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是谁设计建造的?有何独到之处?

玉树临风174216062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讨论的问题。对于像北京故宫这么规制宏大的皇家宫殿建筑群,不会是一人一力之功,总是由皇帝本人亲自带队、主管官员总抓、能工巧匠实际执行,才能完成。是个人能力和集体智慧的结合。

况且,北京故宫还有一个杰出的蓝本——南京故宫。



一、皇帝领衔的设计团队

永乐皇帝朱棣,作为天下第一人、紫禁城的业主,自然而然也是设计方案的最终决定者。设计团队由他领衔,当无争议。



主管官员是谁呢?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宋礼,全程参与实际总揽故宫的设计和营建。

蒯祥,流行最广的故宫设计者说法。但不可信,试想故宫开始营建的永乐四年(1406),蒯祥年纪尚幼,还不至于以冲龄而总揽设计全局。但以他后来主持复建三大殿的功绩,仍可以名列其中。

还有一个人——蔡信,是传说中受宋礼之命进行故宫设计的工匠。不可考,但是他作为工匠代表是够格的。代表更多不知名不留名的设计者和营建者。

所以,故宫的设计者是皇帝领衔的设计团队。



二、比故宫还杰出的蓝本——南京故宫

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庆(南京)后,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最终选定这块地当“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工程始于公元1366年,历时二十余年建成,壮丽巍峨,盛极一时。




南京故宫占地面积超过101.25公顷(超过北京故宫的72公顷),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都城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其建筑形制为北京故宫所继承,为明官式建筑的母本。



北京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就是模仿南京故宫的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建造的。


左经右纬


紫禁城的选址为 刘伯温。建筑设计师为 蒯祥,香山渔帆村人,出身木匠世家。明代初期建筑名家, 明洪武年间曾参加南京明宫城的建筑营造。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蒯祥和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优秀工匠被征召到北京,参加皇家宫城的营建,设计并直接指挥明宫城的营建工程。当时,蒯祥的建筑技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巧夺天工的程度,“永乐间,召建大内,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祥随手图之,无不称上意”。他精于尺度计算,又擅长榫卯技巧,还能双手握笔同时在一根柱子上绘双龙,“画成合之,双龙如一”,技艺娴熟,出神人化。正统年间,蒯祥又受命营建乾清宫、坤宁宫和重建故宫三大殿工程。

天顺末年,十三陵之一的裕陵兴建,蒯祥又被任命为这座地下宫殿的总设计师。由于他技艺高超,连皇帝也常呼他“蒯鲁班”。

景泰七年(公元1456),蒯祥从太仆寺少卿升为工部侍郎,但仍督工匠,此时的他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但仍“执技供奉”,俸禄食从一品,并参加了承天门(即天安门)的建造。

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三月,蒯祥在北京病逝。皇帝闻讯后,派人致哀,赠蒯祥祖父,荫封其两子。


于无声处听龙吟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它气势恢宏,文化底蕴浓厚,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前来游览。

许多人都认为,故宫是蒯祥设计的。蒯祥是明朝有名的木匠,他技艺高超,匠心独运。相传在建造故宫三大殿时,缅甸国向明王朝进贡了一根巨木,永乐皇帝下令将其制成大殿的门槛。一个木匠不小心锯短了一尺多,吓得脸色煞白,赶快找蒯祥补救。蒯祥看了之后,叫那个木匠索性再锯短一尺多,然后在门槛的两端雕琢了两个龙头,两端各镶一颗珠子,用活络榫头装卸。后来皇帝见了十分高兴,大加赞赏。这就是蒯祥发明的“金刚腿”。时人称他为“蒯鲁班”。

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参加建造南京宫殿的蒯祥不应该是故宫的设计者,真正的设计者是名不见经传的蔡信。因为永乐十五年故宫开始进行大规模修建时,蒯祥才从南京去往北京,任职故宫的施工主持人。而在此之前,蔡信已经主持设计、规划和建造了。但这只是个人的意见,民间通常还是认为故宫的设计者是蒯祥。

