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歷史:浸透在歌裡的時代故事

90年代末,老家的白牆壁上一直掛著一幅大哥買來的海報,是周華健的。

他穿著一身深紅色的西服西褲,坐在那裡,上半身向前躬身探去,而雙手則握在一起,顯得極不自然,髮型還是他的經典髮型,也是90年代的傳統髮型,對了,他當時還微笑著。

但是掛了幾年之後,母親便覺得的它已經舊了,便在某年春節前大掃除時,把它摘了下來,扔到放垃圾的角落裡。當時比較惋惜的是大哥,我只是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看著這一切,還沒有那麼多的感慨。只記得,那時候最流行的,似乎不是《朋友》,而是他的《花心》。

父親總是希望能夠買到他的《花心》vcd專輯,為此,在一次去北京房山的短途出遊中,我們一家花了半天的時間,在一個音像店轉來轉去,好不容易找到了《花心》的VCD。但回家一放,才知道是演唱會版本。而直到前些年,我在給父親刻錄車載CD的時候,還會選擇這首歌。

一個人的歷史:浸透在歌裡的時代故事

時隔多年 我依然沒找到那張被扔了的海報

真正的去用心去傾聽周華健時,那已經進入了21世紀了,那是個還不流行MP3的年代,但學習英語的復讀機卻總能流出音樂聲。那些日子,每到深夜的時候,我一邊複習功課,一邊反覆地聽周華健的老歌。——那是一個需要我們努力的時代,我還不懂、還沒看透許多東西,需要去發洩,需要被撫慰。還記得,《最真的夢》在夜晚聽來,如泣如訴,有夜晚天空的深邃,也有夜晚的哀傷,還有一絲欲說還休的纏綿,那時候我竟然在這首歌下寫出了一篇自己十分欣賞的文章。但這似乎不是他最好的歌。

同樣是那時,父親有時候來學校接我回家,在路上便用磁帶放起了周華健的歌曲。我們選擇的回家的路,是經過北京邊上然後在繞回涿州。冬天,傍晚的時候,一條不平整的路延伸到西邊的盡頭,而西方夕陽或落下,或隱藏在厚厚的雲層裡了,總之將雲染成了金色、紅色;路上少見的一兩棵葉子落光的老樹,嶙峋生長著,在那些不能直接照射的紅黃光映襯下,顯得蒼涼,質樸,而路上一般只有我們一輛車。

聽著周華健的歌,配著這些景色,成了那時候最美好的記憶。後來,我再也也找不到那種感覺,才在痛定思痛之後明白了,其實那些聲音只是一個映襯,那些路上蒼涼的風景也是一種映襯,真正的主角是我與父親的關係:愛以及我能感受到卻無法說出的某些其他的東西。

一個人的歷史:浸透在歌裡的時代故事

冬日的夕陽 之時路上的映襯

說到這裡,你一定知道我想說的並不是那個時代的歌曲,我想說的是這些歌曲背後所承載的記憶,記憶中所浸透的親情。這時候,那些歌曲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好久沒聽那些歌曲了,但常暢想,某個深夜,當大多數人家的燈光已經黯淡之時,自己能臨窗遠望,耳邊再次傳來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曲子,或許響起的又不止那些曲子吧……

“一想便覺此生空落,一想又覺甜意透心。”就以這句小詩做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