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總醫院抗疫一線:“消失”在發熱門診的一個月

2020年1月24日,大年三十,緊隨新冠疫情防控需要,深圳大學總醫院發熱門診正式開始24小時接診。如今,一個多月過去了,按照醫院要求,第一梯隊成員陸續從一線下撤,開始了為期14天的居家隔離,迎來自己“一段難得的小時光”。

深大總醫院抗疫一線:“消失”在發熱門診的一個月

經歷了疫情嚴峻考驗的第一梯隊中,不僅有感染科醫生,還集合了全院多位內科、全科醫護人員,有呆萌新人90後、有美少女戰士、有“網紅”老醫生,在這個臨時抱團的隊伍中,每個人都憑藉各自的專業與經驗,相互扶持撐起令人窒息的沉重,也在穿過黑暗時,寫下人生最好的一筆。

深大總醫院抗疫一線:“消失”在發熱門診的一個月

湯全珍:和前輩們一起 打贏這場硬仗

院感科 90後

2月24日,湯全珍開始在租住的房子裡進行14天的居家隔離。到這一天為止,她剛好在24小時發熱門診上了整整一個月的班。再之前,作為感染科醫生,她一直按照常規排班在工作日上班,原本相對輕鬆的發熱門診,在2020年1月之後,越來越忙。1月17日,醫院進行了一次接診新冠病毒患者的大演練,演練結束後,湯湯退掉了回湖南老家的火車票,她感覺這裡更需要自己。

除夕當天,湯全珍在電視上看到全國各地醫護人員馳援武漢抗疫的報道,有點想哭,也“更加堅定了堅守崗位的決心,想要和前輩們一起打贏這場戰爭”。

這裡有全副武裝、穿雨衣、戴橡膠手套和泳鏡的病人,這裡有毫無心理準備堅決不肯隔離的病人,這裡還有疑神疑鬼反覆查核酸還不放心的病人,不過,大部分病人很友善,看到醫生面屏起霧、額頭流汗,都會說一句醫生你辛苦了。“我知道,他們最渴望的,是一句肯定的答覆。醫生這份工作,能夠及時高效地解決問題,真的很重要。”

在工作中,湯全珍從剛開始的忐忑慢慢變得踏實,交接班的時候,還會和同事彼此交流一下小貼士,“口罩最容易不舒服,想辦法在疼的地方墊點東西”“頭髮剪短點,不然就包嚴一點”“脫防護服,旁邊有鏡子,盲區注意觀察,慢慢脫,不要急”,點點滴滴都是互相支撐的力量。她也越來越覺得,“這是一份值得堅守的工作”。

湯全珍剛剛參加工作一年多,以前從未在外面過年,這次不單春節回不了家,還要跟發熱患者、疑似患者直接接觸,爸爸媽媽非常擔心,每天微信、電話碎碎念。媽媽想給她寄些好吃的,湖南的臘肉臘腸,可是湯湯不同意,因為鄉下發快遞不方便,不希望他們出門去遠處。

開始居家隔離前,湯湯買了很多菜,每天自己做飯,然後看看綜藝,看看書,“很久沒有這麼放鬆過”,不過她最想做的事還是能回家看看家人,特別想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擁抱一下,疫情讓她對曾經並不特別在意的日常生活有了不同的感受。

深大總醫院抗疫一線:“消失”在發熱門診的一個月


張倩:我和媽媽都去了發熱門診

心血管內科 90後

張倩也是獨生女,老家在東北,一月初,她提前休年假回了趟家,過年原本就打算留在深圳。新冠疫情爆發後,張倩果斷報名支援發熱門診,被醫務部選中後,經過培訓,年初一,她正式去了發熱門診報到上班。說起家人知道她的決定後並沒有太反對,張倩忍不住笑了一下,“因為我媽自己也去了呀”。

張倩的媽媽是黑龍江肇東市一家醫院的門診護士長,疫情爆發後,她申請加入了發熱門診。大年三十,張倩和媽媽都在醫院度過,沒有什麼過年的感覺,不過母女倆互相承諾,一定會讓自己平平安安。

去年剛剛結束在廣州規培的張倩,8月入職深大總醫院,作為一名心內科住院醫師,她對發熱門診的各種程序相對陌生,碰上這次前所未有的疫情,剛開始的幾天,心裡也是直打鼓。但在小夥伴們的鼓勵下,接診、詢問、查體、採樣、看檢查單,很快就適應了,而且越來越熟練。

一次,她和院感科的彭淨醫生一起去醫學觀察點為隔離人員進行核酸採樣,加上疾控醫生,四組醫護一下午完成近百人,最終有好幾例確診。那也是工作中最危險的時刻之一,這樣的集中採樣,一個月中張倩參加了兩次。

每當得知接診過的病人最終確診,張倩會和其他醫生一起拼命回憶,從病人進門的一刻,到詢問、檢查的各種環節,梳理著當天門診所有醫護和病人的一舉一動,是否存在防護漏洞。

2月24日,張倩從發熱門診一線撤了下來,因為肇東疫情較輕,媽媽比她還早撤了幾天。現在母女倆各自在家隔離,每天報平安,以前很少做飯的張倩,把剛學會的蒸包子發在了微信上,和媽媽做的紅燒魚合了個影。

