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廉颇早就埋下了战败的种子,为何后世只骂赵括?

黄康锐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围绕上党郡的归属问题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史称“长平之战”,这场战争使得赵国元气大伤,40万赵国将士被埋葬在异国他乡,此战之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阻挡秦国东进,那么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真的是因为“纸上谈兵”的赵括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出身名门之后的赵括VS久经沙场的老将廉颇,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可以说赵括从一出生开始身上就自带光环,赵括也不负众望,多次和父亲赵奢在家中演练排兵布阵,赵奢也多次败下阵来,可见赵括在理论知识上的确很有一手,但是赵括让后世经常诟病的一点就是只知道理论知识,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40万赵军将士命丧异国他乡。而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曾经率领赵军大举攻占齐国境内大片领土,威名远播,廉颇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在长平之战中坚持“闭关不出”的作战策略,使得秦军无法速战速决,将秦赵之战拖入了旷日持久的对峙之中。赵括意气风发,年轻气盛,虽然饱读诗书但是缺乏实战经验,廉颇虽然年纪见长,但是老练持重,经验丰富。


赵括可能是历史上最惨的“背锅侠”之一,秦赵两国国力相差悬殊,赵国独木难支,再加上赵国国内大旱,后勤供应十分困难,一个赵括又岂能改变大局!公元前350年和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在国内“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种”等措施,使得秦国脱胎换骨,国力大增,秦国听任丞相范雎的建议,对东方六国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使得东方六国离心离德,无法组成抗秦联盟,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大将司马错攻占巴蜀地区,使得秦国的获得了一片大粮仓,并且打通了从水路通往楚、赵两国部分地区的道路,秦国国力更盛,至此,妄图独自与秦国作战的赵国,不管是谁,都无法避免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最终战败的命运。在长平之战中,廉颇长期坚持“闭关不出”的战略,虽然避免了和秦国正面交锋,使得赵国的损失降到了最低,但是在后期,赵国国内大旱,无法及时供应前线军队,而且长平虽然离赵国较近,但是多为崎岖不平的山路,运粮十分困难,相比于赵国,秦国通过巴蜀地区走水路运粮的速度则快的多,在后勤供应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赵国只能率先出击,才能赢得转机,否则赵国就先从内部先崩溃了,可惜面对战神“白起”,赵括最终输掉了这场豪赌!


如果在长平之战中,赵国粮食大丰收,而不是大旱,当时的诸侯国不是作壁上观,而是慷慨相助,当时的主将不是“战神白起”,那么赵括或者是赵军还有一战之力,但是偏偏不巧,这所有的“坏事”都凑到了一起,任谁都无力回天了,而赵括作为军事上的最高指挥官,也只是遵循了赵孝成王的旨意而已,就算是廉颇除了“闭关不出”,也实在是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历史到了那个节点,面对着这场豪赌,一旦失败就必须有人承担历史骂名,作为国家最高指挥官的赵孝成王绝不会将自己推上断头台,那么只能牺牲作为自己的臣子的赵括了,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纸上谈兵”,谁又能知道这其中有多少无奈!


梦尝君


长平之战为什么后世只骂赵括?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廉颇虽败,却无大伤。

长平之战,一开始是让廉颇为帅,廉颇与秦军几经接触,赵军连败,锐气已挫,廉颇退守长平坚守不出,打算和秦军打消耗战。

赵军虽然战败,但是都是小败,主力尚存,元气未伤,秦军面对赵垒也无可奈何。可以说,廉颇坚守不出的策略,虽不是取胜之道,却也是不败之道,只要能坚持到秦军撤退,就是胜利。

由此来看,如果一直让廉颇坚守,赵军可能就不会有之后的全军覆没的大败了,因赵括大败,大家更觉得廉颇是名将,假若赵括大胜,廉颇估计就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了。



第二,赵括之败,赵国再无翻身的实力。

赵括长平之战,致使赵军主力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赵国元气大伤,这可是伤筋动骨的,之后再难以恢复。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没有国家能够在军事上与秦国单独抗衡,秦统一六国的形势大局已定。赵括长平之战大败影响深远,因此也成为后世大骂赵括的原因之一。



