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没有入选"C9"高校联盟吗?为什么?

用户93914590345


很多人回答没有到点子上。武汉大学没有入选c9有一定的历史巧合。

众所周知c9是国家提出985工程后第一批入选985高校的9所大学联盟,武汉大学当时最初也被国家列为第一批985高校计划,而最后没有入选,我来讲一下这其中的一些事情。

在98年国家决定启动985工程后,教育部给湖北了一个名额,当时湖北省和武汉市决定合并武汉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组建新的武汉大学,申报第一批985工程大学。

但在武大和华中理工合并过程中,发生了陈立功事件,华中理工大学的校友知道华中理工要并入武大,华中理工的名号将成为历史,学校内产生了很大反弹意见,华工的院士联名上书,当时教育部部长是华中理工前校长周济,华中理工和武大合并最终流产,湖北省仓促的重新组织武汉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分别和其他几所学校合并,当武大和华工都重新制定好合并计划时,已经错过了第一批985高校上报的最后期限,湖北省也丧失了第一批985高校的名额。

陈立功事件,这里引用网上的文章,详细讲解这段历史:

陈立功事件,是在1998年到2000年中国高等院校大合并浪潮中,湖北省数所高校历经多次更改合并方案后,最终形成现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过程中出现的一段插曲,是2000年互联网中文论坛上最为轰动的事件之一,也是相关高校校史研究尤其是并校历史研究中无法绕过的事件之一。时至今日,其影响依然可见。

事件经过

起因

1992年起,中国逐渐开始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即由原先的苏联模式向欧美模式(主要是美国模式)转变。高校合并实际是一种教育资源的重组,是联合办学、优化资源配置的最高形式,是体制改革中体制变动最深、涉及各方利益最深的一种形式。

1998年5月4日,江**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称:“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中国国务院及教育部决定与部分省市共同投资优先建设九所知名大学(在此之前有共建十所的说法),让它们尽快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同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在武汉建设一所高水平的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决定,即强强联合组建一所新的大学,参与竞争全国第十所优先建设的知名大学席位。

湖北省内高校最初的合并方案,是以武汉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为基础,联合其它高校,实行强强联合。考虑到两所学校实力相当,规模相当,合并将导致两者失去特色,在后续的整合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内耗,损害两者的利益,并祸延湖北省和国家的利益,华中理工大学校方的一些高层领导和几名院士向中国教育部签名上书,强烈反对华中理工大学参与此次合并。与此同时,部分华中理工大学师生(以学生为主)则发起“保校运动”,也集体签名上书中国教育部,反对该校卷入此次合并。最终此合并方案流产。实际上,这种合并方案的流产并非只有一例,当时教育部力促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合并,其合并方案最终也破产。

1999年8月,湖北省政府作出了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同济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的新方案,并上报了中国教育部。由于当时的中国卫生部并未就同济医科大学的主管权是否下放做出明确表态,同济医科大学内部也有不同意见,因而这个方案亦未能实现。

最初合并方案涉及的高校列表:

院校名称 院校性质 主管部门 进入“211工程名单”

武汉大学 公立 中国教育部 是

华中理工大学 公立 中国教育部 是

同济医科大学 公立 中国卫生部 不是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公立 中国国家电力公司 是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公立 中国国家测绘局 是

2000年2月15日下午,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的贾志杰,谈到武汉高校合并时称:虽然中央答应在优先建设的一流大学中给湖北留一个席位,但这个承诺并非不可收回。只有把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等强强联合,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最大限度地强化新武汉大学的实力,才能与外地高校竞争全国高校优先建设的前十名席位。

同济医科大学是1950年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内迁武汉与原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后的产物。自1980年代以来,同济医科大学就与武汉大学保持着紧密联系。同济医科大学的部分医学基础课(与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药学等相关的部分学科)由武汉大学相关院系代授,上课地点也设在武汉大学校内。因此,同济医科大学的师生校友大多认为,如果要和武汉的某所高校合并,选择联姻武汉大学是非常合适的。