蒯祥生于木匠世家,他的父亲蒯富,就是很有名的木匠。他子承父业,终有大成,明宪宗成化十二年卒,享年84岁。


京蜜


故宫又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年,最初由蔡信、阮安等设计,蒯祥、陆祥等施工建造的。

故宫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除了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陈设之华丽,在世界宫殿建筑中也是极为罕见。

故宫强调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无论在整体还是在单体上,都体现君权神授、皇权至上的观念,如天子五门,五脊六兽等,同时也非常讲究建筑的对称美感。

故宫主要以木架结构为主,不像西方以石头为建筑材料,采用木结构有几种好处:

一是:取材方便,易于加工。

二是: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古代没有钢筋水泥,墙并不能承重,只起到围蔽作用。而木结构中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削弱地震力的破坏。

三是:适应性强,可灵活多样的设计各种结构。

四是:施工速度快,只需要对木材进行简单的组合拼装,通常只需要两三年时间就完成一座大殿的建造,不像西方一些教堂往往需要上百年才完成。

此外故宫地下排水结构也是高超独到的,不管北京下多大雨,皇城都不会积水发河。





趣味哥


关于紫禁城由谁设计的有诸多种答案与传说,光说我知道的,有人说紫禁城是由姚广孝设计的,姚广孝就是大名鼎鼎的道衍和尚,是朱棣起兵靖难的策划者,虽然自己的身份是和尚,但是天文地理,诸子百家,阴阳术数无所不精,无所不能,是中国历史上不多的几位有着经天纬地之才的智囊型谋士之一,其庙算无双,与同一时代的刘基并列其中。

在民间有许多传说北京城是由他设计的,但是我们查阅明代关于紫禁城建设的资料清楚的表明北京城的设计建设与他无丝毫关系。



真正的设计者在明史稿里有详细的记载,明史稿里面是这样说的,主要设计师由四品内官监阮安设计,阮安是安南太监,也就是越南河内人士,因为跟随朱棣多年颇得信任,该人从小就刻苦读书,并且喜欢专研一些别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东西,用我们现在的定义来说就是个典型的理工男,说他尤其喜欢查看各种建筑书籍,对于建筑设计颇有心得,并且其记性超群,一本书拿在手里通读一遍就能背诵出来一字不漏,周围的人都说他是神童。


后来由于战乱,自己阉割之后进入燕王府跟在朱棣身边,并且由于其聪明机灵得到朱棣的赏识,把他留在了潜邸,属于潜邸的老人,并且朱棣对其相当信任,在朱棣深思熟虑决定迁都于北平之后,朱棣就吩咐工部,让其配合阮安建设北京紫禁城,而且拨款数千万上亿两白银来建设北京紫禁城与各式政府机构场所,甚至于连各部主要官员住宅区域都一并交与阮安安排。


阮安在1407年奉旨修筑北京城开始到了1420年经过了十三年北京城终于建设完毕,期间建设,动用了数十万各类民工与各类工匠,从外地送到北京建城的大小各类石方达数千万,建成后在历史上载入史册堪称手笔最大的建都。

而且阮安其人的却厉害以一己之力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并且据清史记载,阮安建城从未用过图纸,均是自己沿着工地边走边想,或一站就是几个时辰,然后叫来工部诸人吩咐该如何建造,按照他的想法工部派人直接建设从无差错,一时之间无数人怀疑,纷纷到现场查看阮安是否真如传言一样不用图纸全凭自己观看然后在脑中打好草稿工部按照他的指挥建造各类房屋丝毫不差,于是这才得以相信,史官才正式将此人此事录入史册供后人查阅。


公子小可


紫禁城的设计师: 蒯祥(1397—1481),字廷瑞,香山渔帆村人。明代初期建筑名家、北京宫城设计者。 蒯祥出身木匠世家,父亲蒯福就是名匠,明洪武年间曾参加南京明宫城的建筑营造。蒯祥从小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好学肯钻,能举一反三,有所创造,青年时便有“巧木匠”之称。



