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我把基金卖了,现在后悔了

2月28日,受外围疫情的影响,A股大跌,把年初涨的都跌回去了。很多人恐慌后续会继续下跌,特别是刚入市的新基民完全不知所措,最后选择割肉卖出。


这周一开盘并没有继续下跌,反而快速回升。所以,上周卖出基金的朋友悔得肠子都青了,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我建议你还是谨慎入场。股市讲的是“七亏二平一赚”,这种情况十有八九属于“七亏”。


很多人遇到下跌的时候,问我要不要卖;遇到上涨的时候,问我要不要买。这就是典型的“追涨杀跌”,每次遇到这种问题,我都不知道要怎么回答。


虽然我们买基金都是为了赚钱,但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基金为什么能赚钱,或者根本没有明白基金是什么?只是因为身边的朋友买了这只基金,然后赚钱了,然后我也想试试看有没有这个发财的机会。


《Laok解读基金》一书中提到一个例子,在2007年,CCTV2电视频道采访一个国家理财师,他说过一句话:


“理财不是发财!”


基金是一种理财产品,但并不是一个发财产品。但是很显然很多人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个发财产品。


不管怎样在开始进入市场前,我建议你至少想明白这几个问题:1、基金为什么能赚钱;2、你要赚的是什么钱;3、你要通过哪种方式赚钱。


也就是说你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1.基金为什么能赚钱?


我们通常购买的基金,一般都是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间接投资工具,我们购买基金,就是把我们的钱托给基金管理人(一般是基金公司),让他们通过投资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帮我们赚钱。


基金购买的是一篮子股票和债券,实质上对应的就是一篮子的公司。


基金为什么能赚钱呢?是因为他的一篮子股票和债券赚钱了,那股票和债券的钱从哪里来呢?


投资股票就是直接成为公司的股东,公司赚钱了就可以享受公司的利润分红,如果有人也想成为这个公司的股东,你还可以把你手中的股份以高于你买进的价格卖给他,赚个差价,这就是所谓的资本利得


投资债券就是把钱借给公司,到期了公司归还本金和约定的利息。


由此可见,债券的收益是固定的,股票的收益是变动的,所以基金的波动主要是因为股票的波动,其中的高收益也是来源于股票的高收益。


股票的价格首先取决于所投资的公司,其次在于是否有很多人看好这个公司,即股民的情绪。


所以我们购买的基金能赚钱本质上也是因为,他的一篮子公司能赚钱,或者是有很多人认为这一篮子公司能赚钱。


对于投资的公司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怎么找到这些能赚钱的公司呢?这就是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要干的事了。我们要做的就是选择一家基金公司,一位基金经理,并且相信他们,耐心等待。


2.你要赚的是什么钱?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买基金为什么能赚钱。但是为什么即使是买同一只基金有的人能赚钱,有些人就亏钱呢?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投资期限不同,心理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对股市波动的敏感程度不同。所以每个人在投资基金之前,除了了解基金,还需要了解自己,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模型。


比如你现在25岁,还是个单身狗,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你可能更喜欢激进的公司,激进的基金。


如果你现在35岁,已经成家立业,只求稳定,你就得稳重点。显然那种高风险、激进的公司并不适合你。债券基金或许会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投资3~5年就要买车子,买房子;或者你计划投资20~30年作为退休金,情况又是不一样的。


我们知道公司存在于各行各业,有大有小,有刚成立的新公司,有发展已久的老品牌,有赚钱的,也有亏钱的。


基金所投资的一篮子的公司有集中一个行业的,或者都是大公司,或者都是小公司,或者是刚成立的新公司,也有可能都混在一起。所以基金的投资风格、投资类型各异。


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知己知彼,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投资对象才是上策。


3.你要通过那种方式赚钱


投资基金类似于投资股票,不外乎长期持有,波段操作两种方式。我在这里先不说哪种好,哪种不好,且问你想选择哪种方式。


“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长期持有也好,爱玩心跳也罢,或者长期持有+波动操作。不管哪种模式,都需要自己吃苦学习,研究出一套自己的操作策略。即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操作,这样成功了或许可以借鉴,失败了知道自己败在哪里,下次避免。


而不是说人云亦云,云里雾里。


就拿我自身来说,我本人爱偷懒,求平稳,不愿花过多精力盯盘,也不喜太过激进。我的投资计划是孩子的教育金和养老,而且我愿意花足够的时间去等待。所以我的核心选择会是稳健型的大盘蓝筹和低估值的指数基金。


有了自己的投资理念,清晰自己的投资策略,自己操作的每一步都知道为什么,这样遇到暴涨暴跌,你要看的不是市场未来的行情,而是这时候买或者卖是否符合你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我知道的是,至少到目前为止,能准确预测市场走势的人还没有出生。


突然想起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话,“任你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与你们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