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退位時仍有百萬軍隊,為何袁世凱僅有二十萬新軍便可逼宮?

isly_0925


兵貴精不貴多!清王朝的百萬軍隊,在袁世凱看來都是土雞瓦狗一般!

慶幸的是,清廷的滿人貴族也清醒認識到了這一點,直接放下武器,雙手奉上政權,讓中華大地免受了刀兵之苦!

一,清朝的兵制特點

清朝的兵制,融合了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優點,有吸收了明朝衛所制的優勢,最後形成了極其複雜的兵力配置狀況。

清朝的兵,最一開始是八旗軍隊。八旗是一種軍民合一的制度,擁有八旗戶口的人,不需要從事農業、商業、手工業等工作,只需要在國家徵召的時候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就行。八旗又分為滿洲八旗、漢軍八旗、蒙古八旗,其實總共是24旗。

與府兵制不通的是,滿洲八旗是在統一財稅體系下管理的,由國家財政統一支付工資和生活費,所以被成為鐵桿莊稼。這樣好的待遇,必然造成兵員質量的下降,養了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老爺兵。早在順治年間,八旗戰鬥力就開始衰落,於是綠營開始成為清朝的正規軍。

綠營的綠,不是穿著綠軍裝,而是打著綠旗,但是讀音上要和綠林好漢的綠一樣讀音。通俗一點講,八旗軍就是中央軍,綠營就是地方軍。八旗軍軍餉中央負責,所以工資高;綠營地方督撫籌資解決,工資差很多。

太平天國興起後,八旗和綠營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於是,清朝在八旗和綠營這些正規軍的基礎上開始建立僱傭軍。這種純募兵制的軍隊,一方面耗費國家財政特別少,甚至清廷只需要批發幾個巡撫和知府的帽子就能建立起數萬精銳軍隊,於是,這些軍隊就成了清朝軍隊的主流。這種僱傭軍的主要代表是湘軍、淮軍,以及榮祿改編的武衛軍。

慈禧在位的50年間,八旗地位下降,老爺兵只會提籠架鳥聽小曲,卻照領工資。綠營不能打仗,就逐漸改編成了防軍,有些地方叫做巡防營。

庚子年大亂,清朝軍事系統徹底崩潰。於是,袁世凱、張之洞、岑春煊等人開始建立新軍。與新軍相對的,是舊軍,也叫巡防營,是由原來的綠營和湘軍淮軍改編而來,戰鬥力堪憂,頂多欺負一下老百姓。


二,新軍和舊軍的對決,無論是軍心還是戰心,舊軍都差太多了。

辛丑年開始辦新軍,地方督撫再一次擴張,他們紛紛把多數軍費用在了新軍頭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袁世凱和張之洞。袁世凱要把北洋新軍打造成自己的私兵,而張之洞則是想要把湖北新軍建設成有新思想、新理念的新軍。

就這樣,湖北新軍成了革命黨的工具,北洋新軍則成了袁世凱和立憲黨的工具。

當辛亥革命一聲炮響時,站隊開始了,北洋新軍毫無疑問站在袁世凱這邊,湖北新軍想要建立一個新社會,連張之洞留下的統領張彪也因為保皇被趕走了。

辛亥革命後,革命黨們打開軍火庫,發現成批成批的嶄新槍支彈藥,居然無人使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地方督撫接到了中央指示,要辦新軍,大規模辦新軍。於是,督撫們開始大量採購軍火,同時賺到了大量的回扣。只拿20%的回扣,那絕對是最清廉的官員了。採購完軍火,卻不敢招募人馬,害怕養虎為患。

事實上,大多數的地方新軍,都是養虎為患,辛亥革命一發生,這些建立新軍的督撫們都被禮送出境或者當場處決了。比如閻錫山太原起義,山西巡撫陸鍾琦被殺,與歷史發明家結下了血海深仇。再比如蔡鍔雲南重九起義,雲貴總督、李鴻章兒子李經羲被禮送出境。

武昌首義中,就發生了十分有趣的楚望臺悖論。起義新軍要攻佔楚望臺軍械庫,搶奪武器擴大起義,守衛楚望臺軍械庫的衛兵卻沒有槍支保護軍械庫。於是掌管軍械庫的官員很糾結,給士兵們發槍,他們會造反,不給他們發槍,起義軍隊來了還是要佔領軍械庫。

