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农民工老了,村干部也老龄化,新农村建设依靠谁?

亲!请点下右上“关注”,我们一起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

先声明一下,这里讲的黄淮海农业区,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行政村,可一年两熟种植粮食作物之外,种植户靠在承包地里播种棉花、红薯、花生、马铃薯、大豆等常规经济作物换零花钱的纯粹农民。

是的,这样的黄淮海流域的农业耕作带也适合栽培梨树、桃树、苹果树,在承包地里创建一个果园,成为果农;还可以扣大棚种植蔬菜成为菜农。


第一代农民工老了,村干部也老龄化,新农村建设依靠谁?


可乡亲们怎么折腾,一家人风里来雨里去忙活了一年,算算还不如到城市去做一个农民工。如果那个种植户没种好管好,又赶上市场行情差,这几年折腾下来,与打工相比,反而成了贫困户。

在城镇化过程中,新农村建设国家也特别重视,因此三农成了每年的一号文件。可三农领域的产出,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占比显然是越来越少。


第一代农民工老了,村干部也老龄化,新农村建设依靠谁?


比如我生活了50多年的仅有500人口的行政村,除去宅基地占用,现在还有约700亩农用地,种植模式为小米和玉米一年两熟耕种模式。这700亩农用地,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还是通过家庭农场经营,都没有找到承包地增收的出路,搞田园综合体、农家乐等休闲农业更是扯淡。

因此村里除了考上大学走去的,更多农户家的青壮年只能外出做农民工,就连有不少行政村的村干部也是农闲就出外打工赠送,因此村委会几乎常年铁将军把门。

面对北方多数以农为业的农村现在,该怎么办?

在北方,大部分这样的农业行政村该怎么办?出路又在哪里?是的,你可能看见新闻上经常报道的特色农业示范县,特色农产品示范村,各种名目的合作社红红火火。这个你到实地做一个调查,这些红火的背后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二是背后的政策导向下的各种扶持,并不能推广到全部行政村去。


第一代农民工老了,村干部也老龄化,新农村建设依靠谁?


乡村振兴,就要转移农村户口落户城镇,的确国家出台了很多利好政策,例如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取消了落户限制,可作为农村户口的的农民,到城市落户后,能跟城市原住民有相同的养老金么?在农村居住还有新农合医疗保障。还有农村户口不在了,农村宅基地是不是要被集体收回?

目前,在泛建筑领域打拼了几十年的506070后农民工老龄化已经成为事实,这部分老龄化的农民工劳动力日趋下降,在劳务市场上没有了竞争力,就连拥挤的城中村廉价出租房,工地上简易木板房里,也逐渐容不下劳动力正在丧失的这最早一代农民工。


第一代农民工老了,村干部也老龄化,新农村建设依靠谁?


没有足够养老金支持晚年生活的他们,只能回到出生地的行政村里,做留守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实际上不少这样的老人也是贫困人口,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还不如五保户。

农民工老龄化农村干部也老龄化

第一代农民工老龄化后,自然回村里当留守老人了。

可是农村的村干部也严重老龄化了。远地方,我不知道,就我们镇17个行政村和周边,我能调查了解的40个行政村的村干部——特指村支书一人来说,60后以上占比95%.

我的一个战友他是71年的,被称为年轻村支书,他在村里发展的老土布加工厂还上了央视,但产品卖不出去,便宜了没有利润。无奈,只能把土布加工厂关停。现在他带领一个村民成立了家庭农场,以养殖肉鸭搞示范村。


第一代农民工老了,村干部也老龄化,新农村建设依靠谁?


1971年出生的村支书都算年轻了,可见村干部老龄化到何种程度,是的,最近邻村由于帮派之争,老支书下野了,但他培养的家族里的侄子重新上台,下野的老支书当了太上皇。

作为在村里生活的还喜欢思考的农民我,经常想把村干部彻底年轻化,就让村里那些考上大学的90后们回村直接做村支书一把手。死气沉沉的村里,需要年轻人来折腾一下。可这也只能是个人想法而已,没有高层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怎么能落实?

宅基地空心化

越是以农为业的行政村里的宅基地,空闲的越多,这个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你可以做个乡村旅行,从地图上导航到距离城市最远的农业村,然后向城市旅行,你会发现距离城市距离越近的村庄人口越多,而那些偏远的农业村,除了过年,村里真找不到一个年轻人。村里的宅基地也是空闲,房屋又破烂。

第一代农民工老了,村干部也老龄化,新农村建设依靠谁?

尽管新出台的土地管理法,对农村空闲宅基地做了可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内有偿转让,也可租赁给有需要的人群。

可是人烟稀少没了人气的那些农家小院,也就不再吸引人了。

如上是俺对农村现在观察后提出的问题,但怎么能解决这些问题?只能期待专家教授们给出解决的对策了。万能的条友们,你们那儿的农村现状是怎么样呢?请您来留言聊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