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后为何将不关心政治的老三囚禁致死?

季大鸿


雍正和允祉的故事,看完后只能是一声叹息。



(雍正剧照)

从雍正这块来说,是想周全已经很凋零的兄第情份;从允祉这块说,他也只想做个读书养花的闲王。然而,世事难料,其中有误会、有秉性使然、有矛盾裹挟,最终演化成手足相残。

不感慨了,直入正题。

康熙眼中的允祉是个好皇子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胤祉陪同康熙帝出塞围猎,父子PK,两人不分上下。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胤祉奉命掌管镶红旗大营。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第一次册封诸成年皇子,胤祉被封为诚郡王。

康熙四十年(1701),开始领导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和《律历渊源》。其中,《律历渊源》主要讲天文学和数学;《古今图书集成》因为数量少,太珍贵,卖到了一万两银子一套。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三月,康熙帝亲临他的府邸,举行家宴。自此,每一年康熙帝都要前去,并成为惯例。

康熙四十七年(1708),揭发老大胤禔魇害太子的真相,后太子复位,晋升为诚亲王。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再次废太子胤礽,胤祉被赐银五千两。

以上,可以看出,允祉是深得康熙认可的。

把允祉归于夺嫡的九子之一,只因为他的门人闹出了“孟光祖事件”。孟光组私出京城,还结交五省的要员,在下面活动了长达几年的时间。康熙帝不作深究,斩首孟光祖结案。

雍正元年是非多

雍正刚登基,以允祉和太子过往甚密的原由,罚他去守景陵。

当时,老大、老二被圈禁 ,先皇子中允祉最长,雍正是有顾忌的。虽说允祉无意于皇位,但难免朝局谲异,老八、老九、老十四心绪不平,允祉难免受形势的波及。允祉守灵,从浅层次讲,符合雍正的利益;从深层次讲,也是雍正的一片保全的苦心。

对允祉而言,守陵又不是圈禁,反省自身而已。景陵很大,陪陪老爹,远离纷争,看看图书,何乐不为。更何况,亲王爵位不变。


(允祉剧照)

第二件事,为雍正和允祉种下了矛盾的根源。

雍正元年,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一世在长途赴京拜谒康熙灵柩后病死,雍正让允䄉送其灵龛到喀尔喀。

这个任务,允䄉是主角,还有一个配角叫弘晟,他是允祉的世子。

允䄉在野史中被称为“十草包”,他直接表态生病不干,还刺激雍正说“雍正新君”,翻译成白话就是:雍正你这个新兵蛋子皇帝。

根据“不作不死”的规律,十草包被从张家口转运到京城关起来。但同时,弘晟不知在这件事中说了什么过头话,让雍正削去世子,成了闲散宗室。所以说“猪队友”会给人造成内伤。

雍正六年的包容

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因为允祉向苏克济索要贿赂,事发之后,有人在雍正面前弹劾允祉。

允祉当时的反应很过激,冲着弹劾的人咆哮,发泄着自己憋屈的情绪。

抛弃索贿的事不谈,允祉的文人发火说明他心里很不爽,也许他觉得有人针对他小题大作,也许他为弘晟求情没被允许。总之,他的这种行为很不恰当。往直白说是不给雍正面子,上纲上线说是“大不敬”。

雍正最开始对允祉的处罚是关在家里。后来,雍正想到只有这么一个哥哥了,不能关废了,就把弘晟交宗人府圈禁,代父顶罪。允祉在朝堂上犯错,雍正把他从亲王爵降到了郡王爵。

“世人皆道雍正狠,无奈兄弟似豺狼!”

从雍正对允祉的包容来看,雍正还是很讲骨肉亲情的,但前提是:你不能冒犯到他的禁区。

雍正八年算总帐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在怡亲王胤祥的丧礼期间,允祉的表现完全不在状况。

胤祉和允祥的关系应该不太好,因为允祉曾经因为胤祥的生母敏妃受处分。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敏妃之丧未满百曰,胤祉剃发,因此被降罪为贝勒。

基于以上的原因,允祉在居丧期间表现很不积极、经常迟到,脸部忧伤表情也不饱满。野史记载他偷笑。

野史说:怡亲王灵前跪了很多人,一排一排的。其中,一个小晚辈在磕头时把帽子磕掉了,这个皮孩子不用手捡起来戴,却用头拱着帽子戴。这个画面把允祉逗笑了,但他很快就反应过来了。

庄亲王允禄很生气,就弹劾允祉“居丧不谨”。

禁区真的不能冒犯。例如朱高煦,他可以造侄儿朱瞻基的反不被处死,当他把朱瞻基拌了一交后,就悲催了——被大铜钟罩着烤成焦炭。

怡亲王就是雍正的禁区,为了他,雍正开创了两个先例:第一,胤祥死后恢复本名,不免皇上讳;第二,雍正即位后,将胤祥生母敏妃全家抬旗,敏妃由庶妃升格为皇贵妃,并且从葬景陵(康熙墓)。开启了从葬的先例。