三,人心向背,官心向背,始終都是對袁世凱有利。

1911年的10月,很多人認為天下太平,可是在平靜的水面中是數億民眾深深的惡意。

自從慈禧死後,孫中山的革命黨就像瘋了一樣,始終要在兩廣發動暴動,一棵樹上吊死,十次起義十次失敗。絕望的革命黨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在敢死隊中無辜喪命。像汪精衛這樣的革命黨高層被一句”遠距離革命家“激怒,憤然刺殺攝政王載灃,身陷囹圄。(很多資料表明,鎮南關起義是革命黨憑空捏造的)

此時的載灃,對民間轟轟烈烈的立憲運動始終採取壓制態度,反而要求學明治維新一樣搞”王政復古“,讓督撫歸還權力。民間要求開國會、制定憲法的四次情願,全部遭到拒絕!就這樣,地方督撫和立憲派,被推向了清廷的對立面。

最典型的代表是,譚延闓在新軍逼迫下就任湖南都督,響應湖北起義。譚延闓認為,如果起義不成功,那時滿門抄斬的大罪!譚延闓迅速扣押了福建、江西等地巡撫的家眷,寫信要求他們一起支持革命,於是,就譚延闓這樣的一個騎牆派,居然策動了好幾個省一起通電獨立聲援革命。地方實力派對清廷的不滿,可想而知!

此時還在支持清廷的人有哪些?除了鐵良、端方等滿人五虎湊合還能用的滿族清貴人才,絕大多數的支持者都是廢物。

說他們是廢物,其實是對廢物的一種侮辱。清廷原本派出了陰昌帶領北洋各路人馬去鎮壓湖北新軍。這個陰昌早年畢業於同文館,還在德國學過陸軍,也算是滿洲貴族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湖北前線,他的表現讓人實在笑掉大牙。

陰昌到了湖北,下火車的時候,要上千人保護才敢下車。剛一下車,全副武裝的軍隊前呼後擁下,陰昌開始趕赴前線。忽然,前面出現了一群彎著腰走路的人,天色灰暗,看不清狀況,陰昌直接帶兵上火車逃跑,跑出500裡聽到彙報——那時一群幹完活扛著鋤頭回家的農民。

想要靠一群廢物保衛人人都想推翻的清廷?想都別想!

於是,聰明的隆裕太后,開始向袁世凱索要退休金了。大清江山以440萬大洋出售,這筆買賣划得來!


歷史知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因為所謂百萬軍隊只是紙面數字。

辛亥革命時期,清軍大概有這麼一些部隊。

第一,八旗兵。

八旗兵直到滿清滅亡,仍然保留著編制,但早已腐朽不堪,根本不能作戰。

自從僧格林沁在1865年被捻軍的1個小孩子揮刀砍死,八旗最後一個能打仗的權貴將領也死了。

隨後的八旗兵根本沒有戰鬥力,八旗的編制更像今天的一種扶貧機構,只是給與八旗子弟一筆國家薪金而已。

八國聯軍侵華時,大軍殺到北京城下,所謂的八旗兵基本一鬨而散。

老舍他爸就是八旗兵,一輩子沒和人打過仗,唯一的經驗就是養養小鳥。見到八國聯軍攻城,老舍他爸奮力用火銃開了一槍。結果從沒打過敵人的火銃自行爆炸,將老舍他爸炸死。

即便如此,八旗兵仍然駐紮京城和全國的主要城市,總數大概有20多萬。其中京城約有10萬,地方有10多萬。不過即便在地方,八旗兵和他們家屬也不和漢人混住,住在自己的所謂滿城。