第三,赵括已死,廉颇还得用。

长平之战赵国主力全军覆没,主将赵括战死,其他战将也在战争中全部损失,赵国能打仗的将军几乎没有了。

而廉颇因离开前线而幸免,赵国有经验的大将名将也只剩廉颇了,如果不把所有责任退给赵括,再来纠结廉颇,还怎么启用廉颇?不用廉颇还有何人可用?所以,即使廉颇有责任,也不能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追究。

第四,廉颇之后的战争取得胜利,证明了他名将的身份“名副其实”。

长平之战后,赵国主力被消灭,秦军之后进军邯郸,赵国再次启用廉颇,在廉颇的带领下,赵国君臣一体,同仇敌忾,妇孺老幼全力死守,邯郸始终没有失陷,坚持到了魏楚联军的到来,随后发动反击,秦军大败。

而长平之战后燕国也趁火打劫,认为赵国主力被歼灭,也想从中分得一杯羹,没想到被廉颇率领的老弱之兵以少胜多,大败燕军,燕军的无能,更加衬托了廉颇的厉害。

可见,廉颇虽然也在长平之战中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战国四大名将的身份不是虚传的。




结语。

一方面赵括已死,让死人承担责任总比让活人承担好,而且赵括除了长平之战外再无战功,没有任何实际功绩可以谈,只留下了纸上谈兵的千古笑谈;另一方面,廉颇还得用,也只有廉颇可用了,而且廉颇的确也有一定的能力,廉颇的诸多战功,足够抹平他的小败。

篇篇原创,给你独特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津城沐雨


长平之战暴发的原因在于秦赵争夺韩国上党郡。时间在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上党郡,因为韩国根本无力保卫上党郡。太守于是把上党郡十七城献给赵国。史记:秦击我於太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赵成王得知非常高兴,但也询问了他人的意见。平阳君赵豹反对接受,认为这是韩国祸水东移。秦国负出辛劳,得到好处的却是我们赵国。秦国岂能甘心?再者秦国秦国利用牛田的水道运粮蚕食韩国,用最好的战车奋力作战,分割韩国的土地,它的政令已经施行,不能和它为敌,一定不要接受。赵成王讲:如今出动百万大军进攻,一年半载也得不到一座城。现在人家把十七座城邑当礼物送给我国,这可是大利呀!史记:王曰:“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可见赵王还是想接受上党郡的。接着赵王又召见了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告诉他们上党郡的事。他们回答说:“出动百万大军进攻,过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地得到十七座城邑,这么大的便宜,不能丢掉。”孝成王说:“好。”于是派赵胜去接受土地。赵国于是发兵占领上党。廉颇领兵进驻长平。史记: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首先来说下赵国该不该接受上党郡。,我认为赵国接受上党郡是没有错的。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赵王、平原君赵胜等人所说的十七座城是大利,征战一年都未必能得一城。赵国一共有四个郡,得一郡十七城。赵国得十七城实力必然大振。

第二秦国一旦得到上党郡,可以直扑赵国首都邯郸。上党距离邯郸不过百里。这是战略要地,是赵国的门户。秦军一天就能兵临邯郸城下。史记:韩之上党去邯郸百里。后来秦国在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直接进攻赵国邯郸。

第三赵国不接受上党郡,秦国一旦拿下上党郡就不会攻打赵国了吗?赵国是战国后期唯一能跟秦国抗衡的,秦赵必有一战。

公元前262年廉颇率军来到长平。公元前261秦军攻下韩国的缑氏、蔺两地,赵军没有动。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攻下上党郡,百姓跑到赵国去了。廉颇在长平接收韩民。史记: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公元前260年四月—七月廉颇数败于秦军,这时秦军主帅还不是白起。赵王数次让廉颇出战,因为数十万大军的吃用,赵国负担不起。

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

赵王只能让赵括代替廉颇,并非完全是因为秦国反间计而是赵国撑不起了。结果大家都知道,赵括败了。至于赵母所说的赵适不适合带兵那不过是为是保全家族。当时有一些赵国大臣也认为赵国即将失败。

双方国力悬殊:

廉颇虽然是名将但也数败于秦军。不得已坚守不战。即使没有所谓的秦国反间计,廉颇再继续坚守下去赵国粮草供应也撑不住。所以赵王数次下令让廉颇出战击退秦军。赵括为将后主动出击,他也只能是主动出击。如果他还像廉颇那样坚守不战,那就没有意义了。秦军因此在长平包围40万赵军。秦昭王马上亲临河内督战,下诏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为激发士气下令所有立功者赏赐民爵一级。同时集中国内所有大牲畜运力向前线运送粮饷,倾全国之力与赵国作战。史记: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而赵国却无力支援长平赵军。四十万人断粮还坚持四十六天,可见赵军也是顽强抵抗。



长平之战时赵国已经无法供应大军粮草,向齐国借粮,但齐王不给。史记:赵无食,请粟於齐,齐不听。而秦国虽然也艰难,但总也比赵国要好。秦国在长平大胜后还有力量进攻邯郸,说明其粮草还是能继续供应。秦赵邯郸之战又打了三年。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

独食难肥:

赵国跟秦国交战,并没有联络交好于各国以为援。长平之战大败后,赵王才割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跟魏国订立盟约。把灵丘封给楚相春申君黄歇,结好楚国。这些事情在接受上党郡时就应该做的事情。后来秦国包围赵国邯郸。情况危急时赵王才派人向楚魏求救。本来上党郡一旦让秦国占领,秦国以后也是能直接进攻魏国。这本来是劝说魏国很好的理由,再者魏国跟秦国也是百年世仇。而楚国跟秦国也是世仇。当时要是派人联络未必不能成。如果能劝说魏楚趁秦国主力尽在长平,让他们趁机收复失地也未必不可行。后来毛遂就是拿楚秦世仇来劝说楚王。史记: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彊,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


外交失误:

一开始赵军跟秦军交战不利。赵王召见楼昌与虞卿说:“我军在战场上不能取胜,都尉也阵亡了,我要卷甲赴敌与秦军决战,你们看怎么样?”楼昌说:“没有好处,不如派重要使臣去求和。”虞卿说:“楼昌主张求和的原因,是认为不求和我军必败。可和谈主动权的在秦国一方。而且大王您估计一下秦国是要击败赵军,还是只是吓唬一下呢?”赵王回答说:“秦国已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了,必定要击败赵军。”所以说赵国向秦国求和是错误的。秦国已经举国之力跟赵国开战,没有得到好处岂肯罢休。虞卿献策:联合魏楚以逼迫秦国议和。只要赵国使臣进入楚、魏两国,秦国必定怀疑天下诸侯联合抗秦,而且必定恐慌。这样,与秦和谈才能进行。”赵王没有采纳虞卿的主张,反而派人去跟秦国议和。史记: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秦内之。



赵王又召见虞卿说:“我派平阳君到秦国求和,秦国已经接纳郑朱了,你认为这事怎么样?”虞卿回答说:“大王的和谈不能成功,赵军必定被击败。天下诸侯祝贺秦国获胜的使臣都在秦国了。郑朱是个显贵,他进入秦国,秦王和应侯一定把郑朱来秦一事大肆宣扬给天下诸侯看。楚、魏两国一见赵国到秦国求和,必定不会援救大王。秦国知道天下诸侯不援救大王,那么和谈就不可能成功。”应侯果然把郑朱来秦求和一事大加宣扬给天下诸侯派来祝贺秦国获胜的使臣们看,不肯和谈。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于是邯郸被围困,遭到天下人耻笑。史记: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


所以说即使赵括不取代廉颇。再继续坚守下去,先倒下的必然是赵国。从一些史料来看赵括虽然败了,但依然重创了秦军。长平之战后秦王想趁机攻打邯郸。白起劝谏讲:虽然我们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但我军的死伤也过半,国家府库一空。史记: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有人可能说因为白起想到灭赵的话,赵国人很有可能效仿上党郡纷纷投燕、齐、楚。所以白起夸大了秦军的损失。我认为则不是,秦王还没有傻到只听白起一人之言。历来战争在战后都会统计减师和首虏。