允祉这次彻底惹火了雍正帝。雍正剥夺他的爵位,幽禁在景山永安亭,他的家人一起被囚禁。完了,还议出十二条罪名。

做人啊,有时真得做和自己身份相符的事。

尾声:雍正十年(1732年)闰五月,胤祉逝世于禁所,雍正以郡王例将其安葬。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帝为其追谥,谥号为“隐”。

作者心语:闲来无事,翻阅粉丝信息。其中多数只关注不到二十人,侥幸有我。余来头条号,开康、雍、乾专栏不足半月,承蒙关爱,心甚感激。感谢悟空!感谢有你们陪伴!


链天绝


胤祉是不是一个关心政治的人,这一点都不重要。他被雍正囚禁致死,完全就是因为他触犯了雍正的忌讳。

爱新觉罗·胤祉,康熙帝第三子(序齿的第三个儿子)。由于他的文学和书法造诣在康熙众多儿子当中都是最高的,且平日里很少掺和夺嫡之事,因此他便给人一种不关心政治的印象。

但是其实,胤祉是个情商很高的人,他的政治智商也非常的高。

首先,胤祉知道自己是庶子,获得皇位的几率微乎其微,因而他平日里便跟太子胤礽的关系非常亲密。(早做准备)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胤祉觉得机会来了,便向康熙检举揭发了大阿哥胤褆魇咒太子胤礽,素有谋夺储位企图,把胤褆也打入了大牢。

老大、老二先后被废,身为老三的胤祉变成了事实上的老大,夺嫡几率大增。但此时的胤祉依然非常谨慎,不显山不露水,跟老四胤禛一样,只干事实,不掺和夺嫡。

一年后,康熙复立胤礽为太子。胤祉由于不掺和夺嫡,且平日里与胤礽关系和睦,因而博得了康熙老爷子的好感。在太子胤礽复位后,胤祉也被一起晋封为和硕诚亲王。

而因为争储而上窜下跳的老八胤禩,则被康熙打入了“冷宫”。



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康熙明确不会再立太子。

不过,虽然康熙已经表示不会再立太子,但皇位终究是要有人来继承的。因而众皇子便希望以成绩打动老爷子,胤祉也是如此。当时他专心著书,由他所主持编修的《律历渊源》让康熙甚感欣慰。因而康熙在他最后的十年中,对胤祉都非常关照。

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胤祉并不是一个单纯潜心治学的人,他所谓的潜心治学,有相当大的功利性,即投其所好,博得老爷子对他的青睐。

(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其实才是真正的老实人。他们一个不通汉学,一个身体有残疾,完全不掺和夺嫡)

那么,像胤祉这么暗中发力,他有没有继位的希望呢?坦白说,他是有希望的。

首先、他文武兼备。当时跟他竞争的对手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但雍正的骑射不如他,老十四的文学不如他;

其次、他是事实上的老大。在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褆被永久圈禁后,康熙已无嫡子,胤祉是事实上的长子;

所以说,胤祉其实有一定的夺嫡几率。

只不过,后来因为“孟光祖事件”,胤祉的形象被摸黑了。康熙为了保护他,同时也是为了敲打他,不要他参与夺嫡。胤祉才主动退出了夺嫡圈子。

孟光祖是胤祉府上的人,康熙末年也就是胤祉最受康熙青睐时,他曾打着胤祉的名号到地方各省如陕西、四川、江西、广西等地活动。收受贿赂。康熙得知此事后,派人将孟光祖捉拿后正法,但也只是将孟光祖处死了事,而没有再去追究孟光祖到底在下面都干了什么。不仅如此,康熙还特意对供职于蒙养斋馆的魏廷珍说,你“每日和三阿哥在一起修书,若有此事,即当以身命保之”。

从康熙的处理来看,很显然,晚年的康熙并不希望政治斗争牵连太大,特别是牵扯到胤祉身上。

由于“孟光祖事件”没有进一步追查,所以胤祉到底有没有派人去下面争取地方大员的支持,尚难定论。

不过孟光祖作为胤祉府上的属人,在下面活动了好几年,胤祉说自己一点都不知道,恐怕也是说不过去的。

总体而言,胤祉虽然没有很明显的表现出要争夺储位的迹象,也许他心里也清楚康熙对自己的定位,因而便一直是以学者的形象出现。但是在康熙的最后十年中,胤祉始终受康熙的信任,有争储的希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雍正即位后,对于胤祉的真实为人,雍正心里也没底。于是,出于对他的戒备,雍正便以他与废太子允礽关系密切为借口,将他发配到了遵化的东陵为康熙守陵。并且,雍正还伺机剥夺了他儿子弘晟的世子爵位,贬为闲散宗室。

面对雍正的这一系列政治打击,要说允祉在私下里不发点牢骚,是不可能的。因此也就有了下面的这两封密奏:

主子如此决断以来,未曾降旨,是以允祉并不知晓。今将杀允禩之过落于我身,我情愿承受,主子说我是允禩同党,我也接受。主子圣明,且有上苍为鉴,我若捞取声名,与外人胡言乱语,即让我如允禩一样承受苦难。臣允祉乃一奴才,忝为人兄,竟敢如同主子之手足。主子如何想,谕旨如何言,我就如何遵照而行。此外再无他言。伏乞主子阅讫批还。若无主子圣明奇恩,我岂能存活至今。——雍正四年允祉密奏

不得不说,允祉的文笔确实好,几段话就把自己的责任摘得干干净净,还用近乎于乞求的语气在试探雍正的态度。

后来雍正虽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但是雍正在允祉密折的朱批回复却耐人寻味。

雍正说:圣祖在上,不是我故意怀疑你,而是三哥你原本就是个善于说谎骗人的人。被你骗怕了,我要是不怀疑你,都对不起自己的智商啊。你要是故意骗我,就是对不起皇阿玛!行了,行了,我信任你了,希望下次不要再有这样的“谣言”。

皇考在天之灵,必有明鉴。此是朕一片苦心。只是阿哥原本善于说谎哄人,容忍一切异端,朕稔知此情,怀疑憎恶是实。朕若即称相信,实为欺骗上苍,尔若执意骗朕,即是悖逆于皇考。日月长久,试目以待!阿哥果能如此,不仅多有尔主子弟弟的好日子,朕之福份也才全备。身为亲兄,宜倍加谨恪。——雍正朱批回复

其实从雍正所批的那句:“阿哥原本善于说谎哄人”中便可看出。允祉是不是潜心治学,不关心政治的人,根本就不重要。因为至少在雍正看来,允祉不是善茬子。或许允祉在历史上真的是一个潜心治学,无心于皇位,无心于名利的人,但问题是,雍正皇帝对他不信任!

后来,允祉因为向朝廷官员勒索贿赂,以及对老十三之死缺少哀悼之情,被雍正抓到了弄死他的把柄,将他夺爵并幽禁于景山永安亭。最后,允祉在幽禁处病死。(病死的说法存在疑问)

同时,由于允祉是被幽禁致死的,所以他的十二个儿子都混的比较惨。继承爵位的大宗也只是不入八分辅国公,没有继承爵位的儿子则全部都是闲散宗室。基本上是康熙孙子当中混的最惨的一支宗室。



总的来说,胤祉被搞倒的原因,就在于他对自己的命运看不开。按照汉人的传统,皇位继承遵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就凭他比雍正年长,雍正就不可能放过他,因为他太碍眼了。而他呢?想远离政治,却总是时不时的露脸,太遭雍正嫉恨了。

另一方面,由于他文武双全,并非是百无一用的书生。当年老十四在西北打仗,后方协助康熙处理军务的就是他。(相当于是入过军机的皇子)。而且,他貌似还参与过夺嫡之争。雍正岂能单独放过他一人?

雍正之所以先不动他,主要是因为实在是太忙了。老八、老九、年羹尧、隆科多,这么多人要收拾,一时还顾不到他。等到好不容易把这些人都收拾了,曾静的谣言又冒出来了。等到雍正把《大义觉迷录》发行颁布天下后,再一扭头,原来老三还在啊?然后胤祉就悲剧了。


Mer86


这里不得不纠正,题主一个问题老三胤祉是九子夺嫡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而且在夺嫡的后期,他也是十分有可能登上皇位的一位皇子,他没有不关心政事,只是他在雍正登基之后心灰意冷,才收敛了锋芒,但是心中也多有不服气。九子夺嫡的后期,尤其是在太子胤礽被废以后,三阿哥胤祉曾一度以储君自居,可以说完全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九子夺帝时期,三阿哥胤祉和太子胤礽关系十分要好,因此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喜爱。尤其是三阿哥胤祉身边聚集着一帮读书人,甚至有才华十分出众的清流李绂,这个人也是后来雍正时期,天下文人的领袖。



那么,在雍正登基以后,为什么收敛锋芒的老三胤祉还是被雍正罚去守陵,幽禁到死。其实老三因为周围聚集着一帮读书人,所以他身上一般都有着读书人的酸气。十三阿哥胤祥的母亲章佳氏出生低下,所以他对老十三一脉都一直不是很看重。老十三的母亲章佳氏去世百天的时候,熟读圣贤书,深谙礼法的老三,居然在这一天选择去剃头。老三的举动让康熙十分生气,也在这件事中得罪了老十三。老十三和老四的关系十分要好,可以说是老四雍正登上皇位重要的帮手,老三得罪老十三,自然也就间接的得罪了雍正,所以雍正一直对老三存有芥蒂。尤其是在夺嫡后期,太子被废以后,老三仗着自己和太子关系好就以储君自居,虽然这种行为是背地里的行为,但是老三的行为未免太过。