辛亥革命時,八旗兵卻反抗比較激烈,打過不少戰鬥。

為啥?當時謠傳漢人革命要把旗人斬盡殺絕,八旗兵只能拼了,後來發現根本沒有屠殺,於是迅速投降,畢竟他們也沒有作戰的能力。

第二,綠營兵。

綠營兵曾經有六七十萬規模,是滿清的國防軍。

但綠營兵腐敗也很迅速,主要是他們的薪資微薄,僅僅夠戶口,是社會底層的工作。

因生活窮困,兵無鬥志,綠營兵早在嘉慶年代就沒有什麼戰鬥力,鴉片戰爭時期更是聽到洋人大炮就逃走。

因綠營兵沒有戰鬥力,滿清被迫利用了地方武裝湘軍、淮軍。

到了滿清滅亡的時候,綠營兵經過反覆裁撤已經不剩多少,也不能作戰,形同地方保安部隊或者警察。

第三,36鎮新軍


到了滿清滅亡的時候,湘軍在太平天國滅亡以後被卸磨殺驢,基本瓦解。

淮軍遭受甲午戰爭的重創,也所剩無幾。

滿清在甲午後編練的5支武衛軍,又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被打掉了4支。

剩下的武衛右軍,是袁世凱的嫡系。

因袁世凱狡詐,抗拒朝廷命令,在山東按兵不動,得以保存了這支部隊。

以武衛右軍為基礎,袁世凱在庚子事變後,編組了北洋6鎮,也就是6個師的部隊。1906 年11月6日,清政府將成立不到三年的練兵處和六部之一的兵部合併,合稱為陸軍部。之後在1907年的8月27日,公佈了以北洋新軍為榜樣, 編練陸軍三十六鎮( 師)的計劃。

其中6個鎮由中央政府提供資金,其餘30個鎮由各省負責。

但當時滿清已經窮途末路,財政陷入絕境,連龐大的庚子賠款都支付不起。

於是,到了辛亥革命爆發,36鎮最終只訓練了14鎮、18混成協(旅)、四標(團)的遍練。遍練成的新軍人數總計131800。

表面上有14個鎮,其實缺員嚴重,很多鎮的實際兵力和武器還不到1個旅。

只有袁世凱的6鎮兵力最強,高達74500,佔一半還多。其中除了1個鎮為八旗子弟以外,其餘5個鎮的軍官都是袁世凱嫡系,這就是北洋軍閥集團的基礎。


說了這麼多,逼宮的袁世凱其實掌握了滿清主要的軍事力量,也就是北洋6鎮。

更倒黴的是,剩下的6萬多新軍,大部分被革命黨滲透。當時滿清國內缺少軍事人才,飢不擇食的使用了很多留學回國的學生,這些人中很多都是革命黨。

同時,新軍士兵的素質也較高,是全國精選的年輕人,比較容易接受新思想。

所以,袁世凱拉走了滿清一半部隊,對滿清逼供。

剩下的一半很多已經參加辛亥革命,調轉槍口打滿清。

那麼,滿清也就只能退位了,


薩沙


晚清雖然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人口,但因為政治體制落後,經濟不發達,其軍隊規模實際上並不比同時代的歐洲強國多。鴉片戰爭前清軍總共八十萬,包括八旗軍20萬和綠營軍60萬。這些裝備落後的軍隊,在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戰爭中被打得稀里嘩啦。之後清軍的主力換成了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等。湘軍一度號稱30萬,但曾國藩為了避嫌,主動對其進行了裁剪,且作為三大軍中最早的湘軍,後期也早已腐朽不堪戰。李鴻章的淮軍最多的時候達到20萬,但在甲午戰爭中被日軍打敗後,也是一蹶不振。左宗棠的楚軍相對戰鬥力最強,但因為左宗棠本人的政治鬥爭能力最差,因此楚軍受到淮軍排擠,雖然對外收復了新疆,對內卻成不了大氣候。

八國聯軍戰爭後,湘軍、淮軍等逐漸淡出歷史舞臺,清朝主力換成了按照西方編練的近代化陸軍,即新軍。新軍以“鎮”(師)為單位,每個鎮1萬多人。原計劃編練36鎮,約50多萬人。後來只來得及編成了19鎮+18混成協(加強旅),總兵力番號上約40萬人,實際上因為缺額眾多,不到20萬。而在辛亥革命時,大批新軍參加到了革命黨一邊,掀起反清起義。這時候,袁世凱手握的北洋六鎮十萬大軍,已經是清王朝最後的主力了。