小鸿哥


最近给赵括翻案的很多,不过都脱不了四个字:“纸上谈兵”!当然这不是大多数人的错,因为有条件去实地探究的人十中无-一。而去探究了还能看出门道的百中无一。看出了门道还能写出来的千中无一。 写出来还能被看到就万中无一了。事实上中国历代的军事战场记录一直是个问题。一 般都很简短,一场耗时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战役,常常几句话就打发了。甚至就“败”、“胜”两个字。这里很大程度与军人的文化素质有关。另一个关系还是在自古对地图严格控制上。我曾经有份新加坡地图,居然比我们的全国地图还要厚上十倍左右,传达的东西当然就不是-一个量级。之前我想研究“八王之乱”,结果翻遍数十本书居然没-张详尽的晋代洛阳地图。同样的问题在古代也存在。 且不说古人的落后制图工艺,就是基本的方向都有可能搞错,比如有关唐朝贞观十三年的“九成宫事件”,史书记载居然把突歟人的逃跑方面搞反。当然你说他们是有意为之,隐藏了个大秘密。这就当我没说。

好在还是有些猛人的。比如《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作者郭建龙。他为研究长平之战,专门去原址看了一下,就看出问题来了。原来在赵军的位置,有一段还没风化殆尽的赵长城。这就是关键的地方。

长久以来,大家的“纸上谈兵”多集中在赵军如何反败为胜,歼灭秦军上面。但把对这场战斗的评价仅仅归结于“胜负”两个字也太狭隘了。事实上,战斗有多种可能的结局。比如“白登之围”,刘邦输了面子,但让匈奴人不敢轻易南下。唐太宗征高丽,连战连捷,却没达到战略目标。所以说光看“胜负”会错过很多更有价值的东西。

诚然,当时赵军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比如说后勤不足,胜率不高。但如果按照廉颇的战法。哪怕最后真的被包围。也不至于被秦军这般全歼,只放走了几十个。如果采用困兽犹斗的方式,毫不意外,秦军即使后勒充足,要想取胜也比最后的情况难得多。逃走的赵军也不是个数量级的,这些都是兵血啊。很可能秦人也再无力量包围邯郸了。

可赵适采取了冒进的思维,轻易放弃了长城营地。这导致大军被秦人抄了后路。被包围在无险之地。虽然尽力对秦人造成了一定的伤亡。 但与据险而守完全是两种情况。

一个不怎么恰当的解释就是,你与他打,至少能换人家一 只胳臂,结果你只换到了人家两只指头,亏不亏?

所以对赵括的批评,怎么也不过分。

再吐槽一一下,《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原预告有很多地图的,最后出来居然一张都没有 了。是不是遭遇编辑的毒手了?现在的有关历史战役的图,大部分只能看出个敌我双方进攻位置与方向,真的太抽象了。相对而言,《地图里的兴亡》要好一-些,但还是有改进的空间。总之,对于军事问题,我们小老百姓要想搞清楚,不是仅仅依靠文字就行的啊。|


二十一世纪新搜神记


简单分享一下个人观点:一个小故事(一山不容二虎,一个人也想占山为王,胜利的老虎占领了这座山,而别赶跑的老虎呢?(去边上的一座山了,继续称王)这个人敢去上前和哪个老虎争个山头)主管理解虎终归是山大王,廉颇即使落魄也是战国四大名将,是他的原因造成的,也无人敢说,而赵括不一样,除了被骂出名,谁又知道他有哪些丰功伟绩,另外,长平之战并不是廉颇防守而埋下的种子,而是赵王与赵胜贪得无厌,人家给了一颗炸弹,以为强国赵可以完美的接受韩国上党,那特么是多少秦人的血换来的,而秦国又以虎狼之军著称,虎毒不食子,你还去抢人家虎崽子,没有后来的离间白起和范睢,自己国家怎么灭的都不知道,不论一开始就打还是后来再打赵必败!这个题目也不是特别合适用历史知识回答!错不在廉颇,秦除了败给马服子赵奢以外(八万人),其他的大损兵力的时候几乎没有,即使打完韩国,同样可以转头调军打你赵国,很多人都知道,秦赵必有一战,但是秦国一直是备战状态,赵的准备不足,所以廉颇的防守方针没有错!只是对峙的期间赵国没能把握好时机,拉好合纵联盟,而秦国让赵国孤立无援将相齐出,搞外交!人家那叫战备,


嗯,不闹


回顾一下长平之战的经过。秦国先是以王龁等人为将攻打赵国,赵国廉颇设了三道防线抗击秦军,秦军破了第一道防线之后一直没有办法攻破第二道防线,双方进入僵持状态。

廉颇以为:秦军长线作战,辎重粮草运输不便,以守为攻是制胜之道。所以,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而赵王年轻气盛受不了秦军的叫嚣,认为作战地区在赵国境内,秦军又长途作战,人困马乏,赵军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应该主动出击。

