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一個資優生不難,但要教出一個好人緣的孩子卻不容易

很多人以為,只要父母有禮貌,以身作則,小孩就會有禮貌。事實上不是這樣!身教當然重要,不過適當的提醒跟教育也是必須的。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教出一個資優生不難,但要教出一個好人緣的孩子卻不容易

圖源:Shutterstock

親子天下專欄作家,著有《分數之外的選擇 - 陳安儀的教育實驗手記》;協力指導《給中學生的專題寫作術:一輩子都需要的關鍵寫作力,從現在開始學習!》



小孩漸漸大了,開始想要邀請同學到家裡玩,有時候,也會受邀到別人家、參加生日聚會。

我發現,到別人家作客,是測試孩子「社會化」與否最好的機會。

一個孩子是否懂得適當的應對進退、察言觀色、體貼有禮,平日種種的習慣教養,在這個時候,便一覽無遺。

很多人以為,只要父母有禮貌,以身作則,小孩就會有禮貌。

事實上不是這樣!

身教當然重要,不過適當的提醒跟教育也是必須的。孩子不一定都看得到我們禮貌的一面,有時候他只看到我們跟熟朋友沒禮貌的親暱行為,會誤以為跟誰都可以這樣。

另外一點就是,很多媽媽容忍孩子在家對她沒禮貌,使得孩子也習慣瞭如此。

因此,我認為,孩子的禮貌是要「教」、要「提醒」的。

我就曾經看過很多獨生子女跟大人講話時,感覺就像個大人,他學大人與平輩的語氣講話,「白痴」、「笨蛋」隨易的放在嘴裡,對不熟的人也這樣,這都是缺乏教導的緣故。

可惜,很多爸媽忽略了這個部分的教育,讓孩子成為不受歡迎的小客人。

以下是我的觀察與認知,如果可以將這類事項,平日常和孩子演練,叮嚀、教導,孩子出門在外,就不會有離譜的行為舉止了。

教出一個資優生不難,但要教出一個好人緣的孩子卻不容易

圖源:Shutterstock

01 見面一定要打招呼

上同學媽媽的車、或進入同學的家庭,首先應該要記得「問好」。

大聲、清晰、簡單的一句:某某媽媽好、早安,都是一個讓人愉快的開始,給人一個很好的印象。

其實,我倒不覺得去同學家玩,一定需要帶什麼伴手禮,但是合宜的問候是很重要的。

而且,問候的對象應該要很全面。如果不知道稱呼,可以教小孩私下問同學,或是當面請問對方,都沒有關係。

有一次,我當「接待家庭」時,一個來自新加坡的小女孩看到我家奶奶,就很大方的問我:“請問,我該怎麼稱呼這位婆婆?”我告訴她可以跟女兒一起叫「奶奶」,她就立刻點頭大聲說:“奶奶好!”就令奶奶很開心,感覺非常舒服。

稱呼在各個地方有不同的習慣,有些外國人習慣直接叫長輩名字,但在某些地方這樣卻不禮貌,我覺得有禮大方的直接詢問:“我該怎麼稱呼您?”是比較直接且不失禮的方式。

02 可以「讚美」,但避免「評論」

進入別人的車子或房子,最忌諱的就是當面品評:”你家好小喔!”、“你家好亂喔!”、“你家很有錢喔!”、“你家的車是什麼牌子?多少錢?”

不管是私底下跟同學竊竊私語,或是當著對方父母大聲講出口,無疑的都會令人十分尷尬。但是,現在的孩子口無遮攔,這類狀況經常發生。

有一次,我們帶孩子去朋友家作客,當時才五歲的孩子,無意間脫口而出:“你家車庫好小喔!”跟我們家小區車庫比起來,私人車庫當然小很多,雖然他言者無意,但聽起來一定很令人不舒服,幸好對方是個真正大亨級生意人,一點兒也不在乎。

不過,一回家,這兩個小孩就被我教訓了一頓。

還有一次,有小孩來我們家玩,脫口就問:“你家這麼大,為什麼不請傭人啊!”當場也令人頗為傻眼。

那麼,進入別人家,我們可以說什麼呢?

首先,可以教導小孩學習「讚美」。

例如“你家的___很漂亮喔。”或者“我喜歡你家的佈置。”或是“你家好乾淨喔!”、“玩具好多喔!”都是適當的讚美,但是也不必太刻意。就算什麼都不說,也比胡亂批評要來得好。

03 說話的禮節

關於說話,有很多禮節其實應該在平日就要教導孩子。比方像:不打斷別人說話、大人說話時不插嘴、說話時要直視對方、對方問話要回答……

不過,我覺得還有一點常常是家長很容易忽略的,那就是:“不在眾人面前說悄悄話。”

很多孩子到陌生家庭作客時,因為有點害羞,所以常常有什麼問題就附耳對同學說,再叫同學去問家長,這是一個很常見、但其實並不禮貌的習慣。

鼓勵孩子勇敢的直說:“請問……”是沒有關係的,尤其是在大家一起吃飯時,耳語會非常令人不舒服。

此外,要記得凡事加上「請」,並記得要加「稱呼」。

現在很多少爺、小姐,到了人家的家裡,拿著喝空的杯子,順手搖一搖就說:“我要喝水。”每當這種時候,我都會笑著糾正:“你應該要說,桐桐媽媽,請問可以給我一杯水嗎?”

