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是什麼意思?有啥道理呢?

悠悠鄉村路


近日,有書君回老家看外婆,跟著老人家去市場買菜時,老人家嘴裡一直嘀嘀咕咕的,買水果時說桃子要買上面有白點點的,橙子要買屁股開花的等等,到了蔬菜區,又開始說什麼“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

問外婆什麼意思,她支支吾吾的半天也說不清,有書君是個好奇寶寶,回家一查,嘿,別說還挺有道理。

“早不買豬肉”就是勸人們儘量早上不要買豬肉,那為啥豬肉就不能早上買呢?原來,以前在農村,人們只有逢年過節時才會去市場割一兩斤肉解個饞。

而當時保鮮設施並不完備,生豬的進價又貴,肉販子為了不虧本,會昧著良心將前一天微微變質的肉混在第二天的新肉當中,新的舊的混著賣。

農村人掙錢不容易,一分錢往往恨不得掰兩半花,買一塊肉要觀察半天,久而久之便發現了這個貓膩。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人說,那現在都有冰箱了,這個原理該過時了吧,其實不然。

我們用過冰箱的人都知道,肉在冷藏之後,雖然比較好切割,但口感下滑得十分厲害,還是新鮮的肉好。

在冰箱裡過夜後的肉,同樣的價錢卻嘗不到同樣的口感,難道不虧嗎?

再者,老話勸人早不買豬肉,還有一個省錢心理在起作用。我們都知道,肉所處的原生位置不同,口感也不同。

以前的人們很久才能吃一次肉,自然想吃到最好的,所以人人都想趕早買最佳位置的肉。

到了快收攤時,肉鋪裡可能只剩下了一點幹骨頭或者豬皮之類,但因為肉的品相不好,划不來再放一晚第二天接著賣,老闆往往會賤賣。此時,遲來的顧客便正好撿漏,又能省錢,還解了饞,一舉兩得不是。

至於“晚不買豆腐”,則是勸人們買豆腐要趕早。那為什麼賣肉要趕晚,買豆腐卻要趕早呢,因為豆腐容易變質。

豆腐的原材料是大豆,大豆是高蛋白產品,氣溫一高就極容易滋生細菌,進而變質。

據專家研究,豆腐在出廠後12個小時內,是最佳的食用時間,12個小時過後,就極可能變味,甚至變質。更關鍵的是,豆腐是一個冷冷不得,熱熱不得的東西,冷了影響口感,熱了直接變質,外力拿它一點辦法也沒有。

再加上,古時消毒條件不過關,豆腐又多是家庭作坊產出,在製漿、包裝過程中極難殺死細菌或者芽孢,時間一長,細菌自然會繁殖生長,導致豆腐變質。

若買得早一點,細菌還來不及興風作浪,自然能享用到一塊好豆腐,假若稍微遲了些,細菌已然安家生子,那就只能勉強買一塊餿豆腐回家了。

另外,人們買豆腐時都習慣用手指去試壓,以前的人們衛生習慣又不太好,一個兩個都來試豆腐是不是夠軟,又為豆腐增加了一個變質源。

所以說,“晚不買豆腐,早不買豬肉”,雖是農村老話,仍頗有道理,在現今也有一定的可借鑑性。

此外,在買豆腐和肉時,除了購買時間,有書君還建議大家要時刻關注三個字:色、香、味。

比如買豬肉時,“色”一定得是新鮮的紅色夾雜著脂肪部位濃膩的白色,且新鮮的豬肉表層還有一層灰色的膜,不黏手,還有光澤。

豬肉的質地,看起來也要是緊實的,用手指按壓時會迅速復位。至於“香”和“味”,新鮮的豬肉清水白煮,也自帶肉的清香,而沒有羶腥味。用嘴一咬,更是肌纖維粗,不至於太老,也不至於太疲塌。

而買豆腐時,優質豆腐的“色”一定是淡黃或者是微黃的,過白、偏白都有可能是加了漂白劑。

當然,顏色過黃甚至發灰的豆腐也不能買,因為它極有可能已經變質了。好的豆腐,不僅顏色鮮亮,看著也是乾乾淨淨的,一刀切下去,平滑有稜角,絕不毛毛糙糙。

用手按壓時,也是要硬度有硬度,要彈性有彈性的,不會輕輕一壓就爛碎成幾塊。至於“香”,好豆腐有濃濃的豆香,遠遠地就能聞到,不好的豆腐則無豆子的香味,或者有一股腥味,這都是化學劑的味道,慎買。

“味”呢,那就更好判斷了,和“香”一樣,吃著有勁道有豆香的就是好豆腐,吃起來味同嚼蠟的自然就是不好的豆腐了。

中醫講究“病從口入”,而老話還有“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以,為了全家身體健康,還是信一信老人為我們總結的箴言,買菜時多長點心眼。

當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只要去正規賣場,無論何時,菜品都還是可以保證新鮮度的。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