題主說溥儀退位時候還有百萬軍隊,不知道是怎麼算的。若論近代化陸軍,很顯然,溥儀別說沒有百萬,連五萬都沒有,袁世凱就是他最後的大腿。如果把那些已經被閒置、裁汰的綠營軍、八旗軍等等全部算上,數量上勉強湊出百萬,這百萬也完全沒有任何價值。打起仗來,新軍一個鎮擊潰這樣的所謂百萬是沒有一點問題的。何況綠營軍這些也不可能為了挽救清王朝的命運去和裝備精良的新軍死磕(八旗軍倒是在辛亥革命時候進行了一些頑抗,因為他們以為革命後要殺盡滿人)

所以,袁世凱逼宮就是憑本事奪的權。


巴山夜雨涮鍋


1911年8月19日,革命黨在武昌發動起義,一時間華北以及西部數省開始響應,辛亥革命的風暴一時間席捲大半個中國,但是清軍手握百萬重兵,卻遭到袁世凱逼宮,最終走向共和,這是為何呢?

先說怎樣的百萬重兵?

風雨飄零的清朝經過西方列強的不斷蹂躪、太平天國的打擊和自身的無能,已經搖搖欲墜了,可以說這時清朝的百萬重兵是指的八旗、綠營還有新式禁衛軍(簡稱新軍)。

第一組成:八旗兵

在清朝滅亡時候,大致的八旗兵有盡20萬人,而這些八旗兵在入關以來,八旗子弟就開始享受生活,八旗制度也變的逐漸腐朽,只知拿俸祿不知訓練,而且清朝末年八旗兵基本上連洋槍都不會使,只知道起早遛鳥,然後拿著大煙杆子吸食鴉片,在天平天國戰爭之後基本上沒有多少八旗兵能真正的上戰場。

第二組成:綠營兵

在康熙時期,八旗兵就已經沒有了往日的風采了,於是開始仰仗綠營兵,清朝中期綠營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綠營的士兵是世兵制,父死子繼,但是在清朝中後期,隨著營務廢弛,日趨腐敗,最終在嘉慶期間的川楚白蓮教起義中開始顯現出戰鬥力不足,到咸豐時期的太平軍時期,更是屢戰屢敗,而此時的綠營軍更是高達近七十萬部隊,於是在同治到光緒年間開始改革裁軍,逐漸變成了巡防營,最終在清朝滅亡時,已經失去了常備軍作用。

第三組成:新式陸軍

新軍的成立也是因為在中英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之亂、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中清政府深感軍事上的無能而組建的,學習西方章制,組建新式陸軍,在清政府末年新軍總計14鎮18個混合成協,另外還編練新式禁衛軍若干,當時的新軍全國共計有20萬人,可以說總兵數量上已經超過八旗兵,成為了當時清政府的主力軍。

再說為什麼袁世凱能逼宮呢?

就是清政府花錢砸出來的新軍,卻沒有成為清政府的救命草,而是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新軍的最高統帥袁世凱所指揮的北洋六鎮是最早的新軍,也是裝備和訓練最好的一支軍隊,清政府曾經為了限制袁世凱,讓他卸任回家了,但是辛亥革命的爆發,清政府卻發現新軍指揮不動,所以不得不請袁世凱出山。

堅持不出山的袁世凱,逼得讓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不得不接受袁世凱提出的全部要求,得到滿足的袁世凱,出山首戰便告捷,打下漢口,這時的袁世凱又開始耍起心機,按兵不動,並同時與湖北軍政府的革命軍進行和談,最終在兩面都得到利益的袁世凱,開始倒戈推翻了清政府。

最終在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統皇帝的名義宣佈溥儀退位,第二天,袁世凱公開通電聲明贊成共和,而孫中山也實行和談條件,向南京臨時政府遞交辭呈,15日袁世凱接替孫中山,成為了中華民國的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歷史文武君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退位的時候,清朝的軍事實力已經虛弱不堪。表面上看有百萬軍隊,實際能作戰的非常少。更重要的是,當時清朝的經濟已經崩潰,根本無力支付作戰的軍餉和各種費用。當時清朝真正能戰的只有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使用了比較先進的洋槍洋炮,其他部隊的裝備水平很差,而且軍心渙散。袁世凱實際上是清朝的掌舵人,他帶兵和治軍的能力也比較強,在當時的中國,可以說是無人匹敵。所以袁世凱順理成章的跟南方達成了協議,推翻清朝。