老三曾经就有过这样的行为,而且又和太子关系十分要好。所以雍正一登基以后,第一个处理的就是老三胤祉。因为胤祉不像八阿哥一样,在朝廷中有着庞大的势力八爷党。老三的人多数都是文人,充其量也就是暗地里写写书骂骂人,吓唬吓唬就可以了。所以雍正一登基,就把老三的胤祉改成了允祉,并把他罚去为康熙守陵,反而把把阿哥胤禩改为允祀升为和硕廉亲王。


老三完全激怒雍正的举动就是在十三爷去世的时候。雍正登基以后,对帮助过自己的老十三,加封了铁帽子王的称号,雍正登基以后把自己的兄弟们的“胤”字都改成了“允”,但是雍正在老十三死后把“允祥”改回了“胤祥”,是雍正兄弟里面唯一有如此待遇的一位。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雍正和老十三的情谊是多么深厚。但是在老十三死后,老三没有丝毫的表示,而且对于雍正把自己安排到守陵满腹牢骚。这些事情都传到了雍正的耳朵里,雍正一怒之下直接就把老三幽禁到了景山。老三也在幽禁中抑郁而终。



红雨说历史


康熙皇帝在临终前曾向即将即位的皇四子胤禛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祝福:“善待你的兄弟,善待你的臣民。”这既是康熙皇帝对于雍正帝的嘱托,实际上也表达了康熙皇帝对于即将掌权的雍正皇帝将骨肉兄弟作为政敌来整肃的担忧。客观而言,雍正皇帝对于自己的兄弟还是能够一分为二的看待的,素来以刻薄寡恩著称的雍正皇帝还是能够对于那些拥护自己继位以及对自己权力并不构成威胁的那些兄弟加以善待的。但是对于那些敢于挑战自己权威以及影响自己权力的兄弟,雍正皇帝通常也是毫不留情的给与打击。但是雍正皇帝有一位兄弟,既对政治权力不感兴趣,也对雍正帝不构成威胁,却最终还是被雍正皇帝下令圈禁,至死不得出,这就是康熙皇帝的第三子诚亲王胤祉。

低调的皇三子胤祉其人:

皇三子胤祉生于康熙十六年,其生母荣妃马佳氏曾先后为康熙皇帝诞下五子一女,是康熙皇帝早年最为宠爱的嫔妃之一。皇三子胤祉本人在康熙皇帝的众多阿哥之中也是非常优秀的,不仅善骑射,并且在文学和书法上也非常有造诣,这在清初满洲贵族之中是并不多见的,同样也是难能可贵的。胤祉在康熙三十七年时获封郡王爵位,第二年,胤祉因为在皇十三子生母敏妃的百日丧期内擅自剃发,被生气的康熙皇帝降为贝勒。胤祉虽然触怒康熙皇帝,但是并没有遭到康熙皇帝的厌弃,整个康熙一朝,胤祉都颇受重用,康熙晚年,文学上颇有造诣的胤祉奉旨主持了多部重大典籍的编纂。因此深得帝心。

虽无心皇位但参与夺嫡:

实事求是的讲,皇三子胤祉并没有过想做储君的念头,但是这并不代表其没有参加康熙皇帝晚年的“九子夺嫡”,而真实的情况则是,胤祉不仅参与了夺嫡活动,还是不折不扣的太子死党。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出生之时,其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便因产后大出血去世了,嗷嗷待哺的胤礽被康熙皇帝交由自己宠爱的荣妃马佳氏抚养,而荣妃马佳氏则是皇三子胤祉的生母,胤祉自幼与太子胤礽共同抚养在荣妃身边,两人虽非一母所生,但为一母所养,因而关系非常密切,康熙皇帝深知如此,所以在日后安排的一些由皇太子胤礽负责的事务时,通常也让皇三子胤祉一同随行。

康熙亲征准噶尔时,两人曾一同前往去探望过康熙。只是那一次,胤礽表现太差劲,两人被遣回了京城。后来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也是胤祉的力荐,使得康熙帝没过多久便将胤礽复立为太子。至此两人关系更为密切。胤祉是太子胤礽的死党,犹如皇十三子胤祥与雍正皇帝的关系一样,胤祉也将宝压在了太子胤礽身上,这也为日后胤祉遭到雍正皇帝的整肃而埋下了伏笔。

雍正即位后遭到整肃圈禁:

雍正皇帝即位后,对于曾经用拥护废太子胤礽的兄弟,采取了毫不留情的打击,皇三子胤祉首当其冲,雍正皇帝没有给出任何罪名,便将胤祉去为康熙皇帝的景陵守陵,康熙一朝颇受重用的诚亲王胤祉至此成为雍正朝的闲散宗室,雍正六年,胤祉因向大臣索贿被告发而被雍正皇帝下令圈禁在自己府中,同时将其降为郡王。两年之后,雍正帝开恩将诚郡王胤祉恢复了亲王的称号,但是好景不长,被封为亲王后的三个月,雍正皇帝最为珍视信任的怡亲王胤祥去世,在怡亲王的葬礼上,胤祉迟迟未到,并且毫无忧伤的面色。因此再次被人弹劾,雍正帝因此震怒,于是将胤祉的爵位取消,同时将其全家囚禁在景山寿安亭,两年之后的雍正十年,胤祉去世,雍正皇帝授意大臣将其以郡王之礼入葬。

皇三子胤祉在皇长子和皇太子先后被失宠获罪后成为康熙皇帝事实上的长子,也是雍正皇帝所说的唯一的兄长,因为其在康熙生前力保太子而遭到雍正皇帝的忌恨,以至于雍正一朝遭到皇帝的整肃,并最终获罪而被圈禁而死。


历史课课代表


康熙的老三胤祉,也就是三阿哥,这人很简单。作为康熙的众多皇子中的一个,他的兄弟们都希望能够坐上皇位,因此在康熙末年,“九龙夺嫡”也就是发生了。




各皇子争权夺利、互相倾轧,为了这个皇位,兄弟之间你死我活、手足相残,可就唯独我们这位三阿哥对皇位不感兴趣,他虽然在文学才能和弓马骑射上都很优秀,但就他没心思参与到夺嫡的行列当中,他感兴趣的只有文学。

在复立二阿哥胤礽为太子后,康熙发现他的这三儿子能够团结废太子,而且不落进下石,为了在用另外一种方式补贴他,于是康熙封胤祉为和硕诚亲王,并让他干自己想干的事:主持编纂《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



不过就这么一个不对皇位感兴趣的三阿哥,后来在雍正继位后被囚禁致死?

有人说,因为胤祉素来与废太子胤礽交好,所以雍正继位之初,对他有所忌惮,于是把他贬到了康熙陵前守墓。这对胤祉来说,简直要他的命,但也只能在心里发发牢骚。在后来的几年内,朝廷的大臣们也见风使舵,纷纷上奏他索贿,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雍正要搞他,谁也挡不住!很快,胤祉就被削官夺爵,而且还被囚禁在府中,失去了自由。


其实,这件小事,过段时间,皇帝没准一高兴,就放了他的三哥也有可能。可恰恰就在十三阿哥的葬礼上发生了不快。世人皆知,在康熙众多皇子当中,数雍正和十三阿哥关系最好,所以十三阿哥死后,雍正亲自为他举行葬礼。可胤祉在葬礼上,被伤心欲绝的雍正给发现毫无悲痛之情,仿佛是一个外人一样。这让本来就厌恶他的雍正更加厌恶,很快雍正就下旨,你就永远待在你的府中,不用出来了。

其实这就等于宣布了胤祉的死刑,不久以后,胤祉在忧愤之下而死。不过雍正念其还是兄弟一场份上,对这个三哥还是以郡王的规格下葬的。


青史回声


爱新觉罗·胤祉,康熙第三子,在文武方面在众皇子里面算突出的,康熙爷很喜欢这个儿子。而且平日里和太子交好,属于太子党里面的吧。但是在九子夺嫡里面他并不活跃,而是潜心完成康熙给他的任务:编写《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两本书。


康熙对于这个儿子是非常称心如意的,因为他保护自己的太子,在第二次废太子后,胤祉就查出是大阿哥胤禔使用一种巫术才让太子言行荒谬。

大家知道皇太子是皇帝亲手带大心肝宝贝啊,而且胤祉对于政治并不参与, 在朝廷上也没有八阿哥这般笼络人心。这可不就是康熙最爱的品性么,所以传言就在雍正继位后来了,说是太子之后,康熙有意传位于三阿哥胤祉。你想本来雍正这皇帝当得就名不正言不顺的,他是能杀的都杀,一个都不放过。因此胤祉被打发到去给康熙守灵并剥夺爵号。后来十三阿哥死了,唯一的四爷党,胤祉又被雍正认为无情无义,兄弟死了也不伤心。

其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后还是莫须有的罪名圈禁致死。其实在太子被废,大阿哥被圈禁后,无疑三阿哥胤祉成了长子,被立储君的机会很大,何况康熙本来就挺喜欢这个孩子的。因此胤祉到底有没有争?这个事情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没有揭发大阿哥认真修书,会不会他的结局会变得不那么惨呢?


最后我们总结出一个经验:做人真的很难,你争也是死,中立还是死,难就难再要站好对,这个理在现在仍然适用。


尼采广寒宫中坐


雍正登基后为什么将不关心政治的三阿哥胤祉圈禁至死?

