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防卫不严,机要传递不准,明仁宗:驻文职派总兵使防卫一体化

大明风华的热播,使明史,特别是明成祖朱棣和其子明仁宗,其孙明宣宗的历史事迹进入公众视野,广受关注,其中对于明仁宗的热度十分高涨,明仁宗在剧中由著名演员梁冠华老师扮演,他的神探狄仁杰系列阐释君就十分喜欢,梁冠华老师将明仁宗朱高炽的仁厚,慈祥和腹有乾坤的特点表现的十分到位,小事上太子擅长嬉笑打哈哈,会选择退步,但是在大事上却果断坚韧。是我在剧中十分喜欢的角色,但是否觉得明仁宗文治擅长,却不得武备哪,其实虽然明仁宗在位只有九个多月的时间,在军事上却也为大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和指定了优秀的制度,对于后世影响很大,可以说明仁宗虽然在治军打仗上并没有杰出的才华,但对于军事体制,边军防卫也有这自己独到的见解,且意义深远,他能够认真分析并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永乐盛世之下其实大明的边防却暗藏危机。


北方防卫不严,机要传递不准,明仁宗:驻文职派总兵使防卫一体化

梁冠华老师剧中饰演明仁宗朱高炽

永乐之治下北方边防又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大明建立者朱元璋在驱逐蒙古,统一天下后,北方边境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进入和平,元朝残存势力依然强大,“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明史纪事本末·卷10》,时不时就骚扰大明北方边境,此时的大明北方边境情况堪忧,可以说在历朝历代只比宋朝强一点,几乎可以用每月一小仗,每年一大仗来形容,这对于雄才伟略的洪武大帝来说是不可仍受的,但碍于战马不足和后勤补给过长一直无妨主动进攻消灭敌人,洪武二年之时,常遇春与徐达等奉命西征,途中元朝大军反攻被平,“上命遇春自凤翔赴北平征迄北余寇……遇春、文忠率步卒八万、骑士一万,自北平往取开平”——《明太祖实录·卷43》


北方防卫不严,机要传递不准,明仁宗:驻文职派总兵使防卫一体化


骑兵和步兵的比例是一比八,进入辽阔的草原和荒漠机动能力是弱于敌人的,骑兵追则会落下步兵,不追则被草原骑兵外围用弓箭点名,骚扰这是蒙古出了名的战术,当时全国战马不过十万头,(到了永乐朝更少下降了百分之七十。)马政一直是中原王朝都得痛点,朱元璋一方面积极准备北伐,一方面也采取怀柔政策,打算招降蒙古贵族和将领。然而洪武五年岭北战役失利之后,朱元璋对于远征漠北心有余悸,故而明朝开始由战略进攻向战略防守倾斜。洪武六年(1373)从漠北返回以后,朱元璋便命徐达等前往北平、山西等地筹谋边备,北平地区永平、蓟州、密云一线129处关隘以及雁门、太和岭、武朔地区的73处关隘均有重兵把守,而紫荆关、芦花岭等地亦设千户守卫。洪武九年(1376),又在燕山前后196处烽堠增兵守卫。在镇戍制度上,建立大将镇守制度,大将有自主行动、便宜行事的权力,建立军政合一的军镇,均是为了应付前线复杂的突发情况。然而大将镇守制度使边镇大将手握重兵,且军政一体,无异于唐朝藩镇,这不是是朱元璋想要看到的,于是塞王制度在朱元璋的策划下诞生,朱元璋指定了尊王攘夷策略,到了和春秋时期秦燕晋等国护卫边境保卫周皇室道理上相同,根据地理位置设定了边境九边并配以九王,从东到西是指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九王。“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因九王镇守边塞所以称之为塞王,其中以燕王,晋王,宁王等权力最大,隘口最为重要,可以说这九王属于国中之国权力巨大,且五军都督府对于塞王藩区没有直接管理权限,需要联合办公,在洪武初期按照,朱元璋的“守以持重,来则御之,去则勿追”——《明太祖实录·卷78》的防御策略,边军还是有着进可攻退可守的主动权,在保卫国家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塞王权力过大,朱元璋也有意识到,出台了许多制度进行制约,比如王府取消人事权,需要中央调派,不得管理地方政事等,然而并没有从根本上制约,造不造反还是看心情,晋王死后,九边几乎以燕王为首,这也是朱棣敢于造反的资本所在。


北方防卫不严,机要传递不准,明仁宗:驻文职派总兵使防卫一体化


朱棣造反成功内心十分清楚,塞王制度的不安全性他就是活例子,于是对于九王在王朝稳定后开始进行削减,并建立总兵镇守制度,总兵制度和大将制度的区别点在于,大将是以人名进行分配,属于临时官职,而总兵则已经成为正式官职,谁来担任则有朝廷掌控,但是总兵镇守制度在永乐初期并不完善,而朱棣为了边镇管理将卫所迁往燕地,这无疑间接割让领土,为后来明中后期北方的抗敌局势艰巨埋下伏笔。

