是需要智商和情商來做出及時處理的。會做飯的人,都很聰明。

尤其是會做飯的男生,多數都很聰明智商高,而且還能預防以後得老年痴呆的幾率;最重要的是,男人做飯很帥,很有味道……

舉幾個“栗子”:張亮、黃磊、周杰倫、謝霆鋒、吳鎮宇、陸毅、林更新、胡歌、張繼科、鄧超(應該算會做飯吧)……


會做飯的男人愛老婆;會做飯的女人愛生活!

會做飯的男人都很心疼媳婦兒,而且會花時間做飯給自己媳婦兒吃,無疑是個好男人。即便沒有媳婦兒,自己出門在外,也是可以給自己做出美味佳餚享用的。


會做飯的女生就更有愛了。女生會做飯在傳統人眼中就是賢妻良母、溫婉女子;在現代眼中女子會做飯那可是相當了不起的。現在很多女生會做飯已經是奢求了。。。。我身邊很多女生都不會做飯。包括我3個妹妹,會做,但不好吃,結果三位妹夫挑起了生活重擔,天天上班工作,下班做飯……也不容易呀……


那麼,如何刻意的培養孩子做飯能力呢?

1、從小培養。

我兒子在2歲的時候就對做飯產生了興趣。我在大灶臺上做飯,他坐在洗菜池子邊上,用自己的廚房玩具做飯。我給他幾塊豆腐、幾個菜葉,他還會給我要點油鹽醬醋等,自己做好了還要聞一聞……小孩子們都喜歡!


2、善於支使孩子,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幫工”

孩子在3歲左右就可以慢慢的支使他,幫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比如說,吃飯的時候,讓他協助拿碗筷;做飯的時候,讓他幫忙摘菜、洗菜;雖然做不好,但是要多鼓勵,這樣孩子興趣有了,會喜歡上做飯。


3、跟孩子一起看菜譜,學習。

學習真的很重要。不管學習什麼,只要在學習,家長和孩子都會受益。所以,家中除了繪本可以多備基本食譜書籍。一方面是學習,另一方面不知道吃什麼的時候,拿出食譜來,點個菜,去做……也是不錯的方法。


4、給孩子灌輸“做飯是生活技能”,學會了是給自己加分的。

有的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將來做飯,受累受苦;有的家長,尤其是男孩家長,會給男孩灌輸“君子遠庖廚”的思想……像我婆婆,一旦我讓我兒子炒菜做飯,她就會不樂意,說男孩子不要做飯,做飯是女人的事情。但是我仍然跟兒子聊天表明立場和觀點:你學會了做飯,將來自己肯定不會餓到,爸爸媽媽出門也放心;而且你將來結婚了,會做飯,對於你未來的妻子也是體貼照顧人的表現。



總之,做飯這項生活技能,真的很重要!家長們務必要讓孩子刻意的學習!

如果您覺得有用,就點個關注吧~~我是一位職場媽媽,喜歡讀書、寫作、古箏!堅信以身作則,才能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對著它笑,它會回覆你以笑容!我對寶寶沒有任何抵抗力,寶寶們看到我也很喜歡,經常在大街上走著,就被寶寶喊媽媽...大家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晨兒媽Tina 也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家家安寧——育兒路上咱們一起前行!

晨兒媽Tina


我肯定會培養孩子做飯做菜做家務等等。一個人學會照顧好自己的能力是生存的基礎。學會做好吃的犒勞自己,學會好好生活,學會獨自一人都可以讓家人放心太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可以在培養孩子的做飯做家務等過程中讓她學會很多好品質。孩子12歲,在家我是刻意示弱的媽媽,家裡買的小家電小傢俱等家庭用品基本都是孩子動手幫我安裝,做好後我會有個小小獎勵,這樣幾年下來孩子已經是小幫手了。現在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本來參加做家務的事就不多,我經常和孩子一邊擇菜一邊聊天很好的親子互動時間,她也會主動幫我疊衣服被子等。平時孩子上學我上班,孩子放學我回家準備晚飯等。我還刻意訓練她照顧妹妹,大的對小的照顧的越多感情就越好,有啥事基本都是自己完成。有時晚飯過後我也在家用電腦做點工作,她們倆也不吵我,都是姐妹倆一起洗澡一起玩。她倆每天都是歡聲笑語的基本不會吵架,總之讓孩子自己多做自己的事,媽媽才有精力一邊顧家一邊留出時間兼顧事業。總之,根據孩子在不同年齡做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很好的培養和訓練。人生總是要學會自我承擔,我個人覺得沒啥不好,因為我們沒有讓雙方父母幫忙帶娃,一家四口還是比較好統一戰線的,所以孩子基本都是自己的事自己做,有時週六日大寶還會給我們做兩菜慰勞一下。小寶有了榜樣也是經常主動搶著洗碗的。不是顯擺自家孩子多乖巧 ,這只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基本生活場景罷了。


胡紅-妙齡時光


會的,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我都會:

首先因為做飯能力對於任何一個人都重要的,我覺得你可以不做飯,但是一定要會做飯,因為我的是一個兒子,我一定會培養他做飯的動手能力,要不然以後我的兒媳婦不會做飯這可咋整呀!!因為我就是我會做飯,但是我家裡基本上是我老公做飯,我媽一直覺得我嫁對了,所以以後我以後也一定要讓我兒子的丈母孃覺得她女兒嫁對了人,哈哈~



芒小萌


作為家長必須要培養孩子做飯能力。


人活在世上首先要學基本的生存技能。做飯,能夠讓自己填飽肚子,自理,包括自己洗衣做飯收拾房子,保持自我健康衛生,就是自己能夠照顧自己。


會做飯的孩子,做事的條理性也會很好,做其他事情也會得心應手。


在必備生存技能的前提下,要學會做人的基本道理之後,才能夠去談其他的,比如學習。


作為家長要先教孩子學會做人,才能夠再要求學習。


我的女兒今年十歲,我一般都是在寒暑假要求孩子每天拖地,洗碗,教她和我一起做飯,每天晚上都要說一下,做飯,準備菜的順序。第二天,我看著她去做,這樣做飯學起來很快。


平時上學緊張的情況下,就要求她把自己 的一切收拾好,搞定自己的事情就好。


因為學會做飯,還經常做家務,孩子更有責任心和感恩的心,對於積極主動去學習也很有幫助。


藍心情感樹


不會!

