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现在老师这种人文关怀还在吗?

臭皮囊4


老师的人文关怀是一直都在的,只是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太高。作教师跟作父母是一样的,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成就。但是父母中总有几个不合格,教师也是一样的。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总是别被社会的个别现象影响,总是认为教师是用同一类方法教育所有的学生。其实教师每天都在很努力的为学生制定计划,都希望自己教的学生都有好的未来。但在教育的过程中总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父母的不支持,学校的杂事情等等,让许多家长感觉到教师没有做好教育工作。

许多家长还存在这样的思想,孩子送进学校,所有的一切都是老师的。自己很少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只在乎考试成绩。很少和老师沟通,认为教师就应该是全能的,自己学习不好就是老师不负责任。

教育是一个多方参与的过程。它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等,每个群体都在影响。一个失败的教育总是把一切推给一方。这样终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只有多方联系,把问题找出来,根据问题多方面联系才能有好的教育。

如果没有沟通,总是把责任推一方,那么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孤独中成长ty


我对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从您提出的问题本身来看,您也是很懂教育的人世。我不敢高谈阔论,只就我个人从教二十多年来自己的所做所行来谈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种人文关怀到底还存在不存在?!

一,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书:就是每节课老师都在传授知识。这一点每个老师都能做到。那么育人呢?育人就应该是您提到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种人文关怀吧。老师每天所面对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有认知、有感性、有辨别力。一个老师若不给学生人文关怀,学生也不会买你这科的账。这是最基本层面的师生关系。最好的老师是:不只看眼前的利益,而是为孩子的人生大方向着想。 举个例子来说,我是教英语学科的。训练学生说英语、讲英语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很有帮助。于是,我就在每一节课的前几分钟训练学生每日演讲一小段英语。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有点难。我就反复开导他们:演讲对你们虽然有点难,但对你们以后就业的口试是一种操练。同时,演讲之前不是必须得把演讲稿背下来嘛,这对你们积累词汇量和书面表达都有益处。孩子就是孩子,他们不会听老师的劝告。没有参与的积极性。于是,我就给他们设立奖项。让他们一轮一轮角逐。激励他们的斗志。

二,不能以点带面。

现如今,确实存在着部分老师上课不好好讲课,课下给学生讲课挣钱的现象。还有的老师利用教师节等节假日收授家长红包。然后就调座位,吃小罩等等。这些不良现象,严重破坏了老师教书育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辉形象。这些老师是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为了金钱而没有了做人底线。可以用“一条鱼腥了一锅汤”来形容应该最恰当不过。不过我这里有必要强调一点:家长也别“发贱”!是家长有了私心想让老师特殊照顾自己的孩子在先,才助长了老师的气焰。

从这个角度讲,老师是无辜的!!

三,每一节课里都存在人文关怀。

其实,每个老师的每一节课当中都存在着人文关怀。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每个老师都会组织课堂纪律吧。那么,组织课堂纪律是不是为了让能学习的孩子不受打扰?这就是人文关怀。只不过不同的老师演绎出的人文关怀不一样。差别在于:有的老师为自己考虑的多一些;有的老师为学生考虑的多一些。

总而言之,老师就是个良心活!教学的过程就是在历练自己的良心过程。 世间“假恶丑”与“真善美”同行。一个老师真心对学生好,他们会感激你一辈子。


哼着小曲的小公主


这种人文关怀一直都在,仍有教师在坚守着教育的本心。

当今社会对教师充满了敌意和误解,在有些家长眼里教师的工作轻松工资高,所有的教师都补课,所有的老师都收红包,班主任每次调位都收礼,老师每次找家长都是为了让送礼。这种误解不是空穴来风,确实存在一批这样的老师,把学生当作了发财树,但哪所学校里也不缺令人敬佩的师者。

现实中想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真的不容易。

我自认为自己配得上教师这个称谓。之前在乡镇学校上班时,班级里三十多个学生,我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他们的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我总能用最合适的话题去切入他们的内心,鼓励他们学习。他们是农村孩子,有些女孩很内向,有些男孩子因贫穷而自卑,我也能拿自己举例子给他们带来希望。班里学生的成绩差别很大,整体偏低,但因为学生少,全部都能坐在前四排,我们班的“好位”总是差生在坐,我上课时最关注的也是那十几个学生。班里有两个男孩子体育特别好,每次体育比赛都能给班里挣到名次,我也一直鼓励他们坚持训练,也许会是他俩成功的捷径,很惊喜,最后他俩进了市体校。

近两年我来到了县里最好的小学,学生人数居高不下,超过八十人。再去想了解每一个学生变得很困难,甚至想记住每个学生都是个挑战。学生挤挤嚷嚷地坐在教室,连下课走动都变成了一种奢望,因为人多,空气都不新鲜了。我还一直坚持的是照顾后进生,我是后进生的组长,他们的作业直接由我负责,数量上减少,字体上要求严格,每学年花三个月去帮他们养成好习惯,去掉坏毛病。班里的中等生由优生管,成绩巨大进步的也会迈入优生的行列。因材施教在教育上确实很重要。

我的经历告诉我,教学想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生数量一定要少,三十人以内是最好的(欧洲很多国家班级人数只有二十人左右)。超过五十人对学生、对教学都是不利的!