具体表现形式为,朱棣于建文四年九月“命都督陈用、孙岳、陈贤以山西行都司所属诸卫官军于北平之地设卫 ,移屯种 ,云川卫于雄县、玉林卫于定州、高山卫于保定府、东胜左卫于永平府、东胜右卫于遵化县、镇朔卫于蓟州、镇虏卫于涿州、定边卫于通州。其天城、阳和、宣府前三卫仍复原处”——《明太宗实录 : 卷一二》此举将东胜左右等八卫全部移往北平地区 , 减少了山西行都司属卫数的 30% ,新迁入内地的卫所被并归后军都督府管辖,卫所迁出之后 ,实际上形成了两个后果 ,一是原来宁夏与大同间河套北部的战略呼应关系被大为削弱 ;二是河套东北部地区丧失了河外保障。这也是标题所说的巨大隐患所在,大片国土出现的真空期,致使瓦剌势力崛起后可以利用该区域骚扰中原地区,虽然在永乐时期已经针对兵力减少进行了扩编的策略但是曾经的北方防卫,在塞王制度和总兵制度的过度上并没有完成,实际上之确立了宁夏、甘肃、大同三边镇守官。或许在朱棣看来我不去打他们就不错了,留些卫所是屯兵用的。这也是失误所在。


北方防卫不严,机要传递不准,明仁宗:驻文职派总兵使防卫一体化

大明风华剧照


明仁宗登基后第一步就是筹措总兵镇守制度上总兵官的人选,和完善总兵镇守制度,并将北方边防进行一体化,并加派文职机要人员进行,辅助文件,军机留档等。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逝世于第五次北征的归途,一代永乐大帝终于可以按照他的意愿就是死他也希望死在马背上,但永乐的盛世就如康熙盛世一样留下了无数隐患,八月十五日,明仁宗继皇帝位,并大赦天下他知道天下苦北征,迁都,南下西洋,著永乐大典久矣,开始采用了休养生息的策略,然而你想休息好,得先盖好围墙,这里的围墙不是长城而是守卫边疆的总兵们,在登基的两天里明仁宗先后册立四位边镇总兵,八月十七日,明仁宗任命了四个镇守总兵官,“命武安侯郑亨等四人俱充总兵官,亨镇守大同;保定侯孟瑛镇交耻;襄城伯李隆镇山海;武进伯朱营[荣]镇辽东。"这四个总兵官中,北边军镇占了三个:大同,山海(含永平)、辽东。二十日,“升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谭广为本府左都督,命镇守宣府等处。"这是仁宗在北边任命的第四个总兵官。谭广受命后,马上就守边事宜提出建议:“广奏请以其所领骑兵五千,分畀都指挥崔聚、武兴、指挥董兴、张政、唐铭、阮真六人,每三人领一千,更番随往宣府备御,三月一更。"——《明仁宗实录》在随后的两个月内又通过调换和册封了三位总兵或者官职同于总兵,这样明仁宗在登基的两个月内册封了七位总兵。

七个军镇的镇守总兵官任命之后,朱高炽每给一个军镇的总兵官发出指令,都同时给其他军镇总兵官也发一份,显示出对北边军镇一体重视的特点。如永乐二十二年十一月,朱高炽“敕大同总兵官武安侯郑亨曰近阿鲁台遣使来朝进马,今差指挥赵回来的等,同来使赍敕,宥其前过,令通好如故。然此寇谲诈,或乘国有天丧,边境无备,复来侵扰,盖未可测。宜整搠军马,严加堤备,仍令各隘口及烟墩昼夜用心瞭望,谨慎!谨慎!毋致疏虞。' ——《明仁宗实录,卷四》


北方防卫不严,机要传递不准,明仁宗:驻文职派总兵使防卫一体化

将士出征


这是一方面优待阿鲁台的使臣,推进和平的朝贡体制,另一方面又不放松警惕,做到有备无患。应该说,这是明廷深谙游牧民族的特点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也显示出明代北部边防和平防御的特征。在给武安侯郑亨发出敕谕后,朱高炽又“敕宁夏、甘肃、辽东、宣府、山海永平、开平总兵官及备御官亦如之"