此时,秦军因为战时太长,国内消耗巨大玩起了阴招。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因为对廉颇心存怨念,加之赵国国力较秦国弱,长期对峙国内也吃不消。就换赵括取代廉颇。从此,为赵国长平之战的失利埋下了祸端。

根据《史记》中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赵括是一个饱读兵书却缺乏实战的年轻将军,有能力却自大。他的父亲是赵奢,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正因为这个原因,赵王以为虎父无犬子,对赵括信任有加。而赵括统领赵军后也没有辜负赵王的期望,一改廉颇的军事战略改守为攻。而秦国这边偷偷换白起为主帅。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一个身经百战的战场老将,赵国的失败已经注定。赵军在赵括的带领下被灭,40多万大军全部被白起坑杀。

前面讲到,廉颇坚守不战,这样的战略布局是否正确从后来秦王的态度就可以知道。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当赵军在赵括的带领下被秦军包围后,秦王立马下令征集国内15岁以上的男子都去长平战场,可想而知,秦国也被长平之战长时间的对峙消耗亏空。廉颇以守为攻让赵军无懈可击,秦军对廉颇的战术根本吃不消。所以,如果赵军能够一直以廉颇为将,秦军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鸣金收兵。

长平之战的失利具有多方面因素。然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决策者的失误。前面讲了,赵王用赵括换下廉颇这是第一错。第二错则是与秦国议和:

不如发使以重宝附楚、魏,楚、魏受之,则秦疑天下之合从,媾乃可成也。”王不听,使郑硃媾于秦,秦受之。王谓虞卿曰:“秦内郑硃矣。”对曰:“王必不得媾而军破矣。何则?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夫郑硃,贵人也,秦王、应侯必显重之以示天下。天下见王之媾于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矣。”既而秦果显郑硃而不与赵媾。《资治通鉴·周纪·周纪五》

战初,虞卿建议赵王用重金贿赂楚、魏,楚、魏等国联合抗秦,但是赵王没有采纳一意孤行,希望与秦国议和。秦国对赵国的议和使者盛情款待却迟迟不给予答复,同时派遣人向其余各国宣告赵国的议和的消息。这件事被各国知道后都以为秦赵两国已经握手言和,赵国因此被置于孤立无援的位置。所以,长平之战失利的原因是赵王决策的失误。

但是,正如我们平时做工作一样,领导交代下来的任务我们就必须要尽心尽力完成。赵王将赵国的命运交由赵括之手时,赵括就扛起了守护赵国、抗击秦军的使命。责任越是重大、压力也就越大,行事越需谨慎。赵括初到战场,敌我双方情况不了解的情况下贸然出击,将之前廉颇创造的势均力敌优势全部丢失。难道不是拿着将士的生命满足自己建功立业的一腔热血?

长平之战,廉颇的战略布局是完全正确的,赵王虽有决策的失误但赵国尚有一战之力。赵括身负重任却盲目用兵导致赵军40多万人全部被坑杀,难道不该被指责么?


历史百川


《史记》记载长平之战,由于司马迁和蔺相如家是亲戚,所以关于长平之战的采风免不了听取蔺家的说法,蔺相如推荐对秦不胜的廉颇,造成赵括接手前,赵军已经损失近半,对于长平之战损失剩下的一半赵军,和战神赵括(能消灭白起大半部队,而且以一敌多,当的起战神的称谓),蔺相如负主要责任。蔺家后人难免美化廉颇,丑化赵括。其次,赵国在接受上党归赵后,没有帮助韩国进攻秦军,使得冯亭及上党军民不满,最后冯亭献关,赵括军因此先胜后败,未能全歼秦军。

接下来看下具体理由

第一、学术界质疑声不断,有说秦军不到10万的,但是白起说秦军损失过半,国内空,秦军不可能只有10万。于是有人又说白起那是夸张的说法,这是滑天下之大稽啊!白起敢对着秦王信口开河吗,10万秦军的可能让国内空吗?研究历史,缺少一手资料,难免会用推理的方法,但是得符合逻辑才行!这样脑洞大开的说法,就是胡思乱想了!

