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少有战功,为何能得到曹操重用?

Y616388166


别再扯什么曹操本姓夏侯了,这纯粹是吴人的诋毁,有很多证据证明根本不是。真正的原因是曹操起兵时,夏侯氏是他最强大的支持力量,而夏侯一家又以夏侯氏为首,所以他是曹操嫡系中的嫡系,并且夏侯惇的勇猛和忠诚,也足以为众将表率。


先多啰嗦下所谓“曹操本姓夏侯”不可信的道理。这个说法并未出现于陈寿的正史《三国志》原文,而是三国时吴人所编《曹瞒传》首创,因为曹操的父亲曹嵩是祖父曹腾(宦官)的养子,就说他出自夏侯氏,在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记了一笔。《曹瞒传》本来就是东吴的一本政治宣传材料,专门用来诋毁曹操。此书通篇怪力乱神,毫无可信度。实际上,虽然陈寿没有写曹嵩的生父是谁,但是按照正常逻辑,有同宗的一定会过继同宗的孩子,曹腾有三个哥哥,曹家又是大族,人丁兴旺,没有理由过继外姓人。更确凿的证据是古代讲究同族不婚,而曹家和夏侯家一直通婚,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娶了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夏侯渊的儿子夏侯衡娶了曹操弟弟的女儿;夏侯尚娶了曹真的妹妹。如果曹操真的出自夏侯氏,这简直都是乱伦,所以,根本不可信。


但是确如题主所说,夏侯惇的战绩拿不出手。在打吕布时屡战屡败不算,还被当人质劫持了,反攻时又丢了一只眼睛。博望坡之战打刘备,中埋伏惨败,多亏李典带兵救回。无论是曹操同宗的曹仁,还是外姓的张辽、徐晃、于禁等人,打的胜仗都比夏侯惇拿得出手。但是,曹操对夏侯惇却是绝对信任,屡加恩赏。比如赤壁之战后由夏侯惇督二十六军,委以重任。又与夏侯惇同车而坐,可不通禀随意进入曹操居室。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夏侯惇更是被封为武将之首的大将军。这份荣宠,非常罕见。

究其原因,一来是夏侯惇是曹操同乡,并且是最早跟随曹操起兵,还带领了夏侯氏全族,属于嫡系中的嫡系。东汉末年乱世,曹操陈留起兵,夏侯惇、夏侯渊兄弟最早鼎力支持,夏侯一族给予了曹操最需要的帮助。而那个时候,连曹操的同族兄弟曹仁、曹纯、曹真等人还在外游荡。此后,夏侯氏这份力挺,足够曹操感激一辈子。


二来是夏侯惇的勇猛,堪当表率。夏侯惇虽然打的胜仗不多,但是每逢作战,身先士卒,勇猛无敌。在与吕布一战中被箭射左目,称为“盲夏侯”,但仍然每战勇往直前,但仍然每战勇往直前,这是曹操需要树立成标杆,来激励将士们的。

三来是夏侯惇对曹操的绝对忠诚。当时曹操为魏公、魏王,群臣都是获封魏国的官职,而夏侯惇因为地位高,仍是汉朝官职。他坚持要求也受魏官职,汉朝官职高过魏官职,但夏侯惇却宁可低就,这是出于对曹操的绝对忠心。


伊耆角木


夏侯惇确实战绩不佳,但是,他依然是曹操最不可或缺的将领,是曹魏江山的“元功之臣”。

善败的常败将军

夏侯惇,今人讽之为常败将军。这话没错!但是,他是一个善败的常败将军。

夏侯惇打过的3次败仗,很能说明问题。

第一次,吕布袭兖州之战。

听说吕布进犯鄄城,坐镇濮阳的夏侯惇轻兵阻击。吕布一看,掉头去突袭濮阳,夏侯惇留下的物资军粮直接打包留给了吕布。


此战,夏侯惇确实被吕布狠狠地耍了一把,后来,又险些被绑架成人质(肉票将军),

但是,夏侯惇移兵鄄城(曹操家属在此),与程昱、荀彧一起,保留了三城,保住了曹操重夺兖州的希望。

第二次,救刘备败给高顺。

夏侯惇前往救援刘备,被高顺击败。


这次记载很简单,从中看不出大问题。不过,高顺确实猛,打不过也不算丢人。

但是,这一败,似乎利大于弊。

与高顺之战,打赢了,小沛是刘备的,打不过,小沛是吕布的,反正都不是曹公的。但是,小沛丢后,刘备乖乖带军跟着曹操混了。

输了吗?输了!亏了吗?没有!