然而,2000年2月下旬,经过了严格保密之后,在同济医科大学广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该校高层突然宣布同济医科大学将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现在我们可以说,尽管当时面对同济领导层和教职工中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但主要是两个人决定了同济医科大学选择与谁合并。第一位应该是裘法祖院士,第二位是时任党委书记黄光英,因为只有这两位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作为武汉大学在华中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的华中理工大学,在明白了大学合并之势不可逆转后,选择了与武汉大学争夺同济医科大学并不惜代价(其实它并未付出什么代价)取胜的策略。其时任领导层(时任校长是周济。合并完成不久调任国家科技部部长,后转任教育部部长)的积极主动和强力争取是获胜的主要原因。

发展

2000年2月26日,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师陈立功,在华中理工大学官方的白云黄鹤BBS上发表了题为《我们的声音——对武汉地区高校重组的沉痛思考》的长文,在引述了当时同济医科大学校内众所周知的传言后,详细阐述了他对当时湖北省内数所高校合并结果的个人观点(大意如下):

同济医科大学选择与华中理工大学另起炉灶,不与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合并,于是武汉地区将没有一所高校进入国家优先建设的前十名。

武汉大学拒绝保留“同济”的品牌,及其在人、财、物、外事等方面的独立管理权,是导致同济医科大学不愿与武汉大学合并的重要原因。

与之前已完成的北京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合并、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合并相比,同济医科大学放弃联姻综合大学,而选择工科院校,可能“损失是远期的,但却非常惨重”(原文如此)。

《我们的声音》一文发表后,立即引起白云黄鹤BBS上的大讨论。很快,该文被转载到了武汉大学官方的珞珈山水BBS、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官方的凌波水榭BBS、北京大学官方的北大未名BBS等国内BBS,和以在欧美亚太地区留学的中国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未名空间BBS等国外中文BBS上。此后短短数日,各相关高校的师生、校友在多个互联网中文论坛上展开了激烈辩论。

与此同时,该文的影响范围迅速突破互联网的局限。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等高校校园、教学楼、图书馆和学生公寓等处的布告栏上,出现了《我们的声音》一文的打印稿,吸引众多师生驻足观看点评。

同济医科大学教师陈立功发表的《我们的声音》一文,以校内传言说武汉大学在合并事宜上不尊重同济医科大学,导致两校未能成功合并。而武汉大学校方则认为,《我们的声音》一文对武汉大学的指控完全不符合事实,遂马上发表公开声明,就合并真相做出澄清(大意如下):

武汉大学拒绝与同济医科大学合并的问题是根本不存在的。

同济医科大学从未就有关合并体制的事宜与武汉大学进行过任何协商。

《我们的声音》一文损害了同济医科大学领导人的形象。

由此,各相关大学校方开始陆续介入此事。

2000年2月29日,迫于多方压力,陈立功在白云黄鹤BBS发表了《我的检讨》(大意如下):

出于维护母校的荣誉,发表了《我们的声音》一文,为此感到遗憾和愧疚。

公开发表撤回《我们的声音》一文的声明,并向“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兄弟院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道歉,以挽回不良影响。

今后将“加强政治学习,认真改造思想,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敏锐性”。

《我的检讨》发表后,一片哗然,很快再次引起白云黄鹤BBS上的大讨论,并被迅速转载到了国内外多家中文BBS。这篇检讨不但没有减退当时互联网中文论坛上旷日持久的大讨论的热度,反而火上加油,使得当时互联网中文论坛上的相关讨论一直延续了数十日之久。

尾声

2000年2月28日,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并入华中理工大学,5月26日,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华中理工大学中文名称更改为华中科技大学。6月1日,同济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享有诸多独立管理权。