第二、流行的说法是,在赵军断粮46天后,赵括死,40万赵军投降,被坑杀。不管是不是活埋,不重要。问题在于断粮这么久,赵军一直冲不出去,白起既然不想要俘虏,干嘛不再饿几天,把40万赵军饿死不更简单!白起虽然姓白,但他不是白痴!

第三、2.5万人拿下故关也是极其不靠谱,是痴人说梦!实地看过的人就知道,只要放个几千人,那2.5万人就算要拿下故关,少说得个把月,赵守军只要放个狼烟,赵括马上就会来救,这2.5万人就包圆了!

第四、赵括筑壁垒固守待援。这种说法也很盛行。问题在于就算赵括是个书呆子,如果有长平40万赵军,赵国就没什么部队了,哪里还会有援军来救?不可能不马上突围,必然是全力拿回故关,或者占领百里石长城,也能突围,秦军2.5万人,守故关可以,根本守不住百里石长城。赵括再笨也不会原地呆着,他后面只有5000秦军骑兵,这5000人还躲得远远的,有人说5000骑兵就能分割赵军,赵军骑兵当时战国第一,这5000骑兵还不够塞牙缝的。又有人说,赵军不知道秦军来的只有5000骑兵,不敢打,而且一动就会全军混乱,拜托!要是指挥能力这么差,赵括怎么可能被围46天,赵军没有崩溃?太荒谬了!

从种种资料分析, 秦军必然是有内应的!这个内应就是冯亭的上党军!

冯亭献出上党前,廉颇刚被秦军打败,损失2万,2座城,赵王本来不想用廉颇,是蔺相如拍胸脯保荐,结果一开战就败的稀里哗啦!史记记载, 长平之战只打了半年,公元前260年4月到9月,所谓打了3年,是某些所谓专家的误导!《吕氏春秋》和《战国策》的三年,并没有说是赵军入长平或者长平之战开始,《战国策》指的是上党归赵,《吕氏春秋》指的是秦军攻韩分割上党。

从4月廉颇初入长平马上迎来首败,4-6月秦赵谈判,到七月廉颇彻底惨败,廉颇被撤职查办,门客跑光。赵王立刻走马换将,换上赵括。

赵括10几万赵军虽然全部战死,但是秦军损失大的多,4-50万左右! 所谓赵军突围杀死过半秦军,那是天方夜谭,这样的战绩,赵括就该封神了!赵括毕竟还是人,从史记记载可以看出,赵括利用西壁垒和丹水分割包围了秦军,打得非常漂亮,要不是冯亭上党军背叛,献出故关百里石,白起能不能活着回去都难说! 最后冯亭上党军民还是被杀了,按照赵军算人头,算下来45万! 这就造成秦王误判,才会打邯郸之战,白起是自寻死路!

历史出人意料的并不罕见,就事论事,从逻辑上讲,我的这种观点最说的通。毕竟长平之战疑点太多,而且在原址挖出的骨骸里颇多是少年的,赵军是没有征集少年军团的,所以最可能是秦王援军的骨骸,也就是说秦王援军参与了堵截赵军的战斗,死亡人数还不少!这说明在赵军突围前,秦军已经受到重大打击,不得不依靠秦王的援军。 挖出骨骸的另一个特点是,斩首的人少,秦军获取军功是需要斩首的,说明坑内大部分骨骸是秦军的!从坑内骨骸数比例来看,秦军损失远大于赵军!

冯亭为什么会反叛呢?廉颇兵败,到换上赵括的间隔是很短的,十天左右吧。这期间,冯亭及上党军对廉颇赵军的怨恨到了极限,推测这段时间,冯亭和秦军有所接触,或者说秦军一直有间者在做冯亭的工作也有可能,只不过廉颇的惨败,成为冯亭叛赵的最后一根稻草。从心理学来讲,冯亭叛赵是可以理解的。白起所说的“赵卒反覆“,专家也不能给出合理解释,白起上句还在说冯亭的上党军民,突然一下说到赵卒反覆,一直以来牵强地解释为赵括的赵军,然而这种观点不合理,解释不通! 但是把这个赵卒理解为冯亭的上党军,一下子拨云见日,白起的意思就通顺合理了! 同时2.5万人毫不费力拿下故关的神迹,也因为冯亭献关,变得合情合理,战争有奇迹,但是没有神迹!