第三次,博望坡之战。

博望坡之战,刘备进犯,夏侯惇迎击。夏侯惇在追击刘备时被设伏击败。可是,由于后军李典及时赶来,刘备还是退了。

此战,夏侯惇鲁莽,中计失败。但是,好歹留了李典在后,刘备还是败退了。


因此,博望坡之战,夏侯惇是败了。但是,刘备也退军了。(与演义所说不同,博望坡之战,刘备是进攻方)

看来,夏侯惇用兵,确实与名将有差距。但是,他总是能在失败中保全形势。

夏侯渊善战,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但定军山一败,汉中顿危。


关羽善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一遭突袭,荆州尽失。

姜维善战,九伐中原,当世奇才,但屯田沓中,蜀汉速亡。

相比之下,夏侯惇虽缺少战绩,但多少能善败者不亡。

因此,尽管夏侯惇屡战屡败,但曹操却依然在外出作战时,优先让夏侯惇留守后方。


毕竟,面对吕布、高顺、刘关张,曹营中,有谁敢说他能战而胜之?既然不能,让虽然打不过,让夏侯惇坐镇,至少是能保住大局的!

只要你夏侯惇稳住了大局,剩下的事,就等曹操回来办吧!

建军之功

战争年代,比战功更重要的是:军队建设。


五子良将都很强,但是,他们与曹操集团的关系是稍微有些微妙的。

汉末时期的部曲,有私人性质。五子良将的部队,其基本骨干,也是他们自己带来的部曲。

乐进的乡兵、于禁的泰山军、徐晃的白波军、张辽的并州军、张郃的冀州军,还有青州军等等,他们彼此独立,互不统属。

这就带来两个需求。

1、统一指挥。


这个不详说了,诸曹夏侯都曾被派出去节制诸将,不只是夏侯惇才能干这个活(虽然他也干过这个活)。

2、建立强大的嫡系力量。

曹公总需要保持自己的嫡系力量,来保持力量优势吧!

夏侯惇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无可替代。

曹操的基本力量,最开始是他和夏侯惇一起招募的丹阳兵。从一开始,夏侯惇就是曹家军的创始人之一。

随后,夏侯惇在这支嫡系力量的建设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夏侯惇曾经给曹操推荐过两个至关重要的人才:典韦、韩浩,


没有典韦,曹操不知死过几次了。

韩浩呢?后来曾经掌管禁军!

曹操与士族关系的桥梁

汉末三国时期,要建立稳固的统治,没有世族的支持也是极困难的。

曹操一生中最危机的时刻,就是遭遇兖州世族的集体背叛,险些扑街。


与阉宦脱不开关系的出身,是曹操与世族之间解不开的死结。

曹操既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外出作战期间,最畏惧的不是敌人的进犯,而是朝堂之变。

因此,曹操出征期间,多留下荀彧、夏侯惇坐镇后方。

夏侯惇虽是武将,但为人好学,常拜师求教。

汉末时期,以学问维系的关系,是世族关系的最重要的纽带。


比如,袁绍家族开口就是“门生故吏遍天下”。故吏,就是官场上照顾过的人,门生,正是长期以讲解易经招收门生。

夏侯惇通过求学,与世族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替不受世族欢迎的曹操稳定形势,这是其他人做不到的!

总的来说,夏侯惇取得的地位,跟他与曹操的特殊关系,是分不开的。

可是,仅仅靠一个姓氏,是不够的。他在军队建设、政治关系中独一无二的作用,在关键时刻善败者不亡的韧性,才使他成了“元功之臣”。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夏侯惇屡战屡败,却不等于他不是曹操的得力战将。

《三国志夏侯惇传》第一段就描述:“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

曹操初起通常是指初平元年讨伐董卓时期,但夏侯惇是在曹操担任奋威将军之前就已追随曹操。曹操从黄巾之乱时就已经领兵作战,夏侯惇追随曹操征战的时间应当比曹仁、夏侯渊、曹洪都要久。

如果夏侯惇没缺席过曹操早年的战役,那么他至少参与过荥阳之战、东郡大破黑山贼、兖州大破黄巾贼、匡亭大破袁术等战役,直到兴平元年曹操讨伐陶谦,才没带上夏侯惇。曹操早期战役虽没明确记载夏侯惇的功劳,但后面三场战役都是曹操方取胜,夏侯惇如何能没有功劳?

《三国志.典韦传》佐证了夏侯惇数战有功,典韦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典韦是在夏侯惇麾下多次立功之后,才转任曹操的司马。夏侯惇虽然不是统领大军的将才,但担任副将作战相当可靠。

要知道夏侯惇不仅参与过曹操早年战役,曹操征汉中、征居巢,皆有夏侯惇随行征战。最后让夏侯惇二次让都督二十六军,已相当于将全军一半兵马交到夏侯惇手中。曹操生性多疑,五子良将在曹操活着的时候,也只有于禁曾独领一军。曹仁、夏侯渊虽是一方都督,也没拿到过夏侯惇那样大的权力。

曹操政权是由军阀转为军政府,权力的核心就是军队,曹操军初步成立的几位股东有夏侯惇、曹仁、曹洪、卫兹,夏侯渊太穷没有份。夏侯惇和曹操、曹洪一起在扬州招募精锐部队,曹仁在泗淮聚集数千少年为曹操效力,这股力量成为后来曹操南征北战的班底。所以夏侯惇、曹仁、曹洪并不完全能够视作曹操的臣子看待。

直到晚年曹操仍视夏侯惇如同僚,认其为友臣。曹操任命夏侯惇为伏波将军时,受权可简单从事,不用拘于制度。夏侯惇随曹操征讨孙权时,得赐予能歌善舞的乐伎艺伎。夏侯惇晚年随曹操征讨,跟曹操同车而行,不经通传,自由进入曹操的卧室。这样的权力就连曹仁、曹洪都没有。

《三国志》引注《魏书》记载: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请,乃拜为前将军。

曹操称魏公,建立魏国。他麾下的官员大多转任魏官,但曹操期望夏侯惇担任汉官,跟自己同为汉臣。当时另一位汉朝重臣是荀彧,荀彧终身担任汉官,没做过魏官。夏侯惇的态度是一定要做魏官,曹操不把夏侯惇当臣子,夏侯惇却一定要奉曹操为君主。夏侯惇的做法和荀彧形成鲜明的对比,恰好表达了对曹操的绝对忠诚。

任人为亲一个好处是对其人知根知底,牵扯到权力、利益更是需要一位最信得过的人,而不是一位最有才能的人。曹操势力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分别是荀彧和夏侯惇,而曹操和荀彧在晚年不免发生政见不合的事情,夏侯惇却由始至终是曹操的拥护者,相对曹操个人感情来讲夏侯惇就比荀彧重要得多了。


苏沉船


先从亲属关系上来说,曹操的父亲曹嵩是过继的夏侯家的孩子。因此夏侯惇算和曹操是堂兄弟关系。两个人算是光着屁股长大的,交情非同一般。可是曹操的堂兄弟不少为什么偏偏是夏侯惇得到重用呢,这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了:

其一是在对待知识分子方面都很尊重,据史料记载,夏侯惇一生虽多在军旅,但不忘治学。他对师傅非常尊敬,常常亲自老师,虚心求教。而曹操也是一样的态度,据(三国演义)(三国志)记载,他和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曾是故人,二人在朝廷都担任过品秩六百石的议郎一职,那时相识并成为挚友。董卓之乱后,蔡邕之女在战乱中流落到匈奴中,而后曹操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派人以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还让她整理蔡邕所遗书籍四百余篇,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还有“建安七子”的陈琳,曾经为袁绍写讨贼檄文,把曹操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一遍。曹操打败袁绍后,既往不咎,给予重用。所以曹操和夏侯惇在对待知识分子方面有共同之处。其二是曹操欣赏夏侯惇的人品,他为人俭朴,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虽然打起仗来,少有胜仗,失败后也从不把责任推到下属身上。犯了错误揽到自己身上,立了功劳就全分给下面的下属。不贪财,不争功,这一点品质换成哪个领导都会喜欢吧。其三夏侯惇忠心于曹操本人,当时各将领都受与魏的官号,只有夏侯惇仍受前将军的汉官官职,便上书希望曹操封他魏官,表明他是忠于魏。其四是夏侯惇的后勤工作非常出色。濮阳一战中,夏侯惇被射瞎左眼,作战能力大大减退。曹操便派他到陈留、济阴统管后勤工作。他不负所托,旱时帮助农民截水修坝,并亲自下到田间帮助大家一起垦地插秧,博得了农民们的一致好评,夏侯惇的水坝修筑的质量非常高,不是现在的豆腐渣工程,直到三国归晋都还在使用。官渡大战的时候,夏侯惇留守洛阳地区,工作还是做后勤补给,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把洛阳从一个颗粒无收的贫瘠之地,发展成了一个大粮仓。在曹操和袁绍发生长时期拉锯战的时候,在曹军濒临粮草灭绝的时候,夏侯惇及时从后方供应粮草解决了这个问题,为此曹操得以赢得官渡之战。也因为这次的表现,曹操表奏朝廷给夏侯惇加千户,表作曹操集团第一人。综上所述,虽然夏侯惇少有战功,可是却能得到曹操的重用!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留言探讨。谢谢大家!





烽火戏诸侯5213


提起夏侯惇大家会想到他是以为独眼将军,性格刚烈勇猛,但战绩和曹魏名将相比却是平平无奇,他很早就跟随曹操起兵,先后参与讨伐董卓,剿灭黄巾以及征讨吕布等重要战役。虽然他的军功很少,但在曹操心目中的他地位却没有降低,曹操对待夏侯淳非常赏识,经常与其一起出席重要会议,而且还同车出行。他究竟有什么优点能让曹操如此重用他呢?首先来说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忠心无人可及,曹操手下并不缺乏能征善战的猛将,对于曹操而言一个武将的人品比能力更加重要,关于夏侯淳对曹操的忠诚,我们可以从两件事情侧面看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曹操被封魏王时,汉献帝下令对他的手下加官进爵,夏侯淳拒绝了朝廷的任命,并明确表示只做魏官而不做汉官,第二件事就是夏侯淳的谥号为忠。第二点就是夏侯淳的能力很强,他负伤后退居二线,负责管理曹魏大后方,,为比曹操每次外出征战,都由夏侯淳坐镇后方,保证了曹魏的大本营的稳定,也为曹操解决了后顾之忧。第三点就是夏侯淳品德高尚,他虽投身军旅但是勤学好问,经常向一些名士请教,而且为官清廉公正无私,对于士兵非常体恤,因此得到很多人的敬重。第四就是夏侯淳最早跟随曹操,两人关系亲密,在数十年的征战过程中夏侯淳劳苦功高,同时曹操和夏侯淳两家还是姻亲,关系更加密切。

综上所述,夏侯淳虽然过早离开战场,军功很少,但是对于曹魏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曹操对其十分器重。


最美的露儿


夏侯惇,字元让,他是三国曹魏的名将,是西汉夏侯婴之后,曾做过建武将军、大将军、封高安侯。夏侯惇去世后,追谥号忠侯。他是曹魏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曹操账下有诸曹、夏侯两个重要家族,夏侯惇和曹仁则是代表人物。夏侯惇亦深受曹操的器重。


那夏侯惇为什么深受曹操的器重呢?

夏侯惇英勇善战,在曹操讨伐黄巾军时,夏侯惇已经追随了曹操。可谓是很早就追随曹操之人。后董卓乱政,夏侯惇亦受到曹操的信用,跟着曹操在扬州招兵。

后来夏侯惇常常是为曹操镇守后方,让曹操征讨别人时没有后顾之忧,因为曹操后方在夏侯惇的治理下,让曹操有一个稳固牢靠的后方,这一点其功劳是很大的。

同时夏侯惇对曹操非常的忠心,当时曹操账下将领都封的是魏的官号,但只夏侯惇还是汉朝的官号。这并不是说曹操猜忌夏侯惇,反而说明曹操对夏侯惇更敬重。


因为当时曹操虽然位高权重、掌握大权,但他名义上还是汉朝的官员,而夏侯惇在曹操心里,是跟他一样的,都是汉朝的官,他们是同事、同僚的关系。因为夏侯惇在曹操心里地位重,所以就不肯让夏侯惇屈就魏官号。

但是夏侯惇为了表明他对曹操的忠心,于是强烈请求授予魏官,最终曹操答应了夏侯惇,封他为魏前将军。

因为夏侯惇对曹操很忠心,又是较早就开始追随曹操的,同时夏侯惇能力又强,在曹操心中夏侯惇就是他最为得力、最为信任的助手之一。夏侯惇也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做出很多贡献,所以夏侯惇会受到曹操的器重。


中孚鉴


夏侯惇能深受曹操器重,有多方面的原因。夏侯惇,字元让,是沛国谯县人,夏侯婴之后。他十四岁的时候,跟老师学习,有人侮辱了他的老师,夏侯惇就把那个侮辱他老师的那个人杀掉了,也因此而闻名。曹操刚刚起兵时,他就常常作为偏将跟随曹操征战四方。曹操代理奋武将军,任用他做司马,另外带兵驻扎在白马。曹操讨伐陶谦,让夏侯惇留下防守守卫濮阳。曹操自徐州回来,夏侯惇跟着去讨伐吕布,被流矢射中,左眼受伤。当时天气干旱,蝗虫肆虐,夏侯惇就把太寿河截断,建造水库,他亲自背土,率士兵劝大家种稻子,百姓靠这些从而得到利益。夏侯惇又改兼职担任河南尹。曹操平定河北的时候,他担任大将军后拒。邺城被攻下后,夏侯惇升迁伏波将军,担任河南尹和以往一样,同意他根据情形随便处理政务,不需要受法令制度的拘束。建安十二年,计算他前后的功劳,增加其封邑一千八百户。建安二十一年,他随曹操讨伐孙权回来,派遣他统领二十六军军队,留守驻扎居巢,曹操赏赐给他乐队舞伎和有名的歌女。曹操极看重和亲近夏侯惇,常常召见他,和自己共同乘坐一辆车,而且可以进出自己的卧室,当时没人能与之相比。夏侯惇被任命做了前将军,都督统领各军队回到寿春,之后又转到召陵驻扎。曹丕就任魏王的时候,用夏侯惇做大将军,几个月以后,夏侯惇去世。

夏侯惇很尊敬老师,亲自去接,听他们讲授课程。他为人清廉节俭,有多余的钱财就把它施舍给别人。


笑看人生说隋朝


夏侯将军之所以能被曹操重用之始末,须从以下3几点分析:

1.曹操的性格。曹操者人间之奸雄也,能屈能伸会变通。最不喜欢的的人就是自作聪明,例如杨修之辈等。曹操最喜欢的就是中庸之人,五子良将就是最好体现,为什么呢?这里的良本人觉得有两层含义:一,可以文治,会计谋,能分析局势,不鲁莽。二,可以武治,有忠心,敢拼搏,战场勇武。所以看看五子良将而言,每个人都可以独当一面。这里不禁又要分析一下刘备那里的五虎上将了,个人感觉五虎上将中只有赵云才可以算是良将,良将是可以攻城的,可以守城的,可以治城的,而虎将攻掠可行,治守不足。所以关羽就是虎将最典型的例子,然赵云就不一样,可以分析局势,有勇有谋。这就好比做生意,良将就好比细水长流的生意,百年老字号,而虎将就是促销品,火爆一时的流行品。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曹操跟刘备的用人识人方针的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刘蜀最后被曹魏所灭,因为曹操的队伍里提倡“良”。

2.先看夏侯惇的背景——夏侯端在曹操举兵讨伐黄巾军时,便已跟随,担任裨将。初平四年(193年),曹操征陶谦,留夏侯惇守濮阳。可是张邈、陈宫叛迎吕布,曹操的家眷都在鄄城,夏侯惇率军队轻装前往救援,正好与吕布的军队相遇,双方交战。吕布军退回,救下曹操家眷。再看他的性格——夏侯惇好学、专师,虽身在军旅,但也会亲自迎接老师来讲学。且为人刚烈,虽然他位高权重,但生性俭朴,一生淡泊,有多余家财便会分及部下。通过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夏侯惇身上就曹操最看重的忠勇二字,又能在危难时解救自己的家属,曹操怎么能不喜欢。更何况并非是屡战屡败,其实夏侯惇为曹操办成许多事!详见三国志及三国演义!