袁世凱之所以能成為決定中國政局的人,離不開大人物對他的扶持。第一個人是李鴻章,李鴻章被評為20世紀除了德國首相俾斯麥,美國格蘭特外,最有智慧的政治家,梁啟超也寫了本書《李鴻章傳》。袁世凱的爺爺跟李鴻章相識,後來李鴻章發現袁世凱有帶兵的潛質,就啟用了他,後來立了不少功。李鴻章跟八國聯軍談判後,吐血而亡,臨終推薦袁世凱當了北洋大臣和直隸總督。慈禧和榮祿對袁世凱不放心,但覺得他能力尚可,就任命了他。

等到南方發生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獨立,成了一片亂局。孫中山發現問題嚴重了,就同袁世凱談判。很多人都質疑袁世凱的人品,但當時也只有袁世凱的實力能讓各方停止紛爭。袁世凱號稱三十六鎮,二十萬精兵。實際只有十三萬左右,屬於袁世凱嫡系的只有7萬人。至於其他六萬人,清朝太后和大臣想用這些兵力來制衡袁世凱,大量啟用新人。結果這些新人對清朝也不忠心,所以說袁世凱一出手,溥儀和太后就只能退位。


兵說


清朝末期,中國已經病入膏肓,面對內憂外患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終於在1912年,最後一任皇帝溥儀退位讓賢,袁世凱稱帝。至此清朝結束了輝煌而又悲劇的一生。

溥儀退位時,尚有百萬軍隊效忠朝廷,而袁世凱僅有二十萬新軍可供指揮。

但是,袁世凱竟然仍敢逼宮造反。為何袁世凱二十萬之眾便可逼宮呢?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溥儀百萬兵力衰弱,導致沒有能力與袁世凱的兵力抗衡。

溥儀在位時,清朝軍隊人馬總數其實也就百十來萬,分散全國各地。

而且因各地訓練方式等因素的影響,隊伍質量也是參差不齊的。其中實力最強的當屬袁世凱領導的北洋軍隊。

北洋軍隊士兵幾乎個個驍勇善戰,一個頂十,不在話下。其整體水平幾乎囊括了全國軍隊實力的十之八九,令全國其他省份的軍隊望塵莫及。

辛亥革命時期,北洋軍隊一個鎮的兵力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山西新軍輕鬆打敗。由此可見北洋軍隊的實力不容小覷。

因為北洋軍隊有雄厚實力,儘管數量上與溥儀軍隊天差地別,但是搞定這幫烏合之眾,還是綽綽有餘的。所以袁世凱才敢氣焰囂張,與溥儀叫板。

二、晚清病入膏肓,導致人心渙散,沒有心思打仗。

整個清朝先前在慈禧太后昏庸無道的掌權下已經千瘡百孔,滿目蒼痍。傅儀繼承大統時,清朝不過是個爛攤子,要人沒人,要錢沒錢。

西方列強屢屢侵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戰爭連連失利,我國無奈做出割地賠款的讓步來暫時平息炮火之聲。

僅是《馬關條約》,我國就被迫賠償兩億兩白銀。這對於當時國庫空虛的清朝來說,是一筆不菲的錢財。

本來就入不敷出的慘絕人寰情境下,一系列連哄帶騙的不平等條約更是令財政連年赤字的清朝雪上加霜。

沒有雄厚財力的支撐,國家沒有用來犒賞三軍的資金,有書君想可能軍餉都不能按時發放了,至於其他福利待遇,那是想都不要想了。

沒有資金,軍隊自然覺得沒有盼頭,哪還會為清朝賣命,都恨不得一個個做縮頭烏龜,不要上戰場去。

清朝人心渙散至此,有書君想即使有千萬人馬,也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哪有心去跟袁世凱的二十萬軍隊抗衡呢?

