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为什么那么火?除了雅俗共赏,理想国度的概念太扎心

2019年,根据猫腻同名小说改编的古装穿越剧《庆余年》大火,身边朋友们都在讨论这部剧,说它制作精良,节奏明快,脉络清晰,人物立体……

直至现在2020年,《庆余年》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庆余年》为什么那么火?除了雅俗共赏,理想国度的概念太扎心


在笔者看来,在当今古装剧泛滥的年代,《庆余年》仍能成为一匹黑马,取得如此成就,关键在于四个字——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作为一个成语,出自明代孙仁孺的《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发展到现在,是说文艺作品要同时符合俗和雅的趣味,既不阳春白雪高高在上,只被少数人赏识,也非下里巴人俗到彻底,而是折中一下,既让大众喜欢,符合生活趣味,又不乏内在价值,这样的作品最容易成为经典,像中国的四大名著就是如此。

曹雪芹的《红楼梦》曾三次提到这个词,一次是在第50回,众人作诗时宝钗说:"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做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一次是在54回,凤姐在论行令输了的惩罚时说:"依我说也要雅俗共赏,不如谁输了谁说个笑话罢。"又有一次是62回,宝钗觉得射覆"比一切的令都难,这里头倒有一半是不会的,不如毁了,另拈一个雅俗共赏的。"除此之外,《红楼梦》本身融汇浅俗白话与古典书面语,语言浅显易懂,极具生活气息,生动灵活,本身就是对"雅俗共赏"的实践,可见曹翁对"雅俗共赏"这个文艺评判标准也是认同的,由此可知雅俗共赏作为文艺评判标准的魅力所在。

《庆余年》为什么那么火?除了雅俗共赏,理想国度的概念太扎心

说起来,《庆余年》和《红楼梦》也颇有联系。

从《庆余年》的剧情来看,大学生张庆因叶教授拒绝担任自己的导师,而选择用小说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理念,小说的名字"庆余年",即来源于《红楼梦》。而主角范闲,更是凭记忆在那个陌生的世界重现了曹雪芹的《红楼》,还被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人们所共同喜爱,这又是一例雅俗共赏的范例。从《庆余年》最终呈现出的审美趣味上看,也的确延续了《红楼》雅俗共赏的审美倾向。

《庆余年》的雅

一是在于它的制作水准

不管是演员演技还是音乐动作镜头节奏,都甩一般古装剧一条街。不论主角配角,演技皆可圈可点,除主角外,众多小人物的性格也是栩栩如生,单独拎出来亦是一条内容丰满的故事线,像滕子京、王启年、沈重等皆是如此,因此许多观众的最爱也不再全部是主角范闲,而慢慢集中在了这些配角身上。

《庆余年》为什么那么火?除了雅俗共赏,理想国度的概念太扎心

在剧情方面,《庆余年》基本没有拖沓,而是线索清晰,剧情衔接很紧,一环更扣一环。从一开始,还是婴儿的范闲目睹一场谋杀,就给整个剧情设下了悬念。而后范闲留在澹州,结识师父费介和鉴查院滕子京,更是为之后回京都的一切发展埋下伏笔。回到京都后,先是因为婚约而成为众矢之的,太子要杀他,二皇子要拉拢他,然而这都只是表面,直到最后,真相才渐渐浮出水面。随着滕子京被杀,范闲阴差阳错成为诗神,并受命出使北齐,故事环环相扣,集集精彩,让人难以舍弃。

二是在于它的世界观:

庆国是一个等级尊卑分明的国度,上流人再肮脏不堪也可以逃脱制裁,永远高高在上。而百姓不管如何善良,却皆堪比蝼蚁。

叶轻眉作为改革者,本是一束光,却被暗影所吞噬,被各方势力设计杀害,成为牺牲者。她创造的内库,最终也被皇室掌控。

《庆余年》为什么那么火?除了雅俗共赏,理想国度的概念太扎心

而范闲作为穿越者,又是叶轻眉的儿子,三观自然和叶轻眉一致,他越是参与进朝堂的争斗,越是发现其中的肮脏与腐朽,所以他的行事总有一股劲儿在里面,那就如叶轻眉在监察院门前立的那一块碑上的碑文的精神:

"我希望庆国之法,为生民而立;不因高贵容忍,不因贫穷剥夺;

无不白之冤,无强加之罪,遵法如仗剑,破魍魉迷崇,不求神明。

我希望庆国之民,有真理可循,知礼义,守仁心;不以钱财论成败,不因权势而屈从。

同情弱小,痛恨不平;危难时坚心智,无人处常自省”。

“我希望这世间,再无压迫束缚,凡生于世,都能有活着的权力,有自由的权利,亦有幸福的权力。愿终有一日人人生而平等,在无贵贱之分,守护生命,追求光明……生而平等,人人如龙。"(这是剧中的版本,与原作有些许出入)

《庆余年》为什么那么火?除了雅俗共赏,理想国度的概念太扎心

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在,所以我们作为观众很容易认同并受其感染,这是自由平等的力量,也是现代法律的精神。它为我们所认同,却被故事中的世道所欺压,生民贱如蝼蚁,被自诩聪明的上位者玩弄于股掌之中。范闲视滕子京为好友,而除了范闲和滕子京妻儿,所有人都只把滕子京当个护卫,没人认为滕子京的死有什么值得一说的,更遑论理解范闲为何要为一个护卫报仇了。

滕子京之死,直接刺激了范闲想要改变这种世道的决心。他要做的事逐渐开始明晰,他希望能像他的母亲叶轻眉那样,带给这世界以光明,在人和人之间实现跨越等级的尊重和关怀。

即便世道已经腐朽到根骨里,也绝不同流合污。不仅不妥协,还要拼命去改变。这样正的三观,如何不让观众感动和共鸣呢。

《庆余年》的俗

既在于剧中刻意夸张的搞笑成分,也在于其分外生活化的内容。

你见过每出场必啃鸡腿的古风仙气女主角吗?

《庆余年》为什么那么火?除了雅俗共赏,理想国度的概念太扎心

从病弱如黛玉却爱啃鸡腿的林婉儿,爱钱如命到处坑蒙拐骗且因此练出一身绝世轻功的鉴查院小职员王启年,到身为京城第一才女,一身仙气,唯独对哥哥范闲永远鼎力支持的范家若若……

《庆余年》的俗是接地气儿的。它的这种俗,不会让人感到不适,因为它足够生活。就像林婉儿拿着根鸡腿出场,鸡腿配病美人,剧情上有合理之处,也显出美人儿是生活化的,而不是画里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儿。再说了,谁说仙女儿就不能爱吃鸡腿儿呢。林婉儿有肺痨,饮食必须清淡,不能吹风,到处都要小心着,正因如此,常人可以无所顾忌地爱吃什么吃什么,她身为郡主,衣食不缺,却只能看不能吃,因此爱吃鸡腿也是情理之中。也正因为常受拘束,所以她才会有些叛逆和大胆,这也符合剧中给她的塑造。

《庆余年》为什么那么火?除了雅俗共赏,理想国度的概念太扎心

后来林婉儿在和范闲相处的过程中,从一开始的试探到后来的误会再到误会接触,彻底定情,剧情推进都很合理,其中林婉儿的心理刻画也足够细腻,把她既期待情郎到来,又生气情郎不顾自己声名跳窗幽会,由此而心生怀疑的一系列心理表达得很合情理,由此才能让人共情。这就是生活化的魅力,由细节而见真实,由真实而见生动。

《庆余年》的俗就在于不避讳生活化的内容。人生在世,吃喝拉撒,都是常事。许多文学作品避讳"俗",仿佛写了"俗",作品本身也俗了。其实不然,中国的宋词元曲,还有明清至今的小说,袁宏道、张岱的小品文,都是雅俗共赏的。

《庆余年》为什么那么火?除了雅俗共赏,理想国度的概念太扎心

剧中开头,张庆为了成为叶教授的学生,跟随叶教授进行研究,选择用网络小说这种偏于"俗"的形式来实现一个偏"雅"的学术研究目的,这本身就是雅与俗的结合。既有雅,也有俗,上通天地公理,下接地气儿,这就是《庆余年》的最大魅力。

希望第二部能延续前作的水准,不负观众的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