深大總醫院抗疫一線:“消失”在發熱門診的一個月


​​李珮瑜:和孩子的一次視頻,惹哭了整個辦公室

發熱門診 80後

醫院感染科的幾位女醫生、女護士感情很好,元旦時她們拍了一組美照,疫情爆發後,穿上防護服,“美少女出征”。眼神明亮的李珮瑜是其中最颯的小姐姐,看照片完全想象不到,她已經工作了13年,是發熱門診的主管護師。

從備戰、培訓到正式開始24小時接診,李珮瑜一直是發熱門診的骨幹,前期和醫生一起整理接診新冠患者的流程,包括掛號收費、標本採集、CT檢查、網絡、電話等全都要理順。保潔人員、醫輔人員、財務人員,包括放射科的工作人員來,要一個一個指導和監督他們穿脫防護服。

24小時接診開始後,和醫生比起來,護士更像是盯牢發熱門診的大管家,李珮瑜說,從病人進門後的初篩、詢問到量血壓、測脈搏、查血氧、採血都是護士的工作,此外還要對候診病人合理安排和引導,帶領病人去拍CT,轉病人去隔離病房、急診留觀區,各環節既要銜接順暢,又要保持距離、不扎堆,遇到不配合的病人,還要安撫情緒、進行疏導。能不能鎮得住場子,全靠多年“硬功夫”。

一天深夜12點,有個媽媽揹著個1歲多的小寶寶,後面還跟著個大孩子,被120從醫學觀察點送來醫院。因為媽媽突然發燒,慌亂中,她只能帶著兩個孩子一起來。李珮瑜一眼看到,小寶寶光著兩隻腳,連襪子都沒穿,那天夜裡還特別冷,“這樣可不行”。經過醫生檢查,孩子不發燒,沒有其他症狀,李珮瑜和醫生商量後,馬上給孩子爸爸打電話,讓他儘快趕來,並且和酒店溝通好,安排他們換了個房間繼續隔離。全家人這才像是有了主心骨,對珮瑜和醫生不斷道謝。

珮瑜也有兩個孩子,大的10歲,小的才3歲,疫情爆發以來,她一直沒回過家,每天只能和孩子視頻聊天,有一天比較晚,孩子一直問“媽媽為什麼不回來”,視頻結束後,辦公室的何嘉宜醫生忍不住哭了,珮瑜也哭了,大家不知不覺都跟著哭了一場。這是疫情爆發以來,美少女戰士們唯一哭過的一次。

珮瑜說,等隔離結束,她要回家好好親親兩個孩子,給他們做頓飯,她會做一種奶油味道的麵條,是孩子們最愛吃的。

深大總醫院抗疫一線:“消失”在發熱門診的一個月

蔡飛躍:“網紅”醫生消失的一個月

全科 70後

蔡飛躍,70後,“網紅”全科醫生,擁有自己的公眾號,在全國小有名氣。文章一篇一篇慢慢地寫,積累了3萬鐵粉,每篇推送都細膩溫暖。

新冠疫情爆發後,蔡飛躍的公號安靜了一個多月,有讀者忍不住打探,蔡醫生哪去了。原來,蔡飛躍早早請纓,加入了深大總醫院發熱門診,成了裡面年資最高的醫生。按他的話說,“我是黨員,還是黨支部書記,我肯定要第一個上”,而且“全科醫生上抗疫一線,很合適”。

在蔡飛躍看來,全科醫生至少有兩大優勢。

第1, 對所有來到發熱門診的病人進行篩查,包括流行病學史的追蹤,如何耐心細緻地安排問題,如何從患者的回答和反饋中捕捉蛛絲馬跡,這正是全科醫生的拿手好戲,非常有助於完成“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的目標。

第2, 很多發熱門診的病人,本身就有一些基礎疾病,比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胃病等等,全科醫生的專業知識背景全面,又秉持“全人的照顧”理念,能為病人提供更多幫助和便利。

根據蔡飛躍的經驗,老年人發熱往往暗藏隱秘的泌尿疾病,年輕人常見急性胃腸炎,而有些女性甚至會因為情緒焦慮引起體溫波動。

剛開始的一段時間,蔡飛躍曾經在診室裡直接給病人看喉嚨,隨著指南和方案不斷更新,他努力剋制住了這個隨時查體的“老毛病”,也覺得當初有點冒險,可是看上一眼,就可以“給一個更加肯定的答覆,大大病人緩解焦慮”,他覺得值得。

春節前後,蔡飛躍只休息了3天,就開始加入發熱門診的工作,太太是港大醫院的全科醫生,也在發熱門診支援,兩口子每天回家都小心翼翼地換衣服、洗澡、消毒,在家也戴著口罩,每人單獨住一個房間。蔡醫生的女兒今年剛好高三,說起孩子,他一向篤定的語氣中也不禁帶了一絲虧欠,“萬一真有個什麼情況,連累孩子生病隔離,就太影響學習了”。

2月中旬,蔡飛躍悄悄給自己做了個核酸檢查,結果一切正常,感覺很開心。作為發熱門診的“老”醫生,他一直用自己的經驗為大家壓陣。每天工作很累,回家收拾完就想睡覺,沒有心思寫文章,“我可不是為了當網紅才上一線的”。28日,一個月到期,蔡飛躍值完了發熱門診的最後一個班。他說,再休息幾天,我也許可以動筆了。2020年1月24到2月24日,新冠疫情全面爆發,深圳大學總醫院發熱門診24小時開診的第一個月,在這裡堅守的他們,不需要致敬,但值得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