三、溥儀繼續抗衡袁世凱不如退位,能按時領取鉅額補貼。

溥儀之所以在有更多兵馬的條件下沒有與袁世凱正面交鋒,其實也有自己的個人原因在裡面。

戰爭必然會有死傷,戰爭持續時間很長,艱辛異常。而且還令溥儀擔驚受怕,生怕一個不小心因戰爭而命喪黃泉,小小年紀就去慈禧太后那報道了。

並且溥儀又沒有十足把握能夠擒獲袁世凱。就算取勝,清朝也只是延續了先前的頹廢之氣,甚至可能還因戰爭的原因使得清朝更加命懸一線。

所以溥儀並非願意這場戰爭的發生。

而退位的結果卻能讓溥儀從此高枕無憂,因為溥儀退位的待遇是,一如既往地有先前稱帝時同樣數量的丫鬟奴才伺候。

每年還有四百萬兩鉅額生活費用發放。不僅如此,他還能繼續居住紫禁城。

這樣的結果,自然令年幼的溥儀“樂不思蜀”,他不僅從此不再為國事操勞,還能繼續享受以前的生活,又怎麼會繼續沒有去打沒把握的仗呢?

因溥儀退位待遇優厚,所以即使有百萬軍隊也沒有必要去與袁世凱抗衡。

人不在多,在於精。兵力是一國之根本,兵力強,則國強。

溥儀在位時沒有加強兵力訓練,結果被袁世凱鑽了空子,奪了龍位,從而導致清朝覆滅。不知他在九泉之下,如何面見大清江山的列祖列宗!


有書博物館


溥儀退位時清王朝仍然還有百萬大軍說的是其原來數目龐大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等舊軍隊以及部分忠於他的新軍,但是這些八旗兵和綠營兵早就失去了戰鬥力根本就無力對抗南方革命的新軍和袁世凱北洋軍,再加上眾叛親離的清王朝早就失去了對於地方和軍隊的節制溥儀如果不退位的話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我們知道清王朝一開始的軍隊就是八旗軍大概有十幾萬人構成了滿清統治者爭霸天下一統中國的基礎,後來清軍入關後又大量收編了原明朝的軍隊組建了數十萬的綠營兵幫助他們最終奪取了天下,清朝建立後八旗兵經過擴編大概有20萬人而綠營兵經過擴編則高達60萬人共同成為清朝統治的基石。


但是八旗兵卻率先墮落了入關後逐漸喪失了戰鬥力以至於康熙皇帝不得不只要依靠綠營兵平定吳三桂等人發起的三藩之亂,而清朝統治者為了恢復八旗兵戰鬥力又採取木蘭圍場狩獵等軍事訓練活動讓這些人恢復了部分戰鬥力,只是到了乾隆末期八旗兵和綠營兵因為缺乏訓練和戰鬥最終又一起墮落了。

於是清軍在鴉片戰爭中經常一觸即潰毫無戰鬥力成為了中國戰敗的最主要原因,在後來的太平天國運動中也被太平軍和捻軍打的丟盔棄甲顏面掃地,所以清政府不得不靠曾國藩到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等地主團練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這也使得漢族武裝力量崛起滿清政府對全國的控制力大大降低了。


後來湘軍被裁撤而李鴻章等淮軍也逐漸墮落了在甲午戰爭中變得不堪一擊,於是清政府又開始編練北洋軍等各種新式軍隊,但是由於清政府對地方越來越缺乏控制這些武裝大多淪為了地方大員的私人武裝,以至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李鴻章和張之洞等人竟然發起了東南互保作壁上觀。

至於袁世凱編練的北洋軍就更是成為了只終於他的軍閥武裝了,此外各地的新軍有許多都是革命份子和同情支持革命的人,這些新軍基本上來說都缺乏對清政府的忠誠不受其節制,原來的八旗兵和綠營兵中的八旗兵忠誠度倒不是問題,可以八旗兵早就變成了只會吃喝玩樂毫無戰鬥力的八旗子弟,而綠營兵不說同樣沒有戰鬥力就算有主要是漢人構成的他們又會對清政府多忠誠呢?


