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5种“爱”和10种“害”

小喇叭:刘鸿雁工作室,一对一微信咨询进行中,有书面咨询回复与文字、语音咨询,满足不同家长的需求,如果您对孩子教育、家庭关系、个人成长存在困惑,请留意文末的预约二维码。


随着孩子长大上学,以为可以歇一歇了,没想到又要围绕着孩子是否读兴趣班,接送孩子上补习班,晚上还要辅导孩子写功课……多少中国妈妈是这样的遭遇?


妈妈的5种“爱”和10种“害”


勤劳妈妈的缩影:

早上起床后,匆忙为家人准备早饭,自己早餐顾不上吃就忙着给孩子冲奶粉,喂饱了孩子,老公吃饱上班了才轮到自己吃早餐。


一边洗碗、拖地、清洗宝宝脏衣服……还要一边跟孩子玩儿,忙了两小时终于可以出门买菜了,一手拎着垃圾,一手推着婴儿车,肩膀上还有挎包装5着宝宝奶瓶、水杯……


手忙脚乱选齐了该买的肉和菜后,婴儿车上放着刚买的菜,然后推着孩子回家了。


中午煮饭了,让孩子坐在厨房门外,自己一边炒菜一边留神孩子在干什么。孩子一阵哭喊,妈妈狂奔过去,一回头菜烧焦了!


中午吃饭了,孩子不喜欢吃,一会摸摸玩具,一会拍打桌子,妈妈耐着性子一勺一勺哄着给孩子喂饭,冷不防孩子打掉了碗筷,妈妈终于爆发了。


随着孩子长大上学,以为可以歇一歇了,没想到又要围绕着孩子是否读兴趣班,接送孩子上补习班,晚上还要辅导孩子写功课忙得焦头烂额……多少中国妈妈是这样的遭遇?


其实,带孩子可以不用这么累,那么怎么做到有智慧的爱孩子呢?


智慧妈妈的5种“爱”


1.妈妈决定孩子吃什么,孩子决定怎么吃


由妈妈决定孩子今天吃番茄还是牛肉或是其他食物,只要食物准备好了,放到孩子面前,给孩子戴上围脖。吃还是不吃、吃多还是吃少、吃番茄还是不吃牛肉,让孩子自己决定。


食物掉地上了涂衣服里了不责骂、不帮忙,当孩子停止了勺子筷子的时候,你只需要问一句“不吃了吗?”就可以收掉。孩子会养成很好的习惯——吃饭是自己的事儿,如果因为不好好吃饭而导致饿肚子,那是自己没好好吃饭的结果!


2.妈妈确保孩子的安全,孩子决定怎么玩

  

外国的不少家庭都有幼儿玩耍的专门区域,确保了孩子不出意外后,家长可以自由做自己的事情,该做家务做家务、该看书看书,互不干扰。孩子虽然有时候需要大人的陪伴,但是玩耍的时候,专注对他们来说更好,他们能从普通的玩具里发现趣味甚至“宝藏”。


带孩子外出时也是如此,只要确保没有危险,偶尔抬头看看孩子的动向,大人就可以看书或干其他事情,而不是一步不离孩子。


在大人的放任下,他们逐渐学会主动交朋友、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也会放松地去寻找环境中的小乐趣。


过多关注孩子的父母,到头来一些孩子本应自然学会的东西反而要父母去教,遗憾的是也教不来。比如创造力、交朋友、解决矛盾的能力等。


3.妈妈“指手划脚”,孩子自己动手

  

当孩子到了2岁左右,他们会很热衷“插一脚”,比如父母在拖地,孩子也说要拖;妈妈在洗衣服,孩子也说要洗……这是让孩子变得勤劳、爸妈可以偷懒的绝好机会,过了这阶段,你想让孩子“动一动”都难。


做家务了可以让孩子参与,让孩子收拾玩具、擦小床、丢垃圾、叠小衣服,外出时让孩子拿个小袋子。


孩子完成时不要忘记称赞一下,自豪感和成就感会让孩子更乐意动手,养成习惯后,干活将成为孩子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如同呼吸、进食一样简单,而不需要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劳动的意义”。


4.妈妈负责支持孩子的兴趣,孩子决定“学”或“不学”。

  

该如何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不少父母育儿路上的难题。因为不仅孩子的兴趣不容易抓准,并且当孩子不敢兴趣时父母也会抓狂。似乎孩子没有一个兴趣爱好,就是父母最大的失败。


其实孩子喜欢做某件事情时,父母不阻止,并且支持孩子一直做下去的就是兴趣

当孩子不感兴趣了或者兴趣转移了,妈妈也无需强迫,因为强迫的也就不是兴趣了。


只有孩子自主带着热情做,才会投入并且最终得到收获,“强迫的果子不甜”,在孩子的兴趣上也是如此。


发掘孩子兴趣的小技巧:


妈妈的5种“爱”和10种“害”


很快记住诗歌或歌词→语言天赋

很快感知父母的情绪→擅长社交

方位感很强→想象力丰富

哼唱时随意编歌词→音乐天赋

经常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逻辑能力

经常模仿旁人或电视人物→表演天赋

经常画画写写并且唯妙唯俏→画画天赋


5.妈妈负责当“小白”,孩子决定是否完成作业

  

父母需要知道的一点是——孩子作业的目的是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的,爸妈没必要“指点”他们


当孩子写作业时,妈妈完全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当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干脆当当“小白”吧,你的牺牲会换来孩子的积极思考和寻找解答方法的动力,否则你的“尽责”会抹杀了孩子这些动力。


当孩子由于作业拖拉而未能完成作业时,不指责不动怒,让孩子决定是否按时睡觉还是第二天接受老师的批评,这些举动会让孩子负起责任——做不做作业是自己的事情


妈妈的“错爱”,等同于“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父母的行为举止和爱子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下面这10个错误的爱子方式,其实是在害孩子呐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当父母把满满的爱给予孩子时,是否想过这种爱也有可能伤害到孩子的成长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家长所谓的爱孩子的方式都是有问题的,就如同下面的这十种爱的方式,其实就是一种错爱。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


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3、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4、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5、祈求央告

  

妈妈的5种“爱”和10种“害”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6、包办代替

  

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


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责任

,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7、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


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8、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


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9、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


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10、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


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温馨提示:头条号上现有不少家长咨询儿童心理问题,因三言两语无法获取全面信息,也无法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议。刘鸿雁工作室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预约请加微信号“lhyxinli”,注明“头条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