爱新觉罗·胤祉,康熙帝第三子。由于他的文学和书法造诣在康熙众多儿子当中都是最高的,且平日里很少掺和夺嫡之事,因此他便给人一种不关心政治的印象。

认为皇三子胤祉不关心政治,显然是不客观的说法,胤祉在胤礽被废之后也是不甘寂寞的加入储位之争。

胤祉二十岁就跟随康熙从征噶尔丹,执掌镶红旗大营,二十二岁被晋封为诚郡王,一年后因在康熙敏妃病逝百日内剃发,被削夺王爵,降为贝勒。不知为何,胤祉总喜欢在别人的葬礼上出风头,最终也因此而丧命。

康熙很看重三阿哥,将孟光祖处斩,佟国勷革职,年羹尧革职留任。但康熙不让牵扯胤祉,对编修魏廷珍说,这事关乎诚亲王声誉,你与他一起修书,知道他的为人,应当以身命保他。这是对胤祉的袒护,他此时已经开始关注政治。

孟光祖事件说明,胤礽再度被废后,胤祉也是不甘寂寞的,希望成为新太子。当时,他是诸皇子中能够自由活动的年龄最大的人,这一点对他很有利。清代历来注重嫡子,其次是年长之子,之前已有长子重用的现象。

不过胤祉尽管抱有幻想,但没有过多的活动。他身边只有几个文人,这些人没有相应的政治地位,缺少活动的能量。胤祉在兄弟中也没有特别要好的人,他因告发胤褆而得罪八爷党,康熙也是因此对他进行了保护。

由此可见,胤祉并非完全不关心政治,他在胤礽再度被废后,积极参与争储活动。无奈缺乏竞争能力,很难在储位之争中获胜。皇四子胤禛通过韬光养晦,最终继承大统,成为雍正皇帝。

雍正即位时,胤祉虽然表面支持,但私下牢骚不断,四处宣泄不满情绪,这才是他被发配的根本原因。接着在雍正二年,胤祉三子弘晟因获罪而被削去世子之位。四年后,胤祉因索贿而被革爵囚禁,后又恢复爵位。

雍正即位后,对参与争储的兄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处理,胤祉自然也不能幸免。雍正以胤祉与废太子胤礽关系密切为由,将其发配到康熙的景陵去守陵。虽然胤祉在储位之争中能力有限,但雍正还是不想再看到他。


小马谈古今


从九子夺嫡中凶险胜出的雍正,在登基之后就开始将屠刀伸向自己的兄弟们。在雍正在位的十几年,他的皇子兄弟们基本上都没有好的善果!

从《雍正王朝》中,我们可以看出,康熙晚期凶险的九子夺嫡,参与者基本没有看到三皇子的身影,而且这位雍正的哥哥甚少关心政治!

为什么老三在雍正时期被囚禁致死呢?

一、天作孽尤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老三最后一步步走到被囚禁至死的地步,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我们姑且不论他在康熙时期的表现,在雍正即位以后,老三被封为了亲王,曾经过了一段辉煌的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雍正六年的时候,一封奏折递到了雍正面前,说是自己的三哥向手下的大臣索贿。

雍正非常生气,因为这段时期正是他治理的关键时期,所以他毫不客气的给自己的兄弟治了罪。老三从亲王变成了郡王,被夺了爵位,限制了两年的自由。

到了雍正最喜爱的老十三去世的时候,老三过来祭拜,结果没有表现出一丝悲伤的情绪,这件事让雍正知道以后,非常生气。

我们都知道,雍正和他的十三弟是有深刻的革命情谊的,所以老三就被囚禁起来一直到死了!

可以说,这两次都是老三自找的,自作孽不可活!

二、老三曾参与九子夺嫡——他并不像表面表现的不关心政治!

老三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给世人的感觉就是不关心政治,文学造诣较高,一直关心和潜心文学创造!

但其实,在康熙时期老三就参与过政治。当第一次太子被废的时候,老三就向康熙求过情,也就是说,老三是太子一派的人。

到了太子第二次被废,大阿哥在背后诅咒太子这件事就是老三告发给康熙的。这件事肯定给雍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自己的三哥可不是一个一声不吭的人!

三、论有一个心狠手辣的弟弟的危险性——雍正对待自己的兄弟从来都没有客气过!

老三最后被囚禁至死,固然有他自己的原因,因为他不仅只关心文学,他也关心政治,而且自我要求也不严格。

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有一个善于猜忌和心狠手辣的皇帝弟弟,在雍正时期,参与九子夺嫡的兄弟们,除了和他一个战队的人,其他人都被收拾的干干净净,自然老三也不能幸免!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康熙王朝的“九子夺嫡”恐怕是中国历史上争夺帝位最激烈的一个朝代。为了能在这场帝王争霸赛中脱颖而出,众阿哥使出浑身解数,其中用得最多的一项技能就是装,装与世无争,装能力超群。四阿哥胤禛就是在这场争夺战中装毫无野心,吃斋念佛,结果登上帝位。

三阿哥胤祉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也装,装高风亮节,平日从不关心政治,但是结果却穿帮了,不仅没被抬上高位,还落得被囚禁致死的凄凉下场。这是为什么呢?