所以最終清政府所謂百萬大軍根本就是唬人的已經淪為了必須靠袁世凱等實力派軍閥保護的政權,當溥儀之父載灃將袁世凱罷免後清政府根本就指揮不動北洋軍,而袁世凱重新出山後逼迫清帝退位他們也只能照辦了,如何不趁退位條件優越時退位那麼等待滿清皇室的就只有血腥的屠殺結尾了。


執斧談史說事


溥儀名義上有百萬軍隊,實際上無人可用。

我們先看下清朝末期軍隊的組成成分:八旗軍隊大約還有12多萬人,綠營改編成的巡防營還有30多萬人,禁衛軍1萬多人,還有就是北洋新軍二十多萬人。

先說一下八旗軍,滿清初期完全是靠八旗軍打天下的,但是入關以後,因為有國家養著,八旗軍就開始慢慢懈怠下來,戰鬥力一落千丈,在跟太平天國交戰時,基本上全輸。到了清朝末期,因為鴉片的大量輸入,多數八旗子弟兵染上了煙癮,成為了癮君子。可以說,這支部隊已經打不了仗了。



再看綠營,綠營跟八旗軍差不多,都是前期很厲害,後期很疲軟,打不過洋人,打不過太平天國,也打不過捻軍。所以滿清後期的作戰主力都是由湘軍和淮軍等地方團練負責。既然沒有戰鬥力,還是漢人,為了縮減開支,那就只能對你們下手了。同治年間對綠營軍多次裁減,到清末一共裁減了二十多萬人,剩下的三十多萬都改編成了巡防營,軍餉低,訓練少,更沒有什麼戰鬥力了。



再看禁衛軍,這個禁衛軍就是清政府為了對抗袁世凱的新軍組建的,全是由滿人組成的,訓練也是按照新軍的方法,可謂是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但是袁世凱藉口讓禁衛軍南下平叛,結果禁衛軍統領貝勒載濤害怕,主動辭去禁衛軍統領一職,由袁世凱的老下屬馮國璋接任,這樣滿清最後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拱手讓給了袁世凱。

最後看北洋新軍,北洋新軍是清政府晚期最能拿的出手的軍隊,可惜的是這支軍隊的控制權不在清政府手中,而是在袁世凱手中,別人指揮不動。



這樣算下來,滿清政府手中大概是還有四十多萬的軍隊,但是這些軍隊大部分都佈防在全國各地的重要城市,加上戰鬥力低下,根本不可能對北洋新軍造成威脅。 溥儀退位時華南地區的省份基本上都宣佈脫離清朝的統治,只有北方的省份還在清朝的控制之下。這樣滿清手中的兵力就更少了,袁世凱才能有恃無恐。

不過,這也算是袁世凱為中國做出的一個重大貢獻吧,逼滿清皇帝和平退位,總比流血犧牲要好。


歷史伶俜者


其實很簡單,因為這個時候沒有百萬大軍了。都是紙面上的數字。大清何來的百萬大軍,如果真的有百萬大軍還在皇帝手裡的話,在八國聯軍的時候就已經用了。八國聯軍面對幾萬洋人大清就已經是要滅亡了。更何況是面對袁世凱的二十萬新軍呢?

其實大清真正厲害的八旗軍只有入關的時候,之後的八旗軍,不管是滿八旗,還是蒙古八旗,或者是漢八旗等等,可以說在清軍入關以後戰鬥力已經是大大減弱了,當然更為關鍵的是大清的軍隊一直都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數字的,這個在三藩之亂的時候就已經是顯現出來了。到了清朝末期的更是突出,當時紙面上有百萬大軍,但是實際上可以說除了袁世凱的新軍之外,真的是無兵可用的,而袁世凱的新軍可以說只有袁世凱調的動。所以大清在之前才會讓各地自己來訓練軍隊,也就是團練了。湘軍,淮軍等等都是這麼起來的。因為大清真的是無兵了。

其次就是分地駐防,清軍入關以後就把八旗軍隊全部分散到各地駐防了,是永久性的駐防,這樣的話就大大減弱了中央對於軍隊的掌控,而且全國各地駐防的話,那麼軍隊就很難集中。所以別說大清滅亡的時候沒有百萬大軍,即使有百萬大軍給你,這樣全國駐防的話,勤王的話需要多久呢?

還有就是在大清滅亡的時候真的是沒有錢了,可以說溥儀不宣佈退位的話,大清真的就已經是要破產了。當時不光是支付帝國主義的賠款,還有袁世凱的新軍等等已經是把大清最後一點錢都沒有了,所以說大清還有什麼不亡的理由呢?