你同意我的观点吗?你觉得班里多少个学生最好?


鹿鸣老师S


每个老师都希望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但是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很难做到。

具体原因,我谈谈一下几点

班课制度

要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那就要对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施加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些孩子接受慢,要慢点讲,有些孩子接受能力强就要快点讲,有些孩子动手能力强,则要多从实践中带他去学习。

但是,我们目前教育都是采用的班级制度,一个班几十个人,每个孩子特点都不同,那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呢?

教学目标单一

读了小学就要考初中,读了初中要参加中考才能读高中,读了高中要参加高考读大学。

我们在学校读数的目标就是要不断的往上升学

所有的孩子考核标准就是分数,“拿分数说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句实实在在压在每个家长和学生身上的硬指标。

老师只有拼命的讲知识,学生们才能吸收知识,规定的时间要参加考试,留给老师的发挥空间真的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老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呢?

老师自身工作量巨大

我们现在的教师,每个老师带班量都很多,每天要备课、批改作业还要找学生们谈话等等,留给老师的时间真的不多。

再此基础上还要要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老师也是巨大的压力。

虽然现实如此,也不用过分悲观,多数老师还是在积极的对每个孩子进行不同的引导

多数老师会和学生们谈谈心,聊聊近况,所以老师们其实很关心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只是在教学上难以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但是在其他方面,老师还是很积极的去引导学生去学习的。


我是方哥,校外教培高中物理老师一枚如果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转发和关注~~

方哥物理


有教无类,这种人文关怀从现阶段的教育制度上说,并不是老师一己之力决定的。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国家规定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学校教育;能否有接受高中及以上程度的教育的机会,目前正常的途径是凭借学生个人的学识能力,通过中考高考竞争取得的。

至于说,在校学生,是否会得到老师同样的无差别的对待,一般都能。

老师的工作压力是很大的。学校要成绩,学生要管理,社会要口碑。除此以外,老师的工作还很繁琐,学校要创新,校领导要政绩,会有很多不看实效只看形式的花架子,要求老师抬轿子做戏配合,还有很多很多与教学无关的莫名其妙的各个部门下发的任务要完成,这已经是让老师招架不暇了。

老师也是凡人,也拖家带口,也要面对柴米油盐。你懂了吧,没有多少老师会有意的区别对待学生,别有用心地歧视学生,真是没有,没有那个闲心和精力。

若说有些师中败类,对学生做出了“这是人干的事?”,不是因为他(她)是老师,因为他们就是那样的“非人”,在哪个行业,也是败类。

再来说说因材施教,道理都懂,条件不允许啊!一堂课40分钟,只能对群体负责,单独照顾个别的学生教学,哪有这个空挡?

小学不知道什么情况,初中里几乎没有自习,自习都被各科老师占满了,把学生从别人的课堂上叫出来辅导自己这科?

高中有自习,把学生单独叫出来辅导,三言两语,即茅塞顿开实属不容易;一节课一节课地单独辅导,以目前的现实是,这就涉及另一个敏感的问题。(不说了)。

总之,尽义务可能是破坏游戏规则的。

再说说德育渗透问题。现在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课上课下,完成教学任务以外,抢着和他们谈谈“三观”,也是对众泛泛而言;而那些最需要教育的扭曲的思想,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打动的。

况且,在我们学校有句行话:2>5。五天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抵不过周末两天的家教……

因材施教,一直都在,因为,我们老师都要教学成绩,这是我们的工作价值和工作成绩所在。

我们一直在努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并不是唱高调,就是一份职业,客观为学生,主管为自己。

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只是对老师的要求吗?尽力而为吧!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三人行有我为师


这是教师起码的师德,也是为师的教育良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老师最大的幸福。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老师应当用自己的师能师德对他们进行雕琢,顺应每个学生的天性,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唯一”。

现实中,确实有一部分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歪曲了教育本质,让教师这个职业蒙羞。所以,师德修为,永无止境。行为恶劣的老师,受到社会的指责,得到各种处理,对老师敲响了警钟。

身为老师,每时每刻都应严格自律,为人师表,用大爱无私培育英才,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提升自已。



秋叶如诗


【人文关怀应该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有两种解释,解释一: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解释二:“有教无类”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教育界很早就有两句宣传语“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就是对应“有教无类”第一种解释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证,以法律形式确认了这一不可剥夺的权利。老师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就有了这种法律意识和人文关怀。

“有教无类”的第二种解释,实际上是承认了个体之间的差异,解决办法就是“因材施教”,学生智力水平有高低、身体心理发育有先后,教师要因人而异,不能搞“一刀切”的教育方式。要让尖子更尖、让后进大步向前,营造赶学比帮的氛围,班级总体质量才会稳步推进。

教师应该具有人文情怀,家国情怀,而且也应该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如果连最基本的爱都没有,只能严重怀疑教师的职业道德了。



老马的那点x事


就算在私立学校,都很难做到!

