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是什么意思?有啥道理呢?

悠悠乡村路


近日,有书君回老家看外婆,跟着老人家去市场买菜时,老人家嘴里一直嘀嘀咕咕的,买水果时说桃子要买上面有白点点的,橙子要买屁股开花的等等,到了蔬菜区,又开始说什么“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

问外婆什么意思,她支支吾吾的半天也说不清,有书君是个好奇宝宝,回家一查,嘿,别说还挺有道理。

“早不买猪肉”就是劝人们尽量早上不要买猪肉,那为啥猪肉就不能早上买呢?原来,以前在农村,人们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去市场割一两斤肉解个馋。

而当时保鲜设施并不完备,生猪的进价又贵,肉贩子为了不亏本,会昧着良心将前一天微微变质的肉混在第二天的新肉当中,新的旧的混着卖。

农村人挣钱不容易,一分钱往往恨不得掰两半花,买一块肉要观察半天,久而久之便发现了这个猫腻。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那现在都有冰箱了,这个原理该过时了吧,其实不然。

我们用过冰箱的人都知道,肉在冷藏之后,虽然比较好切割,但口感下滑得十分厉害,还是新鲜的肉好。

在冰箱里过夜后的肉,同样的价钱却尝不到同样的口感,难道不亏吗?

再者,老话劝人早不买猪肉,还有一个省钱心理在起作用。我们都知道,肉所处的原生位置不同,口感也不同。

以前的人们很久才能吃一次肉,自然想吃到最好的,所以人人都想赶早买最佳位置的肉。

到了快收摊时,肉铺里可能只剩下了一点干骨头或者猪皮之类,但因为肉的品相不好,划不来再放一晚第二天接着卖,老板往往会贱卖。此时,迟来的顾客便正好捡漏,又能省钱,还解了馋,一举两得不是。

至于“晚不买豆腐”,则是劝人们买豆腐要赶早。那为什么卖肉要赶晚,买豆腐却要赶早呢,因为豆腐容易变质。

豆腐的原材料是大豆,大豆是高蛋白产品,气温一高就极容易滋生细菌,进而变质。

据专家研究,豆腐在出厂后12个小时内,是最佳的食用时间,12个小时过后,就极可能变味,甚至变质。更关键的是,豆腐是一个冷冷不得,热热不得的东西,冷了影响口感,热了直接变质,外力拿它一点办法也没有。

再加上,古时消毒条件不过关,豆腐又多是家庭作坊产出,在制浆、包装过程中极难杀死细菌或者芽孢,时间一长,细菌自然会繁殖生长,导致豆腐变质。

若买得早一点,细菌还来不及兴风作浪,自然能享用到一块好豆腐,假若稍微迟了些,细菌已然安家生子,那就只能勉强买一块馊豆腐回家了。

另外,人们买豆腐时都习惯用手指去试压,以前的人们卫生习惯又不太好,一个两个都来试豆腐是不是够软,又为豆腐增加了一个变质源。

所以说,“晚不买豆腐,早不买猪肉”,虽是农村老话,仍颇有道理,在现今也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此外,在买豆腐和肉时,除了购买时间,有书君还建议大家要时刻关注三个字:色、香、味。

比如买猪肉时,“色”一定得是新鲜的红色夹杂着脂肪部位浓腻的白色,且新鲜的猪肉表层还有一层灰色的膜,不黏手,还有光泽。

猪肉的质地,看起来也要是紧实的,用手指按压时会迅速复位。至于“香”和“味”,新鲜的猪肉清水白煮,也自带肉的清香,而没有膻腥味。用嘴一咬,更是肌纤维粗,不至于太老,也不至于太疲塌。

而买豆腐时,优质豆腐的“色”一定是淡黄或者是微黄的,过白、偏白都有可能是加了漂白剂。

当然,颜色过黄甚至发灰的豆腐也不能买,因为它极有可能已经变质了。好的豆腐,不仅颜色鲜亮,看着也是干干净净的,一刀切下去,平滑有棱角,绝不毛毛糙糙。

用手按压时,也是要硬度有硬度,要弹性有弹性的,不会轻轻一压就烂碎成几块。至于“香”,好豆腐有浓浓的豆香,远远地就能闻到,不好的豆腐则无豆子的香味,或者有一股腥味,这都是化学剂的味道,慎买。

“味”呢,那就更好判断了,和“香”一样,吃着有劲道有豆香的就是好豆腐,吃起来味同嚼蜡的自然就是不好的豆腐了。

中医讲究“病从口入”,而老话还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以,为了全家身体健康,还是信一信老人为我们总结的箴言,买菜时多长点心眼。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只要去正规卖场,无论何时,菜品都还是可以保证新鲜度的。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