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5種“愛”和10種“害”

小喇叭:劉鴻雁工作室,一對一微信諮詢進行中,有書面諮詢回覆與文字、語音諮詢,滿足不同家長的需求,如果您對孩子教育、家庭關係、個人成長存在困惑,請留意文末的預約二維碼。


隨著孩子長大上學,以為可以歇一歇了,沒想到又要圍繞著孩子是否讀興趣班,接送孩子上補習班,晚上還要輔導孩子寫功課……多少中國媽媽是這樣的遭遇?


媽媽的5種“愛”和10種“害”


勤勞媽媽的縮影:

早上起床後,匆忙為家人準備早飯,自己早餐顧不上吃就忙著給孩子衝奶粉,餵飽了孩子,老公吃飽上班了才輪到自己吃早餐。


一邊洗碗、拖地、清洗寶寶髒衣服……還要一邊跟孩子玩兒,忙了兩小時終於可以出門買菜了,一手拎著垃圾,一手推著嬰兒車,肩膀上還有挎包裝5著寶寶奶瓶、水杯……


手忙腳亂選齊了該買的肉和菜後,嬰兒車上放著剛買的菜,然後推著孩子回家了。


中午煮飯了,讓孩子坐在廚房門外,自己一邊炒菜一邊留神孩子在幹什麼。孩子一陣哭喊,媽媽狂奔過去,一回頭菜燒焦了!


中午吃飯了,孩子不喜歡吃,一會摸摸玩具,一會拍打桌子,媽媽耐著性子一勺一勺哄著給孩子餵飯,冷不防孩子打掉了碗筷,媽媽終於爆發了。


隨著孩子長大上學,以為可以歇一歇了,沒想到又要圍繞著孩子是否讀興趣班,接送孩子上補習班,晚上還要輔導孩子寫功課忙得焦頭爛額……多少中國媽媽是這樣的遭遇?


其實,帶孩子可以不用這麼累,那麼怎麼做到有智慧的愛孩子呢?


智慧媽媽的5種“愛”


1.媽媽決定孩子吃什麼,孩子決定怎麼吃


由媽媽決定孩子今天吃番茄還是牛肉或是其他食物,只要食物準備好了,放到孩子面前,給孩子戴上圍脖。吃還是不吃、吃多還是吃少、吃番茄還是不吃牛肉,讓孩子自己決定。


食物掉地上了塗衣服裡了不責罵、不幫忙,當孩子停止了勺子筷子的時候,你只需要問一句“不吃了嗎?”就可以收掉。孩子會養成很好的習慣——吃飯是自己的事兒,如果因為不好好吃飯而導致餓肚子,那是自己沒好好吃飯的結果!


2.媽媽確保孩子的安全,孩子決定怎麼玩

  

外國的不少家庭都有幼兒玩耍的專門區域,確保了孩子不出意外後,家長可以自由做自己的事情,該做家務做家務、該看書看書,互不干擾。孩子雖然有時候需要大人的陪伴,但是玩耍的時候,專注對他們來說更好,他們能從普通的玩具裡發現趣味甚至“寶藏”。


帶孩子外出時也是如此,只要確保沒有危險,偶爾抬頭看看孩子的動向,大人就可以看書或幹其他事情,而不是一步不離孩子。


在大人的放任下,他們逐漸學會主動交朋友、學會自己解決問題,也會放鬆地去尋找環境中的小樂趣。


過多關注孩子的父母,到頭來一些孩子本應自然學會的東西反而要父母去教,遺憾的是也教不來。比如創造力、交朋友、解決矛盾的能力等。


3.媽媽“指手劃腳”,孩子自己動手

  

當孩子到了2歲左右,他們會很熱衷“插一腳”,比如父母在拖地,孩子也說要拖;媽媽在洗衣服,孩子也說要洗……這是讓孩子變得勤勞、爸媽可以偷懶的絕好機會,過了這階段,你想讓孩子“動一動”都難。


做家務了可以讓孩子參與,讓孩子收拾玩具、擦小床、丟垃圾、疊小衣服,外出時讓孩子拿個小袋子。


孩子完成時不要忘記稱讚一下,自豪感和成就感會讓孩子更樂意動手,養成習慣後,幹活將成為孩子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如同呼吸、進食一樣簡單,而不需要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勞動的意義”。


4.媽媽負責支持孩子的興趣,孩子決定“學”或“不學”。

  

該如何發展孩子的興趣愛好,是不少父母育兒路上的難題。因為不僅孩子的興趣不容易抓準,並且當孩子不敢興趣時父母也會抓狂。似乎孩子沒有一個興趣愛好,就是父母最大的失敗。


其實孩子喜歡做某件事情時,父母不阻止,並且支持孩子一直做下去的就是興趣

當孩子不感興趣了或者興趣轉移了,媽媽也無需強迫,因為強迫的也就不是興趣了。


只有孩子自主帶著熱情做,才會投入並且最終得到收穫,“強迫的果子不甜”,在孩子的興趣上也是如此。


發掘孩子興趣的小技巧:


媽媽的5種“愛”和10種“害”


很快記住詩歌或歌詞→語言天賦

很快感知父母的情緒→擅長社交

方位感很強→想象力豐富

哼唱時隨意編歌詞→音樂天賦

經常提出稀奇古怪的問題→邏輯能力

經常模仿旁人或電視人物→表演天賦

經常畫畫寫寫並且唯妙唯俏→畫畫天賦


5.媽媽負責當“小白”,孩子決定是否完成作業

  

父母需要知道的一點是——孩子作業的目的是檢查孩子的學習情況的,爸媽沒必要“指點”他們


當孩子寫作業時,媽媽完全可以做自己的事情;當孩子遇到不懂的問題時,乾脆噹噹“小白”吧,你的犧牲會換來孩子的積極思考和尋找解答方法的動力,否則你的“盡責”會抹殺了孩子這些動力。


當孩子由於作業拖拉而未能完成作業時,不指責不動怒,讓孩子決定是否按時睡覺還是第二天接受老師的批評,這些舉動會讓孩子負起責任——做不做作業是自己的事情


媽媽的“錯愛”,等同於“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教師,父母的行為舉止和愛子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下面這10個錯誤的愛子方式,其實是在害孩子吶


沒有父母不愛孩子,當父母把滿滿的愛給予孩子時,是否想過這種愛也有可能傷害到孩子的成長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家長所謂的愛孩子的方式都是有問題的,就如同下面的這十種愛的方式,其實就是一種錯愛。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2、過分注意

  

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


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家裡人都要圍著他轉,並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


3、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4、生活懶散

  

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遊遊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5、祈求央告

  

媽媽的5種“愛”和10種“害”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6、包辦代替

  

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說:“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


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責任

,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這絕不是聳人聽聞。


7、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


後來為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8、剝奪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裡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


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9、害怕哭鬧

  

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


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10、當面袒護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


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溫馨提示:頭條號上現有不少家長諮詢兒童心理問題,因三言兩語無法獲取全面信息,也無法有針對性地給出建議。劉鴻雁工作室提供一對一諮詢服務,預約請加微信號“lhyxinli”,註明“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