社会大背景决定了无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作为80后,记得小时候的理想都是成为科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但现在更多的人关注的是流量明星,小鲜肉。

科研技术人员,运动员等等其他行业再也无法跟娱乐明星放在同一天平上。

每年回家七大姑八大姨都只会问你今年赚了多少?

你的年收入决定了你的价值的时候

讨论老师的人文关怀有点水中月,镜中花的意思。

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免费,但现在社会不良风气太多,逢年过节有小孩的,你们也都懂的。

虽然有的老师正直,但架不住家长想法更多。。。

教师行业的畸形发展

大家老在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最高尚的职业”。

可现实是

教师待遇虽然近期有所提高

但对比同类行业

收入普遍不高,福利普遍不好,工作量较大,无法平衡家庭工作等等原因

想进入教师行业的人凤毛菱角


如同基层治理的难题一样

优秀的高水平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基层,去了也留不下来

基层待遇差,提升慢,活还多

留下来的村民又不怎么满意


家庭抚育理念的变化

放开二胎后,期待中的婴儿潮并没有来到

都说一胎都养不起养不起

奇怪父辈母辈动辄七兄弟八姐妹

他们怎么养活的?

究其原因,家庭抚育理念的根本性变化

精英化的抚育

家庭对小孩的过高期望

课堂上的老师越来越成为一个符号

上学,只是求得一个学习经历

更多的知识通过辅导班等课外学习获得


参加过小外甥二年级课堂学习

老师在讲台自顾自教

学生在下面自顾自学

大家只要不打架

相安无事

一问才知道,家长反对老师对学生的责骂

曾因有老师体罚责骂被处理

还有朋友因为这个问题和我争吵

WHAT?

老师教育学生不是天经地义吗?

我小时候挨的打,白挨了?


最后

希望社会更多的尊敬老师这个行业;老师是抱着“有教无类”“教书育人”,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进入行业;家长也该收拾起玻璃心了。


联视频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有很多著名的思想和方法,也是我国第一个提出“因材施教”的人。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阶级,只要想学习,交给孔子十条干肉就可以。因材施教更是明显,孔子会根据和学生谈话自己观察学生,得知学生的性格,从而根据学生性格进行不同的教育。

至于现在的老师还有没有这样的做法我们可以做以下分析。

有教无类

这是必然的,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是因为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平民接受不到良好教育,甚至不能受教育。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孔子更是大办私学,所以提出“有教无类”。

而在今天,我们本来就不再有贵族这样的说法,“人人平等”已经深入人心,所以根本就不再存在这样的说法。至于老师是不是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家长要信任老师,老师也是一片赤诚的对待每个学生,希望自己的学生越来越好。

因材施教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社会,因材施教确实在教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也稍有不同,孔子培养学生的目的是做官,而现在的教育,除了大学和专科要培养专业人才外,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在中小学时,老师尚不能断定孩子适合做什么,所以中小学的因材施教可能更多体现在教学方法上,用学生感兴趣的事或者根据他的性格,讲授知识点使其更容易接受。

其实因材施教也好,“以人为本”也好。老师每天面对那么多的学生,是真正的从内心里希望孩子好的。孩子每天在家和学校生活学习,家长和老师一起配合,一定可以给孩子一个有爱的环境和美好的未来!

为了孩子的未来,一起努力吧~


奔着阳光成长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现在有这种情怀的老师非常多。

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有些人认为老师们缺少这种情怀了,实际上老师们并不缺少这种情怀,而是限于种种,不能发挥这种情怀而已。

首先就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家想一想中考,高考,所有的老师们都是在这条指挥棒的指挥下,如果老师们稍微脱离这条指挥棒的指挥,后果显而易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些孩子的天赋就不是学习。他们的天赋就是玩儿就是吃。那么我们如果真正的因材施教的话,将会使班风校风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其次,所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在家长的心目中,自己的孩子可能是一个天才。然而在老师的心目中,这样的孩子可能就是平凡的平庸的一个人。一旦孩子的发展没有达到家长的预期,家长就会对老师扣上一顶,你没有因材施教的大帽子。何其沉重。

这次我们的老师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班级化教学的今天,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你让他去考量不同的学生的类型,针对每一个学生制定一套教育方案,那就太难为人了。特别是有些人非常的自私。他就以自己的孩子发展为标准。他不管别人的孩子怎么样。不管学校,不管集体,只要自己的孩子高兴,只要自己的孩子痛快了,他就觉得好,如果达不到这一点,他们就认为老师不对,这样显然是不对的。

有很多家长能够认识到这些点。所以他们努力和老师和学校保持同样的节奏,保持大方向上的一致,保持相同的节奏,这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就遇达到一个和谐,产生共鸣,孩子越来越好。

而只要求别人迁就自己的孩子,特别强调自己孩子个性,达不到就怨天尤人,这样的孩子的成长肯定会是有问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