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历史:浸透在歌里的时代故事

90年代末,老家的白墙壁上一直挂着一幅大哥买来的海报,是周华健的。

他穿着一身深红色的西服西裤,坐在那里,上半身向前躬身探去,而双手则握在一起,显得极不自然,发型还是他的经典发型,也是90年代的传统发型,对了,他当时还微笑着。

但是挂了几年之后,母亲便觉得的它已经旧了,便在某年春节前大扫除时,把它摘了下来,扔到放垃圾的角落里。当时比较惋惜的是大哥,我只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看着这一切,还没有那么多的感慨。只记得,那时候最流行的,似乎不是《朋友》,而是他的《花心》。

父亲总是希望能够买到他的《花心》vcd专辑,为此,在一次去北京房山的短途出游中,我们一家花了半天的时间,在一个音像店转来转去,好不容易找到了《花心》的VCD。但回家一放,才知道是演唱会版本。而直到前些年,我在给父亲刻录车载CD的时候,还会选择这首歌。

一个人的历史:浸透在歌里的时代故事

时隔多年 我依然没找到那张被扔了的海报

真正的去用心去倾听周华健时,那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了,那是个还不流行MP3的年代,但学习英语的复读机却总能流出音乐声。那些日子,每到深夜的时候,我一边复习功课,一边反复地听周华健的老歌。——那是一个需要我们努力的时代,我还不懂、还没看透许多东西,需要去发泄,需要被抚慰。还记得,《最真的梦》在夜晚听来,如泣如诉,有夜晚天空的深邃,也有夜晚的哀伤,还有一丝欲说还休的缠绵,那时候我竟然在这首歌下写出了一篇自己十分欣赏的文章。但这似乎不是他最好的歌。

同样是那时,父亲有时候来学校接我回家,在路上便用磁带放起了周华健的歌曲。我们选择的回家的路,是经过北京边上然后在绕回涿州。冬天,傍晚的时候,一条不平整的路延伸到西边的尽头,而西方夕阳或落下,或隐藏在厚厚的云层里了,总之将云染成了金色、红色;路上少见的一两棵叶子落光的老树,嶙峋生长着,在那些不能直接照射的红黄光映衬下,显得苍凉,质朴,而路上一般只有我们一辆车。

听着周华健的歌,配着这些景色,成了那时候最美好的记忆。后来,我再也也找不到那种感觉,才在痛定思痛之后明白了,其实那些声音只是一个映衬,那些路上苍凉的风景也是一种映衬,真正的主角是我与父亲的关系:爱以及我能感受到却无法说出的某些其他的东西。

一个人的历史:浸透在歌里的时代故事

冬日的夕阳 之时路上的映衬

说到这里,你一定知道我想说的并不是那个时代的歌曲,我想说的是这些歌曲背后所承载的记忆,记忆中所浸透的亲情。这时候,那些歌曲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好久没听那些歌曲了,但常畅想,某个深夜,当大多数人家的灯光已经黯淡之时,自己能临窗远望,耳边再次传来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曲子,或许响起的又不止那些曲子吧……

“一想便觉此生空落,一想又觉甜意透心。”就以这句小诗做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