而且我們要知道溥儀三歲就繼位了,當了三年皇帝,退位的時候才只有六歲,一直都是他的父親載灃這個攝政王來掌握全國的軍政大權的。對於載灃這個人,在大清滅亡以後可以說沒有任何想復辟的行為,我們可以看到大清很多的遺臣都是想復辟的,但是唯有載灃一點反應沒有,可見載灃要麼就是很多人說的懦弱,要麼就是真的對於局勢看的非常清楚。這個時候大清再怎麼堅持都是滅亡,已經是無力迴天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這個提問就有問題,試問溥儀退位時何來的百萬軍隊,假如有百萬軍隊怎麼會這麼輕易通過談判就退位,動動腦子想想就知道不可能的,溥儀時期的清軍還是八旗軍、綠營兵這些傳統軍隊加36鎮新軍組成。名義上雖然號稱百萬,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因為財力不足空有百萬人的編制,實際少的可憐。八旗軍、綠營兵這些老掉牙到連地方治安都無法維持的軍隊暫且不去說他,就說說36鎮新軍。


甲午戰爭慘敗後,清政府鑑於現有部隊無法滿足國防需求,決定仿照西方制度編練新建陸軍,簡稱“新軍”。新軍完全採用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其戰鬥力是全國最強的,遠遠高出以上八旗、綠營、練軍和防軍。新軍以鎮為基本單位,將全國劃為36鎮,因武昌起義爆發,只建成了26鎮,官兵編制共計18萬左右。不過真正完成編制的只有16鎮和16個混成協,人數大概在13萬左右。而袁世凱控制的北洋六鎮則是最早完成編練的,裝備精良,糧餉充足,是精銳中的精銳。現在袁世凱帶著清朝一手培養起來的槍桿子逼宮,溥儀還能有其他選擇麼?


一來,沒有時間調集軍隊勤王,二來就算他們趕來也打不過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啊。而武昌新軍則帶頭髮動了辛亥革命,你說溥儀還能有啥辦法?所以溥儀只能退位了。不過他根本做不了決定,因為他當時只有6歲而已。負責批准退位詔書則是光緒的老婆隆裕皇太后。


再說八旗兵,八旗兵直到滿清滅亡,仍然保留著編制,但早已腐朽不堪,根本不能作戰。 自從僧格林沁在1865年被捻軍的1個小孩子揮刀砍死,八旗最後一個能打仗的權貴將領也死了。 隨後的八旗兵根本沒有戰鬥力,八旗的編制更像今天的一種扶貧機構,只是給與八旗子弟一筆國家薪金而已。 八國聯軍侵華時,大軍殺到北京城下,所謂的八旗兵基本一鬨而散。 老舍他爸就是八旗兵,一輩子沒和人打過仗,唯一的經驗就是養養小鳥。見到八國聯軍攻城,老舍他爸奮力用火銃開了一槍。結果從沒打過敵人的火銃自行爆炸,將老舍他爸炸死。 即便如此,八旗兵仍然駐紮京城和全國的主要城市,總數大概有20多萬。其中京城約有10萬,地方有10多萬。不過即便在地方,八旗兵和他們家屬也不和漢人混住,住在自己的所謂滿城。 辛亥革命時,八旗兵卻反抗比較激烈,打過不少戰鬥。 為啥?當時謠傳漢人革命要把旗人斬盡殺絕,八旗兵只能拼了,後來發現根本沒有屠殺,於是迅速投降,畢竟他們也沒有作戰的能力。



還有綠營兵除八旗外,還有以漢人建立的綠營兵,他們是八旗兵的重要輔助力量,幫助清政府控制全國,不過待遇要比八旗低很多。太平天國時,這些綠營兵同八旗一樣潰敗,後來就被裁汰拋棄了,只留著一個空殼子。1895年,光緒帝諭令“各省將綠營挑留精壯三成,其餘老弱一概裁撤”。1909年,朝廷進一步出臺了以6年為期完全裁撤綠營的規劃。甲午戰爭之後,綠營裁軍達30萬之眾。辛亥革命前夕,只剩下13.3萬人未及裁撤。清朝滅亡之際,大部分綠營潰散,有的是自動解散,有的則被民國地方軍政當局遣散。

也就是說當時清朝引以為傲真正有實力有戰鬥力的新軍跟著袁世凱來逼宮溥儀,溥儀能怎麼樣?只能就範,靠著自己的八旗軍和綠營兵簡直是以卵擊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