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為什麼那麼火?除了雅俗共賞,理想國度的概念太扎心

2019年,根據貓膩同名小說改編的古裝穿越劇《慶餘年》大火,身邊朋友們都在討論這部劇,說它製作精良,節奏明快,脈絡清晰,人物立體……

直至現在2020年,《慶餘年》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慶餘年》為什麼那麼火?除了雅俗共賞,理想國度的概念太扎心


在筆者看來,在當今古裝劇氾濫的年代,《慶餘年》仍能成為一匹黑馬,取得如此成就,關鍵在於四個字——雅俗共賞。

"雅俗共賞"作為一個成語,出自明代孫仁孺的《東郭記·綿駒》:"聞得有綿駒善歌,雅俗共賞。"發展到現在,是說文藝作品要同時符合俗和雅的趣味,既不陽春白雪高高在上,只被少數人賞識,也非下里巴人俗到徹底,而是折中一下,既讓大眾喜歡,符合生活趣味,又不乏內在價值,這樣的作品最容易成為經典,像中國的四大名著就是如此。

曹雪芹的《紅樓夢》曾三次提到這個詞,一次是在第50回,眾人作詩時寶釵說:"這些雖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做些淺近的物兒,大家雅俗共賞才好。"一次是在54回,鳳姐在論行令輸了的懲罰時說:"依我說也要雅俗共賞,不如誰輸了誰說個笑話罷。"又有一次是62回,寶釵覺得射覆"比一切的令都難,這裡頭倒有一半是不會的,不如毀了,另拈一個雅俗共賞的。"除此之外,《紅樓夢》本身融匯淺俗白話與古典書面語,語言淺顯易懂,極具生活氣息,生動靈活,本身就是對"雅俗共賞"的實踐,可見曹翁對"雅俗共賞"這個文藝評判標準也是認同的,由此可知雅俗共賞作為文藝評判標準的魅力所在。

《慶餘年》為什麼那麼火?除了雅俗共賞,理想國度的概念太扎心

說起來,《慶餘年》和《紅樓夢》也頗有聯繫。

從《慶餘年》的劇情來看,大學生張慶因葉教授拒絕擔任自己的導師,而選擇用小說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理念,小說的名字"慶餘年",即來源於《紅樓夢》。而主角範閒,更是憑記憶在那個陌生的世界重現了曹雪芹的《紅樓》,還被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人們所共同喜愛,這又是一例雅俗共賞的範例。從《慶餘年》最終呈現出的審美趣味上看,也的確延續了《紅樓》雅俗共賞的審美傾向。

《慶餘年》的雅

一是在於它的製作水準

不管是演員演技還是音樂動作鏡頭節奏,都甩一般古裝劇一條街。不論主角配角,演技皆可圈可點,除主角外,眾多小人物的性格也是栩栩如生,單獨拎出來亦是一條內容豐滿的故事線,像滕子京、王啟年、沈重等皆是如此,因此許多觀眾的最愛也不再全部是主角範閒,而慢慢集中在了這些配角身上。

《慶餘年》為什麼那麼火?除了雅俗共賞,理想國度的概念太扎心

在劇情方面,《慶餘年》基本沒有拖沓,而是線索清晰,劇情銜接很緊,一環更扣一環。從一開始,還是嬰兒的範閒目睹一場謀殺,就給整個劇情設下了懸念。而後範閒留在澹州,結識師父費介和鑑查院滕子京,更是為之後回京都的一切發展埋下伏筆。回到京都後,先是因為婚約而成為眾矢之的,太子要殺他,二皇子要拉攏他,然而這都只是表面,直到最後,真相才漸漸浮出水面。隨著滕子京被殺,範閒陰差陽錯成為詩神,並受命出使北齊,故事環環相扣,集集精彩,讓人難以捨棄。

二是在於它的世界觀:

慶國是一個等級尊卑分明的國度,上流人再骯髒不堪也可以逃脫制裁,永遠高高在上。而百姓不管如何善良,卻皆堪比螻蟻。

葉輕眉作為改革者,本是一束光,卻被暗影所吞噬,被各方勢力設計殺害,成為犧牲者。她創造的內庫,最終也被皇室掌控。

《慶餘年》為什麼那麼火?除了雅俗共賞,理想國度的概念太扎心

而範閒作為穿越者,又是葉輕眉的兒子,三觀自然和葉輕眉一致,他越是參與進朝堂的爭鬥,越是發現其中的骯髒與腐朽,所以他的行事總有一股勁兒在裡面,那就如葉輕眉在監察院門前立的那一塊碑上的碑文的精神:

"我希望慶國之法,為生民而立;不因高貴容忍,不因貧窮剝奪;

無不白之冤,無強加之罪,遵法如仗劍,破魍魎迷崇,不求神明。

我希望慶國之民,有真理可循,知禮義,守仁心;不以錢財論成敗,不因權勢而屈從。

同情弱小,痛恨不平;危難時堅心智,無人處常自省”。

“我希望這世間,再無壓迫束縛,凡生於世,都能有活著的權力,有自由的權利,亦有幸福的權力。願終有一日人人生而平等,在無貴賤之分,守護生命,追求光明……生而平等,人人如龍。"(這是劇中的版本,與原作有些許出入)

《慶餘年》為什麼那麼火?除了雅俗共賞,理想國度的概念太扎心

正是因為有這種精神在,所以我們作為觀眾很容易認同並受其感染,這是自由平等的力量,也是現代法律的精神。它為我們所認同,卻被故事中的世道所欺壓,生民賤如螻蟻,被自詡聰明的上位者玩弄於股掌之中。範閒視滕子京為好友,而除了範閒和滕子京妻兒,所有人都只把滕子京當個護衛,沒人認為滕子京的死有什麼值得一說的,更遑論理解範閒為何要為一個護衛報仇了。

滕子京之死,直接刺激了範閒想要改變這種世道的決心。他要做的事逐漸開始明晰,他希望能像他的母親葉輕眉那樣,帶給這世界以光明,在人和人之間實現跨越等級的尊重和關懷。

即便世道已經腐朽到根骨裡,也絕不同流合汙。不僅不妥協,還要拼命去改變。這樣正的三觀,如何不讓觀眾感動和共鳴呢。

《慶餘年》的俗

既在於劇中刻意誇張的搞笑成分,也在於其分外生活化的內容。

你見過每出場必啃雞腿的古風仙氣女主角嗎?

《慶餘年》為什麼那麼火?除了雅俗共賞,理想國度的概念太扎心

從病弱如黛玉卻愛啃雞腿的林婉兒,愛錢如命到處坑蒙拐騙且因此練出一身絕世輕功的鑑查院小職員王啟年,到身為京城第一才女,一身仙氣,唯獨對哥哥範閒永遠鼎力支持的范家若若……

《慶餘年》的俗是接地氣兒的。它的這種俗,不會讓人感到不適,因為它足夠生活。就像林婉兒拿著根雞腿出場,雞腿配病美人,劇情上有合理之處,也顯出美人兒是生活化的,而不是畫裡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兒。再說了,誰說仙女兒就不能愛吃雞腿兒呢。林婉兒有肺癆,飲食必須清淡,不能吹風,到處都要小心著,正因如此,常人可以無所顧忌地愛吃什麼吃什麼,她身為郡主,衣食不缺,卻只能看不能吃,因此愛吃雞腿也是情理之中。也正因為常受拘束,所以她才會有些叛逆和大膽,這也符合劇中給她的塑造。

《慶餘年》為什麼那麼火?除了雅俗共賞,理想國度的概念太扎心

後來林婉兒在和範閒相處的過程中,從一開始的試探到後來的誤會再到誤會接觸,徹底定情,劇情推進都很合理,其中林婉兒的心理刻畫也足夠細膩,把她既期待情郎到來,又生氣情郎不顧自己聲名跳窗幽會,由此而心生懷疑的一系列心理表達得很合情理,由此才能讓人共情。這就是生活化的魅力,由細節而見真實,由真實而見生動。

《慶餘年》的俗就在於不避諱生活化的內容。人生在世,吃喝拉撒,都是常事。許多文學作品避諱"俗",彷彿寫了"俗",作品本身也俗了。其實不然,中國的宋詞元曲,還有明清至今的小說,袁宏道、張岱的小品文,都是雅俗共賞的。

《慶餘年》為什麼那麼火?除了雅俗共賞,理想國度的概念太扎心

劇中開頭,張慶為了成為葉教授的學生,跟隨葉教授進行研究,選擇用網絡小說這種偏於"俗"的形式來實現一個偏"雅"的學術研究目的,這本身就是雅與俗的結合。既有雅,也有俗,上通天地公理,下接地氣兒,這就是《慶餘年》的最大魅力。

希望第二部能延續前作的水準,不負觀眾的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