三阿哥胤祉是什么样的人?

新觉罗·胤祉本是康熙帝的第十子,但由于兄弟早夭,实际上便是第三子,是雍正皇帝的异母兄。胤祉是个不可多得的既能文也能武的人才,无论是文学还是书法、骑射,在众多的皇子里面,表现都是极突出的,因此也备受康熙喜爱。胤祉一生潜心研究学问,对政事并未表现出有多大的兴趣。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不关心政事的皇子,在自己的兄弟胤禛(雍正皇帝)登基后的第六年,却因为有人弹劾自己向苏克济索要贿赂,被自己的兄弟以“无人臣之礼”给定了罪。并且给还被夺爵降为郡王,而后便被囚禁而死。

那么,雍正为何对不关心政事的胤祉不顾念兄弟情分,而将他囚禁至死呢?

胤祉是不是一个关心政治的人,这一点都不重要。他被雍正囚禁致死,完全就是因为他触犯了雍正的忌讳。

一、才华出众,备受康熙喜欢

胤祉无论是文学还是书法,或是骑射,在众多的皇子里面,表现都是极突出的,备受康熙喜爱,受到雍正警惕。

二、得罪康熙皇十三子允祥

康熙三十八年九月,在康熙敏妃章佳氏丧百日中胤祉却剃头,得罪皇十三子允祥。康熙敏妃章佳氏为皇十三子允祥的生母,允祥自幼跟随胤禛(即雍正帝),雍正即位封允祥为怡亲王,因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得世袭罔替的许可,是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允祥死后,雍正帝为了纪念他的功劳,下旨将其名中的“允”字改回“胤”字,成为雍正朝唯一位最终得以在名字中保留“胤”字的皇帝兄弟。得罪允祥等于得罪雍正。

三、胤祉平日与太子胤礽关系好

胤祉平日与太子胤礽关系素来和睦,蒙古喇嘛巴汉格隆帮助皇长子胤禔私下里阴谋魇镇太子胤礽,胤祉仔细打探之后将这件事告诉了康熙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太子胤礽复立,康熙讲胤祉进封诚亲王。

四、对允祥之死缺少哀悼之情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公历6月18日),允祥积劳而逝,年仅四十四岁,胤祉对允祥之死没有哀悼之情。允祥自幼跟随胤禛(即雍正帝),雍正即位封允祥为怡亲王,因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得世袭罔替的许可,是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允祥死后,雍正帝为了纪念他的功劳,下旨将其名中的“允”字改回“胤”字,成为雍正朝唯一位最终得以在名字中保留“胤”字的皇帝兄弟。

五、对雍正的行为发牢骚

雍正即位后,将胤祉改名为允祉,将胤祉发配到遵化的马兰峪为康熙守陵。胤祉私下发牢骚,又对怡亲王胤祥之死缺少哀悼之情。雍正帝知道后,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后病逝于景山禁所。


香姐逛历史


康熙晚年,在废黜太子胤礽后,觊觎大位的成年皇子们,纷纷卷入了夺嫡之争。唯有皇三子胤祉醉心学问,对政治根本不关心,因此深得康熙器重。可是雍正继位后,却把他囚禁致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胤祉剧照)

说起来,胤祉在众皇子中还真是一枝独秀,他自幼聪慧,天赋过人,年少时便能诗会赋,还写得一手好书法。

此外,胤祉在骑射上,也是诸皇子中的佼佼者。他早年随康熙塞外出巡,曾和擅长骑射的康熙一较高低,结果两人难分仲伯。

因此,康熙对胤祉的文武能力都非常满意,早早就让他参与出巡和谒陵等事务,一方面让他增长见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他的政务处理能力。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二次亲征噶尔丹,命19岁的胤祉统管镶红旗大营,参与平定噶尔丹战争。

比起以往的谒陵和出巡,作战才算是胤祉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参与国事。胤祉在作战时,不仅指挥有方,还处处为康熙分忧解难,颇让康熙感到慰藉。

凯旋回京后,康熙发现留在京师监国的太子胤礽党羽遍布,权势滔天。对他的皇权统治有极大的威胁。于是,康熙决定分封皇子,分拨佐领,让成年皇子分府自治,正式参与政务,以此来削弱胤礽的权力。

胤祉由于深得宠爱,再加上他素与胤礽关系要好,被破格封为多罗诚郡王。这可是仅仅比和硕低一级的二等爵位,除了皇长子胤禔由于武艺高强,和他一样被封为多罗直郡王外,其他参与作战的成年皇子,均被封为三等爵位多罗贝勒。

随后,在康熙的安排下,胤祉不仅参与宫廷事务,还被安排到翰林院负责一些律吕、算术等方面的书籍的编修。

(康熙剧照)