現在都說是要注重素質教育,這一點我雙手贊成。

不過我想說,孩子早五點半起床,六點半上學,中午從放學開始算起,到上學只有一個小時時間,家遠一點的都不能回家吃飯,晚上五點半放學,吃過飯就要寫作業,基本都要九點多十點才能寫完(這是初中生),高中生時間還有緊張一些。那顆成績不理想,還要補課!那就更沒時間了!

想考個好一點的大學,分數起碼要在580分以上,還不算全國知名大學!

那麼問題來了,刻意培養孩子做飯的家長怎麼忍心把孩子本就不多的時間,擠出來教孩子做飯的?

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是很重要的,這個多數人都懂,可是不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都看的是成績,而不是綜合素質!

反正我是不會再初,高中階段刻意培養孩子做飯的,等到上了大學,有了空餘時間,在說培不培養孩子做飯吧!

不知道有沒有和我一樣想法的?


不惑已過


我當然願意培養孩子的做飯能力,事實上我也是這麼做的。我的女兒兩歲半,已經會自己攪拌雞蛋了。

她還會自己收拾玩具歸位,把髒衣服放進洗衣藍裡。

我預計在她五歲左右就可以幫我做晚餐了。做飯,家務都是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越早培養越好。

孩子懂得了生活的不易,才會珍惜自己擁有的!


瑤夏筆記


做飯作為孩子獨立生活的一項基本技能,肯定會教他基本的技能!

當今社會無論男女,我覺得獨立生活的能力一定要有,別在出現巨嬰,那樣還不如不養不生!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我們要學會給孩子獨立生活的機會,同時在家也要鍛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會做家務的孩子,責任感,動手能力,次序感,分類歸納的能力都會提高!

我孩子今年快五歲了。我已經教會他煮麵條,自己熱飯,我覺得孩子應該從小培養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要認為他現在太小就不幹,越早培養越好!

孩子從小獨立慣了,很多事情都不用我們太擔心,他有自己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因為孩子始終有一天會離開我都獨立生活,我們不可能隨時隨地跟在他們身邊,只有教會基本的生活技能,吃喝拉撒,其他的問題都不在是問題了。孩子從小培養獨立性也有利於將來就業,這就說的有點遠,但確實跟我們的生活有關係!


樂壇丸子


01 我自己是農村孩子,大概在我8.9歲的時候,媽媽就跟我說,讓我學做飯,不要求色香味俱全,只求能煮熟就行。第一次做菜,是炒豆角,鍋熱了以後就放油,直接就把豆角倒下去炒,結果有水,把油濺起來弄到我手上,我尖叫了一聲,媽媽還是淡定的來一句:小心一點,這是很正常的,第一次做飯都是這樣手忙腳亂的。我委屈的不得了,有了第一次的做飯經歷,然後就有點收不住手了,什麼菜都想嘗試做一下。慢慢的,喜歡上做飯。在畢業後,一個人在深圳上班,週末的時候,買上新鮮蔬菜,做一頓犒勞自己。也不用經常吃外食了。

02 父母在刻意培養孩子的做飯能力的時候,切記不要用命令式口吻,而是用一種“玩遊戲”的態度,讓孩子體驗一下。讓孩子挑選自己喜歡的菜,從清洗到煮熟全程讓孩子參與進來。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會用到比較鋒利的刀具和一些明火,父母也需要全程陪著孩子們一起,教育孩子在廚房的安全教育知識。

03 刻意的培養孩子的做飯能力,也是在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鍛鍊大腦。父母的願景也是,孩子如果以後學習不好,但是會做飯,那麼以後孩子是不是也有另外一個出路呢!





小橙媽媽話育兒


作為家長,你會刻意培養孩子的做飯能力嗎?我的回答是會的。

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在家裡親人的手心裡捧著長大的。有的孩子都上是五年級了,衣服還得家長給穿呢。所以我認為做飯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且不說結婚後為愛人做飯。就是說到了一個新的生活環境,你必須自己能獨立的生存。不是每天的外賣能吃一輩子的。

有些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了。啥也不讓做。連吃飯拿個碗和筷子這樣簡單的事都不讓做。我有個親戚家的孩子都14歲了,家裡來客人,先找個主要的位置就開吃。管你們上桌沒有。最可悲的是父母和爺爺奶奶都沒感覺孩子做的不對。這樣的孩子以後到社會上能不能被別人認可呢?(先不說學習成績如何)。

我以為孩子從小就應該懂得人生的道理。尊老愛幼啊。孔融讓梨啊。等等。學一些簡單的生活技能,吃一點苦,我覺得是必修課。李嘉誠的兒子還去肯德基打工呢;霍啟剛還帶兒子學插秧呢.我們普通的人有啥特殊的呢。小時候經歷多一點,走向社會也不至於受太多的挫折。我覺得不是單純刻意培養做飯的能力,生活的常識和很多道理都應該教會孩子。這樣才能是合格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