永乐十五年(1417),蒯祥和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优秀工匠被征召到北京,参加皇家宫城的营建。蒯祥接替父亲,担任“营缮所丞”(相当于现在的总设计师兼工程师),设计并直接指挥明宫城的营建工程。当时,蒯祥的建筑技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巧夺天工的程度,“永乐间,召建大内,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祥随手图之,无不称上意”(康熙《苏州府志》)。他精于尺度计算,又擅长榫卯技巧,还能双手握笔同时在一根柱子上绘双龙,“画成合之,双龙如一”,技艺娴熟,出神人化。’ 正统年间,蒯祥又受命营建乾清宫、坤宁宫和重建故宫三大殿工程。据记载,“自正统以来,凡百营造,祥无不予”;“正统中,重作三殿及文武诸司,效劳尤多”。天顺末年,十三陵之一的裕陵兴建,蒯祥又被任命为这座地下宫殿的总设计师。



由于他技艺高超,连皇帝也常呼他“蒯鲁班”。景泰七年(1456)丙子秋七月,蒯祥从太仆寺少卿升为工部侍郎,但仍督工匠,时人称蒯祥墓为“匠官”。成化时,蒯祥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但仍“执技供奉”,俸禄食从一品,并参加了承天门(即天安门)的建造。成化十七年(1481)三月,蒯祥在北京病逝。皇帝闻讯后,派人致哀,赠蒯祥祖父、父亲为侍郎,荫封两子,一为锦衣千户,一为国子监生,并将蒯祥当年的居住处、营造业的工匠都聚集的那条巷命名为“蒯侍郎胡同”。



南柯三境


燕王朱棣夺取侄子建文帝皇位决定从南京迁都北京。帝王迁都之事非同小可总得有个设计规划师吧,于是有人找来苏州名曰蒯祥的木匠,也许这只是个传说而已!但是如此大的工程绝非传说中的一个木匠就能靠一己之力设计建筑完成 。


我们来看下紫禁城太和殿的排水,古人设计排水工程可谓精密而系统工程,每到雨季来临这里都会出现“九龙吐水”的壮观景象,利用自然形成的地势落差雨水从九个龙口喷出,顺势流向沟渠进入金水河。


各庭院屋檐下遍布着这种地面上的沟,雨水落入到这些明沟顺着沟槽一路通过入水口,落入“钱眼”的雨水在汇入地下各种暗渠内。


“内金水河”是指金水河流经紫禁城内的一段,是故宫内排水系统的主干线。汇入内金水河的雨水,蜿蜒曲折围着故宫大殿流至水闸处,最终排到外金水河。

因巧妙的布局,故宫成为水系设计的典范,它西北高东南低,城中排水系统正是充分利用到这一地形特点。庞大而精妙的设计,让紫禁城历经过百年的风雨后,依旧安然无恙。


老于三


紫禁城最初的总设计师正史没有记载本身就是怪事。汉长安城设计者萧何,隋大兴城(唐改叫长安城)为宇文恺,元大都为刘秉忠、郭守敬,南京紫禁城为刘伯温,都有明确记载。而北京紫禁城无记载!备料就干了11年,1417年起建,1420年建成。

首先理顺一下朱棣朝的重臣,姚广孝应是参与了意见,还有另外一人,《人子知孝书》作者徐善述,被太子朱高炽尊为老师,朱棣也很尊重他,此人死于1419年,时间合得起,应参与了意见。再说刘伯温,洪武八年(1375)就死了,死鬼能参加设计吗?再就是香山帮木匠蒯祥(1398-1481年),几岁就参加备料设计吗?可能是总设计吗?再聪明的少年木匠,把传统文化学好了吗?把易学学好了吗?又学木工又学风水吗?他是后来三大殿被烧复建时的重要参与者,破格从匠人提拔任职工部官至左侍郎。有人又说蔡信、杨青,实与蒯祥类同。还有说越南人小太监阮安,都是后来复、扩建时的参与者。

明史对紫禁城最初设计者无记载,应与三大殿被烧有关。朱棣篡位,在南京杀了不少人,方孝儒就被灭十族,反对篡位的人很多,从政治上考虑北京才是他的老窝,从军事上考虑,天子守边关防元蒙反攻,从风水上考虑北京胜过南京。