還有一種就是「不裝熟」,有些孩子在家拍媽媽拍習慣了,因此在叫人的時候,以「拉人家的手臂」、「搖人家的肩膀」代替稱呼。

除非真的是非常熟,否則這些動作都不是很禮貌,應該要儘量避免。

教出一個資優生不難,但要教出一個好人緣的孩子卻不容易

圖源:Shutterstock

04 吃飯的禮節

吃飯時,兩手放在桌上、不翹二郎腿、不胡亂翻攪菜餚,不端著飯碗到處跑,這些是基本的禮貌。

我常遇到讓人不快的狀況是:不停的竊笑、耳語,或者是自顧自的一邊玩一邊吃、跟同學聊個沒完。

照理說,大孩子應該比小小孩懂這個道理,但我後來發現,每每是大孩子容易這樣做。

其實,跟家長一同用餐,最好保持適當的安靜,如果要聊天,話題應該要顧及餐桌上的每一個人。

此外,要夾桌上最後一道餐點時,應該要問:“請問還有人要吃嗎?”或“我可以吃嗎?”而非自私的一筷子夾走。

吃飽要先離席,要先禮貌的告知:“我吃飽了,大家慢用。”再離開。

一般說來,我都告訴孩子,餐後,幫忙將碗筷收拾並放進廚房,是令人覺得很貼心的。或是問一聲:“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如果同學媽媽堅持要你放著不要動,那就說聲謝謝,再隨主人意就沒有關係了。

至於吃點心或零食,最好詢問一下在哪裡吃。

很多主人家並不喜歡小孩到處吃東西。我好幾次在小孩走後,發現黏在玩具間地上的糖果、甚至口香糖,真是有種令人吐血的感覺。

05 遊戲的禮節

如果要取用主人家的玩具,必須先問過主人:“我可以玩這個嗎?”、“我可以拿到那邊去玩嗎?”

如果要出入別人房間,也要事先先詢問,不可以隨意翻動主人家的抽屜、櫥櫃,或是不禮貌的探頭探腦。

遊戲期間,應該注意不要在別人家中奔跑、發出大噪音。除非主人允許,否則也不該擅動寵物飼料、或是餵食。

像我就非常頭疼有些小孩很喜歡到人家家玩「捉迷藏」。

有時候與對方不熟,不好意思禁止,眼看小孩在房中亂竄,把東西弄得一團亂,父母也不管制,實在是無言以對。

更有甚者,小孩竟一頭鑽到我房間去擅開計算機、玩起電動來了,實在是令人傻眼!還有一次小朋友來我家,事後我真的非常生氣,因為我家魚缸被倒滿了飼料!不但浪費一罐飼料,還害得我得重新換水,增添不少麻煩。

最後,玩完玩具,一定要記得收拾,才是個討人喜歡的客人喔!

06 如廁的禮節

不知道廁所在哪裡或開關如何使用,可以大方詢問。衛生紙用畢,除非主人特別交代,在臺灣一般是不丟進馬桶,而是丟垃圾桶的。

如廁完畢,一定要衝水。還有,記得要提醒小孩「關門」。

大多數小孩在家上廁所不關門,所以到外面去也沒這習慣。不過五、六年的孩子已經大了,應該要知道那是不禮貌的行為。

此外,最重要的是,如廁完記得回頭檢查一下:馬桶衝了沒?有沒有把尿滴到馬桶座上?衛生紙有沒有丟準?洗完手不要亂甩,把人家地上弄得都是水。

上個廁所弄得髒兮兮,這些都會讓主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07 離開的禮節

玩完了,首先要記得幫忙把善後整理一下,下次再度作客的機會保證增加很多!此外,要離開前對家長說聲「謝謝XX媽媽」,這是一定要的。

但是現在很多小孩真的連這點習慣都沒有,送到目的地,下車就跑了,還要我提醒才會回頭說聲謝謝。

招待了一群白眼狼,真是情何以堪啊!

雖然這些該注意的地方看起來很繁瑣,但其實都是很基本的禮儀。

只是小朋友如果未經提醒,常會忽略而不自知。

以前農業社會,大家互相串門子,孩子一起玩,大人也會順口糾正其行為,現在都市叢林,到人家家作客機會不多,現代人客氣也不方便直講,錯失很多教養良機,以至於小孩沒有禮貌而不自知。

在學校中,同儕有同儕之間的語言,但是一個社會化的青少年應當可以辨別得出,和熟悉的同學講話和陌生的外人講話,應該有所區別。

在熟悉的同儕之間說話刻意禮貌,會變得很虛假,容易被排擠;但在陌生環境中不這麼做,則會被視為「沒家教」。

在此,也順便提醒父母,要教出一個資優生不難,但要教出一個好人緣的孩子不容易,往往需要我們以身作則,隨時提醒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