胤祉对康熙交托的政务,一丝不苟,完成得非常出色,随着康熙和太子胤礽的关系恶化,胤祉也 越来越得器重。

胤祉不光学业和工作能力让康熙满意,还相当讲孝心,对康熙早晚问安,嘘寒问暖,就在废黜太子的前不久,康熙第一次来到胤祉的府中,参与他举办的家宴。在这里,康熙享受到了天伦之乐。自此后,他每年都要去胤祉的府中参与家宴,到后来这个也就成了康熙的定例。

在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后,康熙把太子党们连根拔除。与胤礽交往甚密的胤祉,自然也受到了牵连。不过,康熙在经过亲自询问后,却并没有为难胤祉,反而还常对人说,胤祉虽和太子关系亲厚,但从没有怂恿太子作恶,所以不该加罪于他。

东宫被废,立刻就招来成年皇子们角逐太子之位的争斗。此时的皇子们不仅有权有势,而且身边都云集着一大批党羽,这种局面是康熙万万没想到的,康熙见到这种局面备感忧心,焦头烂额。

胤祉却和这些如狼似虎的成年皇子们不一样,他不结交党羽,更不热衷争夺皇储,反而一心一意完成康熙交托给他的编书任务,先后完成了《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两部大书。

不光如此,胤祉还很能为康熙分忧。

康熙因为众皇子争储,大伤脑筋,打算复立胤礽为太子。

胤祉在打探到胤禔与蒙古喇嘛巴汉格隆阴谋魇镇胤礽,将此事向康熙告发,康熙遂以此为由,复立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为了平息夺嫡之争,康熙对成年皇子分别进行了加封。胤祉再次被进封为诚亲王。

(胤礽剧照)

然而,重得太子之位的胤礽却继续勾结大臣,意欲逼宫,这迫使康熙不得不再次废黜他的太子之位。

像第一次废黜太子一样,这次胤礽的党羽再次遭到打压,不过,胤祉依然没有受到康熙责难,反而还得到5千两白银的赏赐。

随着成年皇子争夺储位的斗争越来越激烈,一心做学问,根本不关心政治的胤祉,反而得到康熙的青睐和器重,在康熙晚年父子之情更为深厚。

康熙五十八年,康熙在寰丘祭告天地时,破例让胤祉也向天地祭拜。除此外,又把胤祉的长子弘晟立为世子,其待遇和俸禄和贝勒相同。

当时,还发生了一起“孟光祖事件”。

孟光祖是胤祉府中的门客,他不经批准登记,也没有拿任何证明文件,便打着胤祉的名号,在各地结交地方要员,不仅以胤祉的名义和督抚大员互赠礼物,还对他们极尽拉拢之事。被拉拢的名单中,不乏年羹尧和佟国勷这样的军政重臣。

事发后,康熙为了保护胤祉,并没有深究,仅处死了孟祖光。除此外,他还召见了和胤祉在一处编书的魏廷珍,对他旁敲侧击地说,你每日和三阿哥在一处修书,若有此事,即当以身命保之。

康熙这样说,自然是若有人追问此事,要他为胤祉全心修书做个见证,以免胤祉牵扯进去。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在畅春园去世,隆科多宣读继位遗诏,皇四子胤禛得继大统,是为雍正。

(雍正剧照)

当时,第一个向雍正称臣磕头的,就是胤祉。

然而就算如此,胤祉还是没能逃脱雍正对他的清算。

原来,雍正继位这事,实在太出乎人的意料,就连他的生母德妃也大感意外。

有不少人认为,康熙晚年最受器重的皇子中,除了皇十四子外,就当属胤祉。因此,坊间流言四起,不少人甚至称胤祉很有可能是康熙属意的继承人。

这些流言自然传到了雍正耳中。为了巩固政权,雍正继位后,对曾参与争夺储位的手足进行了残酷的打压。尽管胤祉没有参与争储的行为,但雍正依然对他多有提防。不仅不重用他,还把他打发去为康熙守陵,他的儿子弘晟也因被寻了个不是削去世子之位,降为闲散宗亲。

到雍正六年时,雍正又以“无人臣之礼”,把胤祉的爵位剥夺,幽禁在府中,而弘晟则受其牵连,被囚禁于宗人府。

尽管雍正八年,雍正恢复了胤祉的爵位,可是紧接着,雍正最为倚重的怡亲王去世,雍正又以胤祉毫无“伤悼之情,视同隔膜”为由,再次剥夺了他的爵位,并把他幽禁于景山永安亭。

仅一年有余,胤祉病死于幽禁之所,卒年56岁。

直到乾隆继位后,乾隆才给没有参与争储的胤祉平反,恢复了他诚亲王的爵号,并追封谥号“隐”,他的儿子弘晟才得以释放,不过不能继承爵位,一辈子无官无爵,真正成了闲散宗室。这样一来,胤祉这一支的后人,也就再也没有机会翻身了。

(参考史料:《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