紫禁城修好后,1420年朱棣下令南京的官员北上上班,留一套班子处理南方事务。开张前叫一官员卜卦,不吉,君不修德,厥妖火烧宫。完了,朱棣极不高兴,钦天监定1421年正月初一黄道开张,四月初八被雷击火烧,这下炸锅了,本不想北上的官员就说风水不好,朱棣还杀了其中一人,罚大臣们到午门外讨论风水。一个蒯祥能担此重责吗?若是总设计,恐怕头落地了!想必总顾问们已经早到黄泉县报到去了,所以设计方案均由朱棣恩准,怪不了别人,不准史官记载总设计留名青史。

紫禁城确是多次被雷击火烧,这与风水不无关系,专家们是解不了的,这与中轴线有关。而南京紫禁选址在燕雀湖上有问题,地基下沉,但被雷击否?

北京紫禁城先后多次雷击火烧。第一次永乐十九年(1421)四月,第二次正统五年(1440),第三次万历二十五年(1597),第四次1644年李自成纵火烧宫,第五次康熙十八年(1679)。而有的古建筑从隋唐保持至今,未遭兵火,就古代消防措施,赶得上皇宫吗?不从风水学上找原因,专家们的解释能让人信服吗?总之,紫禁城最初的总设计成谜,应与三大殿火灾有关。


5511012468沙溪居士


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之一,关于故宫文献记载和实物珍宝都是非常丰富的,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关于建筑的设计师的详细资料是少之又少,紫禁城的设计者是谁终究还是成为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底。然而根据考古研究者的一种说法是,故宫的设计者是一位名叫蒯祥的著名设计师(生于洪武31年,死于成华17年),然而蒯祥是否真的是紫禁城的设计者,他到底有什么过硬的本事让朱棣委任他来设计紫禁城也有很多让人怀疑的。

据国家考古学家介绍,1417年故宫初建的时候,蒯祥还不到20岁,无论是年龄还是资历来看,都很难以胜任设计整个工程,然而蒯祥的主要贡献体现在重建的工作中。也有记载说故宫的真正设计者应该是蔡信,永乐15年紫禁城宫殿开始进入大规模施工阶段,此时蒯祥才跟随朱棣来到北京,开始主持宫殿的施工,再此之前,蔡信已经主持故宫和北京城的规划设计和建造。

也有历史记载,当时在北京讨生活的工匠有一个叫香山帮的派别,蒯祥恰好是香山帮匠人的帮主,其手艺精湛,泥水匠,石匠等手艺都是精妙绝伦,随后进宫。同时历史关于蒯祥一直流传一个小故事,就是在宫殿建筑初期,缅甸国王派人千里迢迢从缅甸地区进贡了一块木料,朱棣收到木料之后,打算把木头建造成门槛,然而由于一位工匠的粗心大意,把木头锯短了一大截,然而聪明的蒯祥却恰好利用这个错误,用多余的木头雕刻成栩栩如生的龙头,反而使得这种新型的设计使得朱棣龙颜大悦,因此对蒯祥也是赞许有加。

蒯祥是一个十分聪明的的设计师,建筑供宫殿和楼阁的时候,他只需要粗略计算一下,就可以画出一张设计图,按照图纸施工完毕,建筑出来的宫殿和图样的大小尺寸分毫不差,由此可见蒯祥在建筑上的造诣是不同凡响的,然而传说在1420年宫殿建造完毕,然而9个月之后,宫殿遭受雷击失火,后来宫殿的修葺者还是蒯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收藏的一副明代宫城图。描绘了一个人物站在承天门下据说就是著名建造师蒯祥。

其实,不管紫禁城的设计者是蒯祥还是蔡信,或者是其他人设计建造,故宫都是中国古代宫殿艺术的大作,大批工匠,百姓都为紫荆城的设计建造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甚至牺牲了无数人的生命,虽然最后都是默默无闻,被埋没在历史长河,但是对于炎黄子孙来说,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值得后人去学习和挖掘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遗产君


有我,还有谁我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