白起担心冯亭军再次叛秦,冯亭军毕竟是韩国人,下一步他要打邯郸,上党不能留下冯亭,冯亭可以叛赵,也可以叛秦,他打邯郸的时候,冯亭一个关门打狗,白起基本就要玩完了 。于是上党数十万军民被坑杀!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谁说廉颇埋下了战败的种子?

廉颇采取保守的防守,以守代攻,在赵国的边境硬是开辟了三条防守线,秦国打的过第一条,打不过第二条。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当时秦昭襄王的决心那么大,啃下赵国这块硬骨头,统一中原指日可待,其余战国五雄一是自身实力不够;二也是想要坐山观虎斗,看秦赵两国两败俱伤。

问题就出在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拖垮了赵国,每天40多万张嘴要吃饭,赵国地理位置又偏北,没有什么大规模的粮食收成,消耗三年,已经是山穷水尽了。反观秦国,收了巴蜀这个大粮仓,吃饭管够,才能够远距离长时间做持久战。

赵王忍不下去了,是他的心里开始摇摆,他催促廉颇速战速决,快点打完这一战,但是廉颇不听,非要死心防守。赵王就生气,加上秦国充分发挥反间计,说赵括多么多么厉害,比他爸还牛逼,秦国最怕他了。

赵王心想,死马当活马医,先把这场战争结束了再说。没想到赵括纸上谈兵,没有大的才能,一下子就被白起困住了,然后围困几十天后,还是阵亡了,在秦昭襄王的示意下,白起坑杀赵国40万士兵,这是赵王万万没有想到的,从此,赵国再无竞争实力。

所以,赵国之所以失败,更大原因在于赵王的摇摆不定已经赵括的纸上谈兵,真不能冤枉廉颇唉。


不务斋


长平之战本可以不发生——赵孝成王处置不当 或者说是冯亭坑赵国

冯亭献上党给赵国,目的是让赵国和韩国联盟,共同抗秦:

“赵受我,秦必攻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

赵被秦兵,这是冯亭拒绝为赵孝成王守上党而想要引发的结果。只是冯亭看到了开头,却没有想到结局——赵被秦兵的长平之战如此猛烈,非但预想的赵韩联盟没有出现,反而差点让赵国灭亡。

冯亭拒绝赵国册封,没有接受赵孝成王守上党的要求,故意让秦兵进入上党,和前来接受上党的赵军冲突。《史记 赵世家》:

“乃令赵胜受地,告冯亭曰:“敝国使者臣胜,敝国君使胜致命,以万户都三封太守,千户都三封县令,皆世世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吏民能相安,皆赐之六金。”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不能死固,不义一矣;入之秦,不听主令,不义二矣;卖主地而食之,不义三矣。”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令赵胜受地——冯亭拒绝守上党——赵发兵取上党——廉颇军长平。

《史记 白起列传》也有记录: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王龁攻取韩国上党(说明赵国还没有来得及接受上党土地——上党民走赵长平(冯亭率领上党之民弃城而逃,将战争祸水引入赵国)——廉颇驻军长平,接受上党之民——秦国得上党空地,赵国得到上党之民,这是当年4月王龁攻打长平廉颇军的原因。

现在来看长平之战发生的整个过程:

1、冯亭因为和韩国道路断绝,加上意图引发秦赵争端致使赵韩联盟,于是向赵国献地,但又拒绝为赵国守上党,本质是割让土地换取结盟;

2、秦国估计不知道冯亭献上党给赵国,王龁攻取上党只是预定计划,结果只得到空城,自然无法容忍赵国得到上党之民,于是进攻上党赵军;

3、在冯亭拒绝封赏后,赵国才发兵去上党驻守,结果赵军到长平时,秦军已经攻取了上党,慢了一步。

赵国明明有赵豹提出冯亭献上党目的是“韩氏所以不入於秦者,欲嫁其祸於赵也”的警告,但被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无视,否则赵国在决定接受献地时立即发军进入韩国上党接收上党并防守上党,王龁想要通过太行山进入上党,基本上不可能。

赵国接受冯亭献上党的决策是对的:

1、赵国扩土土地面积;

2、有了上党就可以以太行山山脉拒绝秦军进入上党,同时断绝临汾盆地和太行山南的交通;

3、有了上党,赵国可以从上党和太原两个方向攻取秦国的临汾盆地,进而占据整个山西,和秦国以黄河为界。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原因

