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全员带货的苏宁,到底是借疫情压榨,还是新零售转型?

最近有位在苏宁的朋友给我抱怨,说公司要求所有岗位的员工全部进行社群推广,并且在3天之内销售保底2单,总金额不得低于1000元,不然的话就会对差额部分进行惩处。

同时在多个平台上,这个消息也被爆料出来,引起了社会上的口诛笔伐,最为典型的声音是:阿里这些公司想着办法让员工在家里办公,并且补贴员工,而苏宁想着法剥削员工。

根据内部员工的一些说法,苏宁以前也有过这样的举动,不过当时可以充话费,所以每次自己掏几元钱帮人家充值,也算可以完成任务。但是这一次充话费不再计入销售指标中,产生的退单,锁粉单也要剔除。

苏宁的全员带货,甚至出现店内直播,女员工遭围观的现象出现。虽然遭到了内部员工和外部吃瓜群众的抵制,但是订单量3天内增长了7倍,这难道不香吗?

强制全员带货的苏宁,到底是借疫情压榨,还是新零售转型?

全员营销在很多行业都不鲜见

把全员营销做到极致的应该就是保险公司了,甚至所有的岗位竞争都是以销售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如果身边有做保险的人,你一定会经历过他们的推销。

保险公司的产品销售,完全是基于员工的朋友圈辐射,第一个产品一定是家人购买的,然后开始向亲戚推荐,最后向朋友推荐,一旦这个过程结束了,就会陷入到瓶颈,只有不断的去结交新朋友进行推销。

除了保险公司以外,银行的产品推销,同样是通过全员营销的方式做新客户。包括格力的董明珠,在做手机的时候,就要求公司每个人必须卖出多少部,如果卖不出去就自己买。董明珠自己都以身作则开了店铺卖自家产品。

我当年跟易捷便利店合作的时候,也发现他们的销售有一半,都是通过内部员工的推广和销售,效果其实非常不错。

同样是全员营销,为什么保险、银行、格力、易捷就没有受到大家的非议,反而习以为常。但是苏宁间隙性的做这件事,会引起这么强烈的舆论反弹。

强制全员带货的苏宁,到底是借疫情压榨,还是新零售转型?

社群+营销=微商?

这一次的反感情绪,从客观上来看,主要是遇到了疫情这个特殊节点,显得不近乎人情了,别人都在休息,但是我们苏宁还得卖东西。

其次,一个没有全员营销基因的公司,在平时没有类似保险这样的培训机制,很多员工,特别是一些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的人,心态会调整不过来,自然就产生了抵触。

除了这两点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隐藏在更深出,大家并不愿意说出来的情绪,就是这次的营销政策,重点把社群拿出来说。这次苏宁发出来的文件名称就是《关于全产业员工参与社群推广的要求与考核机制》。

一旦社群和营销挂钩了,给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微商,大多数人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通过朋友圈和群组发广告,而这种做法就会让大家觉得很low。没有创业做过生意的,一般很难理解在朋友圈推销产品的行为,甚至认为是一种很丢脸的事情。

在朋友圈刚刚流行的那几年,一大批依靠朋友圈销售产品的不规范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大量关注,同时也将这一行为符号化。微商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本质上来说,微信作为一种宣传渠道,流量成本更低,转化效果会更好。对于商人来说,哪里的流量成本低,就会聚集到哪个地方就行销售。

那么为什么只有微信上卖东西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呢?答案就是:无序。

不管线下实体店铺,还是线上的电商平台,随着越来越规范,政府和平台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但是微商很多来自于没有注册的个体交易,这就好像我找到一个没人管的区域,在地上摆上地摊,我的产品就算有问题,你也没有办法投诉我。

强制全员带货的苏宁,到底是借疫情压榨,还是新零售转型?

社群的作用,在近两年,逐渐被一大批的商家发现其价值,也在积极的参与社群的运营。大多数是依靠小区内的实体店铺,吸收自然流量建立社群,为社区3公里范围内的用户提供销售。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通过多一点的服务,提高自己在区域内的竞争力,还可以通过宣传增加转化率。

有店铺背书的商家可以通过小区范围的了解增强信任度,那么没有实体店铺背书,作为一个企业来说,怎么让别人信任自己,更好的完成销售。

企业微信就是做了这样一件事,申请企业微信,通过认证后,你的企业信息就会通过微信展现出来。对于客户的销售就增加了一份信任感,然后通过后端的CRM管理,又增强了企业对于自己社群客户的管理作用。

同时,腾讯对于微信里面发布广告,销售产品的投诉,处理也越来越严格,最近就出现了大面积的封号行为。这也是,腾讯一步步将自己的社交属性向商业属性靠拢的尝试。

强制全员带货的苏宁,到底是借疫情压榨,还是新零售转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