3.正是因为夏侯惇下了战场可以文治,上了战场可以武治,所以符合曹操的用人政策,更兼他为人低调中庸且忠勇,因此才能被曹操重用而不弃,死后被封为忠候!之前点评有人推荐本人今后答完可以带点图更能体现情感,因此本人找了一张能与夏侯惇相匹配的图,如有不妥还望各位看官指正!


历史新奇观点


夏侯惇绰号“盲夏侯”,又称独眼将军,夏侯婴之后,官至大将军。夏侯惇是曹操最亲重的将领,“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文能劝课农桑、治河断水、安定后方,武能都督统帅、扫荡丑类、绥靖地方,可以算得上曹魏开国第一名将。

作为以为留家可以像萧何一样稳定后方,出外可以像韩信一样领兵征战的功勋人物,居然没什么事迹流传,想来想去,应该是得罪了陈寿,历史记载很短,流传下来的英勇事迹也比较少,最脍炙人口的故事竟然是拔矢啖睛。




文士野


我用我以前自己在头条上发表的文章来回答这个问题

当做生意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要融资、入股将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夏侯惇就是曹操在自己事业初期最大的合伙对象之一。用大白话说夏侯惇就是曹氏股份集团董事局董事之一、是曹氏集团的主要缔造者。

公元200年官渡大战爆发、曹操任命夏侯惇为河南尹,并布置了防备关中诸侯巩固许昌侧翼的任务,夏侯惇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为官渡大战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夏侯惇的功劳并不亚于留守许昌做后勤保障的荀彧。

也就是说夏侯惇之所以能当大将军靠的并不是军功而是政绩,曹操从兖州起兵夏侯惇就一直是曹操在政务工作上的左膀右臂,尤其是与军事相关的政务。简单来说就是军政、曹操打仗赖以生存的根本军政,屯田制。前面我们提到的英勇救出被绑架的夏侯惇的那位韩浩就是屯田制的主要执行人,也是夏侯惇的部下。夏侯惇在率兵驻守的同时领兵断水筑陂塘并且亲自背土做堰,陂塘技术是在东汉时期改良的新型农业技术,农田灌溉率非常高,凡是夏侯惇驻守过的地方他都修筑了陂塘,陂塘修筑之后夏侯惇鼓励百姓做好农业生产,使当地百姓一直受益。(基本上曹操的主要军事区域夏侯惇大将军都镇守过)

俗话说的好打仗就是就是打经济,在古代最直接的经济筹码未必是钱,而是粮食。因为夏侯惇、韩浩等人的努力使得曹操集团的粮草的囤积量一直笑傲汉末群雄,这才是曹操能够统一华北的根本原因之一。刘邦曾经说过他得天下的第一功臣不是韩信、不是张良而是萧何。夏侯惇在魏国就类似于汉之萧何、蜀之诸葛亮。这个大将军是当得的。有人会说搞后勤工作可能夏侯惇比荀彧差很多吧,不错荀彧确实厉害,但是大家有一点别忘了,荀彧是汉臣。夏侯惇是如假包换的魏臣。这里有个夏侯惇不受汉职的典故,夏侯惇忠心于魏武帝,当时各将领都是授予的魏的官号,只有夏侯惇仍然拜受汉朝的官职,便上书希望魏武帝封他为魏官,表明他是忠于魏的。但魏武帝却认为夏侯惇与他同为汉朝官员,属于汉朝同僚,夏侯惇如何能屈就魏的官号,然而夏侯惇依然强烈的请求,最终魏武帝只能答应其请求封他为魏前将军。公元233年、魏青龙元年夏侯惇因功配享曹氏宗庙,这是曹魏集团对夏侯惇最大的肯定。

夏侯惇是魏国的萧何诸葛亮曹操如何不器重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