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八件:明穆宗朱載垕一時“嘴饞”成就的老北京過年點心

餃子、年糕、辣火鍋…一轉眼,又到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時節,每年春節,中國人都要貼福字、舞獅舞龍、吃餃子、放鞭炮…,這是很多人對中式新年的經典印象。然而如此廣闊的中國,各地過年的習俗、所用的年貨千差萬別,有些甚至是外地人聞所未聞的。其中置辦年貨,作為各家各戶年前年後必做的功課,既要寓意吉祥,又要人見人愛,著實需要下點功夫。

說起這“京八件”這八塊由麵粉做成的點心可不簡單,細說起來,它的歷史和流派,遠比其餡料和口味要豐富得多。作為京式糕點中代表,“京八件”據說與大明王朝的的第十二任皇帝明穆宗有關。明穆宗作為一個是個點心愛好者,尤其喜歡各種糕點果餅。在某年的秋冬之交,明穆忙完政事,閒暇之餘突然有點犯饞,就把御膳房的管事召來,就問道:“現在哪種糕點最流行、最好吃啊?統統給我端來吧”。管事一聽可犯難了,“全端上來”,不過這位御膳房主管腦子靈活、精明,揣摸了一下聖意——反正搞出花樣,顯出很豐盛狀,讓皇帝滿意開心就好了。沒過多久,一盤精巧的果餅就端上來了:一共有八種花樣,每個表面都印著“福祿壽禧”的紅樣,品相吉祥,入口也香甜,明穆宗吃了果然龍顏大悅。

京八件:明穆宗朱載垕一時“嘴饞”成就的老北京過年點心

據說隆慶帝明穆宗的一時“嘴饞”成就了京八件的最初原型

據傳如今的“京八件”就是源自征服明穆宗的“八件”。後來到了清朝,糕點方子流落民間,於是平民百姓也能吃上“宮裡”的點心了。不過實際上“京八件”的每件糕餅本身,並非明朝是才被“發明”出來。早在遼金時期,北京的糕點製作就已經相當專業化和規模化了,只是這些糕點並不是專門為“人”做的,而是用於祭祀的貢品,通常在祭天、祭神、祭祖儀式結束之後,撤下供桌,眾人才能分食。

京八件:明穆宗朱載垕一時“嘴饞”成就的老北京過年點心

最初的糕點通常用於祭祀時使用,後來逐漸成為“零食”

後來到了元朝時,入主中原的蒙古人,為北京帶來牛羊油、牛羊奶製作的草原風味糕點;靖難之役後,明朝都城又從南京遷到北京,江南風格的點心也隨之流入京城。清朝入關後,類似薩其馬風格的滿族糕點由融入進來。不同風味、不同品種、不同製法,在幾百年的時間裡,相互影響磨合,從而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京八件”。如今,傳統風味的“京八件”由麵粉、油、白糖等和麵擀皮,再包餡、烘烤而成。根據餡料不同分成“上四樣”和“下四樣”八種。

京八件:明穆宗朱載垕一時“嘴饞”成就的老北京過年點心

京八件的八種各式品類,均包含著美好祝願

其中“上四樣”上各印有“福祿壽禧”四種字。分別是象徵幸福字的福字餅(蜂蜜蓮蓉餡);.象徵高官厚祿的太師餅(山楂柿子餡);象徵長壽的壽桃餅(玫瑰豆沙餡);有方形帶有雙“喜”字的喜字餅(蜂蜜南瓜餡)。“下四樣”分別是:象徵財富的銀錠餅;取諧音“吉慶有餘”的雞油餅、寓意年輕夫婦早生貴子的棗花餅,還有做成書卷樣子的卷酥餅,含有狀元及第的美好祝願。

京八件:明穆宗朱載垕一時“嘴饞”成就的老北京過年點心

對老北京而言,京八件是過年走親串友必備的年貨

於是當“一副春聯掛大門,一對門神守平安;大紅燈籠高高起,吉祥如意京八件”等年貨,購置妥當後,對老北京人來說,年味也就來了。

備註:文中有部分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