院校名称 院校性质 主管部门 进入“211工程”名单

华中理工大学 公立 中国教育部 是

同济医科大学 公立 中国卫生部 不是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公立 中国建设部 不是

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 公立 中国湖北省 不是

2000年8月2日,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合并后经过校内院系调整,武汉大学医学部诞生。

院校名称 院校性质 主管部门 进入“211工程”名单

武汉大学 公立 中国教育部 是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公立 中国国家电力公司 是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公立 中国国家测绘局 是

湖北医科大学 公立 中国湖北省 不是

至此,武汉地区合并组建的两所新高校都无法争得优先建设的大学席位,从而也就失去了中央许诺在优先建设的一流大学中留给湖北的一个席位

后续

对当时合并谈判内幕的探讨

陈立功的文章中,指出当时的武汉大学校方拒绝保留“同济”品牌,及其在人、财、物、外事等方面的独立管理权,是导致同济医科大学不愿与武汉大学合并的重要原因。此后武汉大学校方立即公开作出澄清,称同济医科大学从未就有关合并体制的事宜与武汉大学进行过任何协商,根本不存在拒绝与同济医科大学合并的问题。由于双方说法相互矛盾,此后中文网络论坛上关于当时合并谈判内幕的探讨不断出现,并有多位自称知晓内幕的神秘人物“爆料”。较常见的解释有三种:

部分同意陈立功文章的观点。认为当时的武汉大学校方要求合并后各院系按照学科重新整合,即选择彻底融合的方式,不愿在校内出现“独立王国”。但是,在是否保留“同济”品牌问题上,目前仍无统一看法,有人认为武汉大学校方并未一口回绝,因为当时很多知名医科院校合并时都保留了自有品牌。

倾向于武汉大学校方公告的观点。认为陈立功文章中对武汉大学校方的指责与事实不符,是当时同济医科大学部分高层领导向同济医科大学校内释放的“烟雾弹”。

一种较为中立的观点。认为在合并谈判时,同济医科大学校方与武汉大学校方各有两手准备:

一方面,当时的同济医科大学校方在谈判时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其中包括合并后的高校必须更名。由于武汉大学校方认为该校有百年历史,校名是重要的无形资产,而合并后的高校必须更名的要求过于苛刻,无法接受,导致两校合并失败。而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校方愿意放弃该校校名,并接受同济医科大学校方提出的一系列要求,甚至主动提出从华中理工大学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以示诚意,最终合并成功。

另一方面,当时的武汉大学校方考虑到武汉地区有同济医科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两所医科大学,且两校都与武汉大学合作较多,可从中选择一所合并。故在与同济医科大学的合并谈判过程中以无法接受武汉大学必须更名的理由拒绝,转而与要求不多的湖北医科大学协商合并事宜。早在陈立功发表《我们的声音》一文前,就有新闻媒体和网络论坛提前披露了武汉大学将与同济医科大学或者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的消息,是当时武汉大学校方已有两手准备的蛛丝马迹。

“同济”品牌之争

起初,同济医科大学曾经试图迁回上海与同济大学合并,但未能如愿。2000年,位于武汉的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等校合并后,同济医科大学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位于上海的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等校合并后,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成为同济大学医学院。于是,中国出现了两个使用“同济”品牌的医学院,品牌之争就此开始。这也是陈立功的文章中没有预料到的重要变数之一。

从历史看,位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同济”血脉比新成立的同济大学医学院更为正宗。1984年10月,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到武汉访问时,就曾专门参观当时的武汉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前身)。从整体科研实力看,目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也较强。而从地理和经济上,位于上海的同济大学医学院更占后发优势。这种特殊情况,使得短短数年内,“同济”品牌之争从开始时的平淡逐渐演变成目前的激烈。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同济大学医学院都申报了建设中德友好医院作为延续“同济”品牌、加强中德两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紧密联系的国家级合作计划。2005年11月10日,同济大学医学院取得阶段性胜利,中德两国政府同意在上海建设中德友好医院作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则未能如愿。不过,2006年11月,中国武汉市与德国杜伊斯堡市达成了在武汉新建一所医院的框架性协议。尽管目前还不清楚该医院建成后是否将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但无疑是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未获得中德两国国家级合作项目的一种补偿

