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总医院抗疫一线:“消失”在发热门诊的一个月

2020年1月24日,大年三十,紧随新冠疫情防控需要,深圳大学总医院发热门诊正式开始24小时接诊。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按照医院要求,第一梯队成员陆续从一线下撤,开始了为期14天的居家隔离,迎来自己“一段难得的小时光”。

深大总医院抗疫一线:“消失”在发热门诊的一个月

经历了疫情严峻考验的第一梯队中,不仅有感染科医生,还集合了全院多位内科、全科医护人员,有呆萌新人90后、有美少女战士、有“网红”老医生,在这个临时抱团的队伍中,每个人都凭借各自的专业与经验,相互扶持撑起令人窒息的沉重,也在穿过黑暗时,写下人生最好的一笔。

深大总医院抗疫一线:“消失”在发热门诊的一个月

汤全珍:和前辈们一起 打赢这场硬仗

院感科 90后

2月24日,汤全珍开始在租住的房子里进行14天的居家隔离。到这一天为止,她刚好在24小时发热门诊上了整整一个月的班。再之前,作为感染科医生,她一直按照常规排班在工作日上班,原本相对轻松的发热门诊,在2020年1月之后,越来越忙。1月17日,医院进行了一次接诊新冠病毒患者的大演练,演练结束后,汤汤退掉了回湖南老家的火车票,她感觉这里更需要自己。

除夕当天,汤全珍在电视上看到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抗疫的报道,有点想哭,也“更加坚定了坚守岗位的决心,想要和前辈们一起打赢这场战争”。

这里有全副武装、穿雨衣、戴橡胶手套和泳镜的病人,这里有毫无心理准备坚决不肯隔离的病人,这里还有疑神疑鬼反复查核酸还不放心的病人,不过,大部分病人很友善,看到医生面屏起雾、额头流汗,都会说一句医生你辛苦了。“我知道,他们最渴望的,是一句肯定的答复。医生这份工作,能够及时高效地解决问题,真的很重要。”

在工作中,汤全珍从刚开始的忐忑慢慢变得踏实,交接班的时候,还会和同事彼此交流一下小贴士,“口罩最容易不舒服,想办法在疼的地方垫点东西”“头发剪短点,不然就包严一点”“脱防护服,旁边有镜子,盲区注意观察,慢慢脱,不要急”,点点滴滴都是互相支撑的力量。她也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份值得坚守的工作”。

汤全珍刚刚参加工作一年多,以前从未在外面过年,这次不单春节回不了家,还要跟发热患者、疑似患者直接接触,爸爸妈妈非常担心,每天微信、电话碎碎念。妈妈想给她寄些好吃的,湖南的腊肉腊肠,可是汤汤不同意,因为乡下发快递不方便,不希望他们出门去远处。

开始居家隔离前,汤汤买了很多菜,每天自己做饭,然后看看综艺,看看书,“很久没有这么放松过”,不过她最想做的事还是能回家看看家人,特别想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拥抱一下,疫情让她对曾经并不特别在意的日常生活有了不同的感受。

深大总医院抗疫一线:“消失”在发热门诊的一个月


张倩:我和妈妈都去了发热门诊

心血管内科 90后

张倩也是独生女,老家在东北,一月初,她提前休年假回了趟家,过年原本就打算留在深圳。新冠疫情爆发后,张倩果断报名支援发热门诊,被医务部选中后,经过培训,年初一,她正式去了发热门诊报到上班。说起家人知道她的决定后并没有太反对,张倩忍不住笑了一下,“因为我妈自己也去了呀”。

张倩的妈妈是黑龙江肇东市一家医院的门诊护士长,疫情爆发后,她申请加入了发热门诊。大年三十,张倩和妈妈都在医院度过,没有什么过年的感觉,不过母女俩互相承诺,一定会让自己平平安安。

去年刚刚结束在广州规培的张倩,8月入职深大总医院,作为一名心内科住院医师,她对发热门诊的各种程序相对陌生,碰上这次前所未有的疫情,刚开始的几天,心里也是直打鼓。但在小伙伴们的鼓励下,接诊、询问、查体、采样、看检查单,很快就适应了,而且越来越熟练。

一次,她和院感科的彭净医生一起去医学观察点为隔离人员进行核酸采样,加上疾控医生,四组医护一下午完成近百人,最终有好几例确诊。那也是工作中最危险的时刻之一,这样的集中采样,一个月中张倩参加了两次。

每当得知接诊过的病人最终确诊,张倩会和其他医生一起拼命回忆,从病人进门的一刻,到询问、检查的各种环节,梳理着当天门诊所有医护和病人的一举一动,是否存在防护漏洞。

2月24日,张倩从发热门诊一线撤了下来,因为肇东疫情较轻,妈妈比她还早撤了几天。现在母女俩各自在家隔离,每天报平安,以前很少做饭的张倩,把刚学会的蒸包子发在了微信上,和妈妈做的红烧鱼合了个影。

深大总医院抗疫一线:“消失”在发热门诊的一个月


​​李珮瑜:和孩子的一次视频,惹哭了整个办公室

发热门诊 80后

医院感染科的几位女医生、女护士感情很好,元旦时她们拍了一组美照,疫情爆发后,穿上防护服,“美少女出征”。眼神明亮的李珮瑜是其中最飒的小姐姐,看照片完全想象不到,她已经工作了13年,是发热门诊的主管护师。

从备战、培训到正式开始24小时接诊,李珮瑜一直是发热门诊的骨干,前期和医生一起整理接诊新冠患者的流程,包括挂号收费、标本采集、CT检查、网络、电话等全都要理顺。保洁人员、医辅人员、财务人员,包括放射科的工作人员来,要一个一个指导和监督他们穿脱防护服。

24小时接诊开始后,和医生比起来,护士更像是盯牢发热门诊的大管家,李珮瑜说,从病人进门后的初筛、询问到量血压、测脉搏、查血氧、采血都是护士的工作,此外还要对候诊病人合理安排和引导,带领病人去拍CT,转病人去隔离病房、急诊留观区,各环节既要衔接顺畅,又要保持距离、不扎堆,遇到不配合的病人,还要安抚情绪、进行疏导。能不能镇得住场子,全靠多年“硬功夫”。

一天深夜12点,有个妈妈背着个1岁多的小宝宝,后面还跟着个大孩子,被120从医学观察点送来医院。因为妈妈突然发烧,慌乱中,她只能带着两个孩子一起来。李珮瑜一眼看到,小宝宝光着两只脚,连袜子都没穿,那天夜里还特别冷,“这样可不行”。经过医生检查,孩子不发烧,没有其他症状,李珮瑜和医生商量后,马上给孩子爸爸打电话,让他尽快赶来,并且和酒店沟通好,安排他们换了个房间继续隔离。全家人这才像是有了主心骨,对珮瑜和医生不断道谢。

珮瑜也有两个孩子,大的10岁,小的才3岁,疫情爆发以来,她一直没回过家,每天只能和孩子视频聊天,有一天比较晚,孩子一直问“妈妈为什么不回来”,视频结束后,办公室的何嘉宜医生忍不住哭了,珮瑜也哭了,大家不知不觉都跟着哭了一场。这是疫情爆发以来,美少女战士们唯一哭过的一次。

珮瑜说,等隔离结束,她要回家好好亲亲两个孩子,给他们做顿饭,她会做一种奶油味道的面条,是孩子们最爱吃的。

深大总医院抗疫一线:“消失”在发热门诊的一个月

蔡飞跃:“网红”医生消失的一个月

全科 70后

蔡飞跃,70后,“网红”全科医生,拥有自己的公众号,在全国小有名气。文章一篇一篇慢慢地写,积累了3万铁粉,每篇推送都细腻温暖。

新冠疫情爆发后,蔡飞跃的公号安静了一个多月,有读者忍不住打探,蔡医生哪去了。原来,蔡飞跃早早请缨,加入了深大总医院发热门诊,成了里面年资最高的医生。按他的话说,“我是党员,还是党支部书记,我肯定要第一个上”,而且“全科医生上抗疫一线,很合适”。

在蔡飞跃看来,全科医生至少有两大优势。

第1, 对所有来到发热门诊的病人进行筛查,包括流行病学史的追踪,如何耐心细致地安排问题,如何从患者的回答和反馈中捕捉蛛丝马迹,这正是全科医生的拿手好戏,非常有助于完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的目标。

第2, 很多发热门诊的病人,本身就有一些基础疾病,比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胃病等等,全科医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全面,又秉持“全人的照顾”理念,能为病人提供更多帮助和便利。

根据蔡飞跃的经验,老年人发热往往暗藏隐秘的泌尿疾病,年轻人常见急性胃肠炎,而有些女性甚至会因为情绪焦虑引起体温波动。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蔡飞跃曾经在诊室里直接给病人看喉咙,随着指南和方案不断更新,他努力克制住了这个随时查体的“老毛病”,也觉得当初有点冒险,可是看上一眼,就可以“给一个更加肯定的答复,大大病人缓解焦虑”,他觉得值得。

春节前后,蔡飞跃只休息了3天,就开始加入发热门诊的工作,太太是港大医院的全科医生,也在发热门诊支援,两口子每天回家都小心翼翼地换衣服、洗澡、消毒,在家也戴着口罩,每人单独住一个房间。蔡医生的女儿今年刚好高三,说起孩子,他一向笃定的语气中也不禁带了一丝亏欠,“万一真有个什么情况,连累孩子生病隔离,就太影响学习了”。

2月中旬,蔡飞跃悄悄给自己做了个核酸检查,结果一切正常,感觉很开心。作为发热门诊的“老”医生,他一直用自己的经验为大家压阵。每天工作很累,回家收拾完就想睡觉,没有心思写文章,“我可不是为了当网红才上一线的”。28日,一个月到期,蔡飞跃值完了发热门诊的最后一个班。他说,再休息几天,我也许可以动笔了。2020年1月24到2月24日,新冠疫情全面爆发,深圳大学总医院发热门诊24小时开诊的第一个月,在这里坚守的他们,不需要致敬,但值得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