可见明仁宗对于草原游牧民族习性心知肚明,并对于边防卫所的管理制度十分了解,这也侧面反映出明仁宗在军事上也有着着出色的认知。进行北方防卫一体化是十分出色的边镇防卫举措,并派遣骑兵在军镇之间进行巡视用以监督和管理,此时的大明边军实力强大,遇到小伙蒙古散兵会进行围而歼之,比如:洪熙元年三月二十日,“制谕太子太保阳武侯薛禄,佩镇大将军印,统总兵官,率军自开平至大同缘边往来巡哨,遇有虏寇,相几剿捕,军至赤城等处,追赶鞑贼,杀死百余人,生擒十余人,余贼奔溃。"事后明仁宗为防止鞑靼报复,同时向沿边发出预警,“敕大同总兵官武安侯郑亨,参将都督佥事沈清及掌山西行都司事都督佥事李谦等,令督各烟墩昼夜瞭望,各城池屯堡严加守备,十分防慎,不可怠忽。"同时“敕宁夏、甘肃、宣府、山海永平、开平总兵及备御官亦如之。"——《明仁宗实录,卷七》。

为何鞑靼不敢进军因为此地距离卫所很近,这些巡视骑兵进可攻,退可守,十分麻烦,并且边镇军机一体,有很强的配合。明仁宗对于北方防卫一直紧绷意识没有丝毫懈怠,可见其高瞻远略,对于各军镇总兵要求是不得擅自离开岗位,无论朝廷有何要事可派副手参加,只看这点明仁宗如果活的长久绝对是守成的好皇帝。


北方防卫不严,机要传递不准,明仁宗:驻文职派总兵使防卫一体化

明朝边军


永乐时期将云川,高山等卫调离造成的防卫上的战略缺失在洪熙四月大同总兵官武安侯郑亨向朱高炽奏请:“边城孤旷,守兵不足,乞仍以前所调高山、玉林、镇虏、云川四卫兵之在保定、定州、涿州、维 雄县者,相兼屯守。”明仁宗通过郑亨的奏折也意识到防卫上的缺失,并同意了郑亨的意见,然而正直冬季,大军迁移过于艰难,于是改为开春天气变暖在迁移,这也是明仁宗出色的战略意识,并没有局限于父亲的意识,然而第二年春天因为边镇机要没有建立归档,战士们在开春之时已经垦荒种上了庄家,如果迁移就会造成军队没有守成,没有军粮,只得延后,这以延后不幸的是明仁宗没有等到。

但明仁宗认为这是由治文书者之忽略所造成,于是决定从文职官员中选择“有才识者一人,遣来专理军机文书",但不得干预军机调遣等事。第二天,他把这一措施推行到北边各镇,“敕各处总兵官军中机务,贵在谨密而不稽滞。比武安侯郑亨处稽缓一事,所误非小。盖治文书者之失于检点,已度卿等亦不克此失。况闻诸将多用卒伍之人治文书,未及施行,已满[漏]泄传播,于事非宜。今于文职内简重厚有才识者,各遣一人来,专理文书。惟文书尔与之讠义而行,文书有漏泄稽误,责在彼。若军机调度一切之事,彼无预焉。' "这是向九边军镇派去了专理军机文书的机要人员。四月底,仁宗遂“命郎中李子潭等,分往总兵官杨阳武侯薛禄等处,专理军机文书。皆赐敕谕之曰朕命将御边,其军务之殷,重在严谨,而文墨所寄,尤重得人。今以尔等重厚达于文理,特命往各总兵官处,凡其军中机密文书,从总兵官同尔整理,必谨慎严密,不可泄漏。其总兵官调度军马,发号施令等事,尔一切不得干预。总兵官宜以礼待尔,尔亦宜循守礼法,不可轻慢,庶几协和相济,以成国事。钦哉!' "明廷北边军镇从此有了文职机要人员,这对保障信息的通畅有重要意义。——《明仁宗实录,卷十二》


北方防卫不严,机要传递不准,明仁宗:驻文职派总兵使防卫一体化


结语:洪熙元年五月十二日,这位传奇皇帝病逝,其在位时间不到十个月其对明代北边防卫的调整与整顿却是贡献很大。他向北边派出了七个军镇的镇守总兵官,颁发了六个将印,使明代北边军镇进人有序化,以后各镇总兵官的接替在实录中均有清楚的记载,并且向北边各军镇派驻了文职机要人员,就此奠定了后世军镇发展的基本模式。很多人认为明仁宗宽仁对于文治上有着不错的才能,而忽略了其实明仁宗只是没有进行对外战争,但是对于军事上其也有着独到且冷静的见解和能力。如果其能够长久在位对于大明军事制度上的进步与改革也将是大明之福。很多人说其在靖难之役中,守卫北京之战上,防守有成,依赖的是城坚和后勤充足,但通过本文将其在位时对于军事制度上的完善可以知道,明仁宗在军事上的才华被其他方面所掩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