1、赵国没有防范冯亭献地目的。冯亭是为了让秦赵开战而达成赵韩联盟,虽然赵豹指出了冯亭的目的,但赵孝成王和赵胜并没有进行防范动作——迅速出兵上党接受献地。

先派军收地,在讨论册封问题,才是赵国接受上党的正确姿势。

2、廉颇在率军接收上党时犯下大错。廉颇率军接收上党、到长平时,王龁刚刚攻下空城的上党,立脚不稳,是赵军击败赵军的最佳机会。但廉颇没有主动进攻,而是驻军长平和秦军对峙,让秦军在上党站稳脚跟。于是长平之战成为了秦赵两国的国力消耗战,赵孝成王了破解僵局,只能起用愿意主动决战的赵括。

赵国得人,秦国得空地,就意味着秦军后勤不充分。即便赵军被击败,秦军也因为自身的战损和消耗,而不得不退出上党。

廉颇在长平之战中不敢和秦军决战,其实就是赵奢击败秦军的阏与之战一样:

廉颇怯秦,不敢和秦军作战,没有赵奢勇战死战之心。

廉颇眼中的“道远险狭,难救”的阏与,在赵奢看来却是:

“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

廉颇和王龁对峙,让秦赵两国主力越来越累积,导致秦赵面对不能输的结果。

赵国输了,主力丧失,自此之后难以抗衡秦国。秦国若在长平之战输了,山西不复为秦国所有,秦军只能以函谷关和黄河来防守关中。

3、赵括意图和秦军决战是不得不为。秦国国力比赵国强、粮草运输虽然远但是通过水路运输省时省力。赵国国力比秦国稍逊,又没有发动合纵攻秦,逼迫秦军撤军,粮草运输虽然近但需要翻越太行山。

对峙时间越长,赵国要么因为经济资源耗尽而亡国,要么赵军因为后勤粮草运送问题而军溃,而秦国则可以不战而胜。

因此,赵括决战,赵国还有一丝胜利的希望,不打,只有输的份。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我只对提问的前半部分感兴,对于早已盖棺定论的东西坦率的说真没有什么可讨论的,除非你想给历史翻案!!

廉 颇

廉颇和他所在的赵国军事集团高层选择了一种错误的战争模式,这种模式是此战失利的根本原因所在,我们看一下战场环境就知道。
上党在一系列大山的包围之中,下图承现的更清晰的。


我们结合两张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南上党是个相对封闭的战场,我们把长平及周边做一下放大。

此地地形异常复杂,山岳纵横,河道窜梭其中,战场狭窄,不利于大兵团会战,是打防御战和伏击战的理想战场。

左下角就是高平关。
从高平关到丹水是一段狭窄的山谷,也就是白径的西段。确实是打防御战和伏击战的理想战场,如果继续往西延伸,战场环境更理想,这么好的战场环境廉颇为何打的一塌糊涂

从高平关到丹水一共四道防线,高平关、西鄣城、东鄣城、光狼城,在如此不利的地形下秦军毫无压力的连破四道防线,廉颇究竟尽力了没有,我们有必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我们再看一下丹水防线形成后的情况。
根据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赵军南北两段依山防守,只有中间一段丹水两侧较为开阔平坦,这样的战场环境应该说廉颇的防守没有多大压力,可为什么怱忙的建立第二道防线,他究竟怕什么?

我们再看一下同样的战场对秦军意味着什么??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丹水北段西侧地形稍微开阔此,但是部队的有较机动不足,纵深短线,易被分割。南段地形较为开阔平坦,南北两段之间的位置正对着白径的入口。

右下侧是秦河内援军进来的地方--太行径。
此时还在赵军手里,这样的战场环境对秦军并不利。
赵军只要堵住了白径的入口也就堵住了秦军回家的路,这是秦军的七寸,廉颇看不到??


至少丹水北段西侧的秦军易被分割围歼,廉颇看不到,建立二道防线的做法等于打击了赵军士气!


廉颇把要塞防御战发展成了大规模会战,而且是大规模的防御战,给人一种战场形式岌岌可危的感觉,长平前线的这种态势让赵军绝大部分将领不敢接手其防务,也为大败埋下了祸根!

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廉颇有‘养寇自重’之嫌!!


分享到:


相關文章: