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时仍有百万军队,为何袁世凯仅有二十万新军便可逼宫?

isly_0925


兵贵精不贵多!清王朝的百万军队,在袁世凯看来都是土鸡瓦狗一般!

庆幸的是,清廷的满人贵族也清醒认识到了这一点,直接放下武器,双手奉上政权,让中华大地免受了刀兵之苦!

一,清朝的兵制特点

清朝的兵制,融合了府兵制和募兵制的优点,有吸收了明朝卫所制的优势,最后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兵力配置状况。

清朝的兵,最一开始是八旗军队。八旗是一种军民合一的制度,拥有八旗户口的人,不需要从事农业、商业、手工业等工作,只需要在国家征召的时候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就行。八旗又分为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其实总共是24旗。

与府兵制不通的是,满洲八旗是在统一财税体系下管理的,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工资和生活费,所以被成为铁杆庄稼。这样好的待遇,必然造成兵员质量的下降,养了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爷兵。早在顺治年间,八旗战斗力就开始衰落,于是绿营开始成为清朝的正规军。

绿营的绿,不是穿着绿军装,而是打着绿旗,但是读音上要和绿林好汉的绿一样读音。通俗一点讲,八旗军就是中央军,绿营就是地方军。八旗军军饷中央负责,所以工资高;绿营地方督抚筹资解决,工资差很多。

太平天国兴起后,八旗和绿营都被打得落花流水。于是,清朝在八旗和绿营这些正规军的基础上开始建立雇佣军。这种纯募兵制的军队,一方面耗费国家财政特别少,甚至清廷只需要批发几个巡抚和知府的帽子就能建立起数万精锐军队,于是,这些军队就成了清朝军队的主流。这种雇佣军的主要代表是湘军、淮军,以及荣禄改编的武卫军。

慈禧在位的50年间,八旗地位下降,老爷兵只会提笼架鸟听小曲,却照领工资。绿营不能打仗,就逐渐改编成了防军,有些地方叫做巡防营。

庚子年大乱,清朝军事系统彻底崩溃。于是,袁世凯、张之洞、岑春煊等人开始建立新军。与新军相对的,是旧军,也叫巡防营,是由原来的绿营和湘军淮军改编而来,战斗力堪忧,顶多欺负一下老百姓。


二,新军和旧军的对决,无论是军心还是战心,旧军都差太多了。

辛丑年开始办新军,地方督抚再一次扩张,他们纷纷把多数军费用在了新军头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袁世凯和张之洞。袁世凯要把北洋新军打造成自己的私兵,而张之洞则是想要把湖北新军建设成有新思想、新理念的新军。

就这样,湖北新军成了革命党的工具,北洋新军则成了袁世凯和立宪党的工具。

当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时,站队开始了,北洋新军毫无疑问站在袁世凯这边,湖北新军想要建立一个新社会,连张之洞留下的统领张彪也因为保皇被赶走了。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们打开军火库,发现成批成批的崭新枪支弹药,居然无人使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地方督抚接到了中央指示,要办新军,大规模办新军。于是,督抚们开始大量采购军火,同时赚到了大量的回扣。只拿20%的回扣,那绝对是最清廉的官员了。采购完军火,却不敢招募人马,害怕养虎为患。

事实上,大多数的地方新军,都是养虎为患,辛亥革命一发生,这些建立新军的督抚们都被礼送出境或者当场处决了。比如阎锡山太原起义,山西巡抚陆钟琦被杀,与历史发明家结下了血海深仇。再比如蔡锷云南重九起义,云贵总督、李鸿章儿子李经羲被礼送出境。

武昌首义中,就发生了十分有趣的楚望台悖论。起义新军要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抢夺武器扩大起义,守卫楚望台军械库的卫兵却没有枪支保护军械库。于是掌管军械库的官员很纠结,给士兵们发枪,他们会造反,不给他们发枪,起义军队来了还是要占领军械库。

三,人心向背,官心向背,始终都是对袁世凯有利。

1911年的10月,很多人认为天下太平,可是在平静的水面中是数亿民众深深的恶意。

自从慈禧死后,孙中山的革命党就像疯了一样,始终要在两广发动暴动,一棵树上吊死,十次起义十次失败。绝望的革命党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在敢死队中无辜丧命。像汪精卫这样的革命党高层被一句”远距离革命家“激怒,愤然刺杀摄政王载沣,身陷囹圄。(很多资料表明,镇南关起义是革命党凭空捏造的)

此时的载沣,对民间轰轰烈烈的立宪运动始终采取压制态度,反而要求学明治维新一样搞”王政复古“,让督抚归还权力。民间要求开国会、制定宪法的四次情愿,全部遭到拒绝!就这样,地方督抚和立宪派,被推向了清廷的对立面。

最典型的代表是,谭延闿在新军逼迫下就任湖南都督,响应湖北起义。谭延闿认为,如果起义不成功,那时满门抄斩的大罪!谭延闿迅速扣押了福建、江西等地巡抚的家眷,写信要求他们一起支持革命,于是,就谭延闿这样的一个骑墙派,居然策动了好几个省一起通电独立声援革命。地方实力派对清廷的不满,可想而知!

此时还在支持清廷的人有哪些?除了铁良、端方等满人五虎凑合还能用的满族清贵人才,绝大多数的支持者都是废物。

说他们是废物,其实是对废物的一种侮辱。清廷原本派出了阴昌带领北洋各路人马去镇压湖北新军。这个阴昌早年毕业于同文馆,还在德国学过陆军,也算是满洲贵族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湖北前线,他的表现让人实在笑掉大牙。

阴昌到了湖北,下火车的时候,要上千人保护才敢下车。刚一下车,全副武装的军队前呼后拥下,阴昌开始赶赴前线。忽然,前面出现了一群弯着腰走路的人,天色灰暗,看不清状况,阴昌直接带兵上火车逃跑,跑出500里听到汇报——那时一群干完活扛着锄头回家的农民。

想要靠一群废物保卫人人都想推翻的清廷?想都别想!

于是,聪明的隆裕太后,开始向袁世凯索要退休金了。大清江山以440万大洋出售,这笔买卖划得来!


历史知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所谓百万军队只是纸面数字。

辛亥革命时期,清军大概有这么一些部队。

第一,八旗兵。

八旗兵直到满清灭亡,仍然保留着编制,但早已腐朽不堪,根本不能作战。

自从僧格林沁在1865年被捻军的1个小孩子挥刀砍死,八旗最后一个能打仗的权贵将领也死了。

随后的八旗兵根本没有战斗力,八旗的编制更像今天的一种扶贫机构,只是给与八旗子弟一笔国家薪金而已。

八国联军侵华时,大军杀到北京城下,所谓的八旗兵基本一哄而散。

老舍他爸就是八旗兵,一辈子没和人打过仗,唯一的经验就是养养小鸟。见到八国联军攻城,老舍他爸奋力用火铳开了一枪。结果从没打过敌人的火铳自行爆炸,将老舍他爸炸死。

即便如此,八旗兵仍然驻扎京城和全国的主要城市,总数大概有20多万。其中京城约有10万,地方有10多万。不过即便在地方,八旗兵和他们家属也不和汉人混住,住在自己的所谓满城。

辛亥革命时,八旗兵却反抗比较激烈,打过不少战斗。

为啥?当时谣传汉人革命要把旗人斩尽杀绝,八旗兵只能拼了,后来发现根本没有屠杀,于是迅速投降,毕竟他们也没有作战的能力。

第二,绿营兵。

绿营兵曾经有六七十万规模,是满清的国防军。

但绿营兵腐败也很迅速,主要是他们的薪资微薄,仅仅够户口,是社会底层的工作。

因生活穷困,兵无斗志,绿营兵早在嘉庆年代就没有什么战斗力,鸦片战争时期更是听到洋人大炮就逃走。

因绿营兵没有战斗力,满清被迫利用了地方武装湘军、淮军。

到了满清灭亡的时候,绿营兵经过反复裁撤已经不剩多少,也不能作战,形同地方保安部队或者警察。

第三,36镇新军


到了满清灭亡的时候,湘军在太平天国灭亡以后被卸磨杀驴,基本瓦解。

淮军遭受甲午战争的重创,也所剩无几。

满清在甲午后编练的5支武卫军,又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被打掉了4支。

剩下的武卫右军,是袁世凯的嫡系。

因袁世凯狡诈,抗拒朝廷命令,在山东按兵不动,得以保存了这支部队。

以武卫右军为基础,袁世凯在庚子事变后,编组了北洋6镇,也就是6个师的部队。1906 年11月6日,清政府将成立不到三年的练兵处和六部之一的兵部合并,合称为陆军部。之后在1907年的8月27日,公布了以北洋新军为榜样, 编练陆军三十六镇( 师)的计划。

其中6个镇由中央政府提供资金,其余30个镇由各省负责。

但当时满清已经穷途末路,财政陷入绝境,连庞大的庚子赔款都支付不起。

于是,到了辛亥革命爆发,36镇最终只训练了14镇、18混成协(旅)、四标(团)的遍练。遍练成的新军人数总计131800。

表面上有14个镇,其实缺员严重,很多镇的实际兵力和武器还不到1个旅。

只有袁世凯的6镇兵力最强,高达74500,占一半还多。其中除了1个镇为八旗子弟以外,其余5个镇的军官都是袁世凯嫡系,这就是北洋军阀集团的基础。


说了这么多,逼宫的袁世凯其实掌握了满清主要的军事力量,也就是北洋6镇。

更倒霉的是,剩下的6万多新军,大部分被革命党渗透。当时满清国内缺少军事人才,饥不择食的使用了很多留学回国的学生,这些人中很多都是革命党。

同时,新军士兵的素质也较高,是全国精选的年轻人,比较容易接受新思想。

所以,袁世凯拉走了满清一半部队,对满清逼供。

剩下的一半很多已经参加辛亥革命,调转枪口打满清。

那么,满清也就只能退位了,


萨沙


晚清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但因为政治体制落后,经济不发达,其军队规模实际上并不比同时代的欧洲强国多。鸦片战争前清军总共八十万,包括八旗军20万和绿营军60万。这些装备落后的军队,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中被打得稀里哗啦。之后清军的主力换成了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等。湘军一度号称30万,但曾国藩为了避嫌,主动对其进行了裁剪,且作为三大军中最早的湘军,后期也早已腐朽不堪战。李鸿章的淮军最多的时候达到20万,但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打败后,也是一蹶不振。左宗棠的楚军相对战斗力最强,但因为左宗棠本人的政治斗争能力最差,因此楚军受到淮军排挤,虽然对外收复了新疆,对内却成不了大气候。

八国联军战争后,湘军、淮军等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清朝主力换成了按照西方编练的近代化陆军,即新军。新军以“镇”(师)为单位,每个镇1万多人。原计划编练36镇,约50多万人。后来只来得及编成了19镇+18混成协(加强旅),总兵力番号上约40万人,实际上因为缺额众多,不到20万。而在辛亥革命时,大批新军参加到了革命党一边,掀起反清起义。这时候,袁世凯手握的北洋六镇十万大军,已经是清王朝最后的主力了。

题主说溥仪退位时候还有百万军队,不知道是怎么算的。若论近代化陆军,很显然,溥仪别说没有百万,连五万都没有,袁世凯就是他最后的大腿。如果把那些已经被闲置、裁汰的绿营军、八旗军等等全部算上,数量上勉强凑出百万,这百万也完全没有任何价值。打起仗来,新军一个镇击溃这样的所谓百万是没有一点问题的。何况绿营军这些也不可能为了挽救清王朝的命运去和装备精良的新军死磕(八旗军倒是在辛亥革命时候进行了一些顽抗,因为他们以为革命后要杀尽满人)

所以,袁世凯逼宫就是凭本事夺的权。


巴山夜雨涮锅


1911年8月19日,革命党在武昌发动起义,一时间华北以及西部数省开始响应,辛亥革命的风暴一时间席卷大半个中国,但是清军手握百万重兵,却遭到袁世凯逼宫,最终走向共和,这是为何呢?

先说怎样的百万重兵?

风雨飘零的清朝经过西方列强的不断蹂躏、太平天国的打击和自身的无能,已经摇摇欲坠了,可以说这时清朝的百万重兵是指的八旗、绿营还有新式禁卫军(简称新军)。

第一组成:八旗兵

在清朝灭亡时候,大致的八旗兵有尽20万人,而这些八旗兵在入关以来,八旗子弟就开始享受生活,八旗制度也变的逐渐腐朽,只知拿俸禄不知训练,而且清朝末年八旗兵基本上连洋枪都不会使,只知道起早遛鸟,然后拿着大烟杆子吸食鸦片,在天平天国战争之后基本上没有多少八旗兵能真正的上战场。

第二组成:绿营兵

在康熙时期,八旗兵就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了,于是开始仰仗绿营兵,清朝中期绿营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绿营的士兵是世兵制,父死子继,但是在清朝中后期,随着营务废弛,日趋腐败,最终在嘉庆期间的川楚白莲教起义中开始显现出战斗力不足,到咸丰时期的太平军时期,更是屡战屡败,而此时的绿营军更是高达近七十万部队,于是在同治到光绪年间开始改革裁军,逐渐变成了巡防营,最终在清朝灭亡时,已经失去了常备军作用。

第三组成:新式陆军

新军的成立也是因为在中英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之乱、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中清政府深感军事上的无能而组建的,学习西方章制,组建新式陆军,在清政府末年新军总计14镇18个混合成协,另外还编练新式禁卫军若干,当时的新军全国共计有20万人,可以说总兵数量上已经超过八旗兵,成为了当时清政府的主力军。

再说为什么袁世凯能逼宫呢?

就是清政府花钱砸出来的新军,却没有成为清政府的救命草,而是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新军的最高统帅袁世凯所指挥的北洋六镇是最早的新军,也是装备和训练最好的一支军队,清政府曾经为了限制袁世凯,让他卸任回家了,但是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却发现新军指挥不动,所以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

坚持不出山的袁世凯,逼得让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不得不接受袁世凯提出的全部要求,得到满足的袁世凯,出山首战便告捷,打下汉口,这时的袁世凯又开始耍起心机,按兵不动,并同时与湖北军政府的革命军进行和谈,最终在两面都得到利益的袁世凯,开始倒戈推翻了清政府。

最终在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的名义宣布溥仪退位,第二天,袁世凯公开通电声明赞成共和,而孙中山也实行和谈条件,向南京临时政府递交辞呈,15日袁世凯接替孙中山,成为了中华民国的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历史文武君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在退位的时候,清朝的军事实力已经虚弱不堪。表面上看有百万军队,实际能作战的非常少。更重要的是,当时清朝的经济已经崩溃,根本无力支付作战的军饷和各种费用。当时清朝真正能战的只有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使用了比较先进的洋枪洋炮,其他部队的装备水平很差,而且军心涣散。袁世凯实际上是清朝的掌舵人,他带兵和治军的能力也比较强,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无人匹敌。所以袁世凯顺理成章的跟南方达成了协议,推翻清朝。

袁世凯之所以能成为决定中国政局的人,离不开大人物对他的扶持。第一个人是李鸿章,李鸿章被评为20世纪除了德国首相俾斯麦,美国格兰特外,最有智慧的政治家,梁启超也写了本书《李鸿章传》。袁世凯的爷爷跟李鸿章相识,后来李鸿章发现袁世凯有带兵的潜质,就启用了他,后来立了不少功。李鸿章跟八国联军谈判后,吐血而亡,临终推荐袁世凯当了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慈禧和荣禄对袁世凯不放心,但觉得他能力尚可,就任命了他。

等到南方发生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成了一片乱局。孙中山发现问题严重了,就同袁世凯谈判。很多人都质疑袁世凯的人品,但当时也只有袁世凯的实力能让各方停止纷争。袁世凯号称三十六镇,二十万精兵。实际只有十三万左右,属于袁世凯嫡系的只有7万人。至于其他六万人,清朝太后和大臣想用这些兵力来制衡袁世凯,大量启用新人。结果这些新人对清朝也不忠心,所以说袁世凯一出手,溥仪和太后就只能退位。


兵说


清朝末期,中国已经病入膏肓,面对内忧外患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终于在1912年,最后一任皇帝溥仪退位让贤,袁世凯称帝。至此清朝结束了辉煌而又悲剧的一生。

溥仪退位时,尚有百万军队效忠朝廷,而袁世凯仅有二十万新军可供指挥。

但是,袁世凯竟然仍敢逼宫造反。为何袁世凯二十万之众便可逼宫呢?有书君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溥仪百万兵力衰弱,导致没有能力与袁世凯的兵力抗衡。

溥仪在位时,清朝军队人马总数其实也就百十来万,分散全国各地。

而且因各地训练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队伍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其中实力最强的当属袁世凯领导的北洋军队。

北洋军队士兵几乎个个骁勇善战,一个顶十,不在话下。其整体水平几乎囊括了全国军队实力的十之八九,令全国其他省份的军队望尘莫及。

辛亥革命时期,北洋军队一个镇的兵力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山西新军轻松打败。由此可见北洋军队的实力不容小觑。

因为北洋军队有雄厚实力,尽管数量上与溥仪军队天差地别,但是搞定这帮乌合之众,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袁世凯才敢气焰嚣张,与溥仪叫板。

二、晚清病入膏肓,导致人心涣散,没有心思打仗。

整个清朝先前在慈禧太后昏庸无道的掌权下已经千疮百孔,满目苍痍。傅仪继承大统时,清朝不过是个烂摊子,要人没人,要钱没钱。

西方列强屡屡侵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战争连连失利,我国无奈做出割地赔款的让步来暂时平息炮火之声。

仅是《马关条约》,我国就被迫赔偿两亿两白银。这对于当时国库空虚的清朝来说,是一笔不菲的钱财。

本来就入不敷出的惨绝人寰情境下,一系列连哄带骗的不平等条约更是令财政连年赤字的清朝雪上加霜。

没有雄厚财力的支撑,国家没有用来犒赏三军的资金,有书君想可能军饷都不能按时发放了,至于其他福利待遇,那是想都不要想了。

没有资金,军队自然觉得没有盼头,哪还会为清朝卖命,都恨不得一个个做缩头乌龟,不要上战场去。

清朝人心涣散至此,有书君想即使有千万人马,也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哪有心去跟袁世凯的二十万军队抗衡呢?

三、溥仪继续抗衡袁世凯不如退位,能按时领取巨额补贴。

溥仪之所以在有更多兵马的条件下没有与袁世凯正面交锋,其实也有自己的个人原因在里面。

战争必然会有死伤,战争持续时间很长,艰辛异常。而且还令溥仪担惊受怕,生怕一个不小心因战争而命丧黄泉,小小年纪就去慈禧太后那报道了。

并且溥仪又没有十足把握能够擒获袁世凯。就算取胜,清朝也只是延续了先前的颓废之气,甚至可能还因战争的原因使得清朝更加命悬一线。

所以溥仪并非愿意这场战争的发生。

而退位的结果却能让溥仪从此高枕无忧,因为溥仪退位的待遇是,一如既往地有先前称帝时同样数量的丫鬟奴才伺候。

每年还有四百万两巨额生活费用发放。不仅如此,他还能继续居住紫禁城。

这样的结果,自然令年幼的溥仪“乐不思蜀”,他不仅从此不再为国事操劳,还能继续享受以前的生活,又怎么会继续没有去打没把握的仗呢?

因溥仪退位待遇优厚,所以即使有百万军队也没有必要去与袁世凯抗衡。

人不在多,在于精。兵力是一国之根本,兵力强,则国强。

溥仪在位时没有加强兵力训练,结果被袁世凯钻了空子,夺了龙位,从而导致清朝覆灭。不知他在九泉之下,如何面见大清江山的列祖列宗!


有书博物馆


溥仪退位时清王朝仍然还有百万大军说的是其原来数目庞大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等旧军队以及部分忠于他的新军,但是这些八旗兵和绿营兵早就失去了战斗力根本就无力对抗南方革命的新军和袁世凯北洋军,再加上众叛亲离的清王朝早就失去了对于地方和军队的节制溥仪如果不退位的话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我们知道清王朝一开始的军队就是八旗军大概有十几万人构成了满清统治者争霸天下一统中国的基础,后来清军入关后又大量收编了原明朝的军队组建了数十万的绿营兵帮助他们最终夺取了天下,清朝建立后八旗兵经过扩编大概有20万人而绿营兵经过扩编则高达60万人共同成为清朝统治的基石。


但是八旗兵却率先堕落了入关后逐渐丧失了战斗力以至于康熙皇帝不得不只要依靠绿营兵平定吴三桂等人发起的三藩之乱,而清朝统治者为了恢复八旗兵战斗力又采取木兰围场狩猎等军事训练活动让这些人恢复了部分战斗力,只是到了乾隆末期八旗兵和绿营兵因为缺乏训练和战斗最终又一起堕落了。

于是清军在鸦片战争中经常一触即溃毫无战斗力成为了中国战败的最主要原因,在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中也被太平军和捻军打的丢盔弃甲颜面扫地,所以清政府不得不靠曾国藩到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等地主团练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也使得汉族武装力量崛起满清政府对全国的控制力大大降低了。


后来湘军被裁撤而李鸿章等淮军也逐渐堕落了在甲午战争中变得不堪一击,于是清政府又开始编练北洋军等各种新式军队,但是由于清政府对地方越来越缺乏控制这些武装大多沦为了地方大员的私人武装,以至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竟然发起了东南互保作壁上观。

至于袁世凯编练的北洋军就更是成为了只终于他的军阀武装了,此外各地的新军有许多都是革命份子和同情支持革命的人,这些新军基本上来说都缺乏对清政府的忠诚不受其节制,原来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中的八旗兵忠诚度倒不是问题,可以八旗兵早就变成了只会吃喝玩乐毫无战斗力的八旗子弟,而绿营兵不说同样没有战斗力就算有主要是汉人构成的他们又会对清政府多忠诚呢?


所以最终清政府所谓百万大军根本就是唬人的已经沦为了必须靠袁世凯等实力派军阀保护的政权,当溥仪之父载沣将袁世凯罢免后清政府根本就指挥不动北洋军,而袁世凯重新出山后逼迫清帝退位他们也只能照办了,如何不趁退位条件优越时退位那么等待满清皇室的就只有血腥的屠杀结尾了。


执斧谈史说事


溥仪名义上有百万军队,实际上无人可用。

我们先看下清朝末期军队的组成成分:八旗军队大约还有12多万人,绿营改编成的巡防营还有30多万人,禁卫军1万多人,还有就是北洋新军二十多万人。

先说一下八旗军,满清初期完全是靠八旗军打天下的,但是入关以后,因为有国家养着,八旗军就开始慢慢懈怠下来,战斗力一落千丈,在跟太平天国交战时,基本上全输。到了清朝末期,因为鸦片的大量输入,多数八旗子弟兵染上了烟瘾,成为了瘾君子。可以说,这支部队已经打不了仗了。



再看绿营,绿营跟八旗军差不多,都是前期很厉害,后期很疲软,打不过洋人,打不过太平天国,也打不过捻军。所以满清后期的作战主力都是由湘军和淮军等地方团练负责。既然没有战斗力,还是汉人,为了缩减开支,那就只能对你们下手了。同治年间对绿营军多次裁减,到清末一共裁减了二十多万人,剩下的三十多万都改编成了巡防营,军饷低,训练少,更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再看禁卫军,这个禁卫军就是清政府为了对抗袁世凯的新军组建的,全是由满人组成的,训练也是按照新军的方法,可谓是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但是袁世凯借口让禁卫军南下平叛,结果禁卫军统领贝勒载涛害怕,主动辞去禁卫军统领一职,由袁世凯的老下属冯国璋接任,这样满清最后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拱手让给了袁世凯。

最后看北洋新军,北洋新军是清政府晚期最能拿的出手的军队,可惜的是这支军队的控制权不在清政府手中,而是在袁世凯手中,别人指挥不动。



这样算下来,满清政府手中大概是还有四十多万的军队,但是这些军队大部分都布防在全国各地的重要城市,加上战斗力低下,根本不可能对北洋新军造成威胁。 溥仪退位时华南地区的省份基本上都宣布脱离清朝的统治,只有北方的省份还在清朝的控制之下。这样满清手中的兵力就更少了,袁世凯才能有恃无恐。

不过,这也算是袁世凯为中国做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吧,逼满清皇帝和平退位,总比流血牺牲要好。


历史伶俜者


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个时候没有百万大军了。都是纸面上的数字。大清何来的百万大军,如果真的有百万大军还在皇帝手里的话,在八国联军的时候就已经用了。八国联军面对几万洋人大清就已经是要灭亡了。更何况是面对袁世凯的二十万新军呢?

其实大清真正厉害的八旗军只有入关的时候,之后的八旗军,不管是满八旗,还是蒙古八旗,或者是汉八旗等等,可以说在清军入关以后战斗力已经是大大减弱了,当然更为关键的是大清的军队一直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数字的,这个在三藩之乱的时候就已经是显现出来了。到了清朝末期的更是突出,当时纸面上有百万大军,但是实际上可以说除了袁世凯的新军之外,真的是无兵可用的,而袁世凯的新军可以说只有袁世凯调的动。所以大清在之前才会让各地自己来训练军队,也就是团练了。湘军,淮军等等都是这么起来的。因为大清真的是无兵了。

其次就是分地驻防,清军入关以后就把八旗军队全部分散到各地驻防了,是永久性的驻防,这样的话就大大减弱了中央对于军队的掌控,而且全国各地驻防的话,那么军队就很难集中。所以别说大清灭亡的时候没有百万大军,即使有百万大军给你,这样全国驻防的话,勤王的话需要多久呢?

还有就是在大清灭亡的时候真的是没有钱了,可以说溥仪不宣布退位的话,大清真的就已经是要破产了。当时不光是支付帝国主义的赔款,还有袁世凯的新军等等已经是把大清最后一点钱都没有了,所以说大清还有什么不亡的理由呢?

而且我们要知道溥仪三岁就继位了,当了三年皇帝,退位的时候才只有六岁,一直都是他的父亲载沣这个摄政王来掌握全国的军政大权的。对于载沣这个人,在大清灭亡以后可以说没有任何想复辟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大清很多的遗臣都是想复辟的,但是唯有载沣一点反应没有,可见载沣要么就是很多人说的懦弱,要么就是真的对于局势看的非常清楚。这个时候大清再怎么坚持都是灭亡,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这个提问就有问题,试问溥仪退位时何来的百万军队,假如有百万军队怎么会这么轻易通过谈判就退位,动动脑子想想就知道不可能的,溥仪时期的清军还是八旗军、绿营兵这些传统军队加36镇新军组成。名义上虽然号称百万,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因为财力不足空有百万人的编制,实际少的可怜。八旗军、绿营兵这些老掉牙到连地方治安都无法维持的军队暂且不去说他,就说说36镇新军。


甲午战争惨败后,清政府鉴于现有部队无法满足国防需求,决定仿照西方制度编练新建陆军,简称“新军”。新军完全采用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其战斗力是全国最强的,远远高出以上八旗、绿营、练军和防军。新军以镇为基本单位,将全国划为36镇,因武昌起义爆发,只建成了26镇,官兵编制共计18万左右。不过真正完成编制的只有16镇和16个混成协,人数大概在13万左右。而袁世凯控制的北洋六镇则是最早完成编练的,装备精良,粮饷充足,是精锐中的精锐。现在袁世凯带着清朝一手培养起来的枪杆子逼宫,溥仪还能有其他选择么?


一来,没有时间调集军队勤王,二来就算他们赶来也打不过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啊。而武昌新军则带头发动了辛亥革命,你说溥仪还能有啥办法?所以溥仪只能退位了。不过他根本做不了决定,因为他当时只有6岁而已。负责批准退位诏书则是光绪的老婆隆裕皇太后。


再说八旗兵,八旗兵直到满清灭亡,仍然保留着编制,但早已腐朽不堪,根本不能作战。 自从僧格林沁在1865年被捻军的1个小孩子挥刀砍死,八旗最后一个能打仗的权贵将领也死了。 随后的八旗兵根本没有战斗力,八旗的编制更像今天的一种扶贫机构,只是给与八旗子弟一笔国家薪金而已。 八国联军侵华时,大军杀到北京城下,所谓的八旗兵基本一哄而散。 老舍他爸就是八旗兵,一辈子没和人打过仗,唯一的经验就是养养小鸟。见到八国联军攻城,老舍他爸奋力用火铳开了一枪。结果从没打过敌人的火铳自行爆炸,将老舍他爸炸死。 即便如此,八旗兵仍然驻扎京城和全国的主要城市,总数大概有20多万。其中京城约有10万,地方有10多万。不过即便在地方,八旗兵和他们家属也不和汉人混住,住在自己的所谓满城。 辛亥革命时,八旗兵却反抗比较激烈,打过不少战斗。 为啥?当时谣传汉人革命要把旗人斩尽杀绝,八旗兵只能拼了,后来发现根本没有屠杀,于是迅速投降,毕竟他们也没有作战的能力。



还有绿营兵除八旗外,还有以汉人建立的绿营兵,他们是八旗兵的重要辅助力量,帮助清政府控制全国,不过待遇要比八旗低很多。太平天国时,这些绿营兵同八旗一样溃败,后来就被裁汰抛弃了,只留着一个空壳子。1895年,光绪帝谕令“各省将绿营挑留精壮三成,其余老弱一概裁撤”。1909年,朝廷进一步出台了以6年为期完全裁撤绿营的规划。甲午战争之后,绿营裁军达30万之众。辛亥革命前夕,只剩下13.3万人未及裁撤。清朝灭亡之际,大部分绿营溃散,有的是自动解散,有的则被民国地方军政当局遣散。

也就是说当时清朝引以为傲真正有实力有战斗力的新军跟着袁世凯来逼宫溥仪,溥仪能怎么样?只能就范,靠着自己的八旗军和绿营兵简直是以卵击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