融合与发展

在合并五年后的2005年6月19日,华中科技大学校方发布《关于屈伸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关于田玉科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等文件,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领导班子作出了重大调整。附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两所医院从医学院中脱离出来,改为与同济医学院平级。

2006年9月25日,华中科技大学校方发布《关于同济医学院机关和部分单位归口合并到学校相应职能部门和单位及有关干部职务任免的通知》、《关于设立华中科技大学医科管理委员会及其干部任职的通知》等文件,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进行彻底的机构改组。此次改组后,华中科技大学正式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医科管理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担任委员会主任。

深层背景

陈立功事件,是2000年前后中国高校大合并浪潮里,为数极少的发源于互联网中文论坛并在现实社会中产生一定影响的历史事件。由于医疗卫生领域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特殊性,该事件所涉及到的从1998年至今的一系列变化,折射出中国的部分普通高等医科院校在是选择单独发展还是与其它高校合并,与什么类型的高校合并,以及合并后是选择部分独立运作或保留自有品牌还是彻底融合等诸多问题上的复杂心态。无论如何选择,都有利有弊。

单独发展:

利:拥有完全的自主性,无需考虑合并后的各种限制和羁绊。

弊:不易进入“985工程”甚至“211工程”,发展所需的资金可能较少,难以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与其它高校合并:

利:较易进入“211工程”甚至“985工程”,发展所需的资金可能较多,容易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弊:没有完全的自主性,需要考虑合并后的各种限制和羁绊。


静水深流151349532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当时的实力不够达到入选资格!

1. C9联盟的产生

C9高校联盟2009年10月成立,其产生主要是为了建设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创建了形式类似于美国的常春藤联盟、英国的罗素大学集团的C9,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优势互补。



2.我国985工程高校入选时间

入选C9联盟的9所高校都是于1999年第一批入选985工程大学的高校,985高校的评选可以反映出学校在当时的实力排名,而武汉大学直到在2001年才被确定为985高校。那些早一点加入的学校无论是学校的声誉、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都得到了极大的好处,还可以获得数量巨大的科研经费支持。

C9联盟的评选已经过去很多年了,而且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况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实力的发展是本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必要一味的去纠结是否入选了C9。顶尖的C9高校让你高不可攀,排名底部C9未必强于其他985高校,因此踏踏实实的发展,荣誉自然不会迟到!


学习源动力


武汉大学没有入选“C9”,这再正常不过了,即使放到现在,坦率地说,武汉大学也很难排进前十。



我们来看看C9是哪些高校。北大清华毫无疑问先拿走了两个名额,华东五校也明显高于其他985大学,顺理成章也该入围。稍微有点的争议的是仅仅是后面两个名额。

后面两个名额,一个给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个给了西南交通大学。

哈工大是工信部直属大学的老大,工信部下面还有一堆好大学,什么北京航空航天,北京理工,南京理工、西北工业大学等,搞这种体现国家意志的顶级大学朋友圈,不可能不考虑部门间的平衡,作为工信部的老大,哈工大必然得入选。事实上,建国后每一次重点大学评选,哈工大都有份,而且都是首批。一则是实力过硬,二来是后台够硬。



再者就是西安交大,上海交大都入选了,西安交大能不如入选吗?毕竟西安交大才是老交大的嫡系部队,是响应国家号召才西迁建设大西北的,“西迁精神”是国家层面反复宣传的样板。

真正感到委屈的,其实是中国人民大学,可能是太偏文科了,而985工程侧重于理工科建设,再或者,如果不是C9而是C10,那么肯定就有人大的份。



不管怎么算,C9都没武大什么事儿,所以用不着委屈,或者自己给自己加太多的戏。

国之重器,大国上庠。感受大学文化,瞭望科技前沿,亲历一流征程,敬请关注头条号“上庠”。

上庠


乱咬乱喷的基本是陕西、安徽、江苏、黑龙江人,因为武大、华科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越了西交、哈工、中科大、东南等高校,她们只剩下妒忌恨,发扬嘴功乱咬人,素质之低可见一斑,不配是人类!


72519090




C9联盟成员

c9联盟高校里面,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这个联盟是由首批985高校自发形成的,所以武汉大学并没有入选首批985高校,有些原因并不是教育原因造成现在的结果。下面就说一下我认为的几个观点:



观点一

在当时成立C9联盟的时候,不但武汉大学没有入选,同样优秀的中国人民大学也没有进入。武汉大学是因为当时在湖北省只有一个名额,需要华工并到武大才能实现,但是合并之路比较坎坷,双方没有达成意见,所以就不了了之,人大没有入选也是因为决策上面的原因。

观点二

大家知道武汉大学的文科很出名,尤其在当时,武汉大学是比较偏文科的,后来合并了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大学,湖北医科大学,才有了现代综合实力比较强的武大,所以就当时来讲,C9联盟高校的成员是稍强于武大的。

随着高校的发展,高校实力的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c9联盟高校也只是一个陈旧的观念,其中有些成员的实力不断下滑,加之武汉大学的发展,其综合实力,不会输给当中的某一些院校。所以武汉大学现在是不是c9联盟高校之一已经不重要,综合实力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爱学自习室


两个喷子,一个喷自己文科厉害,并说文科排全国第八。

另一个喷自己工学厉害,并说工学排全国第九。


结果一综合排名,大吹吹自己全国第七,二吹吹自己全国第十!

大家看到没有,在武吹眼里,文科吊打武汉大学的人大与北师大,工学吊打华科的哈工大与天津大学进不了全国前十,武大郎与武二郎居然双双忝列前十!

武大吹武二吹是没有脑子又不要脸的职业喷子!

第四次教育部学科评估与规模结合图,横向是A类学科数量,而纵向看是高校的规模,那么一所高校学科人均质量的高低就可以一目了然。


第一档次:6所

第一档次的高校分为6所,分别是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而上海交通大学遗憾落选。这6所高校算是国内学科实力最为顶级的几所大学,并且和其规模是匹配的。像清华、北大和浙大这三所高校规模都在5万人左右,相应的A类学科都超过了35个。中科大虽然只有15个A类学科,但其规模仅仅有1.5万人,这已经做到极致了。

第二档次:9所

第二档次高校共有9所,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这些高校的规模普遍不是很大,但在学科精度上已经做到规模内最好的水平了。



第三档次:10所

第三档次高校有10所,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南大学。这些高校规模都是普遍较大的,但A类学科数量和其高校规模相比还有可上升的空间,换言之,个别高校是胖不是壮。

综合以上,从第四次教育部学科评估与规模结合看,武汉大学落后于第一档6所,第二档9所,以及第三档的西哈之后,位列全国18。这与他最近五年全国分数排名14-21非常吻合!





长白山槎溪散仙


说自己c9毕业的,基本都是哈工大或者西交。其他七家才不会用这个说法。

自称top3毕业的,一定不是清华北大。只可能是上交复旦南大人大浙大中科大。


爱偷看静香洗澡的大雄


首先,C9联盟不是民间组织,是国家对重点大学的一个定位。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国家优先发展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家重点发展大学。2014年11月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加入了C9大学联盟。

其次,当年的武汉大学忙于兼并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大学,湖北医科大学,没有空闲时间加入C9联盟,所以后来也就不想加入了。


金就砺


还什么c9?现在流行的是“清北”,“华东五校”和人大,中国科学院大学


吵醒我的森林小鸟


C9并不是什么高大上,不必太重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